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2000年卷》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443
颗粒名称: 组织机构概览
分类号: D67
页数: 6
页码: 91-97
摘要: 1999年,县内组织机构有一些变动,新设一些副科级以上机构单位。
关键词: 地方政治 组织机构

内容

1999年,县内组织机构有一些变动,新设一些副科级以上机构单位。2月,成立“中共利津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利津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都是正科级工作机构,与统战部合署办公;成立“利津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为县政府综合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职能部门,正科级行政机构,列政府序列;县电视转播台升格为副科级机构。3月,利津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升格为正科级,仍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4月,成立“东营市芦笋研究所”,为正科级事业机构,归口县科委管理。5月,县劳动局改称“利津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工商管理局改为省局垂直管理,退岀县政府序列。6月,县刑警大队升格为副科级行政机构。8月,撤销利津县劳动技校。12月,成立“利津县粮食收储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粮食局;同时撤销利津县粮油服务中心。
  年底,全县党政群机关、县属事业管理机构、经济组织和中央、省、市业务部门垂直管理的工作机构记载如下:66利津年鉴行政区划情况表单位名称面积 (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 (个)耕地面积 (公顷)总计1665.651043506利津镇133.0876472盐窝镇111.5506083陈庄镇59.0382631北宋镇89.0563766汀罗镇276.0735947南宋乡35.5351535明集乡118.5385161北岭乡50.0352422虎滩乡83.5403733集贤乡37.5191955傅窝乡123.5382777刁口乡548.6167国营农场44渤海农场9131999年末人口分布情况表单位名称总户数总人口男女非农业人口总计8693828959314642414316939149利津镇1685960865308832998224253盐窝镇105503633418571177632050陈庄镇76842403312072119612413北宋镇85592706413489135751574汀罗镇91673171115951157601852南宋乡54501843293389094747明集乡60711864393409303806北岭乡64932212011034110861215虎滩乡50221662483338291885集贤乡37011295965596400785傅窝乡52531663283968236794刁口乡107720121244768516渤海农场1052216412149501259(二)县境概况67中共利津县委员会办公室:机要局、信访局、保密局组织部:老干部局宣传部、政法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工商业者联合会、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其合署]县直机关党委党校[行政学校](事业)党史研究室(事业)中共利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利津县监察局与其合署]利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人事代表工作室法制工作科、财政经济科教科文卫科、老干部科利津县人民法院利津县人民检察院利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体制改革办公室、利北工作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商业贸易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地震办公室、东营市芦笋研究所与其合署]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机构编制委员会与其合署] 劳动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农业委员会、林业局、粮食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局、统计局技术监督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土地管理局物价局、督查局史志办公室(事业)油区工作办公室(事业)利津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办公室、提案委员会学教文卫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祖国统一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事业)利津县人民武装部(军队编制)人民团体利津县总工会共青团利津县委员会利津县妇女联合会事业管理机构经济研究中心、档案馆[档案局与其合署]油地结合办公室、盐务局海洋与水产局、农机局、畜牧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经济组织供电公司、商业总公司、供销总公司物资总公司、外贸公司中央、省、市业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国税局、地税局、河务局邮政局、电信局、气象局、公路局石油公司、医药公司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与其合署]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新华书店独立单位东营鑫正会计师事务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199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68利津年鉴导下,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苦干,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073亿元(调整数字,以下同),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57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592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4.6905亿元,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为36.4:39.0:24.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317元,比上年增长14.19%。全县财政总收入1.22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比上年增加147元。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芦笋、阳畦韭菜、拱棚西瓜、蚕桑、冬枣、水稻等特色高效农业总面积达30万亩。畜牧和水产两大产业发展较快,畜牧良种工程和绿色畜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牧业总产值达2.38亿元,增长25.0%。水产养殖品种调整步伐加快,渗水养虾、网箱养殖等新型养殖方式试验成功并得到推广,渔业总产值达2.19亿元,增长21.8%。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总产值达到11.9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农林牧渔各业的比重为60.6:1.3:19.9:18.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名称产量粮食22.10万吨其中:夏粮11.20万吨棉花3161吨油料5916吨蔬菜瓜类34.45万吨林果2.07万吨肉类总产量2.08万吨其中:猪肉5245吨禽蛋产量2.06万吨大牲畜年末存养7.65万头猪年末存栏7.04万头羊年末存栏23.60万只家禽年末存养273.73万只水产品总量4.2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2.43万吨海水养殖5300吨淡水捕养1.30万吨二、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均有提高。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革发展并重,加快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努力开拓市场,保证了全县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双提高。利华益集团、纺织总厂、化肥厂、黄河口酒业集团、三利食品公司等骨干企业膨胀壮大。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实施技改33项,完成投资2.35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9.36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名称产量面粉3.93万吨食用植物油1.84万吨白酒525.5吨酒精1581吨皮棉1897吨纱5012吨塑料丝及制品1261吨水泥预制件500立方米原油加工量32.23万吨(二)县境概况69汽油1.15万吨柴油1.77万吨煤油8.09万吨燃料油11.39万吨溶剂油5.18万吨合成氨9606吨氮肥3808吨罐头1796吨供电量10666万度自来水320万吨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1亿元,比去年增长20.66%。县一棉厂、三棉厂的色拉油改造、黄河口交通集团的水性漆、化肥厂甲醇扩大生产能力等项目正式投产;新建30万方以上的市管蓄水工程8处,人畜吃水工程28处,宫家灌区西水东调,金盆底引提水工程和永新河、太平河疏浚,陈庄水库衬砌、北宋镇5000亩节水灌溉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全县新增蓄水能力755万立方米,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一亿立方米。建筑业努力开拓市场,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8.68万平方米。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完成了利一路自来水管线改造和西段排水工程,津五路和利三路西段拓宽改造工程,新建了文化中心和科技馆。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功能更加完善。
  四、第三产业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新建公路31.4公里,陈汀路改造提前竣工,年末公路总长达819.5公里,公路密度49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客运量87.1万人,客运周转量13934万人公里,增长276%; 完成货运量360.4万吨,货运周转量45952万吨公里,增长183.1%。邮电通讯业发展快速,全县实现电话程控化,交换机总容量达24000门,年末实有电话机20104部,其中农话11782部,市话8322部,共新增6658部;移动通讯迅速扩展,年末移动电话户数4096户,新增1584户。电话普及率6.9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16部考人。商业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略有下降,批发零售额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农资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供销系统农贸销售额7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城乡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014亿元,增长69.6%。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年底,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854户,从业人员23418人,注册资金1.0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7%、22.01%、15.18%;私营企业发展到411户,从业人员4666人,注册资金1.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6%、18.28%、42.43%。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42户,超过500万元的3户。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乡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全年引进外地客商投资项目28个,投资总额3.29亿元,已有22个项目开工或投产。充分发挥外贸进岀口自营权,大力组织出口创汇,全年自营出口创汇4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o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6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7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530人。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率达99.2%,人口自然增长率4.27%,列全市先进行列。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卫生医疗、文体广播、气象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70利津年鉴都有新的发展。黄河滩区村庄搬迁工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后进村和千人下乡宣讲活动,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与法轮功邪教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工业发展滞后,总量少,素质差,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困难重重,亏损严重。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科技总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小,高层次人才匮乏。四、整体开放意识差,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和对外规模小、渠道窄。五、县乡财政包袱重、困难大,基础财源和主导财源不旺。六、就业和再就业、治理 “三乱”和减轻农民负担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七、社会治安仍有隐患。以上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历史的遗留,有些是前进中的现象,必须认真对待,努力解决。
  气候条件〔气候概况〕1999年,县境平均气温13.8°C,较常年偏高1.3°C,是自1962年有资料以来的第三个高温年。全年各季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6.6°C(7月3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 -10.0°C(12月20日)。年内0°C的积温5028.5°C(2月5日〜12月15日),较常年偏多384.9°C ;>10°C的积温4550.6°C,较常年偏多346.1°C。本年度终霜日在4月2日,初霜日在10月29日,全年无霜期209天。年日照时数2822.6小时,接近常年。
  全年降水量462.1毫米,较常年偏少87.2毫米。降水分布为,秋季接近常年,其余各季均较常年偏少,出现阶段性干旱。夏季出现暴雨三次,其中8月9日至14日一次连续降水过程降水量达182.5毫米,接近全年降水量的40%,部分乡镇出现局部涝灾。年内岀现日瞬时风速≥七级(17米 /秒)的大风日数2天,是自196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本年度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季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生长和小麦安全越冬及春季返青生长有利;夏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出现阶段性干旱、内涝、炎热天气,但灾害较轻;秋季气温偏高,降雨适宜,有利于秋季作物成熟和小麦播种。
  纵观全年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为利大于弊,气象灾害明显少于往年,为丰年年景。
  〔自然灾害〕1999年,县境内自然灾害明显少于往年,灾情较轻。
  一、夏季旱灾。境内自6月24日至8月8日46天内仅降水32.0毫米,较常年偏少八到九成,致使农田严重干旱,农作物枯萎,严重减产。同时有部分村庄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2.1万公顷,成灾0.8万公倾;受灾群众2万余户,人口9万余人;20个村庄人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900万元。
  二、秋季雨涝。8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6天,其中8月9日雨量56.0毫米,12日雨量101.0毫米,累计雨量达182.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9.5%。导致部分乡镇农田局部渍涝,但由于前期干旱,雨涝灾情较轻。
  三、冰雹。6月22日下午16时~16时30分,受低涡气流影响,县境虎滩乡北部的新华村、张旺村一带遭大风冰雹袭击,(二)县境概况71最大风力8—9级,降雹10—15分钟,冰雹最大直径3—4厘米,降水量80毫米以上。风、雹所到之处屋顶瓦片被砸破或掀起,农作物被砸成光杆,统计受灾面积3000亩,重灾1200亩,损坏房屋200间,总计经济损失120万元。由于及时实施防雹作业,有效地防止了大面积冰雹灾害的发生,把冰雹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自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以来,县境已连续四年未出现大面积雹灾,成效显著。
  〔气象工作机构〕利津县气象局是国家气象部门设在利津县的气象工作机构,由上级业务部门垂直管理,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测报业务科。共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中级职称的5人,初级职称的2人。
  〔气象工作〕1999年,气象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以气象服务为中心,努力提高各项业务质量,顺利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圆满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利津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作岀贡献。
  一、基础业务工作。基础业务工作是气象工作的根本。一年来,气象局全体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扎实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严格执行业务《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全面准确地完成各项基础业务,经市局验收,全年测报、预报、农气等各项业务均达到一级目标。
  二、气象服务。气象局始终把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和为社会各界及时提供气象信息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一年来,印发《重要天气报告》、农气旬(月)报、《专题气象服务材料》等48份,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电话服务140余次。“121”自动答询服务受到群众喜爱,全年接受电话咨询近7万次。3月底正式开通了电视天气预报,运行正常,社会效益良好。
  三、防灾减灾。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是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全年共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1次,其中防雹5次,防雹增雨2次,增雨作业4次,共发射炮弹1885发。由于作业及时,成效显著,使全县30万亩小麦免遭雹灾。同时干旱时期的增雨作业、及时降了雨,对春播、夏种起了良好作用,实现了“大灾变小灾,小灾变无灾,炮点防区无雹灾和抗旱增雨见成效” 的工作目标,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扬。
  四、精神文明建设。年内,气象局根据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建设精神文明,争创一流业绩、树立新型行业形象”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改善工作环境,落实工作规范,整顿工作作风,全体工作人员讲学习、讲政治、讲道德、讲礼貌、讲奉献的精神蔚然成风。机关工作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整洁,干部职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全市气象部门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张宝英刘晋秀)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2000年卷

《利津年鉴2000年卷》

《利津年鉴》2000年卷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利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全貌,反映了利津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