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2001年》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385
颗粒名称: 气候条件
分类号: P46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2000年,县境年平均气温13.6°C,较常年偏高1.1°C。年极端最低气温一14. l°C;年极端最高气温38.2°C 。≥10°C的积温4253.3℃,较常年偏多48.8°C。本年度终霜日在4月10日,初霜日为10月26日,全年无霜期198天。
关键词: 气候条件 气候

内容

2000年,县境年平均气温13.6°C,较常年偏高1.1°C。年极端最低气温一14. l°C(1月25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2°C (7月1日)。年内≥0°C的积温4253.3°C,较常年偏多489.3°C。≥10°C的积温4253.3℃,较常年偏多48.8°C。本年度终霜日在4月10日,初霜日为10月26日,全年无霜期198天。地下5厘米处日平均地温稳定通过14°C的初日在4月2日,较常年偏早10天。
  全年降水量330.9毫米,较常年偏少218.4毫米,出现了春旱连夏旱接秋旱的严重干旱。全年仅出现一次暴雨(7月22日),降水量61.4毫米。由于前期干旱,此次暴雨未成灾。
  全年日照时数2762.5小时,较常年偏少47.8小时。年内共出现7次大风天气,较常年偏少,但扬沙、沙尘暴较为严重。
  本年度气候特点是:冬季出现了阶段性严寒,夏季有阶段性酷热。冰雹、暴雨灾害性天气明显少于往年,但春夏秋连续干旱,旱情较为严重。由于黄河水全年未断流,水资源较丰富,部分农田灌溉及时,弥补了降水资源的不足。
  [自然灾害]2000年,县境自然灾害少于往年,仅干旱和大风成灾较重。
  一、干旱。境内自2月底至7月中旬,长达5个月仅降雨87.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7成,加之春季大风多,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导致出现春旱连夏旱的局面。春播作物大—71—县境概况部受干旱影响,形成弱苗,甚至部分枯萎,小麦逼熟,减产3成以上。麦收后地干无法播种,严重影响了秋季作物产量。入秋后降水再度减少,自8月底至10月7日,仅降雨8.0毫米,秋旱加重,直接影响了晚秋作物产量和小麦播种。干旱造成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以上。
  二、大风。2000年4月9日13时48分至16时58分,受北方冷空气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县境遭受强风暴袭击。北风7〜8级,阵风9级,最大风速24米/秒,境内大部分地区遭受风灾。重灾区有傅窝乡、集贤乡、汀罗镇、陈庄镇、北岭乡、刁口乡。损坏、坍塌蔬菜大棚904个,房屋掀瓦1540余间,倒塌15间,刮倒院墙800余米,损坏电力、通讯线杆90多根,刮倒树木400余棵,损坏棉田、蔬菜地膜4000余亩。北岭乡蔬菜市场大棚、刁口明山、宏基育苗场、陈庄鱼农开发基地鸭棚等被严重损坏,刁口芦板厂200吨芦苇被刮走。全县受灾人口13万人,成灾人口2.7万人,造成经济损失850余万元(其中农业损失350万元)。
  [气象工作机构]利津县气象局是国家气象部门设在利津的直属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测报业务科。共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中级职称5名,初级2名。
  [气象工作]2000年,气象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努力提高各项业务质量,突出气象服务这个中心,狠抓人工防雹增雨的顺利实施,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利津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一、基础业务工作。一年来,气象局围绕基础业务工作这个根本,坚持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业务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了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建设,装配了先进的地面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发报、传输微机化数据处理,实现了气象卫星工作传输、接收自动化和气象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业务质量。为适应新增“加密天气报''业务的开展,加强了测报业务学习和业务练兵,测报业务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发报质量高,无一责任性事故发生。经市局验收,全年测报、预报、农气等各项业务均达到一级管理目标。
  二、气象服务。利津气象局把气象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年内开展的重要服务项目有: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年度、季度长期天气预报和关键农时季节天气预报;为政府部门和有关用户提供的气象周报,春播、秋播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适宜播种期预报;为社会提供的广播、电视公益天气预报,“121”自动答询天气预报;还有为专业用户提供的有偿专业天气预报、服务和气象资料。这些服务,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工农业生产和各专业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资料依据,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三、防灾减灾。利津县气象局把人工防雹增雨工作,作为防灾减灾的常规性重要工作。年内主要抓了技术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努力协调,在县政府支持下,与各炮点的炮长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统一聘用、归乡镇使用管理的制度,保证了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并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济负担。全县共有高炮7门,分布在7个乡镇。各炮点乡镇都建了专用值班室、炮库、弹药库,配备了无线电话、程控电话及相关的办公设备;配备专职炮长1人,兼职炮手3人。实行乡镇长负责,武装部长具体负责的制度。县防雹增雨办公室(设在气象局)负责全县防雹增雨系统的管理和防雹增雨作业指挥,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指挥系统,并开始向规范化发展。年内北宋镇炮点已建成全县第一个规范化炮点。
  72县境概况一年来共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4次,其中防雹5次,增雨9次,共发射炮弹1632发,取得了防雹增雨的显著效果,实现了“大灾变小灾,小灾变无灾,炮点防区无雹灾和抗旱增雨见成效”的目的。
  (张宝英刘晋秀)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2001年

《利津年鉴2001年》

《利津年鉴》(2001年卷)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用分行业记事的办法,系统地记载各行业、各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实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