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4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
分类号: F713.1
页数: 1
页码: 184
摘要: 建国初期,全区人均生活资料购买力为13元。生活资料供应,货源比较充足,中高档商品销量小。 1954年,人均购买力提高到24元,有些生活必须品紧缺,开始实行计划供应。棉花按年度按人定量发票供应。生猪由供销社代购,停止市场收购。猪肉、食油实行计划供应。糖实行不定期计划供应,絮棉限量供应,干部职工、非棉农每年人均0.6斤。煤油实行分配供应。
关键词: 商品流通渠道 购销渠道 商品流向

内容

建国初期,全区人均生活资料购买力为13元。生活资料供应,货源比较充足,中高档商品销量小。 1954年,人均购买力提高到24元,有些生活必须品紧缺,开始实行计划供应。棉花按年度按人定量发票供应。生猪由供销社代购,停止市场收购。猪肉、食油实行计划供应。糖实行不定期计划供应,絮棉限量供应,干部职工、非棉农每年人均0.6斤。煤油实行分配供应。 1960年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和副食品供应紧张。1961年凭票供应的生活资料有棉布、针织品、服装、线、食盐、煤油、火柴、烟、酒、糖、茶、肥皂、香皂、布鞋、胶鞋等,人均布票1.6尺。同年3月,砂糖、冰糖、糕点、自行车、手表、闹钟、挂钟、瓶装酒等实行高价供应,高出平价2~3倍,名酒高8~9倍。饮食业设高价餐馆。为解决工业原料不足,支援出口和城市供应,对部分商品实行兑流贸易。主要有茶叶、纸烟、煤油、鲜蛋、废钢、废锡、中药材30多个品种。兑流的标准工业品为农副产品的50%。1964年取消高价供应和兑流贸易。 1965年商品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和,为时不长,至1966年下半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商品供应又出现了紧张局面。 1978年以后,商品供应形势日趋好转。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例,1979年比1966年分别增加5倍、10倍、12倍。1983年全部商品敞开供应。至1984年,人均消费品购买力达320元,是1949年的24倍。1987年,全镇销售猪肉513吨,205万元;牛羊肉42吨,42万元;糖和糖果254.6吨,89.2万元;酒512吨,210.6万元;棉布31万米,66.3万元;混纺、化纤布9.3万米,35.2万元;缝纫机641架,10.4万元;手表1685只,11.5万元;自行车2029辆,40.2万元;电视机955台,75万元;收录机246台,12.7万元;电风扇827台,15.8万元;洗衣机188台,7.4万元;电冰箱42台,4.8万元。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