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8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1
页码: 229
摘要: 1956年前,境内无广播,在庙会和集市,群众只见过“留声机”,俗称“洋戏”,还有“洋片”,亦称“西洋景”。 1956年春,部分村开始通广播,由县站播音。1957年,广播线通到各村,每个高级社1只喇叭
关键词: 电视工作 电视广播 电视文化

内容

1956年前,境内无广播,在庙会和集市,群众只见过“留声机”,俗称“洋戏”,还有“洋片”,亦称“西洋景”。 1956年春,部分村开始通广播,由县站播音。1957年,广播线通到各村,每个高级社1只喇叭。1959年,公社在隆庄办起“土广播”站。1960年,公社又在1号井(即今聊城矿)办起了广播放大站。1963年,广播放大站搬到钢铁厂(现纸厂)、广播室两间,有150瓦扩大机1部,全社有喇叭3500只,借用电话线路(广播时间不通电话)。职工5人,工资靠收广播费解决。 1965年,开始架设广播专线,采用木质线杆,绝大部分村队通了广播。下半年,泰安地区各县、公社多次来石横参观指导工作。1966年春,省广播局肖、苏二位处长带江苏、安徽两省参观团来石横学习“普及农村广播”的经验。 1969年10月停止收广播费,改由国家拨款,职工增加到5人。 1970年,境内所有自然村通了广播。1973年改为石头线杆,1978年改换水泥线杆。1975年始先后有38个大队埋设村内地下线路。1982年全部实现水泥杆化。 1974年,公社广播放大站迁入机关院东南隅,有房舍7间,550瓦、800瓦广播机各1部,彩电1部,录音机4部,7千瓦发电机1台,境内有广播线路48杆公里,喇叭8000只,播音时间每天3次6小时。 1978年,建衡鱼、红庙两个放大点。每个点工作人员1人。1984年建广播楼。 1986年,镇政府拨款1.5万元,添置550W广播机1台,1987年添置调频机1台,对机房、播音室进行改造,经泰安广播局验收,达到了国家标准,1987年12月由放大站改为广播站。全镇广播喇叭达10920只,其中音质好、音频宽的音箱喇叭达8000余只,中东、中西、汇北、南大留安装了室外音柱。历任站长:邱玉芹、孙长科、郭庆祥、廉兆奎、高远秀、邱国淼。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