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7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
分类号: G63
页数: 2
页码: 287-288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清末-建国后学校情况。包括私塾、小学、中学。
关键词: 中等教育 基础教育 普通教育

内容

私塾石横私塾古已有之,清末,境内多数大村都有私塾。1909年(宣统元年)有33处,学生400余人。1913年增至37处,学生500余人。清末兴新学废私塾,至1920年下降到27处,1930年减少到18处,至1943年绝迹。 石横私塾多为学生家长集资办学。每处1名塾师,学生多者10~15人,少者3~6人。还有少数富户自家聘塾师教诲子女,学生1~5人。私塾没有统一学制,因人授课。启蒙阶段先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练习毛笔字。而后依次读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加作文或联对作诗。此外,还选学《朱子家训》、《女儿经》、《孝经》、《龙文鞭影》、《古文观止》、《论说精华》、《论说指南》等。私塾教法呆板,学生偏于死记硬背。 小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布“废科举,兴新学”诏令。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石横在吕祖祠办官立初等小学堂1处两班83人,在三教堂办民立初等小学堂1处两班77人。 1913年,学堂改称学校。1929年,境内有小学32处,其中高小两处(大留、衡鱼)、国民小学30处,其中女子小学2处(大留、西铺)、教会学校2处(隆庄、八道岭),在校学生2312人,包括就读私塾的学童,入学率33%。至1937年全区有高级小学2处,4个班,学生178人,初级小学31处,36个班,学生1746人。 1938年日军侵占肥城后,大部分学校停办。1939年后又逐步恢复。学校分两类,一类为抗日小学,一类为日军所办的“新民小学”。 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学校,初小33处,学生40班1828人;教师36人。高小有衡鱼和大留。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学校备有抗日和日伪两套教材。敌来则以日伪教材作掩护,敌退讲授抗日课本。时称此类小学为“两面学校”。 1940年石横日军安设据点之后,由伪县教育科出资办“新民小学”,推行奴化教育。多数教员暗中接受抗日政府领导,有的隐蔽进行抗日活动,经常对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时有东大庙高级小学1处1个班,学生50人,后改为两班,学生100人,并附设初级小学四年级1个班,学生40余人。 1948年全境解放后,立即恢复发展教育,至1949年,境内有高小2处,小学33处,在校学生17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9%。 建国初,小学教育发展较快。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至1957年,小学发展到34处,74个班,在校学生376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小学教育大发展,因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64年,贯彻中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各大队普遍办起“半工半读小学”(亦称半农半读小学),简称“工读小学”一般中小规模的大队,办1个班,规模较大的大队办起2~3个班。校舍因陋就简,学生可晚来早走,允许学生带弟弟妹妹上学,上学免交学费。到1966年,小学36处,164个班,在校学生61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在90%以上。 1959~1966年,高级小学除石横、衡鱼、大留外,又新增了隆庄、中高余、红庙、圣佛寺4处。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学教育受干扰。1968年,小学下放到大队,教师普遍回原籍,致使各单位教师余缺不均。当时又大办初中或联合办初中,部分教师“拔高”到中学任教,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 1978年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教学秩序,调整学校布局,小学联中分类办学,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全镇有小学41所,217班学生67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 中学 1930年春,石横兴办初级中学“福阳民众学校”。校址在石横村东天齐庙,大殿为教室,东西廊房为学生宿舍,前过殿为办公室,后殿为贮藏室,东邻关帝庙为食堂。是年春招生1个班50余人,开设古文(经书)、讲义(政治)、历史、数学、音乐、美术、武术等。学制为2年,全日上课,外加晚自习。教师计10余人,多数为县里派来,聘石横尹松峰为校长,李延荣、尹岐祚等为教员,又聘徐、梅、邹3家的拳师轮流到学校教武术。该校不足2年即停办。 1957年8月,石横举办民办中学班3处:东衡鱼1个班,50人,校址在穆家祠堂;石横1个班50余人,校址在尹家祠堂,大留1个班50余人,校址在北大留村北大庙。 1959年9月,3处民办中学合并到石横,原来的3个班合并为两个班,又招新生两个班,教师10人,校址在尹家祠堂和福山东南麓刘家宅子。不久,该校改为公社农业中学。 1958年9月8日,石横招“戴帽”中学1个班,计52人,校址在吕祖祠,秋后迁至西湖屯朱家楼,合并到县第五中学。 1960年春,国家拨款在石横村东南角建肥城县第十一中学,招生未进校即下马停办。 1969年恢复了县第十一中学,只招收高中班。当时提出“村村有小学,队队有初中,社社有高中”的口号,盲目发展队办、联办初中。当时办的初中有:石横、圣佛寺、赵庄、保安、北大留、南大留、北高余、西铺、查庄、中东、中西、南高余、马坊、隆庄、泉胜、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红庙、旅店共20处,43个班学生1192人,教师119人。 1972年,前衡鱼办起了联办高中班。不久,隆庄、中东、红庙也相继办起高中班。 1976年,初中进行压缩,保留的有石横、圣佛寺、赵庄、保安、隆庄、南高余、中东、北高余、北大留、南大留、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红庙、旅店共15处,55个班,学生2377人,教师148人。 1979年根据上级指示,中等教育进行结构改革,4个联办高中班以隆庄为中心合并为石横公社农业中学,后迁至知青农场(即现硫酸铝厂)。初中相继调整,保留的有:石横、赵庄、中东、隆庄、北高余、北大留、南大留、红庙、旅店、前衡鱼、后衡鱼共11处,41个班,学生1736人,教师132人。 1983年,肥城县第十一中学下放到石横公社,改名为“石横中学”,后又改为“石横镇中心中学”。 1987年止,联中压缩为6处,每管区1处,即石横、后衡鱼、红庙、马坊、大留、赵庄,加上镇中心中学共7处中学,53班,在校学生2956人。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