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垦利年鉴》2004》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2219
颗粒名称: 卫生
分类号: R12
页数: 4
页码: 362-365
摘要: 2003年,垦利县卫生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财务股、医政股、监督股、爱卫办、农村合作医疗办。职工21人。辖7个乡镇卫生院,1处县医院,1处县卫生防疫站,1处县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 城市卫生 环境卫生

内容

2003年,垦利县卫生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财务股、医政股、监督股、爱卫办、农村合作医疗办。职工21人。辖7个乡镇卫生院,1处县医院,1处县卫生防疫站,1处县妇幼保健院。有农村卫生室261处,个体诊所5处,私人医院1处。全县卫生系统有职工86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9人,平均每千人占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63人。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216人。全县开放床位总数645张,平均每千人占有床位数2.22张。由于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了全市一等奖,卫生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被县委表彰为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东营市“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协调小组表彰为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先进协调单位。被县委表彰为县级文明单位。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黄河口中心卫生院、垦利镇卫生院、永安镇卫生医疗网点院被市纪委授予“基层规范化站所”称号。
  【卫生防疫】2003年,垦利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32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7人,中专15人。专业技术人员28人。其中,副高级1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0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总额203万元。主要担负着全县的公共卫生监督监测、检验,疾病控制、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卫生防疫任务。2003年,完成了全县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网络建设,做到了全省联网;投资10万元建设了“爱滋病初筛检验室”,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夺取了抗“非典”战役的胜利。因此,被东营市创建规范化站所领导小组评为“市级规范化窗口单位”,继续保持了 “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一是积极做好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建成了全省的传染病报告网络;霍乱、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布氏杆菌病、疟疾、麻风、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地方病保持“零”发病;继续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全年免费检查可疑病人610人次,免费治疗30人;全县传染病疫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累计报告各类传染病6种82例,与去年同期下降45.7%。
  二是以创建省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市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和迎接全省计划免疫工作考核为重点,抓基层、抓管理、抓培训、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县的计划免疫工作水平。至2003年底,胜坨镇、黄河口镇2处医院达到省级示范化接种门诊标准,其余的达到市级规范化接种门诊标准。四苗接种率继续保持第“三个85%目标”。2003年垦利县实行对“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
  三是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开展了“非典”防冶专题教育,印发明白纸20000份,防治知识小册子2000本,电视采访宣传2次。还开展了“3・24防治结核宣传日”、“3・15保证消费者权益宣传日”、5•18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危害宣传日等专题宣传活动,群众防病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四是认真贯彻《学习卫生工作条例》〕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238教育•科学•卫生健康查体和建立健康档案工作, 查体率、建档率达95.4%,实现微机化管理,对常见病、多发病提高预防措施;加强对全县中小学的饮食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巡回督察制度,有效遏制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继续实施综合卫生监督执法,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落实“五公开一监督”制度,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全年共组织饮食服务人员查体2713人,查出“五病”及病源携带者46人,全部予以调离,调离度100%。发《健康证明》2667个,签发《卫生许可证》1056个。其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20个,公共场所136个,签证率90%以上。结合“非典”防治工作,不断加大对各类公共场所的监督力度,“非典”防治期间组织专门队伍,日夜奋战,累计监督检查3120户次,监督覆盖率100%,停止整顿38户次。加强对食品的检验工作,全年接受委托检验或采样检验615份,合格534份,合格率90%。全年排除食物中毒事故一起,使全县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
  【妇幼保健】2003年,县妇幼保健工作,一是积极探索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新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工效挂钩、多劳多得的原则。全院年经济收入首次达到5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4万元。二是注重大局,积极派员参加县非典防治战斗,参战的5人中有2人因成绩突出分别荣立三等功和破格晋升为中级职称。三是认真落实一法两纲要,努力做好中心工作。全年共为680名妇女、756名儿童及177对婚前男女进行了查体,共查出患病人员390人,及时予以治疗,确保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四是加强了对乡镇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0%以上,高危妊娠和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了100%,实现了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为0和10的预期目标。五是对全县《出生医学证明》进行统一管理发放,使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了100%。六是多方筹错资金,努力改善办公环境。先后筹资近百万元购置了大型B超、救护车,为各临床保健科室及产房安装了空调、消毒机等。
  【爱国卫生】2003年4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山东省爱国卫生条例》,推动爱国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在县城原15个卫生小组的基础上调整为13个。围绕“清洁城市、爱护家园”活动连续制定岀台了爱国卫生月活动通知及春季灭鼠实施方案,县政府拨出2万元的专款用于城区各垃圾站点、垃圾粪便运输车、公共厕所、公用绿地、县城水系的除鼠、灭蚊蝇工作。全县投放鼠药1.5万公斤。结合“非典”防治工作与文体局、科技局联合开展了爱国卫生、全民健康、科普宣传教育等三项活动。活动中,全县共出动干部职工、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次,清理垃圾500多吨。结合“清洁城市、爱护家园”活动,清理不规范广告牌1118块,对设置户外广告牌不规范的942户,下发限期拆除通知书627份,规范了户外广告。在全县范围内培养环境卫生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县自来水公司、胜坨镇政府分别被评为省级卫生单位、卫生乡镇;县二中、垦利镇渔洼村分别被评为市级卫生单位、卫生村荣誉称号。
  【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市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垦利县农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垦政发[2003]20号文件),成立了垦利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全县的业务指导和资金管理工作。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社会捐助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人均自筹资佥10元,市政府补助10元,县、乡政府各补助5元,乡村两级为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缴纳农民合作医疗保险金,其资金用于农民医疗保险参加者医疗费用的支出。
  2003年,全县农业人口163449人,参加新型农民合作医疗161662人,农村人口合作医疗覆盖率98.9%。年内,全县共为农民报销医药费122万元,受益人数达62296人;县农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利用市、县资金解决农民大病医药费的补偿,共补偿231.5万元,受益人数达2232人,其中补偿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29人,5000元以239垦利年鉴上的82人。
  【社区卫生服务】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健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要求,共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7处、改建12处,7处乡镇卫生院配备“120”救护车各1部,建设规范化产科、规范化接种门诊各1处;郝家卫生院于11月底全院搬迁到改建的1936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垦利镇卫生院新建28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于年底破土动工,预计2004年11月底交付使用。
  【无偿献血】2003年,垦利县卫生局共组织无偿献血13次,全县参加无偿献血共计1360人,完成计划任务的100.59%o县政府被市政府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县卫生局、胜坨镇政府、县建设局、中国农业银行垦利县支行、垦利石化公司等单位被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有5名职工被授予无偿献血先进个人;李健伍共无偿献血9000毫升,被授予无偿献血奉献奖。
  【非典防控】2003年4月16日,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垦利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垦利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控制应急处理预案》。县委、县政府召并了全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动员大会。成立了东青高速路口垦利县检查站,由卫生、交通、交警等部门的18名同志组成,24小时对入境车辆人员进行检查。5月21日,成立了垦利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非典防治工作从应急状态转入长效机制,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办公室留守5人负责日常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并在全县设立了37处公共卫生监测点,负责监测疫情动态。加强宣传工作,全县共发放《非典型肺炎防治》小册子5万份,明白纸7万份,发放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编写的《宣传提纲》20万份,宣传材料入户率达到100%。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特别关注”、“医疗专家谈非典”两个栏目,每天累计播出10分钟。
  积极开展非典防治工作,对全县卫生系统76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非典防治知识全员培训考试。成立了县医院救护小分队、防疫站防疫小分队、8处发热门诊,24小时值班,并进行了3次模拟演练,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流调”网络,流调队伍381支,人员1448人。各乡镇、行政村以及各部门、单位都建立了疫情监督管理网络,实行了非典型肺炎日报和零报告制度。
  加大抗非典投入,县财政局先后拨出90多万元、各乡镇拨出20多万元经费用于非典防治工作。为县乡两级非典指挥部配备了必要办公、通讯设备,储备了必要的药品器材。医疗单位储备各种消毒药品5.6吨,各种喷雾器56架,隔离衣1710套,棉纱口罩1354个,棉布帽子990个,手套1580副,雨鞋136双,防护眼镜202副,保证了防非典的物资供应。县医院和7处乡镇卫生院全部开通了非典疫情信息网络直报,一旦发生疫情可直接向卫生部报告。
  【主要医疗机构简介】垦利县人民医院:2003年,垦利县人民医院内设医疗科室24个,职能科室12个,全院职工3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3人,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73人。开放床位260张。2003年门诊67039人次,入院5367人次。
  垦利县人民医院有病房大楼一栋,建筑面积8950平方米,门诊大楼一栋,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医疗设备配置齐全,大型医疗设备(价值23万元以上的)14台件。
  垦利县人民医院担负着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疗救护等工作,是全县医疗服务中心。内科能处理心血管等各大系统的疑难危重疾病,能开展动脉血气分析,血液净化等新技术。骨科能开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末端断指再植术等。脑外科能开展胶质瘤全切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妇产科能开展子宫脱垂经阴道子宫全切术、腹膜外剖宫术等手术。普外科能开展腹腔灌注化疗术等。五官科能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泪小管断离吻合术等。
  垦利县第二人民医院:垦利县第二人民医院驻胜坨镇,内设19个科室,是全县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副科级事业单位。辖区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1处,农村卫生室86处,全院职工1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3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2人。开放床位140张。2003年门诊45535人次,入院946人次。
  垦利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设备配置齐全,内科能处理心血管疑难危重疾病,外科能开展胃大教育•科学•卫生部切除,胆切除,脾切除手术,妇科能开展剖宫产、子宫全切手术。2003年,被市政府表彰为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工作先进集体。
  黄河口中心卫生院:2003年,黄河口中心卫生院内设19个科室,辖区有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村卫生室,是全县规模最大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全院职工1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1人。开放床位100张。2003年门诊45750人次,入院629人次。有门诊楼1栋,病房楼1栋,总建筑面积4080平方米,医疗设备配置齐全,内设CT、彩超、彩色胫颅多普勒、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腹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能开展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脾切除、剖宫产、子宫全切等手术。
  2003年,被市文明委表彰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被市政府表彰为防冶非典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垦利年鉴》2004

《《垦利年鉴》2004》

《垦利年鉴》(2004)较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2003年垦利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展现了全县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垦利年鉴》(2004)的出版将进一步坚定全县上下加快发展、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士气和斗志,促进垦利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垦利、关注垦利、研究垦利、支持垦利提供了全面、系统、翔实的权威性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宪法
责任者
杨学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垦利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垦利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