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547
颗粒名称: 基层党组织建设
分类号: D05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1939年5月七区区委建立之后,隆庄村建立了七区第一个党支部,韩吉甫任书记,魏洪录、于学仲任委员。不久陈屯、前衡鱼、东衡鱼、红庙、马坊、南高余、北高余等村先后建立党支部。至1940年初,全区共建党支部12个,党小组1个。
关键词: 政党 党的纪律 党的建设

内容

1939年5月七区区委建立之后,隆庄村建立了七区第一个党支部,韩吉甫任书记,魏洪录、于学仲任委员。不久陈屯、前衡鱼、东衡鱼、红庙、马坊、南高余、北高余等村先后建立党支部。至1940年初,全区共建党支部12个,党小组1个。1939年7月根据形势需要,建立了衡鱼、南高余、隆庄、北高余4个中心支部。 1940年秋,日伪在石横北楼安设据点,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镇压,村支部活动非常困难,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1941年11月,经县委批准,区委选派红庙村党支部副书记阴法琦通过“伪区长”尹芬祚打入石横日伪据点,除掉了特务队长魏云河,恢复了梁希山的党关系,发展了梅辰水、徐光智入党,建立了“中共红山支部”,阴法琦任书记,吴岱岳任交通员,后又发展了石横尹序录和五区(王瓜店)派来的李志训。红山支部与区委的联络员:红庙周茂栓,东衡鱼张乐宝、赵守信,北高余朱鸿木、徐复盛等。“红山支部”与敌人展开机智灵活的斗争,被称为“插在日伪心脏里的一把尖刀”。抗战胜利,党支部发展到10个,党员发展到153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1月1日统计,全区党员总数135人,其中正式党员122人,候补13人,男131人,女4人。 1949年10月统计:全区党支部16个,其中县直支部1个,农村支部15个。党员189人,其中农村166人,白点村(即未建支部的村)20人,党政机关12人,个别关系11人。在党员总数中贫农132人,中农56人,富农1人。抗战时期入党的39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50人。文盲110人,稍识字20人,初小40人,高小18人,妇女党员8人。1950年12月,15个小乡均建立党支部。 1954年12月,全区党员331人,其中正式党员327人,候补党员4人。男315人,女16人,成份:贫农231人,学生7人,中农92人,富农1人。年龄情况:25岁以下21人,26~45岁240人,46岁以上71人。文化程度:文盲160人,稍识字57人,小学92人,高小21人,初中1人。 1956年12月,全区党支部45个,党员497人,其中女党员34人。农村党支部41个,党员457人,机关支部1个,党员18人,商业支部1个,党员12人,教育支部1个,党员6人,其他4人。 1966年下半年,党的基层组织瘫痪。 1971年12月26日,重新建立党支部50个,其中农村支部43个,公社机关、十一中、卫生院、供销社、农具厂、粮所、银行各1个。 1972年,建6个管区总支,50个支部,全社党员总数942人,其中男834人,女108人。工业6人,交通运输5人,农村796人,商业、金融、生产服务51人,科研、文教卫生26人,机关53人,其他5人。入党时间:抗战时期入党的16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99人,“文革”前入党的518人,1972年前入党的209人。文化结构:高中22人,初中93人,小学及以下827人。 1976年,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并重视选拔青年妇女进基层支部。改选后的村支部委员252人。“三结合”老年10人,中年98人,青年144人(女49人)。其中女支书3人,女副书记29人。平均年龄32.97岁。文化结构:高中52人,初中64人,高小47人,文盲19人。成份:贫农187人,下中农36人,中农29人。 1984年1月,撤社改区,撤销6个管区总支,改为1镇4乡,设乡(镇)党委会。撤销41个大队支部,改为41个村支部。石横镇委下辖石横6个村和中东、中西、南高余、马坊、汇北、新胜、新华13个村支部;衡鱼乡委下辖幸福、国华、中心、后衡鱼、前衡鱼4个村计8个村支部;红庙乡委下辖红庙、道口、旅店、四合、唐庄、大寺、泉胜7个村支部;大留乡委下辖南北大留、西铺、北高余、双泉峪、查庄6个村支部;赵庄乡委下辖赵庄、仁里、对福山、保安、正明山、圣佛寺、八道岭7个村支部。 1986年,撤销后衡鱼村支部,恢复后一、后二、后三3个村支部,全镇共43个村支部。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