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589
颗粒名称: (十)文化
分类号: G05
页数: 21
页码: 257-277
摘要: 《利津年鉴》1999卷中对文化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文化

内容

机构队伍〕利津县教育委员会内部机构分设行政和事业两部分。行政编制20人,设办公室、督导室、人事股、计划财务股、审计股、基础教育股、职业成人教育股。事业编制22人,设教学研究室(含招生办、仪器站)、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
  县教委下属事业单位有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第一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学校、实验幼儿园、县机关幼儿园及12处乡镇教育委员会。
  1998年全县教职员工总计2975人。其中专任教师2757人(不含幼儿教师),包括:高中教师242人,初中教师1116人,职教教师106人,小学教师1293人;幼儿园教职工67人。据职称统计,中学高级教师44人,一级教师228人,二级教师834人,三级教师31人;小学高级教师239人,小学一级教师769人,二级教师350人。
  附(表一)利津县1998年各类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一览表〔事业概况〕全县有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101所,教学班1170个,在校生43800人。
  全县有幼儿园362处,入园幼儿5261名,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为73%,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99.1%。全县共计幼儿教师553人。
  全县小学共计81处,教学班886个,在校生29585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在100%。
  全县初中共计20处,教学班284个,在校生14215人。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5%和98.8%。当年初中招生4274人,初中毕业生3770人,其中升入中专632人。
  全县设立利津一中、利津二中2处高中,共有高中班38个,在校生2147人。1998年高中招生772人。高中毕业659人,其中升入高中中专53人,专科227人,本科96人,另外114人升入电大(专科)。
  职业教育:全县设职业教育中心1处,共18个班746人。
  成人教育:发挥乡镇成教中心作用,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扫盲巩固率达98%以上。并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共培训2万人次。
  附表二、表三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推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在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改革学生考试制度,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十特长十评语”的全面评价办法。1998年在全市中小学各学科学生竞赛中,利津县一等奖获奖率居全市领先地位。全县初中中专录取632人,占报名人数的53.1%。高中本科上线96人,有3人考入北京大学,并夺取了全市文理双科状元,为利津县再次争得荣誉。12月份,东营市教委在利津县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教研活动富有成效。一是认真落实新教学常规,广泛开展了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实验课、讲平课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大力开展单元达标课题实验工作,全年先后组织了7次由教育干部和教师参加的培训班、专题讲座,为此,县教研室还先后在6处学校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蹲点试验。’三是加强了实验教学管理,成功的举行了全县初中毕业生理化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和全县小学235利津县一九九八年底各类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一览表利津县一九九八年底各类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一览表注:(1)此表统计数字不包括临时工、临时代课人员。(2)内退、落聘人员均为公办教职工。表二利津县1998年初中以下各类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1998年12月注:(1)表中学校处数、班数、学生数均系98/99学年初统计报表中的数字;(2)教职工不包括临时工、临时代课人员;(3)幼儿园教职工均为公办教职工;(4)乡镇教委教职工中含教研室和成教中心人员。自然学科操作技能竞赛。汀罗镇二中(汀河中学)、利津镇一中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电教试点学校。四是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县级优质课评选,听课评课200余节,大型公开课22节,参加听课的教师达2800余人。
  利津县1998年高中及职业教育基本情况一览表表三 1998年12月注:(1)表中学校处数、班数、学生数均系98/99学年初统计报表中的数字;(2)教职工人数不包括临时工;(3)二中教职工总数中不包括初中专任教师。
  3 .改革中专招生制度,积极实施分流教育。从1998年起,在全县实行了“一评两挂”(一评:指对乡镇办学条件的评估,两挂:指与乡镇人口数和学生数挂钩)“一考多取”(一次考试考生可以报考高中或职业学校;中专或职业学校)的招生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初中四年级实行分流教育的意见》,改革了现行的办学模式,在初中阶段实行分流教育。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初四分流教育的实施,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了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县教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集中开展党的十五大精神教育活动的意见》、《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通知》,在全县教师中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同时,广泛开展了“抓师德教育、树师表形象” 活动。教师节期间,结合学习徐开清事迹,各学校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演讲会和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等,再掀了一次师德教育的新高潮。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完成了小学教师通用基本功训练考试、考核和颁发合格证工作,合格率在90%以上;举办了专业师资和小学校长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220余人。教师教学能力“ABC”三级达标全面展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县有省级特级教师5人,省、市级教学能手91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36人,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1%、96.82%、91.50%、69.5%。
  3.加强教育干部队伍管理。行政区划调整期间,对乡镇教育干部进行了重新安置,并配合县审计部门对撤并的乡镇教委离任干部的财务管理进行了全面审计,监督有关单位完成了财产移交工作。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做公仆,为民奉献”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使全县教育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髙。
  4.认真落实提髙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根据东人发〔1998〕73号文件精神,通过考试、考核,164名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历史性地解决了民办教师的问题。建立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髙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了个别乡镇的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不断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步伐,年内建成教职工宿舍楼6栋,在建2栋,乡镇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大事新事〕1.部分乡镇教委、中学合并1998年2月份,随着全县区划调整,部分乡镇教委、中学也进行了调整。王庄、前刘2处教委、中学分别并入利津镇教委、中学。中学设3处,分别为镇一中(利津镇中学)、镇二中(王庄中学)、镇三中(前刘中学);大赵教委、中学分别并入盐窝镇教委、中学。中学设2处,分别为盐窝镇一中(盐窝中学)、盐窝镇二中(大赵中学);汀河教委、中学与罗镇教委、中学合并,教委设在汀罗镇,中学设2处,分别为汀罗镇一中 (罗镇中学)、汀罗镇二中(汀河中学)。
  2.两处职业学校合并根据利津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1998年9月11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职教中心与县职业中专合并。将职业中专并入职教中心。县职业中专自建校以来,经历了县第四中学、县农技中学、县职业高中、县职业中专几个发展阶段。该校在发展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也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是位置相对偏僻,缺乏地理优势;办学条件简陋,无优势专业和发展后劲;生源严重不足,师资和设备闲置,造成了很大浪费。对此,十几年来先后有不少人提出,要尽快改变这所学校位置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两校合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合并后有力于发挥县职教中心的整体合力,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县教委新址建设顺利新建的利津县教委位于县城津二路南首东侧,占地38.87亩,于1997年11月27日开工建设,投资450万元,兴建办公、宿舍楼各一栋,总建筑面积6857.23平方米,该工程将于1999年5月底竣工。
  (刘明臣杨玉生)科技〔机构队伍〕利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科技管理股、科普股、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5月8日增设)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事业单位,编制3人)。全委干部职工15人。各乡镇设有科委,并配专职科委主任。
  5月7日,县政府决定成立利津县地震办公室,与县科委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2月8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决定: 利津县科学技术协会为正科级机构,与县科委合署办公。
  〔事业概况〕1998年县科委按照“项目启动,突出高新、示范带动”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新上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项,争取无偿资金62万元;安排县级240科技项目11项,取得科技成果5项,3项科技成果登记表和获奖科技成果表。
  成果获奖,并申请专利3件。附:1998年1998年科技成果登记表1998年获奖科技成果表〔实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了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199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12个乡镇和16个县直部门实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为确保科技目标责任制的顺利实施,县委调整充实了县科技领导小组,县政府聘任了2名科技副县长,切实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把工作落到实处,县科委制定了考核指标、标准和具体办法,由县委办公室转发全县实施。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10万元给予支持,县科委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进行督查和考核。从而推动了全县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
  〔突出重点,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一、科技兴农力度大、收效高;1998年县科委认真贯彻“项目启动、突出高新、示范带动”原则,大力组织先进实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一是创建科技示范区,提高科技显示度。经过努力,县科委在全县建立起了200亩的“吨笋田”示范区、700亩的“上农下渔”示范区、1000亩的拱棚西瓜示范区。还积极响应县委关于机关干部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的号召,在虎滩乡种植了30亩芦笋,办起了髙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强科研攻关,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241量。年内,县科委围绕芦笋、“上农下渔”、拱棚瓜菜等全县主导产业,组织实施了21项科技项目,投入了80%的科技三项经费。经过全县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各个项目执行情况良好,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如省科委下达的“滨海盐碱地渔农结合高效模式研究”项目,经过两年的实施,通过了专家验收。该项目区2万亩综合效益达到每亩2000元,为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创出了经验。通过芦笋系列项目的实施,为发展芦笋种植提供了配套技术。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实用技术普及。县科委专门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安排了专题推广项目,匹配了100万元资金,加大了管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带动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平均亩产达536.6公斤,创全市大面积高产之最。“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推动了全县、全市乃至全国河蟹养殖业的发展。
  二、以项目为带动,推动工业科技进步。县科委始终把提高现有工业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以搞好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为切入点,先后组织实施了“瓜干酒槽废水处理技术”、“岀口果品加工”等工业项目,提高了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年内并举办了与石油大学的项目洽谈会,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技术洽谈,引进了部分项目,为全县工业科技进步注入了活力。
  三、技术市场工作取得新进展。自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县科委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利津县技术市场管理办法》、《利津县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利津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并对全县技术贸易机构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年内认定各类技术贸易机构22家、各类科研机构8家,为规范技术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芦笋基地建设〕芦笋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县科委承担着良种供应和技术指导工作。为了发展壮大芦笋基地,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严把种子关。面对全县芦笋良种紧缺,品种混杂的形势,安排专人,克服困难,正渠道购进鲁芦笋1号UC800等良种1000多公斤,满足了当年生产需求。二是树典型、抓示范。在全县每个植笋乡镇,培养了2〜3个示范村和一批科技带头户,县科委在虎滩乡创办了30亩示范园,带动了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指导。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四是狠抓科技培训。年内组织6000多人外出参观学习,并举办培训班30多期、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激发了全县笋农的种植热情,并为全县新发展芦笋种植2.4万亩奠定了基础。
  (董兆林刘炳良)广播电视〔机构队伍〕利津县广播电视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下设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管理站、业务股和11处乡镇广播电视站(刁口乡无)。全局(不包括乡镇站)现有干部27人,正式职工38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中级8人,初级23人。
  〔事业状况〕1998年利津县广播电视局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一、积极探索新路子,不断开创广播宣传新局面。近几年,由于受电视的冲击,广播事业的发展一直处在低谷中。1998年利津县广播电视局为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广播宣传的教育功能,积极探索广播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大胆改革广播节目。从节目形式、节目主持人、稿件编辑等方面下功夫,先后开办了《乡镇园地》、《警钟长鸣》、《国策颂》等栏目,并针对广播普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快”字上下功夫,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改变了过去广播宣传死、硬、板的被动局面,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听众的好评。全年来稿2700篇,播出1560篇。并在市电台用稿507篇、省电台用稿48篇,分别荣获市电台先进集体、省电台先进集体记者二等奖,连续九年获省电台先进集体记者荣誉称号。在1998年度省、市广播节目评优中,利津县广播电台选送的4个节目,分别获市级一等奖2个,二、三等奖各1个,省级三等奖1个。
  二、知难而进,自我加压.电视宣传再创辉煌。1998年县电视台为办精办活利津新闻等节目,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发展,力争使对外宣传在全市争第一保第二。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将向市级以上发稿任务量化到每位编辑、记者;二是针对编辑记者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学业务、强素质;三是鼓励编辑记者写好稿,岀精品,并在电视台内部开展了创名记者、名编辑、名节目、名节目主持人活动;四是采取激励措施,对完成任务好的进行奖励,促进了编辑记者业务素质的提高。1998年发稿161组,计1640条、市台用稿426条,在全市名列第二名,实现了“争一保二”的任务目标。在1998年度全市电视节目评优中,电视台选送的4件作品,获一等奖的2个,二等奖的2个。并在东营市烟草杯好新闻评选中,利津电视台有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台长郭欣照在第三届东营市“优秀精神产品奖”评选中,获优秀精神产品奖和优秀宣传工作奖。电视台出色的宣传工作为宣传利津、扩大利津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利津县广播电视发射中心二期工程建成〕作为县政府1998年八件实事之一的广播电视发射中心二期工程,经过全局干部职工和工程人员的积极努力,于1998年9月25日按期完工,并交付使用。工程包括广播电视办公大楼、有线机房、演播厅等,总建筑面积为1850.5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该项工程的建成,使利津县的广播电视工作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张光才)文学艺术〔机构队伍〕利津县文化局内设办公室。局机关干部职工6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人,中级的3人,初级的2人。下设文化市场管理所、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吕剧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11处乡镇文化站。全系统干部职工80人,其中为扭转人才缺乏现象,1997年、1998年新引进9名大中专毕业生。
  〔事业状况〕1998年利津县文化局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文化工作,全面完成了本年度的责任目标任务,创出了群众文化多姿多彩、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崭新243局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文化局把加强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年内吕剧团新建演职员住宅小院6套,修建大客棚车库1座;文物馆投资3万元,建文物展室1座;图书馆购586型计算机、终端设备及图书软件等,实现了图书检索、编目及流通自动化。图书馆文印部筹资1.8万元,购电脑刻绘机1台,拓宽了服务领域。文化局为筹建办公大楼,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按计划将于199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文化活动1.文化下乡活动。一是春节期间,文化局组织文化馆、吕剧团成立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刁口乡渔民村、集贤乡郭屋等村演出。所到之处,既演出文艺节目,又辅导了农村业余文艺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二是图书馆组织的送书下乡活动,义务送书上门200余册,上门借阅3000余册(次);三是电影公司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活动,义务放映农技、科教片42场;四是组织部分书画协会会员义务为群众写春联2000余幅。
  2.群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文化局组织了大规模的春节文艺汇演,全县420多名文艺骨干,齐集县城,利用两天的时间演出了8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元宵节,组织民间传统节目演出队,参加了东营市第二届民间文艺表演,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8日,与县妇联组织了一场以歌唱妇女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为主题的表彰、演唱会。4月份,配合县地税局举办了地税宣传月书画展。5月份,分别在利津一中、傅窝乡肖庙村举办了卡拉OK青年歌手比赛。为促进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庆祝'5・29'民营经济日文艺晚会”。6月份和9月份,还与县教委、部分县直学校举办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文艺晚会等。10月份,举办了利津县建国49周年文艺晚会。组织文艺骨干参加了东营市建市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回眸年内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既健康向上,又丰富多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基层文化事业
  1.文化馆在县直单位组织和举办纪念会、庆祝会、知识竞赛、演讲会等70余场。在企业、农村、校园建立了18个辅导基地,下乡辅导20余场,辅导文艺骨干510人次,下乡义务演出5场,指导510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为鼓励农村文化大院向高标准发展,推选出5个文化大院作为“利津县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并进行了挂牌表彰。
  2.图书馆购进图书1200册,整理收集杂志和报纸合订本1000余册,收集地方文献1000余本。在社会发起“向图书馆10万图书大捐献”活动,收到捐书4万余册。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25000人次,外借书刊34000册(次),机读著录7600多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8年9月县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3.吕剧团走“与行业联姻、自我发展”的路子,先后到淄博、桓台、东营区、油田等地演出120多场,创收8万余元。为迎接全市吕剧汇演和搞好精品工程创作,完成剧本《回龙传》、《拾娘记》、《王所长下岗》的定稿任务,并将剧目搬上了舞台。另外,吕剧团还选调骨干力量参与文化下乡演出4次,配合中心工作义务演出60多场,受到群众的好评。
  4.电影公司推出人员分流改革方案,实行定岗、定编、定人制度,采取一包到底的承包、分流方式,收到良好效果。承包人244员改变经营作风和思路,采取上门送票、联系专场、开办第三产业等方式,扩展了业务。全年放映电影546场,其中,组织学生专场30场,配合计生等部门放映71场,接待外来文艺团体14次,总创收13.07万元。尤其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活动中,对《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伟大的朋友》等影片进行了专场放映,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5.文化市场管理所,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了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等领域的非法活动。全年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检查8次,突击检查4次,配合上级统一检查4次,共查没、销毁各类非法盗版、淫秽音像制品400余盘,书刊620册。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选派5人参加了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法律法规学习班。组织人员参加了全市文化市场管理知识竞赛。通过参加学习班和竞赛活动,丰富了市场管理人员的知识,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水平。
  四、文学创作为加强创作队伍的凝聚力,确保年度创作任务的完成,文化局召开了重点作者座谈会、研讨会,把重点作品的选题落实到人,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文学精品创作计划。由于措施得力,1998年全县在市、地级以上书、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其中创作并搬上舞台的剧本有《回龙传》、《拾娘记》和《王所长下岗》。全县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评选、比赛、展览中获得30多个奖项。
  附:表1、1998年利津县在市以上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一览表表2、1998年利津县在市以上获奖的文学艺术作品一览表(孟繁俭许冬梅)表一 1998年利津县在市以上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一览表245续表246续表247续表表二 1998年利津县在市以上获奖的文学艺术作品一览表体育〔机构队伍〕利津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内设办公室,下设利津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设在县体委)。共有干部和教职员工1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人,中级的3人,初级的10人。
  〔事业状况〕1998年县体委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扬艰苦创业、奋力争先的精神,克服体育设施条件差、事业经费不足等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在业余训练、体育竞赛、输送人才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一、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活跃,深入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对体育事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活动项目也更加广泛,248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1998年初,为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王吉能为组长的全民健身活动领导小组,在5月份,集中组织了一次全民健身活动周。多次组织互访性质的友谊赛和邀请赛,并举办了“第八套广播体操领操员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 整顿了10个体育辅导站。以上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向着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县体校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利津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是利津县唯一的体育专业学校。几年来,因该校办学成绩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寄予厚望。截止1998年底,已成功的培养出三届体校毕业生。特别是在1998年12月份举办的市业余体校冬季越野长跑比赛中,利津县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和四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获得,大大提高了县体校的社会影响。1998年全县报考县体校的学生达800名,从中选拔招收了体育优秀人才23名。同时,还向市体校和大中专院校输送了38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三、学校体育成绩显著县体校从1995年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的办学形式以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业余训练龙头,并形成了以篮球、田径为重点项目的训练基地,从而带动和影响了全县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县、乡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成立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其领导下,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使全县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64%。学生在校学习中,坚持“两课(每周2节体育课)、两操(每天早操、课间操)、两活动(每周两次体育活动)”制度,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1998年县体委,先后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赛、冬季越野长跑比赛、田径、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和队列、体操培训班等,使学校体育搞得广泛活跃、扎实有效。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职工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县干部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组织竞赛的次数逐年增多,人们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大多数单位的干部职工都能参加县以上举办和单位联办的体育竞赛活动。1998年先后举办了全县职工拔河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篮球赛和射击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并且在全市举办的第八套广播体操比赛中,利津县邮电局代表队获得第4名。通过各项比赛,促进了单位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办体育的进程,增强了单位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职工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农村体育稳步发展,形势良好。
  多年来,农村群众体育意识差,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难度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体育工作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各乡镇都把体育摆上了位置。全县有109个村建起了篮球场,330个村建起了活动室。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篮球、象棋、乒乓球、跳绳、踢犍子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开展,有的还经常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比赛, 目前,全县农村体育岀现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六、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的十分活跃、249空前高涨。
  1998年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尤其是县直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的十分活跃、空前高涨。年内在县老年人体育运动协会组织下,老年人的门球、象棋、钓鱼、太极拳、太极剑舞蹈、快走慢跑、戏曲演唱等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县城街心公园、影院广场、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东关黄河大堤、城北街口、机关大院等场所,已成为老年人集中活动的场地。春夏秋三季,日参加活动的在500人左右,冬季也在200.人左右。1998年举办了老年人门球、象棋、气功、钓鱼、太极拳、太极剑等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并参加了市举办的各种老年人比赛活动,在市老年人门球比赛中,利津县获得第5名的好成绩;在市老年人象棋比赛中,利津县刘克文获得个人冠军。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收益,而且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利津县体育妇幼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利津县体育妇幼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工程为县政府1998年的八件实事之一。该工程按照县政府“美观新颖、合理实用、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的要求,采用了滨州地区建设工程设计院投标的设计方案,楼体五层,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由山东万鑫集团三公司中标承建,6月份正式开工。该工程异形部位多,钢筋混凝土需用量大,相对施工难度也较大,并且资金到位不足,建材供应不及时,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对此,县体委选调4名得力人员靠上抓,积极筹集资金、协调关系,抓管理、促进度、保质量,于12月份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附:表1、1998年利津县参加市体育比赛情况一览表表2、1998年利津县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活动一览表表3、1980—1998年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赛最高成绩对照表表一 1998年利津县参加东营市体育比赛一览表250表二 1998年利津县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活动一览表251表三 1974~1998年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赛最高成绩对照表(一)初中女子组最高成绩对照表(二)初中男子组最高成绩对照表252(三)高中女子组最高成绩对照表(四)高中男子组最高成绩对照表(张泉先裴日翠)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用分行业记事的办法,系统地记载各行业、各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实况,所用资料为1998年度,与《利津年鉴》(1998年卷) 相衔接,保持了历史资料的连续性。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