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321
颗粒名称: 矿井开发
分类号: TD262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1958年7名干部30名工人,一无技术二无设备,土法上马开工建设查庄井,5月兴建,8月坍塌报废。9月份南高余矿一、二号井先后动工,主要挖掘工具是镢、锨、手摇水车牛皮包排水,汽灯照明,磨车(绞杠)提升,上下人坐抬筐木斗矿车运输,边建设边生产。1959年5月,二号井正式生产,当年生产原煤22445吨,上交利润95279元,是肥城矿区投产最早的矿井。
关键词: 矿井施工 矿山设计

内容

1958年7名干部30名工人,一无技术二无设备,土法上马开工建设查庄井,5月兴建,8月坍塌报废。9月份南高余矿一、二号井先后动工,主要挖掘工具是镢、锨、手摇水车牛皮包排水,汽灯照明,磨车(绞杠)提升,上下人坐抬筐木斗矿车运输,边建设边生产。1959年5月,二号井正式生产,当年生产原煤22445吨,上交利润95279元,是肥城矿区投产最早的矿井。 肥城县为了兴办煤炭事业,集中了所能集中的钱、财、物(包括党费在内)筹集了48.6万元,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一、二号两对矿井。 1962年7月1日体制上划,隶属关系收归原泰安地区煤炭局领导时,已基本结束“原始式”生产状态,用上了高压电、水泵、绞车、罐笼和半吨矿车,(仍保持手锤打眼、人力拉筐、装车)。人员由1958年底的318人增至911人。累计生产原煤28万吨,上交利润161.21万元。 1966年上半年隶属关系划归山东省煤炭工业公司领导,一号井已于1964年下马。二号井生产能力由6万吨/年核定为9万吨/年,初步建成半机械化矿井,除木柱支护,人工回柱外,用上电煤钻、扇风机、刮板运输等专用设备。由于全矿职工苦干实干,年年月月完成任务,并创全员效率1.04吨/工,成本8.15元/吨的历史最好成绩。累计生产原煤85.9万吨,实现利润641.58万元。 1971年初南高余煤矿由省煤炭工业公司委托肥城矿务局代管。设备、物资供应及时,更新了设备,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1977年实现产量翻番,超过核定能力1.4倍。 1972年鉴于老井即将枯竭,矿井接续紧张,经省煤炭局批准,以生产带基建,以小带大,以土带洋,兴建斜井,开拓下组煤。 1981年6月老井报废。至此,一个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拟年产3万吨,搞个三、五年结束的小土井,经过艰苦奋斗,勤俭创业,23年共生产煤炭318.13万吨。实现利润1459.2万元,交纳税金478.06万元,提取更改(自筹)、大修基金544.68万元和209.56万元。购置固定资产511.99万元。为1163人发放工资2525万余元。 1981年6月1日,新井正式投产。新井建设继续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老井人员少,任务重,困难大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困难险阻,抽调8名工人,20名家属于1972年7月1日破土动工,过表土遇硫砂,被迫月底停产。1973年7月4日从埠村矿调来40名工人恢复建设。1975年7月和1977年7月先后两次淹井,前者停产1年,后者停产1个月。再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新井建设将近9年时间,投资974.64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于1981年6月建成一座符合投产要求的新矿井。从此南高余煤矿转入下组煤生产。由于受四灰奥灰水的威胁产量一直徘徊在14万吨左右,从1981年以来连年亏损。今后的出路在于积极防治四、五灰水。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