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高余煤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31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南高余煤矿
分类号: F407.21
页数: 5
页码: 144-148
摘要: 南高余煤矿是肥城矿务局8个生产矿井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期,肥城县以土法为主,边建设、边生产发展起来的一座小型矿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走“内涵”挖潜的道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矿井得到很大发展。到1985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462人,设有8个工区,24个职能科室,一个劳动服务公司。矿井占地277.5亩,各种房屋建筑面积3495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31.41万元,拥有动力机械总能力6043千瓦。已由一个“白手起家”、土法上马的小土窑,发展成为一个装备齐全,井上下生产系统完备,初具规模的小型矿井。
关键词: 煤炭工业 能源经济 地方煤矿

内容

南高余煤矿是肥城矿务局8个生产矿井之一。1958年“大跃进”时期,肥城县以土法为主,边建设、边生产发展起来的一座小型矿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走“内涵”挖潜的道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矿井得到很大发展。到1985年底,全矿共有职工1462人,设有8个工区,24个职能科室,一个劳动服务公司。矿井占地277.5亩,各种房屋建筑面积3495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31.41万元,拥有动力机械总能力6043千瓦。已由一个“白手起家”、土法上马的小土窑,发展成为一个装备齐全,井上下生产系统完备,初具规模的小型矿井。 地理位置:南高余煤矿位于肥城县城西北20公里,石横镇机关东3公里处,与隆庄村相接,和马坊村毗邻。东距湖屯火车站4公里,北与泰(安)、临(清)公路衔接。交通方便。 井田范围内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前临康王河、汇河,两河均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水量充足,旱季水量少,有时干涸。 地质概况:南高余煤矿的井田在肥城煤田西南端、和国家庄煤矿同在西二、三、六煤田范围内。上组煤:1958年储量为152.3万吨,面积0.44平方公里。随着生产发展,前后3次扩大井田边界,储量、面积分别增至538.7万吨和1.75平方公里;下组煤改扩建后,建成斜井为上组煤接续井总储量为2128.6万吨,面积1.5平方公里。 (一)地层:井田内石炭二迭系地层从下而上为溪群、太原群、山西组和石盆子组,总厚约440余米,沉积于奥陶系灰岩的侵蚀面上,呈假整合接触。煤层集中分布于太原群和山西组,上部石盆子组和下部的本溪群则不含煤,上复厚10~50米第四系地层,无任何煤系露头分布。 (二)构造:在区域构造控制下,本井田为两翼受走向大断裂(F7—、F25)来重破坏的残缺断陷盆地。井田内发育两级断层,北面F25断层组呈孤形展布,南面F7断层组平行斜列,这些断层又一再分杈,平面上呈帚状展布,北部撇开状,西南端于本井田收敛状,又加主断层傍派生的低序次羽毛状况斜列断层十分发育,构成了复杂的地质条件。 由于受基地古地形(古构造)的控制,次级褶皱发育,地堑式盆形向斜为本区的主要形态,地表走向北东~东西~南东向的弧形构造。根据采掘资料分析,北东向构造由于成生时间较早。控制着煤系沉积,北西向构造成生时间较晚,起改造作用。开采证明5米左右的沁断层特别发育,且多分布于向斜的两翼,多呈阶梯状,使煤层受严重破坏,给生产造成很大困难。 (三)煤层:本井田含煤系为上石炭统太原群和下二迭统山西组,煤层集中分布于其顶底部,太原群总厚158.53米,可采煤层为8层。山西组总厚105.5米,可采煤层为3层,含煤系总厚约260米,煤层总厚17.23米,可采煤总厚15.63米,含煤系数6.6%、煤层厚度大多在1至2米之间,煤系内以粉质岩石为主,多为煤层顶板、海相沉积的薄层石灰岩较为发育,亦与煤层有十分密切关系,石灰岩或泥灰岩为直接顶板是本井田主要标志层。 (四)煤质:按成因分类,属于条带状腐植煤,但在部分主要煤层的局部,常含有数量不等的混乱型煤,如腐植——腐泥煤和腐泥——腐植煤,并发现为数不多的腐泥煤——藻煤烛煤。 按工业实用分类,属于中变程度的烟煤,煤的工业牌号主要是气煤和气肥煤。 煤质稳定,其中山西组属气煤,低硫、低灰至高灰。高发热量中等粘结性,富含油率、中等至难熔灰分煤;太原群属气煤至气肥煤,富至高硫,中至高灰,高发热量,强粘结性,高含油率、高挥发物的中等至难熔的灰分煤,可作炼焦配煤和炼油用煤。 矿井开发:1958年7名干部30名工人,一无技术二无设备,土法上马开工建设查庄井,5月兴建,8月坍塌报废。9月份南高余矿一、二号井先后动工,主要挖掘工具是镢、锨、手摇水车牛皮包排水,汽灯照明,磨车(绞杠)提升,上下人坐抬筐木斗矿车运输,边建设边生产。1959年5月,二号井正式生产,当年生产原煤22445吨,上交利润95279元,是肥城矿区投产最早的矿井。 肥城县为了兴办煤炭事业,集中了所能集中的钱、财、物(包括党费在内)筹集了48.6万元,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一、二号两对矿井。 1962年7月1日体制上划,隶属关系收归原泰安地区煤炭局领导时,已基本结束“原始式”生产状态,用上了高压电、水泵、绞车、罐笼和半吨矿车,(仍保持手锤打眼、人力拉筐、装车)。人员由1958年底的318人增至911人。累计生产原煤28万吨,上交利润161.21万元。 1966年上半年隶属关系划归山东省煤炭工业公司领导,一号井已于1964年下马。二号井生产能力由6万吨/年核定为9万吨/年,初步建成半机械化矿井,除木柱支护,人工回柱外,用上电煤钻、扇风机、刮板运输等专用设备。由于全矿职工苦干实干,年年月月完成任务,并创全员效率1.04吨/工,成本8.15元/吨的历史最好成绩。累计生产原煤85.9万吨,实现利润641.58万元。 1971年初南高余煤矿由省煤炭工业公司委托肥城矿务局代管。设备、物资供应及时,更新了设备,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1977年实现产量翻番,超过核定能力1.4倍。 1972年鉴于老井即将枯竭,矿井接续紧张,经省煤炭局批准,以生产带基建,以小带大,以土带洋,兴建斜井,开拓下组煤。 1981年6月老井报废。至此,一个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拟年产3万吨,搞个三、五年结束的小土井,经过艰苦奋斗,勤俭创业,23年共生产煤炭318.13万吨。实现利润1459.2万元,交纳税金478.06万元,提取更改(自筹)、大修基金544.68万元和209.56万元。购置固定资产511.99万元。为1163人发放工资2525万余元。 1981年6月1日,新井正式投产。新井建设继续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老井人员少,任务重,困难大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困难险阻,抽调8名工人,20名家属于1972年7月1日破土动工,过表土遇硫砂,被迫月底停产。1973年7月4日从埠村矿调来40名工人恢复建设。1975年7月和1977年7月先后两次淹井,前者停产1年,后者停产1个月。再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新井建设将近9年时间,投资974.64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于1981年6月建成一座符合投产要求的新矿井。从此南高余煤矿转入下组煤生产。由于受四灰奥灰水的威胁产量一直徘徊在14万吨左右,从1981年以来连年亏损。今后的出路在于积极防治四、五灰水。 生活福利:建矿初期,匆促上马,一无所有,宿舍、食堂是赁的民房。办公室搭的半阴半阳的地窖。洗澡用大盆,工作服包袱背。工资4(地面工)元、5(井下辅助)元、6(采掘工)元。 1962年建平房3270平方米。大部分单身迁入集体宿舍,每人不足4平方米。家属绝大部分仍住农村。建部分办公室,结束了“野战式办公方式。建成室内大锅烧水的澡堂和砖砌更衣橱。按地方国营企业工资标准评定工资级别、结束了“半出伕”式工资形式。 1972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福利明显提高、矿容矿貌发生很大变化,截至1985年底已建成: 福利楼2029平方米(包括澡堂、更衣室),安装了锅炉、置办了更衣橱,做到:更衣、领交矿灯、上下井、洗澡、班前班后会不出室。 单身宿舍楼3座5538平方米,加上原有平房,每人居住面积近6平方米,采、掘工宿舍实现旅馆化。 家属宿舍楼4座5789平方米,70%家属住上新楼房。 学校楼1071平方米。 卫生所606平方米。 办公楼三座2490平方米。 职工俱乐部1266平方米。 餐厅食堂1036平方米。 职工月工资已由60年代每人平均58.10元增至130.56元,提高1.2倍。90%以上的职工购置了自行车,有的户多达6辆。电视机已基本普及,少数户还购置了彩电。手表、电扇、立橱、沙发……等家家具备,人人皆有。 1987年,全矿设18个科室和单位,4个采掘区队,3个生产辅助区队,干部职工1465人。建矿以来,累计生产原煤393.3万吨。1987年被煤碳部命名为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 建矿以来历年八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第六章聊城地区(马坊)煤矿聊城地区煤矿井位于南高余村与马坊村之间,西距石横1.5公里,东距肥城县城25公里。建井时期按肥城煤田井次编号称西四井。投产时因东与马坊村相邻,故取名“马坊矿”。 井田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向南是开阔的盆地。井田区域地形较为平坦。东、南、西、北分别与国家庄煤矿、南高余煤矿、石横发电厂、查庄煤矿毗邻。区内外交通畅达,运输方便。 马坊煤矿井田处于肥城煤田的西端。井田面积0.887平方公里,总储量642万吨,可采储量214万吨。井田含煤7层,可采煤4层。总厚度为5.5米,属中厚煤层及薄煤层。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