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经济运行调度股、企业管理股、财审股、安全管理办公室、技术股、职工教育股、社区管理办公室;下属利津县经济技术信息开发中心。现有干部职工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人,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10人。经贸委管理的单位有利华益集团、雅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利富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生产概况]2000年,经贸委紧紧围绕服务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方针,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职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从总体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年内1—12月份,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2亿元(不变价),占年计划的116.2%,同比增长38.3%;实现工业增加值5.4亿元,占年计划的161%。二、工业经济效益增幅显著。截止12月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占年计划的138.9%,同比增长69.9%;实现利税18217.87万元,占年计划的171%,同比增长99.8%。三、对财政贡献创历史新高。1-12月份,全县工业实缴税金5352.32万元,同比增交985.82万元。四、扭亏增盈成效显著。1—12月份,全县工业无一亏损,扭亏率为100%。五、企业技术改造进展顺利。1-12月份,全县工业完成技改投入4.13亿元,占年计划2.5亿元的162.5%.六、企业改制到位率高。止12月底,经贸系统9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改制率为100%,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经贸系统企业年内完成改制的目标。
[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年内,经贸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一、对利华益集团等优势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加快资产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流动,组建“航空母舰”,壮大整体实力。
二、对原三利食品公司,原纺织总厂等发展潜力较大而债务包袱沉重的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企业净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产权量化到自然人,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增强企业活力。
三、对石油机械厂等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后,进行公开拍卖,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四、抓好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构建适—143—工业应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改革,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各企业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大力加强财务、营销、成本、质量等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县经贸委立足实际,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依托行业、市场优势,初步培植起了石油化工、医药、纺织、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体系。目前,利津县石化产业产值已达到6726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1.9%;纺织业已形成10万纱锭的生产能力,产值达到115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小麦和大豆日加工处理能力已分别达到2500吨,产值达2866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通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企业管理,主导产业的优势日益显现,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技改力度,大力膨胀龙头骨干企业] 年内,经贸委抓住“项目年''的大好机遇,狠抓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1—12月份,全县工业技改总投入达到4.13亿元,在全市技改投入中名列第二位。由于技改投入增加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有力地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企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上马。年内,全县工业共批复立项项目53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18个,其中投资过1000万元的12个。利华益集团石油化工厂投资2500万元的催化裂化项目,金泽毛纺有限公司的毛纺项目,鲁晶油脂公司日浸出200吨项目、天兴纺织公司的5000纱锭棉纺生产线项目均已建成投产;金海织布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项目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设备12月底安装调试;鲁津油脂公司日加工大豆500吨的浸出油项目即将投入运行;振利油料公司的色拉油项目,东利公司纺织项目,已准备试车投产。项目及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如山东利华益集团凤凰制药厂的“复方川芎胶囊”、金石消热颗粒”两类中药提取及设施改造项目,属于省技术创新项目,该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良好,目前已销往25个省、市,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000万元,创利税1500万元。这些新的项目和产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产学研结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各企业有重点地选择了一批科研水平高、开发能力强的院校,采取技术入股、专利买断、合作经营、参与开发等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目前,已有15家企业与上海、江苏、天津、北京、陕西、重庆及我省的21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0人,引进合作项目16项,现已开工实施12项;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支持下,建立了4个研究所;签定合作意向书(合同书、协议书)13项,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大力膨胀龙头骨干企业,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经贸委高度重视膨胀龙头骨干企业,培植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山东利华益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石油化工、制药、热电三大行业生产的大型跨行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6亿元,到12月底,实现销售收入74130万元,同比增长69.58%;实现利税8567.9万元,同比增长59.68%;实现利润总额6510.8万元,同比增长76.78%; 上交税金33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和上交税金的36.6%、47%、57.7%和63%。企业规模的不断膨胀,日益发挥出了规模效益的优势,骨干拉动作用十分突出。
(刘和立袁文明)技术监督工业[机构队伍]利津县技术监督局内设办公室、锅炉安全监察股、法律法规督査股;下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计量测试检定所、建材试验站、标准情报所和技术监督稽査队。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人。
[事业状况]2000年,技术监督局紧紧围绕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充分发挥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提髙队伍自身素质,执法能力与服务意识得到明显提髙,维护了技术监督部门 “科学、公正、廉洁、髙效”的社会形象。以规范市场、扶优治劣、指导消费、服务企业为已任,明确服务承诺,对各项工作都规定办理时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功能。严抓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计量监督与质量监督管理]年内,技术监督局对安全防护、医疗卫生、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国家强制监定项目规定的计量器具,依法进行了强检工作。共检定台称,案称1610台,车速里程表930块,血压计70块,压力表300余块,加油机320台。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85%以上,检定合格率95%以上。为30个计量合格单位发放了“计量认可证书”。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全年共对148家企业的12类产品进行了抽检,完成305个抽检批次的任务,综合合格率达到87.8%。对建材生产流通企业的产品抽检率达到100%,进工地抽检率达到74%。
[标准化工作]2000年,根据上级安排,顺利开展了全县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并通过了省检査组验收。至年底,共登记各类企业121家,产品168个,为企业搜集各类标准3016份,全县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了98.2%。由于标准化工作措施到位,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全县已有两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家企业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有5家企业的10种产品向省编码中心申办了条形编码。代码、条码工作。年内,共新办代码215个,换发证29个,变更13个。截止11月底共为238个单位发放IC卡,全县机关、团体等组织机构综合赋码率达到了90%以上。
[行政执法工作]技术监督局始终把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坚持以行政执法促管理、促服务。打假治劣,为规范市场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农用生产资料,种子、低压电器等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一年中,共组织联合检査活动6次,检査各类生产企业、经营网点348个,査获假冒伪劣商品共计12类139种,组织现场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活动2次,处理质量投诉案件8起,为消费者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分子。
[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技术监督局髙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办事人员。二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形成了人人议招商、人人想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把指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由于措施得力,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共接待来访客商21人次,外出招商19次,完成招商引资额达253.4万元,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另外,技术监督局在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进行了单位整体搬迁新址。此举不仅缓解了干部职工的住房困难,而且改善了办公条工业件,为单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温真郭学军)供电[机构队伍]利津县供电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公司、政工人事部、监察审计室、生产技术部、调度所、企业管理办公室;下属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利城供电所、大盖供电所、王庄供电所、盐北供电所、陈庄供电所、汀河供电所。公司现有干部职工248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9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8人。
[事业概况]2000年底,县供电公司拥有资产总值14685万元。主要设备有利津、城北110KV变电站2座;大盖、利城、盐窝、陈庄、汀河、刁口35KV变电站6座;主变容量88650KVA/14台;35KV及以上输变电线路160.84公里;6—10KV配电线路734.66公里;配电变压器92850KVA/965台;农村低压线路(0.4KV)803.03公里。全县可供电能力最大负荷55000千瓦;年供电能力达4亿千瓦时。全年完成供电量14617万千瓦时,售电量13929万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7%和19.8%。完成年度计划的110.7%和110.8%。线损电量688万千瓦时,线损率4.7%,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比计划降低0.1个百分点。主业销售收人完成5130万元,比99年增加130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主业全年实现趸售折扣收入852万元,比99年增加235万元,折扣率16.68%,比99年上升1.66个百分点。多种经营完成销售收入1.05亿元。主业和多种经营实现利税总额616万元,同比增长66.7%,其中利润229万元,上交税金372万元,同比增长17.4%。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比上年增加0.72万元/人。农村低压线损率全部控制在12%以内,平均为10.87%。电费回收率97%。全县用电保证率99.9%。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重大责任事故。实施了“彩虹工程”,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连续9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企业改革与管理]年内,围绕减人增效和节支增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成本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完成了农电工招聘工作,理顺了农电管理体制。在1999年成立供电所和电工组的基础上,通过考试考核从原530名农村电工中择优招聘217名农电工,全县裁减农村电工313人,裁减率60%, 农电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对公司劳动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按照市局批复的改革方案,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撤并。在人员配备上,实行中层正副职通过考试、测评、竞聘演讲竞争上岗;一般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有少量职工竞聘后待岗。公司机关管理人员由87人减到38人,并制定了内退政策,15人内部退养。三是对公务用车管理使用进行了改革。公司原有14辆公务用车,除留下生产经营必须的2辆和1辆接学生的福利用车外,其余11辆全部竞价拍卖,共收回资金72.5万元,分离驾驶员7人。公司公务用车全部采用代金券的办法凭券租车。这部分节支加上管理使用费用,每年可节支20余万元,比原来降低费用30%。四是水、电费使用改革。对职工生活用水用电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改革后,仅水费一项公司每月减少开支4000多元。五是模拟财政部门向党政、企事业部门委派会计的做法,公司向有财务核算、收支的下属单位实行了委派会计制度。在多项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供电公司狠抓了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电费微机制单率达到100%,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完成后,全工业县低压线损率全部控制在12%以内,农村实行了分类统一电价,杜绝了乱加价、乱收费、超限价现象。全年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00余万元。通过实施预付费电能管理,基本杜绝了新的电费拖欠,电业市场初步得到培育和规范,促进了用电经营效益的提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成立了电业公安办公室,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活动,多次进行了安全大检査,严格搞好春、秋检修,建立了输电线路三级护线网,开展了电力设施保护和反窃电集中整治活动,安全保卫预防性、可靠性增强,全年末发生重大失窃、火灾和电网安全事故,确保了全县安全可靠供电。
[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历经3年(从1998年开绐),止2000年9月全部完成。整个网改工程共计改造用电村509个。改造0.4KV线路813.575公里,更换高耗配变253台/16790KVA,补偿电容7880KVAR;建设改造6—10KV线路20条计209公里;改造变电站2座,其中35KV城北变电站升压改造为110KV,并配套架设110KV输电线路14公里;新建35KV大盖输变电工程1处。累计完成网改投资7470.53万元。所有网改工程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全部达到优良工程标准。在搞好农网改造的同时,对县调自动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县调自动化、实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以农网改造为主的电力建设,全县电网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安全可靠、调度灵活、经济实用的县级电网,供电能力大为增强、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明显增加,供电损耗大副度降低,利津电力实现了适度超前发展。这不仅为全县用电提供了切实保证,同时降低了公司的供电成本,并为开拓电力市场特别是农村电力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提高企业用电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多种经营与招商引资]多种经营是供电公司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近几年,该公司多种经营发展势头一直很好,为保持这一优势,2000年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多种经营工作的领导。一是对下属多种经营企业进行了适当调整,着眼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经营结构,拓宽经营范围。三是制定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项配套制度,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检査约束机制和奖惩分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大力开拓多种经营市场,不断膨胀经营规模,追求规模效益。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多种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0年,县供电公司多种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42.1%,实现利润201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
[实施“彩虹工程'',开展优质服务]2000年1月1日起,全省电力系统实施“彩虹工程”,旨在使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架起沟通、信任、理解、接受监督和批评的“彩虹”,以此推动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此项活动实施过程中,供电公司在全县电力系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利用夏季广场文艺演出、农村电费发票等多种形式进行“彩虹工程”宣传。发放宣传材料5.5万份,成立了客户关系委员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电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确保“彩虹工程”的实施成功,设立了举报电话,定期广泛发放彩虹条,设立举报奖励基金10万元,花钱买意见买批评。制定了违规违纪处罚措施,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全部及时进行了处理。“彩虹工程”的实施,强化了行风建设,供电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特别是在为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过程中,为32家招商企业优惠上电,客商缓缴贴费112.3万—147—工业元,免收勘察、施工等费用20余万元。投资83万元,对影响黄河大桥西接公路施工的电力线路进行了3次改造。供电服务的优质高效,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用电客户的高度评价。在全县20个部门参加的行风评选中,供电公司并列第三名。在全市第九次招商引资调度会上,利城供电所作优质服务经验典型发言,受到市领导高度评价,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市推广。
(薄彩新赵福增)盐务[机构队伍]利津县盐务局是全县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全民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加挂利津县盐业公司牌子。2000年6月13日,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盐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通知》(鲁政发[999]70号)文件精神,利津县盐业公司整体上划为山东省盐业总公司直属企业,加挂利津县盐务局牌子,原职能不变。机关内设办公室、盐政科、财务运销科和食盐专营科。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人。下属单位有利津县盐场(下设5个分场),氯化镁厂、盐业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和5处乡镇盐场。
[盐业概况]2000年,共生产原盐22000吨,完成年计划的166.67%;生产氯化镁700吨,完成年计划的140%;销售原盐6460吨,完成年计划的129%;销售氯化镁600吨,完成年计划的120%;销售液体盐21.2万方,完成年计划的106%;上缴税金40万元;供应加碘盐1060吨,完成年计划的75.71%;盐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利税26万元,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超额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顺利完成盐业体制移交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和市盐务局部署的各项任务。
[盐政管理与碘盐普及]2000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的最后一年。国家五部局对全国的碘缺乏防治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对此,县委、县政府及市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部署。盐务局为迎接评估验收做了大量工作,努力贯彻落实盐业法规和县政府、市局关于加强食盐专营管理、搞好碘盐送销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大执法力度,积级争取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清理整顿了全县盐业市场。5月18日,县府办、卫生局、盐务局、教委、计生委、技术监督局、工商局、防疫站等部门联合在虎滩乡举办了“第七届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活动,并联合发出 《致全县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又一封信》;利用宣传材料、电视、横幅、张贴、散发《条例》、宣传车等灵活有效的形式,对《山东省盐业管理条例》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一年中共发放宣传材料6.5万份,张贴宣传画100余幅,制作悬挂宣传横幅13块,电视游动字幕宣传三周,合格碘盐与査获的假冒伪劣碘盐对比展示30余次。根据上级部署,5月15日—6月15日开展了“全国打击涉盐违法行为月”活动,严厉打击了食盐私购,私销和私运等非法活动;11月10日—12月10日,与县防疫站联合对全县餐饮业用碘盐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査;11月10日起开展了为期百天的“全县盐业市场百日打假”行动。年内共处理涉盐违法案件120起,没收伪劣盐26.7吨,罚款3.7万元,有效的扼制了盐业市场的非法营销活动,促进了碘普及工作的提高。
[盐业生产与销售]年内,盐务局加强了对各盐场生产的领导与管理.一是分管生产的局领导带领生产技术人员,深入盐业生产第一线督促指导生产,随时了解撑握生产情况,及时调度。二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给—148—各盐场分解下达了生产指标。三是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实行多产多销、少产少销,劣质低价销售。四是严格推行各项生产工艺,积极采用新工艺生产。由于措施得力,今年原盐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给原盐销售带来很大压力。对此,盐务局积极研究对策,制定了相应措施。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销售工作。为了使销售打入齐鲁石化公司,局长带领销售人员几十次上省城、跑东营、去齐鲁石化,利用多方关系,几经周折,10月份终于签定了2000年的供盐合同。12月12日又参加了齐鲁石化在潍坊举办的订货会并签定了2001年的供货合同,受到了省、市局和县领导的赞扬。二是通过狠抓原盐生产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增强营销人员素质。通过上述措施,拓宽了销路,有力地促进了运销工作的开展。
[招商引资工作]盐务局紧紧围绕盐业资源优势作文章,下大力气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领导重视。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办事人员。二是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奖惩措施。三是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形成了人人想招商、议招商、干招商的浓厚氛围。四是深挖行业资源优势潜力,筑巢引凤,以招商促自身发展。五是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视投资者为上帝,引资者为功臣。千方百计的主动为投资者排忧解难,使他们来的放心,住的安心,扎根利津谋求长久发展。通过上述种种有效得力措施,年内共引进项目3个,到位资金549.6万元,完成年度招商任务的211.38%,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
(孙乃东许华岭)乡镇企业[机构队伍]利津县乡镇企业局设办公室、业务股、会统股;下设乡镇企业服务站。有干部职工12人,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8人。
乡镇设企业管理委员会,其业务归县乡镇企业局管理。
[乡镇企业概况]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0439处,比1999年增加215处;从业人员达到91136人,比去年增加1575人;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08亿元,增长23%,完成全年任务的102.9%,乡镇工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26%,完成年计划的103.8%;全县乡镇企业创利税9.5亿元,增长18%,完成年计划的102.8%;乡镇企业实交税金4600万元,增长13.8%;完成年计划的103.6%。
2000年,各乡镇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扩大或新开发的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43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2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个,总投入资金3亿元,进一步壮大了全县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
[乡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利税9.5亿元,产值利税率达9.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实交税金增长13.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县乡镇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9%;两项资金占用46%;资金周转明显加快,亏损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全县抓住工业强县和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大力推动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工业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8%;从业人员占30.1%;产值占56.6%;增加值占92.1%;在乡镇工业中。粮油加工业的比重占30%;畜产品加工占18%;成为全县乡镇工业企业的两大支—149—工业柱。对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布局上,以集中连片为重点,形成了以北宋镇为主的粮油加工基地,以利津镇、北宋镇为主的纺织工业群体。并且拥有化工、建材、食品加工、采盐、酿酒、造纸、机械制造等十几个行业,42种产品,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经营,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新框架。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引进外资54758万元,开发外资项目118个,其中较大的有利津镇引进的金泽毛纺厂。该厂投产后,又追加投资4700万元进行了二期技改工程项目,新上了印染车间。金海织布厂总投资6000万元,一次新上2000台织机,年底投产。鲁晶粮油加工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已投产。投资1500万元的东利二期技术改造2万纱锭纺织厂已基本完工;用高新技术替代无缝钢管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总投资1.2亿元已正式签定合同,这些项目的上马,为利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陈其茂崔玉兰)个体私营经济[机构队伍]利津县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办公室,由县工商局和乡镇企业局抽调人员组成,内设办公室、宣传组、督查组。固定人员5名。负责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组织管理和服务。
[事业概况]2000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优惠政策,为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全县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规模、质量、效益多头并—150—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年底统计全县个体工商户已达12266户,从业人员26126人,注册资金12783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18%和12%;私营企业发展到657家,从业人员7188人,注册资金3303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7%、80%和47%;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4.45亿元,利税1.0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9.4%和38.9%;上缴税金2101.2万元,增长32.5%,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21%。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膨胀]2000年,全县借助招商引资战略的实施,做好结合文章,个体民营经营呈现出规模有序的发展态势。全县拥有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村236个,产业镇 (乡)6个,专业园区3个,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412户,新发展私营企业212户。其中,新注册企业中,注册200万元以上的19家,100万元以上的46家,50万元以上的126家。仅刁口乡注册登记开发海域种、养殖的企业就达31家,注册资金分别在50—100万元以上。
[搞好服务,促进发展]2000年,全县各级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努力提高个体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年内通过分批举办培训班,组织100多个企业的厂长(经理)参加培训学习,系统学习了《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二是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分别到德州市德成区、天衢区学习个体企业发展经验,沟通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三是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协调部门关系,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三抓”:即一抓结合,发展民营经济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各乡镇产业优势相结合。二抓落实,从发展民营经济的迫切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强化民营企业的制度建工业设和人才智力引进。三是抓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优化经营环境,为个体经商户、经营户搞好服务。先后为23户私营大户协调解决了用地、用电,为67户个体户低价安装电话,同时,还为几家新上企业协调贷款100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积极主动热情服务。
[充分发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00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股份制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推动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截止年底,全县股份制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57家,成为全县民营经济的主要力量。参与购买、兼并、租赁、参股国有、集体企业的达114家,占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总数的30.2%,推动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实现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扩张,拓宽了发展领域。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436人,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渠道。
(宋立强)油地结合项目[机构队伍]利津县油地结合办公室,内设办公室、业务股;现有干部职工7人,其中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中级以上职称的1人。
[油地结合工作概况]2000年是油地结合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油地办因势利导,积极工作,为振兴利津经济作出了极大努力。年内主持召开“油地研讨暨座谈会”4次,现场会议3次,专题会议3次,走访油田二、三级单位30个,搞市场调査5次,到乡镇调研6次,引进(包括聘任)油田和大专院校人才13人,上报信息26次,写出调研报告2篇,牵头完成油地结合项目6个。据统计,2000年开工的油地结合项目达17个,引进油田资金(包括物料折款)179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油地结合项目]油地结合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社会综合性事业,需要各单位部门的相互协作。3月份,油地办先后走访县内二十几家企事业单位,统计了40余种主要面向油田市场的地方产品上报市油地联销会筹委会,为使地方企业保住油田这一大市场作出了很大努力。经过与胜利油田管理局供应处的多次协调,利津胜利仪表厂与油田各单位签定了99.6万元的订货合同。9月份,为3家招商引资企业办理了油田入网证手续。在年内开工的油地结合项目中,规模较大的有:一是前刘至南宋路的修建工程,总投资120万元,其中油田投资92万元;二是前刘水库西侧的沉沙池,油田投资120万元;三是北宋镇的前林隆盛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单家金来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龙兴化工厂、康龙化工厂、华英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总投资1360万元,油田为其提供水、电、气折价约310万元;四是利津黄河大桥西接线路、津六路,油田提供资金700万元;五是汀罗镇的毛砣路、罗金路,油田提供资金200万元。
[帮扶工作]油地办始终把油田部分单位帮扶乡镇的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来抓。年内,三个帮扶对子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帮扶单位根据帮扶乡镇的实际情况,对水利设施建设作出了巨额投资。至年底,北岭乡的百万立方米水库、虎滩乡的万米甜杨渠、汀罗镇的金盆扬水站和草桥沟节制闸等工程,配套设施已全部到位,为抗旱春灌和夏秋排涝作岀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为当地的产—151—工业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便利的水利条件。上述工程中,仅虎滩乡甜扬渠工程,油田物探公司支援的函管、水泥等物资就折款50余万元。在帮扶的工业项目中,继虎滩乡的机电加工项目和山葡萄酒项目之后,2000年,物探公司和油气集输公司又帮扶240余万元(包括物料折款),组建起了虎滩乡的康威饲料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和万华精铸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北岭乡的鲁晶油脂化工厂。受帮扶的汀罗镇的“三型聚丙(PP—R)管材”项目和虎滩乡的“铝合金焊条”项目也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些工业项目的建设,对提高当地乡镇财政收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月初,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召开的“油田帮扶工作表彰大会”上,帮扶利津县虎滩乡的物探公司被授予“帮扶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油地结合工作的几项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使全体油地结合办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支持油田就是支持自已”,“对待油田工作就是对待自己的工作”,为做好油地结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充分发挥油田与地方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地方与油田有关单位的感情融合。千方百计确保油区治安良好,保障油田正常生产。三是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和《油地结合信息》等多渠道、多形式对油地结合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地方广大干部群众和油田职工充分认识到油地结合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四是采取“四多一少”的工作方法。即多跑腿,多到油田和乡镇了解情况,随时协调、解决问题;多分析,把油地情况分析透彻,论证好某些工作和项目的可行性,从而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油地结合项目的成功率;多汇报,使领导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多学习,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改进自己的工作。“一少”就是少给油田和乡镇添麻烦。只有多为对方着想,多做支援对方的工作,才会真正使油田和地方共兴共荣。
(李光星林永清)滨采四矿[机构队伍]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采油厂采油四矿,位于利津县城利三路西首路北。内设矿党委办公室、矿长办公室、工会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矿建办公室、经营办公室、外协办公室、调度室、财务股、安全机动股、劳资股、采油股,下属采油401队、采油402队、采油403队、采油404队、测试队、油汽处理站、联合站、特车队、维修队、地质队、护矿队、服务中心以及电力管理队等基层单位。全矿共有干部职工79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人。
[事业概况]2000年,采油四矿突出以原油生产为重点,以成本管理为难点,精细注采管理为主导的工作思路,积极做好滚动新建工程及注采完善工作,全年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5.9%的开发效果,油田注水全年配注320万立方米,完成296.67万立方米,基本完成注水任务。
[原油生产]2000年,滨采四矿面对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稳产基础薄弱的形势,注重井筒管理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狠抓了老油田的挖潜增效工作。深入开展精细井层注采分析活动,利用动态监测资料成果,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井层潜力,进一步实现了油田稳产。一是对全矿油井逐一进行分类,对含砂、蜡、气、乳化等特殊并进行仔细调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业措施。针对利津油区注采不完善的井块、井区,不断加大注采完善力度,使利津油田开发进入良性循环。全年共钻完善井8口,侧钻井7口、转注2口,油水井补孔24井次,完善52个井层的井区,水井调剖19次,转注2井次,动态调配18井次,变动水量2780m3/d。二是加快滚动扩建及滚动开发工程。2000年实施 Z408块第三期滚动扩建工程,并加快对14-12井区的滚动开发工作,一年滚动新井5口,共钻进油层27层,同时完善L371块、L74块,使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取得了较好地开发效益。三是深化油藏地质模型的再研究,再认识,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油矿充分利用动态监测资料,认真分析井层动用程度及水淹状况,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将剩余油富集区落实到井层、井点,夯实油田稳定基础。四是加大群挖群管措施,在落实《精细注采管理细则》的同时,出台了《精细注水系统2000年注采管理有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实施每月一次的注水例会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各单位注采管理的积极性,2000年全矿实施油井维护140井次,恢复日产677t/d.[经营管理]2000年滨采四矿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兼顾采油矿长期发展利益的近期效益,优化配置成本要素,使有限的成本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油田注水,工艺流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压缩消耗性成本项目,加大成本监控力度,严把材料审批关,每月进行一次“账、物、卡、资金”的四对口检査。同时,对用电、管电、治电、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减少无功损耗,节约电能,使四矿电费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462.06万元。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2000年,滨采四矿在注采系统采用了一些成功有效的工艺技术,尽可能地利用、改善油水井的工作状况。拟定实施了郑408块由螺杆泵替代空心杆热缆的可行性报告,在郑408块有螺杆泵的基础上,新上水平式增压注水泵6台,对注水井增压注水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李佃中王茂青)—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