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8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335-336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部分古葬墓。包括北高余汉墓群、后衡鱼汉墓群 、道口舜王冢、刘海东墓、 左丘明墓、康王墓、冉子父母墓 、九女坟。
关键词: 陵墓 墓葬 文化遗址

内容

北高余汉墓群 1973年,北高余村民在村北引黄灌渠东侧整地时,于两米土层下发现汉墓群,全部为石棺,棺内有战国、秦、汉时古币数公斤,陶器数件,古鹿角1个。 后衡鱼汉墓群 60~70年代,后衡鱼村民在甲家宅子后边取土时,于3米左右深处,先后发现汉墓数十座,全部为石棺,内有石币、陶器、石斧等。在村南康王河床,亦发现类似古墓数座。村东北隅古墓中,有秦汉古币、汉印、刀剑、铁器、陶器等。 道口舜王冢在村西北1华里处,墓径30米,高10米余。舜曾在衡鱼成都,故后葬于此处。现该冢仅存一角。 刘海东墓位于前衡鱼村西南1公里处。刘为北宋抗金英雄。此墓旧志虽有记载,但近年已无知者。1983年春,史志工作人员听说前衡鱼西南有雕龙古碑,立即现场考察。此碑裸露米余,大部淤于泥土之中。经发掘地下两米处,有一石龟驮碑。全碑高约5米余,为元大德二年(1298)所立。原衣冠冢已深淤于泥土之中。据知情人介绍,该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浩劫,因深淤泥中而幸存。 左丘明墓位于东衡鱼村东粮站附近。建国初,墓有封土,墓前有唐贞观年间竖立的墓碑、墓门牌坊等。坊上书“左丘明墓。”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左子墓在县西南五十里衡鱼。按峄县亦有左子墓,元魏地形志云,在富城县(即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元和志云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则墓在肥城也”。 左丘明,春秋史学家,衡鱼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文化大革命”初期,墓被铲平,石碑、牌坊湮没。左子后裔邱明阳作《乱后谒左丘明墓》诗云:“古今多少天下才,身后零落埋尘埃。我今来此瞻公墓,一片蔬禾无觅处。十年浩劫风卷云,多少古迹湮无存。虽然劫后无遗址,父老犹记左丘坟。史学大家左丘明,他与孔丘共时生。‘三孔’保护左被遗,实是有幸有不幸。我今不禁大声呼,敬请政府莫踌躇。重视古迹茔重建,前人轶事后人述”。 康王墓位于隆庄村东南角,相传康王赵构经隆庄曾遇雨燎甲,后人建墓以示纪念。原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胡济民撰重修故王墓碑,万历四十年(1612)黄道明重修故王墓碑。建国后,墓、碑因修路废。有诗《题隆庄康王墓》一首云:“闻说汇北睡康王,忽悟原名燎甲庄。赵构陶牛甩敌寇,遇雨烤甲进姜汤。泥马渡过肥子河,建都登基在钱塘。后人为纪燎甲事,建墓树碑史悠长。盛世何仿茔重建,古迹名胜宜弘扬”。 冉子父母墓位于隆庄村东北角。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县西南五十里隆庄有冉子先人墓。东原志:冉子父名在,母田氏,以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己卯冬十一月初八生冉子,敬王二十年(前499)壬寅冉子父卒葬陶山阳野村,甲辰母卒与父合葬即其地也。光绪七年冉氏裔重立墓碑,知县邵承照为之撰记焉。”“文革”初期此墓湮没。有《村民指点古墓址有感》诗云:“孔子桃李天下布,我邑冉子是名徒。冰出于水寒于水,继承又有新建树。牛山之阳冉家庄,子有故里世人述。城西隆庄有封地,冉子父母葬沃土。历代县令立碑志,悠悠千年遗迹古。浩劫夷平人皆叹,古人何罪扬尸骨!文化古迹宜重建,精心设计绘草图。亦可建在福山侧,劳动人民游乐处”。 九女坟在圣佛寺村东南1华里处,建国后湮没。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