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黄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1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黄工程
分类号: TV68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1968年11月,肥城、平阴两县调集万名民工,建引黄枢纽工程。该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31.7万亩,其中肥城12万亩,田山一级站24立方/秒,二级站在平阴城南3公里处,流量18立方/秒,水通过长8.4公里的二级总干渠流过分水岭隧洞到杨山南分水闸分水,进入肥城分干,流入肥城灌区。
关键词: 调水工程 跨河域饮水 南水北调

内容

1968年11月,肥城、平阴两县调集万名民工,建引黄枢纽工程。该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31.7万亩,其中肥城12万亩,田山一级站24立方/秒,二级站在平阴城南3公里处,流量18立方/秒,水通过长8.4公里的二级总干渠流过分水岭隧洞到杨山南分水闸分水,进入肥城分干,流入肥城灌区。
  该工程于1968年11月18日动工兴建,1970年10月全县12个公社5000余人参加施工,渠宽3~2.4米,边坡1∶0.5和1∶1的梯形渠道,即渠段为矩形。1971年完成了自分水闸到湖屯山阳铺长16公里的开挖砌垒任务。是年10月二级站试车上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以后,又对灌渠进行配套。
  开始兴建时,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2年10月30日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取名为“1030”工程,1973年6月正式定名为“泰安地区田山电灌工程”。
  肥平分水闸:位于分水岭隧洞东口外,共4孔,向南两孔,流入平阴分干渠,向东两孔流入肥城分干渠,是肥城引黄灌渠的进水闸,孔宽1.24米,闸底高程海拔高度88.48米,水深2.8米,过水流量8立方/秒,由两台3吨丝扛式启闭机控制平板闸门的开关。
  1975年12月25日,肥城北部一条龙会战(三级站)全县6个公社参加施工,石横出民工1000人。
  两次会战的组织形式为军事编制,公社为营,下边分连排班,工地各级领导机关均由当时各级党政负责人组成。
  工程经费由民办公助,即省、地、县拨款补助,由地方出工出粮兴建。
  引黄灌渠在石横境内共建8条支渠,九条干斗渠。
  建国前和建国初农田灌溉多用土渠,1963年后,部分村队修建石渠,每米须投资20余元,防渗效果虽佳,但造价昂贵,推广较慢。1974年,中心大队创修水泥糟式渠道,每米投资仅6元5角,省工省钱,防渗效果好,迅速得到推广。到1982年底为止,全社共有各种渠道13.5万米。1984年增长到24.6万米,其中石渠4.6万米,水泥渠20万米。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