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桥
分类号: U448
页数: 1
页码: 161
摘要: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古代桥梁。
关键词: 各种桥梁 建筑设计 类型

内容

紫云桥
  位于隆庄关帝庙前,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关公曾在此桥下避风雨刻竹明志。后历代多次重修。现有明弘治、清康熙年间重修碑。由于地面不断增高,桥面已沉入地平面以下。1958年修隆庄水库时建桥上之桥。桥3孔,孔径1.5米,桥长6米,宽、高各4米。桥南有石刻一块,上刻:“昔日关羽避难处,今日修成幸福路。” 大庙桥 位于后衡鱼西北1.3公里处汇河上。古称衡鱼桥。据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衡鱼桥在城西南五十里,邑人尹宣铎、行铎同建。”后因桥南有一座古庙,当地群众称大庙,故该桥改称大庙桥。
  通济桥
  位于大留之西。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平阴县志》记载:“通济桥为清初刑部郎中张嗣宗建”。
  石横四门桥
  石横原有城墙,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门外有石桥,始建于元代。
  李家桥
  位于后衡鱼村北汇河上,古名刘家桥,后因李家重修改为李家桥,桥南端原有古碑数块,1958年被砸作他用。
  马家桥
  位于东衡鱼村北汇河上,古名焦老桥,桥北端曾有古碑记载,后来马家重修为5孔石桥,改称为马家桥。1956年政府拨款重修为钢筋混凝土4孔桥,桥高3米、宽4米、长18米。
  官路桥
  位于南高余村南1里余,因桥处于古东西官路,故名。原为简易石桥,建国后改建,现桥长15米、宽6米、高4米,为马坊、隆庄、南高余3矿原煤输出的必经之地。
  闫家桥
  位于后衡鱼村南康王河上,原为本村闫氏所修3孔石桥,1979年2月修康王河时湮没。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