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办文化室(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8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办文化室(院)
分类号: F719.5
页数: 1
页码: 321
摘要: 1950年,各村建立民校,任务是办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排演文艺节目,进行时政宣传等。1953年,民校改名为“俱乐部”,开展时政宣传,扫盲识字、书报阅览、文艺演唱、三史(家史、村史、革命斗争史)展览、科技普及等项活动。
关键词: 娱乐业 网吧 经营管理

内容

1950年,各村建立民校,任务是办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排演文艺节目,进行时政宣传等。1953年,民校改名为“俱乐部”,开展时政宣传,扫盲识字、书报阅览、文艺演唱、三史(家史、村史、革命斗争史)展览、科技普及等项活动。1963年,俱乐部改为“文化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村办起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9年,农村始建立“青年之家”,房舍一般为3——7间,内有图书、电视机、球类、棋类、乐器等,开展各项活动。1981年,发展为“青年、民兵、妇女之家”或“村民之家”。1984年后,本着“富的富办,穷的穷办,大家都办”的原则,在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村建立“文化大院”,设有图书室、游艺室、科技夜校、幼儿园、体育场等。一般村建立“文化室”,一般因陋就简,一室多用。1987年止,南高余,新胜、中东被评为市级文化大院。中西、马坊被评为县级文化大院。南高余村建科技楼一幢,内设图书阅览室,藏书4000册;订各种报刊杂志56种,游艺室兼老干部活动室,内有球类,棋类、扑克等文体器具;农民夜校容50人,桌椅齐全;广播室内有扩音机、电唱机、收录机等,有青年、民兵、妇女之家、附设影剧院、幼儿园,置新式大型玩具。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