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360
颗粒名称: 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10
页码: 153-162
摘要: 《利津年鉴2004》中对利津县工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利津县 工业

内容

综述
  【机构队伍】县经济贸易局内设办公室、经济运行股、技术股、企业股、市场营销股、民营办公室、电力股7个行政股室,下设经济信息中心、执法大队2个股级事业单位。年底共有干部职工24人,其中行政人员19名,事业人员5名。
  【概况】2003年,全县工业总量快速膨胀,工业经济整体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8109.8万元(现价,下同),同比增长25.8%;实现工业增加值18549.4万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6家,全年实现总产值468949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实现工业增加值128279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销售收入47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46.5%,产品销售率达100.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8806.8万元,增长43.6%;实现利润24328.8万元,增长51.9%。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7012万元,净值10.78亿元;其中新增固定资产142674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130568万元,比上年增长57.31%。职工年平均人数为8249人。(参见《2003年全部工业产值及工业销售产值表》第153页、《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153页、第154页)
  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及工业销售产量表
  2003年全县各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万元、人
  (续表)
  【企业改制】截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乡及乡以上企业149家,已完成改制146家,改制率达到98%;已实施彻底产权制度改革的140家,产权制度改革率达到93.96%。按改制形式分,实施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有15家,实施破产企业累计55家,注销25家。按所属性质分,县属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66家,还有9家未完成。乡镇企业已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盘活存量资产3亿多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90%下降到60%。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初步培植起石油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等支柱产业体系。到年底,石油化工业实现产值19.0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7%;三阳、齐赛、泰山等纺织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全县纺织业实际到位生产能力达20多万纱锭,工业产值达到6.3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6%;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产值15.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2%。以制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到6家,累计完成产值49717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963万元,实现利税6192.2万元,利润4254.7万元,分别占全县合计的10.6%、10.28%、16%和17.49%,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已发展成为利津县继纺织业后的又一新兴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优势日益明显,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参见《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销情况表》第154页、第155页)
  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销情况表
  (续表)
  【企业改革与管理】坚持把企业改革作为搞活企业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经济体系。坚持科技为本,大力推进科技创业,不断提高企业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截至年底,全县石化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医药产品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部分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水平;轻纺业、有机化工业装备部分采用了国际最先进设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凤凰制药、顺利公司、金利公司和雅美纺织公司等企业不断涉足高新技术领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2003年,全县工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6个,计划总投资130568万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0个,5千万元以上6个,过亿元的3个;完成投资117012万元,占年计划的131.47%,同比增长57.31%,资金到位1192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91.3%,同比增长126.65%。完工项目60个,完成工作量50472万元。项目质量有较大提髙,申请市技改贴息项目6个,申请市技术创新项目7个,其中,利华益集团的“微生物转谷酰胺酶应用开发”项目、东营天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用墨粉研发”项目、利津县曙光机械配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深井泵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研制”项目申报了省技术创新项目;利华益集团“2万吨/年磷苯二甲酸酐”项目、雅美纺织公司“3.3万纱锭精梳改造”项目、金利工贸公司“铃兰醛扩大规模”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
  【项目资金争取】年内共争取项目外来资金244万元。为东营泰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3000吨精梳纱、山东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的10万纱锭精梳髙织纱、齐赛纺织公司的3万纱锭精梳、利华益集团的邻苯二甲酸酐四个技术改造项目争取扶持资金180万元;为利津金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应用开发、曙光机械的深井泵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研制、顺利油料加工公司的12-羟基硬脂酸实验、东营康龙茶叶公司的芦笋茶研制开发、春胜机械公司的髙纯氧化锌技术开发等5个创新项目,争取扶持资金48万元;为利华益发展战略策划、金海纺织电子商务项目争取资金16万元。
  【龙头骨干企业】
  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经利津县民政局批准,“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更名为“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公司是以石油化工、医药为主导产业,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跨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国家大(一)型企业集团,中国化工500强企业,山东省136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目前,集团占地面积3000亩,资产总值18亿元,员工26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028人,占总人数的78%;各类技术人员1196人,占46%。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1.3亿元。拥有利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法合资山东达金消毒液有限公司、三阳纺织有限公司、山东利津热电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主要产品为90#无铅车用汽油、0#、-10#柴油、液化石油气、聚合级丙烯、渣油、沥青、苯酐等石化产品,国家三类中药复方川芎胶囊、天丹通络胶囊、金石清热颗粒及保健品活力胶囊等100余种医药产品,高支精梳纱、高档色织布、及服装产品,引进的法国高新技术产品达金消毒液,发电、供热等。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石化清洁文明工厂、销售收入及利税百强企业、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革新先进单位,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AAA特级信誉企业、现场管理样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花园式单位,东营市二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山东利津雅美纺织有限公司
  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部、销售部等8个部室,下设棉纺分厂、动力分厂、进出口公司;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员工1150人,总资产12438万元,拥有环锭纺6万枚,其中精梳无结头纱设备2万枚。主要产品有各种配比和不同规格的纯棉、涤棉、粘棉、月青棉等混纺纱。5月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享有自营进出口权,与香港、南韩、新加坡、欧美等3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来往,成为全市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公司实施以外贸促内贸,以内贸保外贸的营销策略,对外贸渠道不断拓宽,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岀口创汇额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2003年度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9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849万元,出口创汇1889万美元,连续三年被授予全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是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三无”先进单位,东营市规范化管理示范企业,东营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三阳纺织有限公司
  是由利华益集团、山东利津雅美纺织有限公司、利津县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股份制公司。位于利津经济开发区内,注册资本5000万元,计划总投资30亿元,占地1500亩。三阳纺织有限公司下属2万吨棉花加工厂、30万锭精梳棉纺厂、2000台无梭织机织布厂、印染厂、化纤厂、服装厂、自备电厂、山东三阳进出口公司、山东三阳纺织(香港)有限公司、山东三阳新疆棉业公司。主要从事高支精梳纱、高档色织布、涤纶短纤及服装的生产经营以及产品的进出口业务。2003年,三阳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1500万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综合国内外纺织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确立了“工贸结合、虚拟经营”的经营理念。现已在香港、青岛、宁波、新疆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实现了制造和贸易相结合的经营模式。2003年11月,三阳纺织有限公司与香港联美大地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实现外部资金管理技术的多项组合,确立了以资本运营进行发展壮大的发展经营理念。公司总的目标是建成一个集纺织、针织、染整和服装产业为一体,生产环境优美,运行机制灵活,产品独具特色的环境生态型、现代化新型纺织产业集团。
  利津正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厂区占地面积970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员工270人。公司领导班子重视企业管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已发展成为集甲醇、甲醛、合成氨等主导产业以及氯化聚乙烯、塑料编制袋、缓蚀剂等副产品于一体的综合型化工企业。在主导产品中,甲醇、甲醛、合成氨达到年产2万吨的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副产品中,塑料编织集拉丝、圆织、吹膜、印刷、切割等工艺于一体,年产编织袋突破500万条,产品畅销滨州、淄博、胜利油田等地。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61万元,销售收入2028.7万元,利税154.5万元,利润84.4万元。
  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东营三利食品有限公司改制而成,公司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公司拥有正式职工15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人,季节工2500人。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其中罐头食品生产线4条,进口速冻生产线两条及配套加工设备,冷库700吨,恒温库800吨,出口包装箱生产线一条及配套加工设备,果冻生产线数条及配套加工设备。公司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公司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不断提高,公司于1999年9月一次性通过了 CQC山东评审中心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0年6月率先在全省罐头行业通过了 HACCP认证。几年来,公司依靠良好的信誉,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随着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公司已与多家外国公司和商社建立了牢固的业务关系,产品出口到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断提高,自营出口额不断增加。
  东营金海织布有限责任公司
  东营金海织布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9年,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工贸园区,是以高速、高质量发展起来的,以纺织品岀口为主导的企业。公司占地73560平方米,使用面积53650平方米,职工2360人,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有织梭机2000台。主要产品涤棉、涤粘和纯棉制品,产品远销香港、韩国、东南亚、中东、非洲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参见《2003年全县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第157页、第158页)
  2003年全县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续表)
  (李明田闫燕)
  中小企业
  【概况】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16805家,从业人员7734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4.2%。全县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106922万元(现价,下同),完成增加值181201万元;全县规模以上乡镇工业总产值245865万元。工业增加值60212万元;完成营业收入24.3亿元,利润总额8539万元,实现利税2.5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864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328723万元,净值242336万元,劳动者报酬43029万元。
  【行业划分】年底,全县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有4830家,年产值732504万元,从业人数28110人;建筑业395家,年产值34309万元,从业人数8023人;运输业2357家,年营业额85188万元,从业人数9712人;农林牧渔业212家,年产值14008万元,从业人数2101人;饮食服务业1917家,年销售收入15016万元,从业人数8529人;批发零售业6033家,年产值93969万元,从业人数19012人;社会服务业935家,年产值23029万元,从业人数1578人;其他企业125家,年产值323万元,从业人数257人。
  【企业管理】县经贸局内设企业股和民营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业务指导和服务。2003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440户,民营企业613家,从业人员16122人,注册资金7.8亿元。其中注册资金过1000万元的5家,过200万元的31家,有2家企业跨入了全省“百强私营企业”行列,全年安置下岗职工652人。民营经济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实现“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的主渠道。
  (李明田 闫燕)
  电业
  【机构队伍】县供电公司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部、政工人事部、财务部、乡村电力管理部、安全质量监督部、企业管理办公室、监察审计室,下设客户服务中心、调度所、电能计量站、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电力工程安装公司、电力物资公司、电力信通公司、生活服务公司、电力商贸公司,下属大盖、利城、王庄、盐北、陈庄、汀河6处供电所和刁口变电站。年末共有干部职工237人,其中干部76人, 各类技术人员166人。
  【概况】2003年,完成供电量2160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2277万千瓦时,增长11.78%,占年度计划的93.93%;售电量完成2041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2422万千瓦时,增长11.68%,占年度计划的94.09%;供电可靠率99.9%;电压合格率97.51%,综合线损率6.92%;平均售电单价500.74元/千千瓦时;利津电网最高负荷4.12万千瓦,东营地区最高负荷91万千瓦。社会用电量2.31亿千瓦时。主业销售收入9042万元,比上年增加1063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57%;缴纳税金426万元;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6%,超过东营供电公司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1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被评为“一流管理县供电企业”。
  【安全生产】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结合“百日安全”活动,采取以考代培的形式,组织公司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和《安规》考试;开展“安全在我心中”知识竞赛,对兼职消防队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和演习。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在电力生产、二期农网建设改造和城网改造施工中认真执行安全规程,狠抓施工安全;结合建设国家一流县供电企业活动,加强安全用具管理,对仓库等一些重要部位配齐消防器材,防火沙等;组织多次安全用电检査,及时整改检査中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对“三线搭挂”(电力、通信、闭路电视线)问题重点整改;积极做好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员工保持长期的安全意识;把好设备运行关,加强在线监测,实行状态检修,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水平;定期召开月度安全分析会,分析和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制订措施加以防范与整改。三是加大处罚惩治力度。全年共査处各类违章事件13起, 经济处罚18人次,处罚金额1550元。截至年底,实现安全生产4051天。
  【农村电网改造】总投资4600万元,新建35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建设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0.6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253.16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82.89千米。至此,总投资1.2亿元的全县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并以较高的标准和质量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被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评为全省电网建设改造先进单位。
  【城区电网改造】年初,公司自筹资金,对全县重点线路、重点用户和部分破产企业的居民区进行“一户一表”改造;上半年配合县城道路拓宽改造,对城区3条道路共8.5千米的10千伏线路更换为地下电缆;争取资金6400万元,做好城网改造工程勘察、工程项目计划、施工设计、征地、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工程预算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实施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年内完成35千伏三阳开关站一座,城西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初步设计,城北变电站至城西变电站输电线路的49级铁塔立塔全部完成;城网改造项目中10千伏以下工程及部分企业急需的高压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30%。
  【国家一流县供电企业建设】按照国家一流管理县供电企业的标准,加大电力建设、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各项工作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建设国家一流管理县供电企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二是严格管理。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做到责任到组到人;进一步加大供电所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三是注重总结。工作中随时调度,査摆不足,及时改进;坚持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工作实效。2004年2月,县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国家一流县供电公司”。
  【企业管理】一是规范经营管理。2003年,对各供电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营业计量普査;每月进行一次不定时的电能表实抄率“飞检”,确保在岗率100%,杜绝了错抄、漏抄和估抄电能表现象,确保窗口单位兑现服务承诺;针对问题,对营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经营管理上水平。二是优化职工组合。5月份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优化职工组合,实行竞聘演讲、多层次测评、学历和职称加分的方式,按得分高者获得聘任资格,并报经党委研究批准。年内141人次报名竞争上岗,占公司在职职工的70%,其中31人竞争副所长岗位,27人竞争农电负责人岗位。符合竞聘条件的86人次,参加了27个岗位的竞争,其中有14名同志被聘任到中层领导岗位。三是开拓电力市场。(1)制定《电力市场开拓奖励办法》,利用经济杠杆这一激励机制促进电量增长。年内新上配变134台/29635KVA,其中争取油田油井供电17口/4105KVA。(2)实行“零点”检修,减少停电次数,缩短停电时间。全年计划性停电151项,其中“零点”检修的42项,停电时间54小时,少损电量43万千瓦时。(3)推行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新上负荷较小的变压器,采用接火枪带电打火方式进行接电;对变电站内设备检修,特别是二次设备检修,采用状态检修的方式,不停运供电设备。(4)城区采取手拉手供电,乡镇线路根据负荷大小、线路长短装设分断器。四是加强供电所规范化建设。电工组建起符合标准的办公服务场所,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服务;开展创建“学习创新型供电所”活动,举办农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促进农电队伍业务技术素质的提高。五是推行优质服务。“彩虹工程”深入开展。全年发放“彩虹”条2000份,回收率32.5%,采纳客户建议2条,接受客户处理单118份;召开客户关系委员会会议,客户满意率上升到98%以上。全年受理投诉举报4起,其中上级转诉2起,属实2起,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公司被列为县行风免评单位,已连续三年在全县人大、政协“两会”中成为行风建设“零提案”单位。
  【多种产业】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69万元。按照年初制定的“三上三灵活”(即上项目、上产量、上效益;用工上进一步灵活、机制上进一步灵活、合作方式上进一步灵活)的思路,2003年先后建设投产了3个工业项目和1个流通项目,填补了多种产业无大型工业项目和固定产品的空白。投资1500万元,与利华益集团、雅美纺织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山东三阳纺织有限公司,10万纱锭的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60万元,与外商合资建设山东极地宝橡塑工业有限公司,已与三家企业签定了年产6000立方米的产品供销合同,价值840万元;投资2100万元,与沾化电厂明珠集团合资建设利津力能热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融资220万元,建设的三联家电利津连锁店于2004年1月1日正式营业,日均销售3.89万元。
  (薄彩新郑连三)
  盐业
  【机构队伍】县盐务局加挂利津盐业公司牌子,内设办公室、盐政科、食盐专营科、财务科、运销科、多种经营科,下设盐务所,下属县盐场,氧化镁厂、香港王者食品集团利津生产基地和5个基层盐场。年底干部职工21人, 其中各类技术人员9人。
  【概况】2003年,共生产原盐32000吨,比上年增长39.3%;生产氯化镁9540吨,增长90.8%;销售原盐28000吨,增长39.3%,销售氯化镁9540吨,增长90.8%;销售卤水21000万方。生产销售酱油等调味品206吨。实现销售收入1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02%;上缴税金123万元,增长16.04%,实现利润60万元。供应加碘盐1781.5吨,增长11.8%;查处违法案件231起,没收私盐46.6吨,罚款4万元。
  【盐政管理】一是充实管理队伍。调整了分管领导和盐政科长(盐政稽查大队长),抽调了两名年轻职工充实到盐政队伍。二是狠抓执法队伍建设。参加市局举办的盐政执法培训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三是狠抓制度建设。规定盐政执法人员工作时间一律不准饮酒;自2003年1月I日起,取消星期天、节假日,打破正常作息时间;盐政执法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随时准备出发;成立案审领导小组,一般案子经分管局长和正、副科长研究处理,1000元以上案子报市局备案。四是把好盐场销售环节,做到堵源截流。多次召开盐场场长会议,规范市场秩序,重申原盐、液体盐销售工作的一系列规定,与河口区盐务局达成途经协议。五是加大私盐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盐业违法行为。注意培养举报人,对破获重大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密切与司法机关配合,在策略上有意识地碰几个茬子、拔几个钉子。全年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11起,已全部结案;移交检察院一起。六是把餐饮业全部纳入了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企事业单位食堂的管理。全年共查处各类盐业违法案件231起,其中一般程序的84起,结案82起,没收各类私盐46.6吨,罚没款近4万元,打击了各类盐业违法现象,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原盐生产】一是狠抓生产管理。先后召开三次原盐生产现场调度会,出台《关于加强原盐结晶管理,提高原盐质量的通知》,把2003年作为“质量提高年”,组织盐场技术人员到广饶、无棣、黄骅等地参观学习,提高县内原盐质量。二是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各盐场签订了《2003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各盐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2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督查整改。三是改善原盐生产条件。及时调度资金,帮助盐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出台“优质优先销售”制度,鼓励盐场重视原盐质量;充分发挥化验室的作用,为各盐场配备了便携式钙镁比值测试箱,提高原盐质量;新上塑苫面积869公亩,购买收盐机组一套,并从寿光租用一套,为汛期抢收原盐提供了必要条件。
  【原盐销售】一是做好服务工作,稳定齐鲁石化和滨州化工厂等老用户。派专人常驻齐鲁石化,负责处理原盐调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信息,为用户提供最周到的服务。二是抓好县内小工业盐的管理,及时掌握企业用盐状况,不给私盐可乘之机。三是增加原盐的合同数量,与滨州化工厂、齐鲁石化签订了工业用盐24000吨的合同,并把齐鲁石化安排的铁路运输争取为汽车运输,减少运输费用。四是争取齐鲁石化追加的调运计划,保证了年内原盐产销基本平衡。
  【碘盐普及】一是强化食盐营销网络管理的管理。制定《关于规范和整顿食盐销售秩序的意见》,与五个代批点签订了代批协议,年度进行百分制综合考核;对盐窝皮革用盐采取上交保证金的办法;直接供应和管理日晒盐、井矿盐、味精盐、粉洗盐等特殊盐种。二是加强盐业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盐法意识。开展“3•15”、“5•15”宣传活动,散发材料3.5万余份;利用图板展示、电视讲话、游动字幕、过街横幅、宣传标语、宣传车、假劣私盐曝光、真伪碘盐对比展示、走村入户调査等方式进行宣传,起到良好教育作用,震慑了犯罪。三是成功应对“非典”食盐抢购风。4月底5月初,受“非典”影响,县内出现了食盐抢购风。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食盐经营行为的通知》,严禁各代批点私自涨价;安排专人协调购进各类食盐,保证合理库存,防止脱销;盐政执法人员分成三个组,维持食盐销售秩序,预防私盐进入。期间食盐无涨价、无脱销、无冲销,社会稳定。四是明确日晒盐价格。根据广大消费者腌制要求,适量供应部分日晒盐;装修了营业厅和仓库,购置了托盘、计算机和化验设备,制定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盐务局“AA”级批发企业的验收。
  【盐田改造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自然风化和1997年的风暴潮侵袭,县盐场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逐年下降,降水极易造成漫滩,给盐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盐田改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一是向县政府领导汇报盐田改造实施方案必要性与可行性,争取县领导的支持;召开有关乡镇长会议,安排布置盐田改造工作。二是亲赴盐场协调改造工作,降低盐场承包费,承包周期延长到10年以上,调动经营者改造盐田的积极性。三是连续召开盐场场长工作会议,强调盐田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盐场场长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制订盐田改造的目标。四是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各盐场的盐田改造工作。
  【多种经营】立足食盐专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氯化镁生产9540吨,实现销售收入142.24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引进香港王者食品技术,使用王者品牌,合作建设的香港王者食品集团利津生产基地,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研制开发了红烧酱油、水饺醋等20个品种;鼓励盐场发展养殖业,利津县盐场五分场和明集盐场养殖面积达到了200亩。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已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乃东 刘建芳)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2004

《利津年鉴2004》

出版者:山东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特载、大事记、县境概况、政党政务、群众团体、军事、政法、综合经济管理、金融保险、黄河、社会生活、社区开发区、服务指南、附录等26个栏目,记载了利津县辖区内2003年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