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7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育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1
页码: 297
摘要: 清末和民国初期,私塾经费主要靠学生自理。县立小学由县拨款,区立小学由县补助部分经费,其余由地方自筹。村办小学由村里筹集。经费来源有地丁附捐、牲畜税附捐、契纸附捐、羊毛捐、猪屠捐、学田地租、基金生息等。境内学校的学田和资产多由学董管理。隆庄教会学校经费由教堂和教民筹集。
关键词: 教育投资 教育拨款 教育经费

内容

清末和民国初期,私塾经费主要靠学生自理。县立小学由县拨款,区立小学由县补助部分经费,其余由地方自筹。村办小学由村里筹集。经费来源有地丁附捐、牲畜税附捐、契纸附捐、羊毛捐、猪屠捐、学田地租、基金生息等。境内学校的学田和资产多由学董管理。隆庄教会学校经费由教堂和教民筹集。 据1914年(民国三年)东衡鱼县第五十七处初等小学建校碑文载:“吾乡爰于关圣殿、玉泉庵废址兴建初等小学1处,所有本庙存储、他庙提款本属无多,幸诸君倡议特捐数月经营颇具规模,议员穆君在湄敦劝本集经纪每年捐输京钱贰佰千文永作常年经费,备案承领。并各庙地租借为辅助,旧置义塾坡地以作校役养资……校款:特别捐集纪每年捐钱二百千文,义塾地三亩三分,校役养资,玄帝庙地六亩,每年上提钱十三千文,三官庙地三亩,玉泉庵地二亩半,五谷庙地四亩,西关帝庙地三亩八分,本村各庙地基树株。(建校)当出地亩:后关帝庙四亩,玉泉庵庙地四亩,西关帝庙地四亩。”(带头捐款建校)发起人计十二人,每人捐款10~50千文不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除抗日民主政府拨付部分经费外,主要经费由各村按地亩随公粮征收,解决办学经费和教师待遇,学生免费入学。 建国后,教育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地方自筹和群众集资为辅。1949~1953年,农村小学经费由县人民政府从国家公粮征收地方附加公粮解决,不足部分从学生收费中解决。 1951年收费规定:一年级每生年交粮9斤, 二、三、四年级12斤,五、六年级18斤。全年分麦秋两次交纳。困难户或军烈属子女减或免收学费。 1954~1979年,国家财政实行“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公办中小学和民办教师补助费,列县财政教育经费开支。中小学收交的学杂费按预算外特种资金处理, 民办教师经费从公社、生产大队公益金中开支。 1980年之后,教育经费除国家拨款外, 公社(区、镇)和大队(村)每年都拨一定款项兴办教育事业。 80年代始,部分勤劳致富的个体工商业户,自动捐款捐物兴办教育事业。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