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理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1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治理措施
分类号: TV85
页数: 1
页码: 105
摘要: 建国前和建国初,农民在自己耕种的山地上垒石堰、造梯田,在地块的中间或一头修水口(俗称簸箕嘴),降大雨时便于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在山沟修石坝,以降低山洪流速,并防水土流失。每年冬春两季对地堰石坝加以检修加固。山区人民还在山上植树造林,主要有柏树、洋槐和花椒等灌木。对水土保持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河道工程 河道管理 河流治理

内容

建国前和建国初,农民在自己耕种的山地上垒石堰、造梯田,在地块的中间或一头修水口(俗称簸箕嘴),降大雨时便于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在山沟修石坝,以降低山洪流速,并防水土流失。每年冬春两季对地堰石坝加以检修加固。山区人民还在山上植树造林,主要有柏树、洋槐和花椒等灌木。对水土保持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59年,石横人民在福山、寨山等山丘修鱼鳞坑10万个,修梯田1200亩,植柏树4.4万棵,植洋槐3.3万棵,植桃树、核桃、花椒2.2万棵。
  自60年代起,山村不断建小型水库、塘坝、不断将小块梯田建设成大梯田,山坡年年植树,水土流失现象逐年减轻。
  1975~1979年,公社组织5次大型会战,削岭填沟,建大型石堰数万米,山沟裁直并加石砌护坡,将零星山地建成百亩大方,既利于耕作,又利于水土保持,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
  80年代,土地和荒山均承包到户,调动了农民垒堰修坝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良山丘土壤,发展山区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煤矿塌陷区数千亩水面用电厂煤灰充填后,遇雨流失严重,采用压土还田,植树种禾,水面种苇、藕、蒲草等,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环境污染。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