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94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1
页码: 349
摘要: 根据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对地方病普查统计,境内有5种地方病危害较严重,即地氟病、地甲病、克汀病、血丝虫、疟疾。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防疫

内容

根据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对地方病普查统计,境内有5种地方病危害较严重,即地氟病、地甲病、克汀病、血丝虫、疟疾。 地氟病由于水中含氟量过高造成的积蓄性中毒。以“氟斑牙”、“氟骨病”为主症,重者体质变形,终生残废。1980年12月,县防疫站来石横检查部分村水井,经水质化验,境内的隆庄、马坊、南高余、中高余、泉胜、大寺等村地表井水含氟量均超过国家规定饮水含量标准(1毫克/1升),隆庄检出每升水含氟4毫克,超国家标准3倍。1982年,北方13省防治地方病办公室负责人来石横视察受害情况。1982~1984年,县人民政府补助受害区打深井,除氟改水,1987年,高氟村群众均用上了低氟水。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俗称“粗脖子”。由饮食和饮用水缺碘引起。1960年境内发现此病,发病率为5%。1979年县防疫站在境内查出患者27人。采取食盐加碘进行普遍防治,重症者服用碘油丸治疗。1982年复查患病率下降3%以下,经省、地有关部门考核评定,认为已达到基本控制要求。 克汀病又称呆小病,多由胚胎发育时缺碘引起。患者呆、傻、聋、哑。至1987年,境内共查出患者11名。 血丝虫病由蚊子传播,养牛地区人畜同室,传播尤甚。晚期患者“粗腿”(橡皮腿)“大蛋”(鞘膜积液),极为痛苦。1957年,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以肥城县为防治血丝虫病试点,会同县防疫站,于1958年、1960年、1970年来石横进行了3次普查。累计查出患者37人,国家免费供给海群生药物治疗,同时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减少传播,至1982年基本控制。1987年再未发现此病。 疟疾过去境内发病严重,且易复发。1961年起,卫生防疫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村村户户熏杀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国家免费给患者提供喹宁、伯氨喹啉;卫生员走村串户对患者送药看服;定人定时进行抗复发治疗,使发病人数逐年下降。1969~1975年,防治措施间断,发病率回升。1976年以后,恢复综合防治措施,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1986~1987年,对流动人员进行了疟疾预防性服药,该病在境内基本绝迹。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