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3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技活动
分类号: G315
页数: 3
页码: 155-157
摘要: 境内民间有两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三句话不离本行”。说明自古以来,广大群众就有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经验、生活技艺的优良传统。 建国后,境内农民普遍开展了各种科技活动。试验、推广使用六六六、滴滴涕、西利生等杀虫杀菌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试用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并逐步推广;引进、试种优良作物品种,学习和推广农作物新的种植、管理技术等。科技人员利用集市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并举办各种科技学习班,培训技术人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农业大搞深翻土地,高度密植,造“卫星田”、“丰产田”,但因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 群众性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 科技服务

内容

境内民间有两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三句话不离本行”。说明自古以来,广大群众就有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经验、生活技艺的优良传统。 建国后,境内农民普遍开展了各种科技活动。试验、推广使用六六六、滴滴涕、西利生等杀虫杀菌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试用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并逐步推广;引进、试种优良作物品种,学习和推广农作物新的种植、管理技术等。科技人员利用集市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并举办各种科技学习班,培训技术人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农业大搞深翻土地,高度密植,造“卫星田”、“丰产田”,但因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以失败告终。 60年代初,“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大搞技术革新,不断推广更新农业机具,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宣传落实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提倡选种和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提倡扩大小麦、玉米、地瓜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高粱、谷子、豆类等低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实行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治理涝洼,对农作物实行科学管理,推广玉米人工授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70年代,公社建立“三站一场”即农技推广站、种子站、测报站、良种繁殖场。大部分生产大队都成立了专业科技队。1978年,公社派出12名农技人员参加泰安专署举办的小麦育种培训班。此间,泰安农科所责成部分大队科技队对小麦泰山1号、4号、5号和玉米泰岳16号、18号、19号品种进行试种。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科学种田,公社农技部门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科技咨询,发放科技资料,放映科教影片。幻灯片,开办科技业余学校,进行科技交流,传播科技信息等。 地瓜育苗技术改进地瓜一度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提高地瓜产量,1964年之后,农技人员对地瓜育苗进行技术改进,普遍推广“三选”(瓜种出窖选、浸种前选、上炕前选)、“五净”(床净、土净、粪净、沙净、水净)、一浸(上炕前瓜种进行温汤浸种)、“七改”(改晚建炕为早建炕,改晚育苗为早育苗,改温炕为火坑,改上炕不烧火为烧火,改密排种为稀排种,改瓜靠瓜为瓜隔沙,改不闷炉为闷炉)。同时推广高温催芽、平温育苗、低温锻苗技术。 耕作技术、农作机具的改进建国后对传统的耕作、管理方式不断改革,使播种、施肥、浇水日趋合理化、科学化。50年代改耧耩麦为趟沟撒播。60年代末改大沟麦为小畦麦。70年代小畦麦又被大畦麦所代替。1978年公社组织人员对全社土壤进行普查,发现土壤严重缺磷,随之大量推广使用磷肥、复合肥,还推广使用硼等微量肥料,应用三十烷醇进行叶面追肥,推广粮粮间作、粮油间作、桐粮间作、粮菜间作、粮果间作等。间作套种增加了复种指数。 1980~1987年农技部门先后聘请各种专家教授讲学指导20余次,传授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其中聘山东农业大学小麦专家于松烈来石横讲课多次,提高了当地小麦种植管理水平,促进了本区农业的发展。1985年3月30日,红庙乡聘山农大讲师高志文给畜牧专业户300余人讲饲养技术课,赠给有关讲义200余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旧的农机具不断改革更新。旧时小麦等作物脱粒,用石碌碡轧,后改用拖拉机带动铁碌碡轧。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滚桶式脱粒机。1980年后,改用四清脱粒机,功效显著提高。其他农机具也不断改革。废除轳辘头用水车,解放式水车更新为二人拧水车,进而又使用锅驼机、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废除旧式犁耙,改用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进而又使用拖拉机耕地。播种由独脚耪、两腿耧改为趟沟,又改为三腿链式耧和链式播种机。 推广节煤灶 1965年,境内开始推广节柴灶。1975年有不脱产改灶技术员200余人,技术员根据本地燃料特点及群众炊事习惯,吸收“荣成灶”、“莒县灶”和“东平灶”的优点,对农户炉灶进行改造,推广了“回龙灶”、“柴煤两用风箱灶”。1987年,多数农户用上节煤(柴)新灶。 附:后衡鱼王庆林西瓜盖膜移栽增产增收 1985年春,种西瓜1.4亩,其中一亩移栽盖膜亩产7200斤,6月20号上市,价格0.3~0.18元,每亩纯收入达1150元。直播盖膜2分,亩产4500斤,7月10号上市每斤0.18~0.15元,每亩纯收入合650元。直播不盖膜折合亩产3100斤,每斤价格0.12—0.08元,折合每亩纯收入320元。 具体的作法:(1)适时早育苗、培育壮苗、根据气候条件,今年3月上旬播种(高产的农家品种),播种前经粒选,晒种子2—3天,用“开水快速烫种法”进行消毒催芽然后种在东西向、南低北高的阳畦内畦宽1.2米北边筑1.5米的土墙当风障,然后搭架盖膜,支成小弓棚,夜间或大北风阴天上盖草苫子保温,待瓜苗大部出土时,揭去畦内的地膜,并及时通风,注意防寒、防病、防虫、培育壮苗以备移栽。 (2)整地施肥:年前深耕8寸,年后整平耙细化冻后整瓜沟,结合整平瓜沟每亩施圈肥6000斤,磷酸二铵30斤,尿素20斤,集中施到瓜沟内。移栽前15天,瓜沟内浇足底水7天后划锄整地,然后盖宽90厘米的地膜,增温保墒,作好移栽和直播的准备。 (3)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播种:采用等行距,行距2米,株距0.6米,每亩500株。 4月10号开始移栽,移栽时从一边揭开地膜栽植,结合移栽,每亩用尿素7斤,二铵8斤,施在每株瓜苗的周围作提苗肥。栽完重新盖好地膜使瓜苗从地膜孔中露出,用细土封严。覆盖地膜做到铺平、拉紧、压严。随栽随盖膜,并做好防霜冻的思想准备。 直播盖膜的4月7号播种,直播不盖膜的4月15日播种,移栽直播同样施肥,同样造墒,同样管理。 (4)加强田间管理:(一)及时划耧灭草。(二)合理追肥浇水,在西瓜伸蔓和西瓜座住鸡蛋大小的瓜时,分别追施伸蔓肥和膨瓜肥、尿素和二铵各25斤,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共浇水5次,其中膨瓜水三次。(三)及时防治病虫害:在西瓜病虫发生期,每隔8—10天,喷800倍多菌灵和1000倍乐果溶液一次,以防西瓜炭疱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