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1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栽培
分类号: S31
页数: 1
页码: 92
摘要: 石横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物栽培经验。建国后,作物栽培实行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60年代后,贯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后,作物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方法 栽培技术

内容

石横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物栽培经验。建国后,作物栽培实行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60年代后,贯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后,作物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小麦
  小麦播种期,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的农谚,近年“秋分”试播,“秋分”后5天开始至“寒露”为适宜播种期。每亩播种量15~18斤,山岭薄地需20斤左右。小麦播种墒情要好,湿度要稍大,有“麦怕胎里旱”之说。1978年推广小麦根外喷磷,防止干热风,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初冬麦苗过旺,采取砘轧,控制生长,并促进基部分蘖。1982年开始,增施磷肥,改变了土壤普遍缺磷的缺陷,达到增产目的。一般年景,小麦浇3次关键水,即麦苗出齐后的“蛰实水”,11月份的冻水和4月份的孕穗、扬花或5月份的灌浆水。与传统的“麦收八十三场雨”农谚相吻合。
  玉米
  建国后,玉米实行密植,亩均2000株左右,一般增产20%,1955年,宣传推广玉米人工授粉,增产明显。1975年,普遍实行麦田串种。管理措施:麦收后抢时间锄草灭茬,待生长1尺左右追肥。密度3000株以上。一般亩增40~80斤。
  地瓜
  建国前,春地瓜一般在室内坑头育苗,苗子弱,产量低。田间管理多在地瓜团棵时锄草,为防瓜秧生根,经常翻蔓。1955年实行深耕和早栽密植,增施草木灰、坑土、炕土、屋土等作底肥。1973年推广窝瓜下蛋。亩产鲜瓜5000斤,后因地瓜品质差、用种量大、病害重而终止。1974年,推广三道沟节煤火炕育苗和地瓜浸种催芽,并采用塑膜覆盖瓜床。地瓜翻蔓改为提蔓。夏地瓜的栽培是在春地瓜上剪蔓扦插成株。夏地瓜容易储存留种。
  花生
  1957年推广密植栽培,60年代,推广齐苗后清棵(将花生周围的土扒开,使子叶出土)蹲苗。1981年,部分地块起垄种植。同时,推广春花生弱苗和夏花生追施氮磷钙肥,叶面喷肥,促苗早发,防止早衰。1985年,部分地块试用塑膜覆盖花生,效果良好。
  棉花
  建国前,棉花栽培基本沿袭传统技术,1955年推广浸种催芽和合理密植,1972年学习外地经验,墒情差的棉田耧播、条播为水种包包,达到一播全苗。1971年,农技站在中心大队搞涝洼地种植棉花的试点,当年播种70亩,其中40亩单产皮棉200斤。1972年扩种到200亩,亩产皮棉145斤。当年12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衡鱼洼植棉创高产的消息。1973年该队种植210亩,7月中旬受严重水灾,棉田四周绝产,而棉花仍获单产皮棉135斤的好收成。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