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4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4
页码: 180-183
摘要: 供销社分商品供应、农副产品采购、饮食服务3大类。此外,还有为销售服务的食品加工厂和“五·七”加工厂。
关键词: 固定商业网 流动商业网 商业网点

内容

供销社分商品供应、农副产品采购、饮食服务3大类。此外,还有为销售服务的食品加工厂和“五·七”加工厂。
  商品供应网点
  商品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两类。生活资料又分日用百货、食品两类。仓库设百货、食品、生产资料3个分库。货物购进分类储存,批发给各门市部零售。截止1987年底,供销社共8个门市部、46个代销店。
  石横北门外综合门市部:1982年底建成营业,有百货、食品、五金、化工、交电、土产。门市部15间,办公室宿舍10间。1985年经营额98.53万元,盈利5.1万元。
  石横街里综合门市部:原为民房,因陋就简。1974年拆除重建门市部12间,院内设“五·七”加工厂。
  石横东门外油库门市部:油库原在北仓库,为了安全,1980年建新油库,占地5亩,储油量150吨。房舍有储油室3间、办公室两间、百货食品门市部5间。因地处集市,逢阴历四、九顾客盈门。
  石横北仓库门市部:在北楼旧址,原有百货食品,1982年后只经营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
  东衡鱼门市部:在衡鱼大街路西,原隆庆酒店、履祥斋酒店旧址。建国后逐步拆旧建新。有百货门市部6间,食品门市部2间,生产资料门市部4间,仓库、宿舍、办公室9间。1976年,在北门建饭店、采购站,占地5亩,饭店门市部6间,采购门市2间,敞棚6间。后购原衡鱼管区房舍10间。衡鱼门市部房舍计64间。1982年,生产资料和饭店互换位置。
  隆庄门市部:原在村中关帝亩。1974年在庄西建门市部8间,挎屋6间,采购门市部2间,敞棚6间,办公室、宿舍、仓库11间。
  大留门市部:原用民房。1971年在北大留建门市部11间,其中百货6间,生产资料3间,采购两间,另建挎屋3间,仓库14间,办公室、宿舍9间。
  中高余门市部:原门市简陋。1979年扩建为综合门市部10间。该门市部地处矿区,人口集中,生意较兴隆。1985年营业额172.07万元,盈利7.07万元。
  化肥销售部:1978年在综合门市部北建化肥库,占地6亩,建办公室3间,平房8间、敞棚5间,专营化肥。
  全系统干部职工116人,1982年经营额671.23万元,1985年经营681万元。
  供销社46个代销点遍布各村,主要销售烟酒糖茶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
  采购网点
  石横采购站于1952年建,时称供销社经营粮油中心站,设在石横西门外行宫庙。收购当地农副产品、废品、畜牧产品、中草药等。各门市部均设专人收购。1954年粮油业务交粮食机构经营。
  1955年,采购站组织屠户对畜牧产品进行联合经营,地点在石横张家井附进,负责人张秉林。1959年和采购站合并,经营生猪,屠宰残牛,收购鲜蛋。1963年,生猪、残牛屠宰业务交县食品公司经营。该站专管农副产品、畜产品、废品的收购,下设石横、衡鱼、隆庄、大留收购门市部。各村代销点均代购废品。1980年,在公社机关路南偏西新建采购站。占地10间,建门市5间,仓库10间,办公室、宿舍11间,东敞棚6间,家属院宿舍30间。1985年临街建二层商业楼1座。采购系统有干部职工24人,1982年营业额236.25万元,1985年271.66万元。
  饮食服务网点 建国初,供销社将个体经营的饭店、客栈、茶水馆组织起来联合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经理周广信。下分石横、衡鱼两个组,李其义、王文德任组长。
  1955年,两个联营组归入石横供销社,对原有物资设备折价归公,人员作了统一调整,收支统一核算,设石横、东衡鱼、高余、北大留、隆庄5个饭店。
  石横饭店原在石横街里路南范家店,1965年迁至北仓库。1974年在医院西建饭店8间、加工室2间、办公室与宿舍10间、小卖部3间,占地6亩。院内建旅馆楼2座,共56间,铺位130个,设有厨房、餐厅。1983年拆除小楼1座向北扩建,建3层旅馆楼1座。时饮食服务系统从业人员45人,年营业收入49.54万元。1985年46.34万元。
  食品加工厂
  1975年,供销社在北仓库附设食品加工厂。产品有饼干、园酥、炒糖、蛋糕、面包、月饼等。此外,还制造酱油、醋、甜酱和各种咸菜等。1982年,该厂有干部、职工18人,产值20万元,1985年18.47万元。
  “五·七”加工厂
  在石横街里老门市部院内,主要制作铁、木家具,从业人员20人,年产值3.4万元。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