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5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分类号: D05
页数: 4
页码: 229-232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党的组织建设情况。包括发展党员、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评奖、收缴党费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政党 党的纪律 党的建设

内容

发展党员
  1925年前,境内有共产党员尹鹏武、尹裕祚2人。1937年3月,周长谟在长清县义和庄开设药铺,被当地党组织发展为党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尹鹏武吸收尹和民、李兴斋、尹翼武成立读书会,进行党的教育,开展了党的活动。1938年,张承余、张守岩、韩吉甫等一批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参加了抗日工作。1939年春,江宗山、尹惠青、阴法稷、杨绪伦等人也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5月,陆房战斗胜利,七区区委建立,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1939年底,全区有党员78人,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153人。解放战争中,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全区共有共产党员189人。 1949年10月~1956年,区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中继续有计划发展一批新党员”的指示,重点在空白村和党员数量少的村庄发展新党员。其间共吸收新党员308人。1956年全区共产党员队伍扩大到497人。 1957年,遵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控制地、个别地发展一些新党员”的指示,年内发展共产党员66名。1958年10月,突击发展党员47名。1966年全公社共有共产党员792名。1967~1976年,共发展新党员416人。1970年前后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一度出现“突击入党”的现象。在纳新工作中,有少数单位没有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对新党员又缺乏教育,致使部分党员质量不高。1976年10月,全社共产党员总数达到1213人。 1976年10月后,党员发展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党员数量少、党的力量薄弱的单位。并注意吸收工农业生产、科技战线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教学和科研骨干入党。至1987年,10年间共发展党员462名。1987年,全镇共产党员总数1688人。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39年5月七区区委建立之后,隆庄村建立了七区第一个党支部,韩吉甫任书记,魏洪录、于学仲任委员。不久陈屯、前衡鱼、东衡鱼、红庙、马坊、南高余、北高余等村先后建立党支部。至1940年初,全区共建党支部12个,党小组1个。1939年7月根据形势需要,建立了衡鱼、南高余、隆庄、北高余4个中心支部。 1940年秋,日伪在石横北楼安设据点,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镇压,村支部活动非常困难,党的活动转入“地下”。 1941年11月,经县委批准,区委选派红庙村党支部副书记阴法琦通过“伪区长”尹芬祚打入石横日伪据点,除掉了特务队长魏云河,恢复了梁希山的党关系,发展了梅辰水、徐光智入党,建立了“中共红山支部”,阴法琦任书记,吴岱岳任交通员,后又发展了石横尹序录和五区(王瓜店)派来的李志训。红山支部与区委的联络员:红庙周茂栓,东衡鱼张乐宝、赵守信,北高余朱鸿木、徐复盛等。“红山支部”与敌人展开机智灵活的斗争,被称为“插在日伪心脏里的一把尖刀”。抗战胜利,党支部发展到10个,党员发展到153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1月1日统计,全区党员总数135人,其中正式党员122人,候补13人,男131人,女4人。 1949年10月统计:全区党支部16个,其中县直支部1个,农村支部15个。党员189人,其中农村166人,白点村(即未建支部的村)20人,党政机关12人,个别关系11人。在党员总数中贫农132人,中农56人,富农1人。抗战时期入党的39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50人。文盲110人,稍识字20人,初小40人,高小18人,妇女党员8人。1950年12月,15个小乡均建立党支部。 1954年12月,全区党员331人,其中正式党员327人,候补党员4人。男315人,女16人,成份:贫农231人,学生7人,中农92人,富农1人。年龄情况:25岁以下21人,26~45岁240人,46岁以上71人。文化程度:文盲160人,稍识字57人,小学92人,高小21人,初中1人。 1956年12月,全区党支部45个,党员497人,其中女党员34人。农村党支部41个,党员457人,机关支部1个,党员18人,商业支部1个,党员12人,教育支部1个,党员6人,其他4人。 1966年下半年,党的基层组织瘫痪。 1971年12月26日,重新建立党支部50个,其中农村支部43个,公社机关、十一中、卫生院、供销社、农具厂、粮所、银行各1个。 1972年,建6个管区总支,50个支部,全社党员总数942人,其中男834人,女108人。工业6人,交通运输5人,农村796人,商业、金融、生产服务51人,科研、文教卫生26人,机关53人,其他5人。入党时间:抗战时期入党的16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99人,“文革”前入党的518人,1972年前入党的209人。文化结构:高中22人,初中93人,小学及以下827人。 1976年,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并重视选拔青年妇女进基层支部。改选后的村支部委员252人。“三结合”老年10人,中年98人,青年144人(女49人)。其中女支书3人,女副书记29人。平均年龄32.97岁。文化结构:高中52人,初中64人,高小47人,文盲19人。成份:贫农187人,下中农36人,中农29人。 1984年1月,撤社改区,撤销6个管区总支,改为1镇4乡,设乡(镇)党委会。撤销41个大队支部,改为41个村支部。石横镇委下辖石横6个村和中东、中西、南高余、马坊、汇北、新胜、新华13个村支部;衡鱼乡委下辖幸福、国华、中心、后衡鱼、前衡鱼4个村计8个村支部;红庙乡委下辖红庙、道口、旅店、四合、唐庄、大寺、泉胜7个村支部;大留乡委下辖南北大留、西铺、北高余、双泉峪、查庄6个村支部;赵庄乡委下辖赵庄、仁里、对福山、保安、正明山、圣佛寺、八道岭7个村支部。 1986年,撤销后衡鱼村支部,恢复后一、后二、后三3个村支部,全镇共43个村支部。 党员评奖 1958年公社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采取月评功、季评模、年终总评的办法,促进党员的思想建设。1960年在党员中开展了‘比多快好省,比革命干劲,比技术革新,比联系群众,比执行党的政策、决议,比学习,比创造发明”的竞赛活动。1963年7月,党委贯彻县委组织部制定的《关于开展五好支部、优秀党员》的活动。1966年后,评比先进活动停止。1979年,党委根据中央组织部指示,在党员中开展“表扬先进,支持先进,学习先进”的活动。1981年,贯彻中共省委组织部关于《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条件》,推动了‘两评”活动的深入开展。 收缴党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员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自觉地向组织交纳党费。1962年,依照中央、省、地委组织部关于《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收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党员,按月工资0.5%交纳;无固定收入的党员,坚持自愿的原则,定期交纳党费。1985年,收费标准提高。凡月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不足100元的交0.5%;100元以上的,交纳1%;超过200元的,交2%。 党费由党支部收齐后,交党委组织室,除按规定上缴上级组织外,多用于购买党员教育材料等。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