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东衡鱼中心村民校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755
颗粒名称: 附:东衡鱼中心村民校简介
分类号: G718.4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该村于1939、1946年曾成立“冬学”,因战乱和灾荒等原因,时办时散。1949年,村里又办起民校两个班百余人,曾推行“速成识字法”。收到一定成效。
关键词: 农业中学 学校

内容

该村于1939、1946年曾成立“冬学”,因战乱和灾荒等原因,时办时散。1949年,村里又办起民校两个班百余人,曾推行“速成识字法”。收到一定成效。1958年春,提出了“用4个星期使全村文盲认两千汉字,用3个月的时间加深巩固,达到会读会写、看懂一般通俗书报”的奋斗目标。以邱明阳为首的民校教师首先调查了全村14~35岁男女文盲,除聋哑病残外,共有文盲124人,逐个动员成熟,定期自动报名,共编6个班,采用民师包班的办法。每班设主课教师1人、辅导教师1人。民师集中备课,集中住宿,选出司号员1人,负责起床、上下课号令指挥。每天早上新课两小时,晚上复习两小时。采取了以音带字的教学方案,就是用若干成语的字作提纲,提纲上的每1个字就是1个课题。如“共产党,像太阳”,写出1个“共”字,下面就出现了“弓、公、工、供、恭等一系列同音字,再分解讲解字义,使学员记一个字音,就懂得若干字义,28天实现了认两千生字的目标。再把字联成词,词联成句,句联成短文(包括韵文、散文和应用文等)。在编教材时,配合生产活动编写,如《地瓜颂》:“地瓜好,地瓜强,地瓜成份真优良。既当菜,又当粮,也有淀粉也有糖。容易种,好储藏,过渡时期好主粮”。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体上课,分散自学的方式,根据学员住地划为若干小组,以学习优良的学员任组长,民师穿插巡回辅导。学习方式还与生产结合,每人带1块小黑板,上面写上学过的字,挂在水车杆上,后边人边推边念,还减轻了学员疲劳。还运用了环境识字法,如房屋墙壁、门窗檩梁、各种树木、桌椅板凳等器物的名字用红纸写上张贴,造成见物识字的环境。在田间劳动休息或吃饭时,民师将黑板支在现场,教学员识字。学员边吃饭,边眼里看字,心里记字,谓之“五官并用,见缝插针”。百余名青壮年文盲从开始学识字到阅读书报和提笔写作共用了3个月,计360小时,及格率达95%以上。省教育厅和泰安市、肥城县教育局等领导带人对该村扫盲进行了验收,并在该村召开了全县业余教师和小学组长等500余人、为时4天的现场会,将124名学员集中起来听写100个生字、朗读1篇课文、写便条书信各1份,及格率达85%,连以前历年脱盲学员除老弱病残外,共463人。县委县府通报全县,中心为全县第一个无盲村。邱明阳主持编印的1套扫盲教材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在章丘、历城、长清、肥城等县推广使用。该村被评为省市县社农民教育先进单位。1960年1月,党支部书记邱仲河和民师刘传声、邱玉芹参加了济南市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5月参加山东省文教战线群英会,获锦旗和奖状。同年6月刘传声又出席全国教育、文化、新闻、卫生、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5年冬,该村又办起全县第一所业余农民中学,50余名高小毕业的青年入校深造,既学文化,又学农业技术,深受群众欢迎。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