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
【概况】2003年,全县消费品市场克服“非典”不利因素,呈现岀稳步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4378万元,比上年降低13%;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3808万元,同比增长1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441万元,同比增长2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增速加快,实现零售额48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79542万元,比上年降低16%。
【生猪定点屠宰管理】2003年,全县完成生猪屠宰31050头,占年计划的100.5%;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査处私屠滥宰业户50多人次,销毁病害猪肉800余公斤,生猪进点和检疫检验率达到98%;全年召开调度会2次,对全县场点的检查3次,专项治理活动1次,保证了生猪市场的有序管理;建成中心屠宰厂两处,初步实现了生猪屠宰的机械化加工和生产。
(李明田闫燕)
对外贸易
【机构队伍】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年底干部职工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
【概况】2003年,全县完成进出口总值5027万美元,同比增长84.6%,完成年计划的110%。其中外贸出口完成4214万美元,同比增长79.5%,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06%;进口完成813万美元,同比增长116.8%,完成年计划的136%。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完成2791万美元,是上年的17倍,完成年计划的137%;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65万美元,同比增长120.4%,完成年计划的142%。实现外派劳务合作35人次,营业额达23.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7.5%。
【外贸出口】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完成4214万美元,同比增长79.5%。其中,雅美纺织公司出口1836万美元,增长31.2%;利富得食品公司出口209万美元,下降15%;富利贸易公司出口353万美元,增长35.8%;金海织布公司出口464万美元,增长62.8%;金泽毛纺公司出口6万美元,下降94.6%;凯源进出口公司出口103万美元,增长194.3%;向志水产公司出口8万美元,下降33.3%;三阳纺织公司出口1111万美元;阳光纺织公司出口53万美元;金桥轮胎公司出口47万美元;润利服装公司出口17万美元;博大食品公司出口4万美元;陆维贸易公司出口3万美元。
【进出口企业】2003年新批进出口企业11家,分别是三阳纺织公司、阳光纺织公司、陆维进出口公司、县石油化工厂、天岳贸易公司、润利服装公司、龙腾铸造公司、金桥轮胎公司、齐赛纺织公司、振利油料公司、髙吉木地板公司。截至年底,全县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25家,其中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6家,包括出口过千万美元的2家,过300万美元的2家,过100万美元的2家。企业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以雅美纺织公司、三阳纺织公司、金海织布公司等纺织品出口贸易为主体,农副产品、橡胶化工、机电产品为副的综合对外贸易体系。
【外商投资】2003年,对外交往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县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279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65万美元。在10月份举办的“2003中国东营经贸洽谈会”上,全县签定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意向5个,计划总投资达2.9亿美元,先后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利津县考察投资环境。
【组织参与国际经贸活动】一是组织雅美公司、富利公司等企业参加了第93届广交会,签订贸易合同316万美元。二是组织雅美公司、三阳公司、金海公司、金泽公司参加了上海华交会,并申请了企业摊位。三是10月18日至22日,牵头组织2003年东营经贸洽谈会的贸易展览工作,筛选了16家参展企业,共签订对外贸易合同1600多万美元,签订国内贸易合同近1.5亿元。
(孔繁斌扈颖)
供销合作
【机构队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设办公室、财审科、经营管理科、政工科、保卫科、棉花产业化经营办公室。原招商项目管理办公室10月份撤销。年底干部职工25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3人。
【概况】2003年,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县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实现工业总产值(九。年不变价)96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1%;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9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4%;实现利税总额156.7万元,完成计划的104.5%,其中上缴税金124万元,占计划的103%,实现利润32.7万元,完成计划的109%。招商引资认定额4000万元,是全年任务的10倍。主导业务中,化肥销售总量66971吨,占年计划的111.6%;农副产品购销总量3.2万吨,占年计划的107%。工业企业完成棉副产品加工总量5989吨,大豆加工总量2.5万吨;蔬菜加工储存总量2668吨,其中出口速冻蔬菜735吨。供销系统生产经营保持安全运行,全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被省供销社授予“全省供销系统有突出贡献先进单位”称号。
【生产资料经营】一是组建全县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从加强农村经营网络入手,通过完善供应渠道,改进营销措施,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集约化经营,全年销售化肥66971万吨,销售农药120吨,农地膜乃0吨,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建立了县级农资商品配送中心。县社先后出台《农资连锁经营管理办法》、《农资经营资格审批程序》、《农资经营网点设立条件》等相关文件,规范农资经营市场,并以生资公司和绿园公司为龙头, 建立起县级农资商品配送中心。三是建立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3月份,联合县工商局对全县农资经营网点进行联合考察,从审査合格的105个网点中筛选出33个作为首批加盟的连锁店,采取统一布点、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指导价格的“四统一”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年内,全县连锁经营网络共销售化肥3.2万吨,农地膜420吨,农药40吨,并与省内外14个农资生产厂家建立了经销代理关系。在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各加盟网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联户包村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田间地头销售,出动送货车下乡送货40余部次,总量达3万余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供应。
【棉花生产经营】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棉花平均产量达到450斤以上,全县总产皮棉70余万担,棉农人均植棉收入3056元,同比增长298%。一是进一步抓好良种繁育,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年内与山农大联合建设中绒棉研制基地50亩,产棉种1000余斤;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处,计2500余亩,产优质棉种30万斤;通过农资连锁网络等渠道在全县推广丰抗6号、99B优系等优良品种30余万斤,发展棉花种植专业村26个,种植面积2万余亩,各企业分别与专业村农民签订订单,收购时根据衣分高低,加价0.05~0.1元收购,仅此一项为棉农增收达80余万元。三是做好防病救灾服务。针对今年雨水大,病虫害严重的现象,组织专门人员深入灾区进行调査研究,分别写出棉花种植情况、枯黄萎病发生情况、涝灾情况3份调查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40余天的抗涝工作中,按照县政府分工,督促乡镇开展抗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协调作用。四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措施。年内出资聘请三名棉花专家,先后在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4次,到田间地头讲课5次,其中滨州职业学院曲耀训教授先后11次来利津讲课,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同时,全县供销系统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生产、引导种植、开展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废旧金属收购】一是加强市场整顿。联合县计划局、公安局、油区办等职能部门,开展了4次废旧金属市场整顿活动,取缔无证经营或不规范经营网点40余家,规范了全县废旧金属市场经营,也促进了油区治安的明显好转。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成立“利津县废旧金属经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废旧金属经营管理;全县废旧金属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利津县顺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吸纳3家符合条件的且经营规范的业户加盟连锁经营网络,废旧金属经营网点扩大到26家;经工商部门批准,顺通公司申请了注册“利津废旧物资”商标,进一步规范了经营行为。三是狠抓购销经营。以顺通公司为龙头,与寿光墨龙钢铁厂签订废旧金属购销合同,采取分购联销的方式,全年组织调运各种废旧钢材8万吨,其他废旧物资3000余吨。
【企业改革】一是基层社改革。采取先难后易的方式,着重抓了陈庄中心社、利津镇中心社两个老大难企业的破产终结工作。利津镇中心社资产总额65.1万元,负债总额676.9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040%。陈庄中心社资产总额204.6万元,负债总额772.2万元,资产负债率377.4%。两企业179名职工中离退休42人,享受遗属补助44人,享受退职补助28人。年初县社成立2个专门的工作组进驻企业,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发挥积极作用。6月底,陈庄中心社、利津镇中心社顺利完成资产变现、清偿,职工身份改革到位,基层社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棉花企业改革。5月份,第一油棉厂和第三油棉厂分别完成清产核资,8月份正式启动改革实施方案,改制工作全面推开。三是县社机关转变职能,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大力引导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上来,致力于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
(薄万涛刘志刚)
粮食
【机构队伍】县粮食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财审股,下属利津县粮食收储中心、利津县粮食储备库,年底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07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2人。
【概况】2003年,全县收购粮食3005吨,销售粮食7197吨,完成商品销售额806万元。收购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库贷挂钩原则,资金运行情况良好。6月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11月份成立“利津县粮食储备库”。进一步加强粮食管理,做好军粮、救济粮的供应和安排,确保军需民食。2003年县粮食局被市粮食局评为先进单位,利津县粮食储备库被市粮食局评为先进企业。
【粮食改革】一是县政府出台《关于在全县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收购,取消定购,政府不再下达订购计划;放开粮食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二是成立县粮食市场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企业改制工作组。由体改办牵头,粮食、财政、法院、劳动等部门参加,根据全县粮食系统实际,搞好咨询和调查研究,制定方案。三是集并库存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抽调专门力量,集中时间,将14个粮站的粮食集中到储备库统一管理,保证粮食安全,为县级地方储备粮划转打下基础。
【地方粮食储备库】为切实搞好地方储备粮的管理以及粮食政策性业务,11月份成立了“利津县粮食储备库”,为粮食局下属政策性企业,储备规模为6000吨。主要承担县级地方储备粮的收购、保管、轮换和军供、救灾、救济等政策性业务,开展粮食购销及其他经营。承储单位按照“一符、三专、四落实”(即统计、会计、保管帐及储备卡与实物相符;专仓储存、专人管理、专帐记载;数量、质量、品种、地点落实)的要求,加强对储备粮的管理。粮食局组织专人对地储库粮食储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査,确保了储备粮安全。
【粮食企业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基础管理、用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健全完善机关考勤、学习、卫生、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机关工作分工到人,各股室职责铭牌公开,量化管理,广泛接受监督,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修订完善收储企业经营管理及考核办法,规范收储企业的管理行为。强化审计监督力度,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联合对收储企业的粮食库存进行了审计,杜绝账外账、粮外粮、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行为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堵塞了企业管理漏洞。利津县粮食储备库成立后到外地商贸—167—参观学习,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建立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企业高标准起步、规范运作打下了好的基础。认真做好安全保粮工作,层层落实了安全保粮责任制,责任到人,粮局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査。2003年,共进行安全检查8次,举办安全保粮培训班3次,轮训保管人员65人次,“四无”粮仓合格率达到了100%,被省粮食局评为规范化储粮先进单位。
【利津国家粮食储备库通过政部评审中心评审】2003年12月,利津国家粮食储备库通过财政部评审中心评审,送审额2134.59万元,审定概算内金额2105.22万元,审减额14.78万元。
(黄春平赵艳斌)
医药
【机构队伍】东营市医药药材采购供应站利津经营部前身为利津县医药公司,内设办公室、业务科、中药科、财务科、质管科5个科室,下设利城、陈庄2个批发部;县城设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5个零售药店。年底有干部职工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人。
【概况】2003年利津医药经营部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严格按照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从事药品经营,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年底固定资产221万元,流动资产419万元,仓库面积1000平方米,经营品种1500余个,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上交税金20万元,利润-20万元。
【经营管理】一是确定三条服务主线。启动并做好基层药品集中招标统一配送工作,扩大零批业务;加强零售药店建设,创新服务载体;加大对全县各类医院、药店的管理力度,提高业务额。二是积极备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投资30余万元,更新完善设施设备;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企业合力,提高管理水平,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4月9日,经营部通过省药监局的GSP认证。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基层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四是严把财务关,严格财务审批手续,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五是确定利津第一零售部和陈庄零售部两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方便广大干部职工购药用药。
【药品配送】基层药品统一配送于6月份全面启动,是2003年县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10万元,改造基础设施,调整充实药品配送队伍;融资60万元,增加经营品种,扩大库存容量;药品配送实行直配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共配送药品400万元,全县药品零售价格下降10%,为群众减轻用药负担40余万元。
(刘建民薄纯美)
烟草
【机构队伍】县烟草公司1983年6月成立,隶属于山东烟草总公司,与烟草专卖局合署办公,职能相对分开,专卖局负责全县烟草市场管理,烟草公司负责专卖经营。公司内设人秘科、专卖管理科、配送中心、财务科,专卖管理科下设6个稽查中队,公司经营单位下设城区批发部。年底干部职工31人,其中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13人。
【概况】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年底固定资产原值1200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仓储面积390平方米。2003年,销售卷烟7400箱,实现销售收入3700万元,利税182万元。其中利润74万元,上缴税金108万元,人均创利润2.2万元。
【企业管理】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预算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并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把好车辆维修关,车辆的使用、维修须经办公室审查、经理签字,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资金5万元。二是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以企业为家,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三是严格执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把关审批手续,杜绝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四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杜绝推委扯皮现象,提高了企业效益。
【安全保卫工作】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以局长(经理)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和以分管局长为大队长的义务消防大队,认真落实安全制度,三防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每月对公司的安全设施、照明线路,所有机动车辆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査,发现隐患立即消除。二是措施到位。3月,公司邀请县消防大队专门到公司进行消防知识教育,组织消防大队进行实地灭火演习,收效明显。公司与各科室负责人、驾驶员、商品房法人代表签定了安全责任书,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事故。三是检査到位。年内对仓储及批发部的安全设施进行检修和更换,网点送货车统一配备防盗保险柜,公司仓储安装了新的防盗门、警报器等设施;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及时发现问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萌芽状态, 形成人人讲安全的良好风气。
【专卖市场管理】2003年,市场清理整顿坚持日常管理和专项打击并举,把市场整顿和打私打假相结合,突出重点市场,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搞好综合治理。一是以路堵、路査、治理重点市场、端窝打点为重点,通过严打、严査、严惩,全面加强市场管理,特别是与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的联合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出检7648人次,查扣各类违法卷烟39449条,其中假烟37105条,省外计划外卷烟345条,其他违章卷烟1999条,总案值60万元。査处违章户365户,全年立案20起,案值1万元以上的大案17起,罚款19716万元,有力地打击了犯罪。二是认真开展对零售户的普査工作,全面提高户籍化管理水平。结合调查情况建立起了经销户户籍档案和台帐,对其依法经营情况建立了历史记录和动态的掌握,提高卷烟专卖经销户户籍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年共参加市局举办的5期培训班,培训人员30人次,使执法人员做到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树立了良好的烟草执法形象。
【卷烟销售】2003年,深入开展“访送分离”和转换经营机制工程。一是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全面访销,集中配送,访送分离,城乡一体”的网建模式,并且在12月份实行了电话访销;加大资金投入,购买箱式货车2辆,电访微机2台,招聘了两名具有大专学历高素质的电访员,形成了对辖区内的卷烟零售户试行电话访销和营销到位的双轨运行机制;重新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营销员、稽査员分片包干,科室人员挂靠到片,实行超奖欠罚并严格兑现奖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坚持以利润为中心,转换经营理念,全面提高卷烟经营质量,把“服务至上,顾客至上”作为一种基本的经营理念贯穿于卷烟经营的全过程,通过真诚服务把烟草公司与零售户的感情、利益、需求、价值取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效益、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发展。三是积极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拉升卷烟销售结构。根据利津烟草市场的实际消费水平,积极组织适合本地市场销售的货源,加大对饭店、宾馆的管理和服务力度,扩大和巩固市场占有率;加大对城区市场管理和访销配送的力度,增强了中高档烟在城区市场的渗透、占有和控制能力,确保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四是继续规范和完善网络建设。今年以来,县烟草专卖局适应市局(公司)大配送的要求,对卷烟销售网络进行了整和,调整布局,结合自身专卖和配送的实际,加大专卖销售的结合力度,为进一步拉升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市场的控制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景泉王振强)
石化
【机构队伍】中石化利津零售分公司隶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石油分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统计调运组,业务单位有润滑油经营部,下设加油站12座,年底正式职工18人,临时工46人。
【概况】2003年,公司全面落实中石化各项管理措施,以完善零售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全年零售成品油9300吨,批发84500吨,实现收销售额23146万元,利润344万元,上交税金35万元。
【企业改制】从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出发,联系公司实际,坚持减员分流与妥善安置相结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公司各站长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态;内部分配制度,而是按销量效益进行分配,全面实行量化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通过改制,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企业管理】一是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掌握安全知识,熟悉油品特性,熟练操作消防器材,持证上岗;更换灭火器材,对老化的加油机、储油罐、变压器重新进行了修理和更新。二是树立典型,提高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经营环境。强化市场营销,实行站岛服务,微笑服务,以质量和服务赢得客户。2003年,公司被工商部门授予“东营市诚信单位”、市、县技监局授予“计量、质量信的过企业”、“无质量、数量投诉单位”等称号。三是规范内部管理。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八项制度。各加油站在管理和服务上严格标准,开展优质服务,在制度落实、油品销量、帐簿登记、环境卫生、服务方式等各方面都有教大提高。四是降费增效,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严格费用管理,确保费用合理使用;车辆定点修理,坚决压缩招待费用,杜绝各站随意开支,与去年相比减少开支14万元。五是努力提高销售量。把销售指标落实到各站,与职工工资挂钩,最大限度调动站长及员工积极性,销量、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
(乔建平石美兰)
专业市场
【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1996年开工兴建,1997年7月建成试营。市场位于盐窝镇政府以西、永馆路和滨港路之间、盐虎路两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屠宰运销户800个。2002年,投资1540万元,进行市场前展后延项目和设施建设。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实行封闭式管理,定点屠宰,统一检疫,分散销售,并为屠宰运销户提供系列服务。2003年,屠宰大牲畜6万头,羊70万只,交易额2.75亿元,实现利税5500万元。
【北岭蔬菜批发市场】1997年7月筹建,1998年7月正式启用。市场位于利津县境中部,滨港、永馆两路交汇处,南接滨州、淄博、济南,西通北京、天津等城市,东连胶东半岛,北达东营海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占地面积180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 建有高标准交易大棚3个和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大型网架式交易大厅1个,51000平方米的露天交易区1个,市场周围有3座中小型冷库及150多家生资、饮食、住宿服务网点,成为黄河以北新型大规模蔬菜集散中心。服务设施齐全,吸引了孤岛、河口、滨州、东营、盐山、青云、商河等地客户开发经营。2002年,成立了由市场管理委员会控股的绿洲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规范化服务。2003年,交易蔬菜2080万公斤,交易额2400余万元。
【陈庄镇贸源商城】1996年筹建,位于陈庄镇中心,辛河路、滨港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市场占地40万平方米,建设投资2.05亿元,建设商品房7.4万平方米,内设经营业户350户,容纳集市流动摊位3500个,包括家具一条街、服装鞋帽一条街、土产百货一条街、家电批零维修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棚农贸市场1处,是一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集城镇建设、商品集散和专业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商城。2003年交易额3.2亿元,实现利税800万元,上交税金210万元。
【枣园市场】2001年3月筹建,同年10月投入运营。位于县城津二路以东、滨港路和永莘路之间,是一座集建材、旧货、餐饮、家具、农贸和禽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总投资3200万元,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常驻个体工商户170户,安置固定摊位2300个,流动摊位6000个,集市人数1.5万人。2003年成交额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