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0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系
分类号: P641.12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境内诸河流向多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中部、南部有汇河、康王河两条较大河流。
关键词: 导水系数 地下水矿化度

内容

境内诸河流向多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中部、南部有汇河、康王河两条较大河流。
  康王河
  上游由肥河、康河汇流而成。清嘉庆年间旧县志载:“肥河发源于黄山东北麓,至泰安鱼池庄入县境为肥河。”清光绪三十四年《肥城乡土志》载:“肥河发源黄山东北麓,至泰安鱼池入县境,向西北流经云溪观沙沟镇,至孙家庄转向西南,……。”“康王河发源城北五道岭诸山,绕城东而南,至李家屯南入肥河。”建国后,省、地、县行政区划地图均以康王河注名。该河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427.6平方公里,上游有6条主要支流汇入,流经仪阳、老城、新城、王瓜店、湖屯、桃园、石横7个乡镇,至后衡鱼西入汇河,中下游比降为1/800。1987年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该河在道口村东北入石横境,经道口、旅店、红庙、四合、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等村流入平阴县,境内长10.6公里。
  汇河(古称陶河、衡鱼河、汇坎河运粮河)
  发源湖屯镇北部陶山、小泰山一带,上游主要支流7条,县境内长21.5公里,河床最宽120米,最窄80米,流域面积1260平方公里,比降1/2000。1987年防洪标准达到5年一遇。引黄灌渠建成之后,从平阴二级扬水站至陶山西三级扬水站约40华里,雨季沿途诸山之水大部从灌渠东流入汇河。该河在隆庄东北入石横境,经隆庄村南、东衡鱼和后衡鱼村北,在后衡鱼村西与康王河汇流入平阴县,然后在东平县境入汶河,境内长7.2公里。
  康汇两河均为季节河,旱季干,雨季满。近二十年来两河上游几座厂矿排出大量废水,使河水长流不断。
  汇河还有几条支流: 红石河:源于赵庄、仁里、对福山一带山区,经石横东门、南门南流入汇,全长7.4公里。1975年冬改道并裁弯取直,段长3.2公里。1983年新电厂动工时,又展宽砌石,泰临公路以南段改道。
  六里河:源于八道岭、圣佛寺和中高余北部一带山区,经南高余村中,农场以北以西向南流,全长7.6公里。1976年冬裁弯取直段长4.2公里。农场北原六里桥,北至石横、南至衡鱼均距6华里,故名六里河。
  湖子沟:源于北高余,西铺、北大留一带山区,经查庄一带塌陷区(段长3.6公里),经隆庄西南在后衡鱼村西北入汇,全长11公里。1976年裁弯取直4.2公里。
  大留河:源于平阴县毛家铺附近山中,经大留村东南流至湖屯区桥头村北入汇,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总长16.2公里,境内长8.4公里。
  此外,北部山麓有一条人工河——“1030引黄灌渠”(详见水利编)。
  境内河流为大汶河支流,属大汶河水系。
  古时境内中部、南部地势低洼,河道缺乏治理,雨季积水不能及时排放,经常积涝成灾,平地多处开泉。据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盐河泉及本城等二十泉皆发源于湖屯、马坊、兴隆庄一带,向西南流入汇河”。建国后,康汇等河多次疏浚,平地开泉已不多见。
  境内较大湖泊两个:隆庄湖在隆庄村西南角,东西长1公里,宽100余米,湖中有芦苇,湖心有小岛。此湖为人工湖,开挖于1958年冬;煤矿塌陷湖,位于查庄西、马坊、隆庄北,中高余和南高余东,共6000余亩,湖中有芦苇,蒲草、鱼虾等。近几年电厂煤灰已填湖造田数千亩。
  北部青石山区属缺水地带,近年有所开发,但水源较差;中部地下水为中奥陶系水源较丰富,可大量开采;农场以南地下岩层含水量最为丰富。自60年代起,石横电厂先后在这里打深井10余眼。
  地下水位除受干旱和降雨的影响外,康汇河水和工矿企业用水对地下水位亦有影响。境内潜水埋深平均17米左右。无雨季节,厂矿用水及自然蒸发水位每天下降0.5毫米,大旱季节更为明显。逢雨季,康汇两河水位上涨,潜水埋深平均每天上升2毫米左右。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