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2001年》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382
颗粒名称: 县境概况
分类号: F249
页数: 7
页码: 91-97
摘要: 利津县属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近口段左侧。118°54',北纬37°22'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南与垦利县、东营区、博兴县隔河相望,西北与滨州市、沾化、河口区接壤。
关键词: 利津县 县境概况

内容

利津县属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近口段左侧。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南与垦利县、东营区、博兴县隔河相望,西北与滨州市、沾化、河口区接壤。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的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县境东北海岸线长59公里,黄河流经县境74.5公里。
  利津县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人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县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剌史郡。元明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县城)。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县,属淄博专署,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划为东营市辖县。
  1998年2月22日,利津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3镇14乡调整为5镇7乡,至2000年底区划未变,即有利津镇、盐窝镇、陈庄镇、北宋镇、汀罗镇、南宋乡、明集乡、北岭乡、虎滩乡、集贤乡、傅窝乡、刁口乡。共有510个村民委员会,另有海铺1处(刁口海铺),国营农场1个(渤海农场)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简称“济军生产基地”)的部分连队。
  2000年底统计:全县总户数为87597户,总人口290443人,其中乡村户数7.41万户,农业人口250103人,非农业人口40340人。总人口比1999年末增加850人。当年统计出生3566人,死亡2073人,迁入2984人,迁出3747人。行政区划和各乡镇人口情况详见附表。
  行政区划情况表区划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村民委员会(个) 耕地面积 (公顷)总计 1665.6 510 43699利津镇 133.0 87 6432盐窝镇 111.5 50 6085陈庄镇 59.0 38 2631北宋镇 89.0 56 3766汀罗镇 276.0 73 5947南宋乡 35.5 35 1535明集乡 118.5 38 5184北岭乡 50.0 35 2420虎滩乡 83.5 40 3733集贤乡 37.5 19 2165傅窝乡 123.5 38 2777刁口乡 548.6 1 67国营农场44渤海农场913县境概况2000年末人口分布情况表区划名称 总户数 总人口 男 女 非农业人口总计 87597 290443 146897 143546 40340利津镇 17250 61348 31124 30224 24898盐窝镇 10505 36249 18451 17798 2141陈庄镇 7721 24093 12105 11988 2536北宋镇 8546 27087 13424 13663 1637汀罗镇 9584 32234 16354 15880 1764南宋乡 5438 18424 9329 9095 817明集乡 5907 18659 9347 9312 845北岭乡 6491 21996 11057 10939 1357虎滩乡 5013 16476 8241 8235 931集贤乡 3736 12951 6487 6464 782傅窝乡 5234 16638 8441 8197 813刁口乡 1099 2060 1271 789 542渤海农场 1073 2228 1266 962 1277据有关部门2000年底统计,全县常住人口有1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7%。少数民族11个,共76人,占人口总数的0.03%,其中回族8人,满族15人,蒙古族2人,苗族21人,土家族14人,壮族6人,白族、甫族、傣族、彝族、朝鲜族各2人。
  组织机构概览(2000年12月底)蛆织机构概览(2000年12月底)2000年,县内组织机构有些变动,新设、撤销一些副科级以上机构单位。3月17日,利津县文化局加挂“利津县新闻出版局”牌子;县委新闻科不再挂“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牌子;撤销“利津县农村合作基金会”,撤销“山东省利津县会计师事务所”。8月21日,成立“利津县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审计局;成立“利津县政府采购办公室”,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财政局;成立“利津县法律援助中心”,与山东民顺国华律师事务所合署办公。8月29日,东营市编委批复,利津县第一中学规格明确为副县级,事业单位。12月12日,成立“利津县招商局”,为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县政府管理为主的正科级行政机构,负责全县招商工作的组织实施,加挂“利津县招商工作办公室” 的牌子。12月25日,撤销县人民法院执行庭;设立利津县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本院各类案件的执行工作及外地法院委托执行案件的工作。局内设执行一庭、执行二庭。执行局局长由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副院长兼任。10月,关闭中国银行利津县支行。
  年底,全县党政群机关、县属事业管理机构、经济组织和中央、省、市业务部门垂直管理的工作机构记载如下: 中共利津县委员会办公室:机要局、信访局、保密局组织部:老干部局宣传部政法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工商业者联合会、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其合署]县直机关党委党校[行政干校](事业)党史研究室(事业)中共利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利津县监察局与其合署]利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人事代表工作室、法制工作科、县境概况财政经济科、教科文卫科、老干部科利津县中级人民法院利津县人民检察院利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体制改革办公室、利北工作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商业贸易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地震办公室、东营市芦笋研究与其合署]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机构编制委员会与其合署]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农业委员会、林业局、粮食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局、统计局技术监督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土地管理局物价局、督査局、招商局史志办公室(事业) 油区工作办公室(事业) 利津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办公室、提案委员会学教文卫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祖国统一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事业)利津县人民武装部(军队编制) 人民团体利津县总工会共青团利津县委员会利津县妇女联合会事业管理机构经济研究中心档案馆[档案局与其合署] 油地结合办公室、盐务局海洋与水产局、农机局、畜牧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国家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经济组织供电公司、商业总公司、供销总公司物资总公司、外贸公司中央、省、市业务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国税局、地税局、河务局、公路局邮政局、电信局、气象局、工商局石油公司、医药公司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与其合署]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新华书店独立单位东营鑫正会计师事务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200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苦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各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9亿元,增长4.8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21亿元,增长17.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增长5.63%。农民人均总收入2639元,比上年增加81元。
  县境概况县境概况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建县乡公路25.6公里,年末公路长度达845公里,公路密度51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客运量91.5万人,客运周转量14740万人公里,增长5.78%;完成货运量432.6万吨,货运周转量53320万吨公里,增长16.03%。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73万元,增长49.16%.年末实有固定电话机46457部,其中农话3455部,新增22776部;市话11899部,新增3577部。移动通讯发展迅猛,年末移动电话户数达11096户,其中当年新增7000户。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为19.83部/百人。流通市场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0亿元,增长10.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13亿元,增长5.8%。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9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配套等设施明显改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区建设共投资5973万元,,比去年增长近两倍。重点实施了自来水管线对接、津一路拓宽改造和大桥西接线公路建设三大工程。县城实有铺装道路25公里,面积54.8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6公顷,实际清扫面积48.68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1.46万吨。
  五、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9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7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12项。科技投入增加,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共212万元,比上年增长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4%。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333名,其中本科生226名。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组队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多项运动会,获金牌两枚,获市六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奖。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加大人口控制工作力度,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5.15%。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稳定发展。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气候条件[气候概况]2000年,县境年平均气温13.6°C,较常年偏高1.1°C。年极端最低气温一14. l°C(1月25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2°C (7月1日)。年内≥0°C的积温4253.3°C,较常年偏多489.3°C。≥10°C的积温4253.3℃,较常年偏多48.8°C。本年度终霜日在4月10日,初霜日为10月26日,全年无霜期198天。地下5厘米处日平均地温稳定通过14°C的初日在4月2日,较常年偏早10天。
  全年降水量330.9毫米,较常年偏少218.4毫米,出现了春旱连夏旱接秋旱的严重干旱。全年仅出现一次暴雨(7月22日),降水量61.4毫米。由于前期干旱,此次暴雨未成灾。
  全年日照时数2762.5小时,较常年偏少47.8小时。年内共出现7次大风天气,较常年偏少,但扬沙、沙尘暴较为严重。
  本年度气候特点是:冬季出现了阶段性严寒,夏季有阶段性酷热。冰雹、暴雨灾害性天气明显少于往年,但春夏秋连续干旱,旱情较为严重。由于黄河水全年未断流,水资源较丰富,部分农田灌溉及时,弥补了降水资源的不足。
  [自然灾害]2000年,县境自然灾害少于往年,仅干旱和大风成灾较重。
  一、干旱。境内自2月底至7月中旬,长达5个月仅降雨87.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7成,加之春季大风多,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导致出现春旱连夏旱的局面。春播作物大—71—县境概况部受干旱影响,形成弱苗,甚至部分枯萎,小麦逼熟,减产3成以上。麦收后地干无法播种,严重影响了秋季作物产量。入秋后降水再度减少,自8月底至10月7日,仅降雨8.0毫米,秋旱加重,直接影响了晚秋作物产量和小麦播种。干旱造成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以上。
  二、大风。2000年4月9日13时48分至16时58分,受北方冷空气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县境遭受强风暴袭击。北风7〜8级,阵风9级,最大风速24米/秒,境内大部分地区遭受风灾。重灾区有傅窝乡、集贤乡、汀罗镇、陈庄镇、北岭乡、刁口乡。损坏、坍塌蔬菜大棚904个,房屋掀瓦1540余间,倒塌15间,刮倒院墙800余米,损坏电力、通讯线杆90多根,刮倒树木400余棵,损坏棉田、蔬菜地膜4000余亩。北岭乡蔬菜市场大棚、刁口明山、宏基育苗场、陈庄鱼农开发基地鸭棚等被严重损坏,刁口芦板厂200吨芦苇被刮走。全县受灾人口13万人,成灾人口2.7万人,造成经济损失850余万元(其中农业损失350万元)。
  [气象工作机构]利津县气象局是国家气象部门设在利津的直属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预报服务科、测报业务科。共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中级职称5名,初级2名。
  [气象工作]2000年,气象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努力提高各项业务质量,突出气象服务这个中心,狠抓人工防雹增雨的顺利实施,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利津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一、基础业务工作。一年来,气象局围绕基础业务工作这个根本,坚持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基础业务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了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建设,装配了先进的地面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发报、传输微机化数据处理,实现了气象卫星工作传输、接收自动化和气象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业务质量。为适应新增“加密天气报''业务的开展,加强了测报业务学习和业务练兵,测报业务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发报质量高,无一责任性事故发生。经市局验收,全年测报、预报、农气等各项业务均达到一级管理目标。
  二、气象服务。利津气象局把气象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年内开展的重要服务项目有: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年度、季度长期天气预报和关键农时季节天气预报;为政府部门和有关用户提供的气象周报,春播、秋播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适宜播种期预报;为社会提供的广播、电视公益天气预报,“121”自动答询天气预报;还有为专业用户提供的有偿专业天气预报、服务和气象资料。这些服务,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工农业生产和各专业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资料依据,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三、防灾减灾。利津县气象局把人工防雹增雨工作,作为防灾减灾的常规性重要工作。年内主要抓了技术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努力协调,在县政府支持下,与各炮点的炮长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统一聘用、归乡镇使用管理的制度,保证了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并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济负担。全县共有高炮7门,分布在7个乡镇。各炮点乡镇都建了专用值班室、炮库、弹药库,配备了无线电话、程控电话及相关的办公设备;配备专职炮长1人,兼职炮手3人。实行乡镇长负责,武装部长具体负责的制度。县防雹增雨办公室(设在气象局)负责全县防雹增雨系统的管理和防雹增雨作业指挥,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指挥系统,并开始向规范化发展。年内北宋镇炮点已建成全县第一个规范化炮点。
  72县境概况一年来共实施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4次,其中防雹5次,增雨9次,共发射炮弹1632发,取得了防雹增雨的显著效果,实现了“大灾变小灾,小灾变无灾,炮点防区无雹灾和抗旱增雨见成效”的目的。
  (张宝英刘晋秀)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2001年

《利津年鉴2001年》

《利津年鉴》(2001年卷)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用分行业记事的办法,系统地记载各行业、各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实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利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