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7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教育
分类号: D420
页数: 3
页码: 293-295
摘要: 1936年春,全区大部分村庄办起扫盲性质的“短期小学”,组织男女青壮年文盲入校学习。有的村借用民房,有的村利用庙宇办学。有统一的教材,聘专职教师或聘普通小学教师代课。早上午女子上课,下午和晚上男子上课。这种“短期小学”举办了1年多,收到一定效果,后因抗战爆发停办。
关键词: 农村问题 农民教育 农民问题

内容

1936年春,全区大部分村庄办起扫盲性质的“短期小学”,组织男女青壮年文盲入校学习。有的村借用民房,有的村利用庙宇办学。有统一的教材,聘专职教师或聘普通小学教师代课。早上午女子上课,下午和晚上男子上课。这种“短期小学”举办了1年多,收到一定效果,后因抗战爆发停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区委利用冬闲组织村干部、民兵、积极分子学习,边教育,边识字,时称“冬学”。1946年春,全区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村村办起夜校和识字班,一些青壮年都入校学习,教师称“民师”,业务由小学教师辅导,课本油印或用手抄本。区里由文教助理员抓这项工作。1949年全区组织冬学30余班1100余人。 1951年区配农民教育辅导员,冬学改称农民业余学校,坚持常年办学,倡导“能者为师”,学员发展1600余名。由县政府委任民校校长,评选奖励模范民师、模范学员。 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区设扫盲办公室,设农民教育辅导员,后改称扫盲干部。14~50岁的文盲均为教育对象。扫盲标准规定一般识2000~25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便条收据和简单书信。1953年,全区办速成识字法实验班3个160余人。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集中突击识字,毕业后,由县里发给“扫盲识字证书”。此法未能大面积推广,后仍以扫盲识字班、常年民校等形式扫除文盲。1954年全区办起各种文化补习班94班,学员2400余人,达扫盲毕业标准的1600余人。办农民政治班5班,学员160余人。 1955年推广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记工学习班经验,改革扫盲识字班教材教法,由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社员生产学习。教材由省、县、区有关单位编写。东衡鱼中心社曾自编一套扫盲教材在部分县、区推广使用。当时的扫盲教材内容以当地姓氏、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庄稼名和常用词语为主,三册容生字2000余个。1957年全区发展记工识字扫盲班88班2400余人,业余初小班46班1125人;业余高小班6班123人。3年共扫除文盲1479人,占青壮年文盲的23%。 1958年,扫盲出现了“高速度,高指标”。1960年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全县组织扫盲大会考,石横达扫盲标准的4456人。1961~1962年,农民教育出现低潮,全公社能坚持学习的仅579人。 1963~1966年,随着农村经济恢复,全公社常年民校恢复到35班883人,业余小学38班726人,业余初中16班369人;农业技术9班21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中断。1978~197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和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公社配农民教育专职干部,农民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教育内容由以学文化为主,改为学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为主。1987年,全镇办农民技术班、乡镇企业技术班等,总计达145班4288人次。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