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582
颗粒名称: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325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利津年鉴》1999卷中对乡镇企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农业经济 乡镇企业

内容

〔机构队伍〕利津县乡镇企业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会统股和服务站,现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人,中级以上职称的5人。各乡镇下设企业管理委员会,受乡镇企业局的业务指导,〔乡镇企业概况〕1998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6314处,比1997年增加800处,从业人员达到85111人,比1997年增加2500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72.3亿元,同比增长19%;乡镇工业总产值40.4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总额6.8亿元,同比增长17%;乡镇企业实交税金为3641.5万元,同比增长37%;固定资产投入2.8亿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年产值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32处,过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6处。实交税金过百万元的企业2处,过50万元的4处。总体实力列全市第二名,利津县乡镇企业局在1998年度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二。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1998年利津县乡镇企业正处在调整、改组、提高和发展的新时期,乡企局本着坚持发展,努力提高的原则,在乡镇集体企业中大胆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在改制形式选择上,各企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大胆探索,灵活多样,规范操作,创出了“一拍二股”、“先租后股”、“半卖半租”等好的经验和做法。截止1998年底,已改制乡镇办企业87家,改制面达到100%,其中改为股份合作制及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11家,实行租赁经营的43家,出售的16家,注销17家。通过改革,有26家企业资产盘活;33家亏损,微利企业已见扭亏增盈;其余11家企业也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加大了资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年初,县政府提出大力改善企业技术结构,加速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年内,确保乡镇企业技改投资1亿元的奋斗目标。
  根据这一要求,各乡镇广开融资渠道,引进技术项目、人才,乡企局及时调度督查,年内,全县共考察论证技改项目19个,开工项目10个,在建项目7个,峻工项目2个,全年共投入资金1.03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9个。通过企业的制度改革,技术改造,涌现了大批骨干企业,北宋镇振利油料加工公司、陈庄草场等企业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十强企业”,5处企业被列入东营市 “三十强”调度企业。
  〔工贸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年内,全县各乡镇出资兴建和完善工贸园区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户及个体私营大户进区兴办企业。将发展方向调整到提高乡镇企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和增加聚集效益上来。全县乡镇工贸园区发展到9个,进区企业产值达到14.6亿元,实现利税13740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32%、26%。其中规模较大的利津镇集贸城、陈庄镇贸源商城、陈庄镇美食城、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1998年分别投入资金3000万元、3000万元、1700万元、820万元,进行了扩建和完善配套设施并吸引百万元以上投资的企业13处。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小城镇建设。
  〔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是利津县乡镇企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利津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乡镇企业局立足个体私营企业机制优势,将乡镇企业总量的发展方向调整到了个体私营经济上来,年底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3904处,从业人员61620人,完成产值61.3亿元,同比增长22%,高岀集体企业增幅4.5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底的72%提高到80.6%。家电经营纳税大户陈英民等一大批个体私营业主和粮油加工业主的北宋镇等专业乡镇脱疑而出。1998年县乡企局被评为利津县为个体私营经济服务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

《利津年鉴》(1999年卷)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用分行业记事的办法,系统地记载各行业、各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实况,所用资料为1998年度,与《利津年鉴》(1998年卷) 相衔接,保持了历史资料的连续性。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