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8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5
页码: 316-320
摘要: 本节收录了石横镇部分民间传说。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传说人物 民间歌谣

内容

金钗戏窦仪石横村西北角原有一座古寺,名叫延庆寺,相传为唐代创修。院内正殿之中,有泥塑神佛三尊和十八罗汉。西殿有神像三尊,两边有十殿阎君,壁上写对联一副:“月白风清断然不雨;天寒夜冷必定成霜。”据说这对联有这么个来历:古时有位进京赶考的学生,名叫窦仪,路过石横时天色已晚,窦仪家中贫寒,舍不得花钱住店,来到延庆寺借宿。寺中长老见是一个眉清目秀,谈吐文雅的学生借宿,便欣然应允,把窦仪引到西殿。时值秋末冬初,夜里较寒,窦仪端坐神灯之旁展卷读书,孜孜不倦。半夜时分,窦仪朦胧入睡,不知什么时候他被拍门声惊醒,心中甚为诧异,深更半夜是谁叫门?正疑惑间,传来女子的叫门声:“郎君开门。”窦仪忙问:“你是谁?为何夜半三更叫门?”“我乃本镇良家女子,喜闻郎君至此,实乃天缘,如此寒夜,我愿与您做伴,请快些开门。”窦仪借着月色从门缝向外一望,见是衣着华美貌似天仙的绝色少女,心想:深夜私奔,定非良女,我何不难为她一下,让她自惭而归。于是说:“小姐让我开门不难,须对上我的对联。”少女欣然答曰:“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请出上联。”窦仪随口而出:“月白风清断然不雨(语)。”“天寒夜冷必定成霜(双)”少女没加思索脱口而对。窦仪甚感惊讶。这时少女苦苦哀求开门。窦仪想:少女固然可爱,若收留她,岂不坏了我的学业。于是,窦仪右手提剑,左手开门,一剑向那女子挥去,那少女立即化为一只金鸡,急翔而去(这个传说故事在民国初年,曾被东平四音剧团创作成剧本,在石横多次演出)。 响马坟东衡鱼村东面有一座响马坟,相传这个坟里埋的是一个响马。清同治年间村内来一异人,不详其姓字,不断周济贫人。有一年冬季的夜里,他与几个村人闲谈,一会儿,他告便出去,大家还未散,他返回室内。进门后,大家见他帽子上满是积雪。是时,此地晴空万里,星月交辉,不足一个时辰,往返已数百里。此人后卒于此地,村人感其义,葬于村东,并立石为志。因不详其姓字,碑上直书“响马坟”。十年浩劫,坟已湮没,现已无知者。 火烧李武忱相传马坊古时叫方家庄。清朝初年,村里有个叫李武忱的人。有一天,他到石横镇上去听戏。在剧场里,他忽然发现一个面目清秀、言谈不俗,商客打扮的人。他就和这个人攀谈起来,边谈边察言观色,断定这人不凡,不是皇帝也是朝中大臣出京私访。他想:如果真是这样,我可不能错失良机啊!于是他热情邀请商客到他家一叙。此人其初不肯,后见他态度热情诚恳,实乃盛情难却,就顺水推舟,随他来到方家庄。李武忱设筵相待,酒过三巡李武忱把自己美貌的女儿唤出给客人劝酒。此女殷勤侍奉,惹得客人心花怒放。李武忱趁机以女相许,客人欣然同意,倒身拜谢。原来商客是康熙皇帝。后来李武忱一步登天,成了皇亲国戚,良田千顷,骏马百匹,并盖起了李家大楼,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豪。李武忱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方家庄周围40里不准群众安磨安碾,不准打井,只许到他这里来打水推碾磨,如遇美女抢夺霸占。他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地方官僚豪绅也不放在眼里。 方家庄西边18里的孔村,有个王崇禹。王崇禹原任江西省吉安知府,由当地武士梅占魁、邹光振保护告老还家。王崇禹为人耿直,武艺超群,外号铁脖子。他听说方家庄李武忱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义愤填膺,就联合孙官庄退休官僚孙老钱(孙光祀),发动各村群众,惩罚李武忱。四外八乡群众纷纷响应,把李武忱的宅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王、孙决定用火攻,群众纷纷送柴,外地几个卖劈柴的也无偿地把柴扔进火堆,屯头二十四家油坊纷纷把油挑来浇在柴上。大火熊熊烧了三天,李武忱全家都被烧死在楼上。群众还不解恨,找到李武忱的尸体,砍下了李的人头。等李武忱的女儿闻讯,求皇帝发兵来救,李家楼已成了废墟,康熙皇帝令人给李武忱做了一个金头葬于圣佛寺村东南山麓。其女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大哭:“金头银头,不如爹爹的肉头。” 四十八搂的白果树大寺村西头原有一座寺,寺后有一棵白果树,长得高大旺盛,枝叶繁茂,宛若一把大伞,腰围约有三四搂粗细。当地却传着白果树四十八搂的说法。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清朝咸丰年间,一个算命的瞎子路过,听说这里有棵很大的古树,就想见识见识,摸摸这棵树到底有多粗。于是他让几个儿童把他领到树跟前,他把竹竿竖在树上作记号,就以竹竿为记准,一搂一搂地搂起来,一个调皮孩子给瞎子开玩笑,把竹竿拿到了一边。瞎子围树搂一圈又一圈,一面惊诧地喊:“这棵树这么粗啊。”累得他直冒汗,等瞎子搂到想停下来时,这个孩子把竹竿又放在树上,瞎子搂到第四十八搂时摸着了竹竿,他非常高兴地说:“太粗了!太粗了!整整四十八搂啊!”从此,“白果树四十八搂”的笑谈便在附近传开了。关公刻竹明志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刘备、关公、张飞三人乱中失散。关公在曹操处住十二年,后来他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二位嫂子去河北寻兄。一路上晓行夜宿,饥餐渴饮,非止一日,这一天来到兖州郡肥城县界,路过都君庄(即今衡鱼)时,天空浓云密布,远处传来几声雷响。关公一看,天要下雨,就命车夫快些赶路,自己骑马横刀随车而行。往北走了约六七里地的光景,来到一个村庄,一问牧童,说这庄名叫杨野村(即今隆庄)。这时一道闪电,雷声大作,阵风吹过,豆粒般的雨点洒落下来。关公命车夫停车,让嫂子去一户人家避雨。他到门前一叫,走出一位老者,须发皆白,面如古月。关公向老人施礼毕,说明避雨之意,老人欣然应允,热情往家相邀。关公忙命两位嫂子随老人进屋避雨,这时老太太也走出屋子,殷勤往屋里让。老人也让关公一同进屋避雨,关公一看房屋窄狭,进屋多有不便,于是谢过老人,走出了大门。这时雨越下越大。 关公出得门来,往北一看,近处一条河(即今汇河),因久旱无雨,河已干涸,河与大道相交处,有石桥一座,桥北路两侧,约有几十户人家。关公不想再打扰百姓,就招呼车夫来到石桥下避雨。 关公自幼爱竹,少年时天天画竹,在曹营时,他时常画几笔,在他的卧室里也贴着他自己画的竹子。他用常青的竹子表达自己对刘备赤诚的友谊和忠心。他在桥下避雨,想到自己从曹营出来已数日,不知刘兄、张弟下落,今又遇风雨,心中郁闷不乐。他看到桥旁随风雨起舞的小柳树,忽然又想起了竹子,身边没有笔呀,就是有纸笔也无法画呀!这时他偶而发现身旁有一块平而滑的方石面,他灵机一动,拿起青龙偃月刀,瞬间用刀尖在石上刻上了两棵竹子,一棵风竹,一棵雨竹。风竹被狂风刮弯,竹叶仿佛在风中呼啸,雨竹枝叶低垂,雨点滴滴,栩栩如生,竹叶由四句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用这四句诗以明自己不慕荣华,高风亮节之志。 事过之后,人们为纪念关公过境,在桥西北角修了一座“关帝庙”,把关公避雨的桥命名为“紫云桥”。把“风雨竹”石刻移到关帝庙里。隋末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曾作“风雨竹”跋语介绍关公作风雨竹的事。明末肥城知县刻“超群绝伦”赞语。关公刻竹明志的事虽已历1700多年,但至今在当地仍广泛流传。王五大刀清朝嘉庆年间,隆庄有个姓王的壮士,生得浓眉大眼,高大粗壮,自幼爱习武术,待成年之后,刀枪棍棒样样熟练,特别是刀法尤为精湛。因他排行第五,外人送他个绰号叫“王五大刀”。 湖屯有个官盐店,听说王五大刀武艺高强,就聘请他担任盐巡。有一天,他刚从盐店出来,听人讲有一强盗拐一良家女子往南而去,约摸有半顿饭功夫。他听后义愤填膺,往南追去,约摸追到辛庄东南,看见一个男子牵着匹马,马上坐着一个年青女子,哭哭啼啼。王五大刀大喝一声:“快站住!”强盗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见一个人追赶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仍打马赶路。王五大刀一看此人置之不理,怒火上升,赶到马前把刀一横拦住去路,并质问强盗为什么拐骗良家妇女,强盗说:“咱井水不犯河水,你管什么闲事!”王五大刀说:“我是官家盐巡——专门管咸(闲)事,你欺骗良民我岂能不管?”两人争吵了一阵,各不相让打在一起。打了几个回合,强盗一来力短,二来做贼心虚,渐渐敌不住。王五大刀扔了大刀,赤手空拳一把抓住强盗的臂膀,轻轻一拧把胳膊给卸了下来,强人疼得呀呀直叫,王五大刀一个扫趟腿,把强盗打翻在地,用绳子捆了个结结实实。他立即把这个人和那个妇女押解到县里。经县官升堂审问,原来这人是拐卖妇女的惯犯,被绳之以法。那被拐骗的妇女乃是黄河西人,被放送回家。这女子临行,对王五大刀千恩万谢。王五大刀见义勇为的事被传为佳话。 神寨名称的由来东衡鱼原来有个土围子,因日久失修,坍塌过半。某年捻军北上,前锋已抵东平、汶上一带,因当时地方政府对农民进行欺骗宣传,说起义军如何如何不好。于是,鹤唳风声,一时人心惶惶,本村群众集于一处谋对策。为避难计,大家提出重修寨墙。因时间急迫,恐不能抢前修成。时值深秋,境内秫秸遍野,因此决定用秫秸堆砌筑寨,外用泥抹平,仅用三日即毕工。待捻军到达,已壁垒森严。事前捻军探无此寨,及至见此寨大惊,误认为有神相助,遂挥师北去。 朱棣挖井石横村内有一眼“四眼子井”,井台3米见方,两块长条巨石上开口4个,口径70厘米,四人可同时打水,互不干扰。棚石下井径两米,深20余米。数百年来这眼井给石横一带缺水山村人民做出了贡献。近几年,石横村人民都吃上了自来水,这眼井已成了历史遗迹。 相传这眼井建于明朝初叶,距今六百余年。当时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握有重兵,势力较大。1399年,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起兵一万南下,路经石横村。 石横村是个缺水大村,突然驻扎了这么多部队,吃水已成问题。朱棣一面派军士到邻村去挑,一面考虑解决吃水难问题,凿井不及,不如将原井加粗加深,棚石开四口。不费大劲等于新挖三眼井。第二天,他留下一将领,带一百士兵挖井,百姓也纷纷相助,只用了七、八天,四眼子井就掘成了。 明嘉靖庚戍进士,肥城名人李邦珍(曾任河南巡抚兼提督操江,后巡按福建,与戚继光共破倭寇;好读书,善诗文,首纂《肥城县志》)为该井书写碑文。井北面现存一块清嘉庆年间四眼子井重修碑。 赵解元轶事清朝乾隆年间,东衡鱼有个赵东周,字圣为,家贫好学,甲午年(1774年)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名列第一,中了解元。当地流传着赵解元的故事。 听戏:东衡鱼是当地出名的大集镇,每年三月十五有香火大会,会上商贾云集,人流如潮,聘来的大戏一唱就是好几天。 赵东周童年在本村上私塾,这一年又起了大会,先生领着小学生到会上听戏。师生们坐下不久,锣鼓一响开戏了。先生和其他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戏。赵东周悄悄地溜到剧场边上的一棵大树下,他来干什么呢?只见他掏出《论语》就读起来,读一会,背一会,完全忘了旁边是剧场。天过中午刹戏了,听戏的人陆续走完,先生和学生也走了。赵东周反复背书,直到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这时他才觉得肚子咕咕响,站起来一看,剧场里已空无一人。 走亲戚:赵东周青年时代,仍酷爱学习。有一天,他骑着小毛驴到北山天井走亲戚。一路上他孜孜不倦地背书。来到北山羊肠小道,道旁是石头坝堰,赵东周光顾了背书,两只脚撑在了两边石坝上。他刚背完一篇文章,定睛一看,不见了小驴,他吃了一惊。往前一看,小驴已走出很远。 任教:赵东周考中解元,誉满全省,因与乡人点主,失去考进士的机会。他仍认为自己知识不足,终日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追求学问。因他学识渊博,聘请他任教的很多。从此,他在周围各村辗转教书,中年他因生眼病而失明,使他感到分外苦恼,后来仍以教书为谋生之路。晚年他在石横教书,直到去世。他双目失明怎么教书呢?据传,凡“五经”、“四书”和许多古书他都背诵如流,甚至书上的批注他也背得一字不差。因此,他教书是背教。学生对他很尊敬,学习也都勤奋。赵先生成为当时教育名人。据清光绪《肥城县志》记载:他教的学生成名者不下数十人。 邱桓玲五子成才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东衡鱼有一家姓邱的,老人名叫邱桓玲,是个太学生。他有五个儿子,都培养成了才。长子廷枢中举人,官临邑教谕;次子廷范中拔贡,任内阁中书;三子廷镐优贡生,任镶黄旗教习,后改任训导;四子廷岩恩贡,选授直隶州判;五子廷墀庠生。 他五个儿子是怎样成才的呢?邱桓玲为儿子们成才费尽心血,到处访求名师,终于在丁家屯访到一个姓董的。其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当时很有名望的饱学秀才。于是,邱桓玲把董秀才聘为家庭教师。除付给束修外,夏冬两季还主动给老师做新衣服,每日三餐,必亲自陪侍,如待贵宾。逢年过节,馈送厚礼。家中生活所需,照顾得无微不至,使老师无后虑之忧。老师深受感动,教学时不遗余力,竭尽所学,循循诱导,苦教12年,终使邱桓玲的五个儿子相继成才。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