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3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电话
分类号: TN916
页数: 1
页码: 167
摘要: 1930年,石横区(肥城县第七区)安设话机1部,不开办民用业务,只为政府机关免费通话。1941年,石横电话直通肥城、平阴、演马等地。后为抗日的需要被我区队多次切断。1947年初,县政府曾组织抢修各路电话,同年四五月份因战争需要被县人民地方武装拆掉。1948年修复。 1950年后,电话设备大量增加,更新,通信效能与质量逐步提高。1951年渐次分出长话、市话、农话和会议电话。1956年,邮政所安装营业电话机1部,区机关及区辖小乡和主要企事业单位均装有电话。
关键词: 电话 卫星电话 有线电话 智能电话

内容

年,石横区(肥城县第七区)安设话机1部,不开办民用业务,只为政府机关免费通话。1941年,石横电话直通肥城、平阴、演马等地。后为抗日的需要被我区队多次切断。1947年初,县政府曾组织抢修各路电话,同年四五月份因战争需要被县人民地方武装拆掉。1948年修复。 1950年后,电话设备大量增加,更新,通信效能与质量逐步提高。1951年渐次分出长话、市话、农话和会议电话。1956年,邮政所安装营业电话机1部,区机关及区辖小乡和主要企事业单位均装有电话。1958年,公社邮电局,设有60门总机1部,话务员3人。1976年后,支局安装200门磁石交换机两部,20门磁石交换机4部,电话单机97部,通信线路83条,356杆程公里,252线对公里,石横至肥城4对线中其中1路载波直达肥城。 长途电话 1951年县局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从区公所电话机通过县局转可通泰安、长清。1960年可通济南。1980年后,通过邮电局可通全国县市。 长途电话按照不同的对象和性质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业务电话6项。收费为13级,按分钟计算,夜间和节假日减半。 1958年前,邮电局办理长话业务,仅能开放到社直部门和县直机关,之后逐渐扩至农村。1985年凡有话机的部门和农村均可挂发长途电话。 1976年,衡鱼、赵庄、大留、隆庄4个管区设总机,均装20门磁石交换机,职工7人,电话单机33部。 农话 1953年,架设肥城至石横农话线路。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提出“社社安总机,队队通电话”的口号,采取土法上马,各大队投工献料,竖杆拉线,邮电局设60门磁石交换机1部,实现村村队队有电话。由于当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造成接触不良,绝缘不佳。未过多久,各村队电话有的音质不清,有的中断。1976年后,邮电支局农话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安装200门磁石交换机两部,20门磁石交换机4部(管区总机用)。1981年12月,石横支局实行半自动拨号。1984年实现村村通电话。1987年支局装有交换机2台,电话单机164部,通信线路115杆程公里。可直接与县城和各乡镇通话。 农话按通话种类分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首长电话、军政电话、普通电话6项。1984年与长途电话统一,按长话类别执行。在处理手续上则分叫号电话、叫人电话、传呼电话和加急电话。通话价目为甲乙两级,按次(3分钟为1次)计算。1982年叫人电话始收叫人费。 会议电话 1953年,县邮电局始办会议电话业务。汇接方式由话务员开键汇接,会议主持人持话筒讲话,与会者持话筒收听,音质音量较差。1960年石横支局增设会议电话终端机,会议电话质量有了保证。能汇接中央、省、地、县召开的电话会议。1975年,县邮电局置JH102型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实行4线开放,声音清晰,音量稳定,无振鸣,无中断,无失真。会议电话收费按通话单位数和通话次数计算,不满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者按实际通话时间计算。 1985年,长途电话、农话来去话单136840张,其中去话72140张,来话64700张。1987年,境内电话机150部,其中国营90部,集体60部。长途话单17080张,其中来话3153张,去话13927张。农村话单31166张,其中来话27521张,去话3645张。同年电讯业务收入119262.17元。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