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概况】垦利县农业局下设正科级事业单位1个,副科级事业单位1个,股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12个,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个,股级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个,共有干部职工130人。200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3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36%,农业增加值5.7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3412元,比上年增加431元。全县种植业总产值3.748亿元,粮食总产量9.328万吨,林业总产值0.177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2.5543亿元,水产业总产值3.6461亿元。
2003年垦利县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表指标
【农业开发样板园】垦利县农业开发样板园即永安镇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003年度实施总投资27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发展水产养殖面积3000亩,莲藕种植2000亩,优质牧草种植3000亩,粮棉种植2000亩,同时配套建设奶牛饲养场、水产育苗场各一处。年可实现产值1191万元,利润576万元。
【现代农业示范区】 垦利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即西宋乡万亩优质蜜桃园,位于西宋乡五七片内,涉及12个行政村。园区内开挖沟渠275条,修筑生产路88条,搬运土方113万方;建成防护网20.5公里,植树3.8万株;新筑柏油观光路4000米;建设水工建筑物218座;建设高标准看护房130座;铺设管灌水道35000米;种植优质蜜桃8760亩。建有果树大棚12个、500吨位的气调保鲜库一座、低144农业压喷灌区5000亩。2003年,鲜桃产量1204吨,产值532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3年,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3个,总投资2024万元,农业开发配套资金1137万元,建成后年可新增产值2787万元,实现利润579万元。其中:黄河口镇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256万元,年新增农业总产值842万元,利税281万元。垦利镇镇兴水库扩建改造项目,投资386万元,变更后由建设局承担,总投资1273万元。多种经营项目由东营万得福植物蛋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即3000吨/年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95万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945万元,年新增利税298万元。以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建成运行。
荒碱地开发。9月26日,市政府以东政办发[2003]55号文件转发了市农开办关于32万亩荒碱地开发的实施方案,垦利县完成2.55万亩的任务。其中上农下渔项目1.4万亩,由西宋乡、永安镇各完成0.7万亩,年内已建成西宋西兴片、永镇水库库区片,1.4万亩上农下渔项目完成投资1657万元;深沟排碱工程到年底完成1.15万亩,分别是黄河口镇镇南片0.5万亩,永安镇二十二片0.45万亩,董集乡南展片0.2万亩,项目总投资672万元。荒碱地的开发通过灌排配套,深挖排沟、坑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蓄淡压碱,既能改造盐碱地,又能髙效利用低洼盐碱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3年,全县粮经比例由2002年的4.5:5.5调整到了4.258。畜牧、水产两大主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64个,奶牛、良种羊存栏分别达到2000头、8.9万只,肉牛、生猪出栏分别达到2.1万头、8.5万头。水产精养、半精养面积扩大到15万亩,肉蛋奶和水产品总量分别达到3.9万吨、7.3万吨。畜牧、水产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7.73%、35.3%。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03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落实省级周转资金250万元、无偿资金10万元,市级无偿资金180.54万元,县级无偿资金70万元。重点扶持了8家企业。新上扩建项目8个,新增投资额1.3亿元。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经营的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25家,资产总值达到4.8亿元,从业人员达1050人。其中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已达10家,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有2家,分别是东营万得福植物蛋白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山东挪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2003年,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将党在农村的各项减负政策严格落实到位,减轻了农民负担,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全年全县直接面向农民收取的农业税及附加资金943万元,其中特产税改征农业税65万元,农村公益事业金231万元暂停收取,农业税等负担总额比上年减少380万元,人均负担在上年减少35%的基础上,2003年又减少了23元,减少37%。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一是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财政法规,制定了《垦利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和《农村财务双代管实施细则》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全县农村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各项民主监督机制。二是严格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按省市文件精神,全县7个乡镇全部按“村财乡管、两权分离”的原则,将农村集体收入和财务统一纳入乡镇农经站管理。三是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严把收支关。全县各村委都严格按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民主理财小组长及成员3〜4人,统一刻印民主理财专用章,由理财小组长保管。为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确保农村资产的安全高效运营,从2002年开始全县全面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结算中心制度,到2003年全县各乡镇都建立了农村财务管理结算中心,46名财会人员负责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将全县农村财务统一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农业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2003年,全县7个乡镇332个行政村,45450户农村家庭生活用能基本状况柴草占73.6%,液化气占14.9%,天然气占3%,煤占6%,其它占2.5%,全县各种作物秸秆产量约30万吨以上。根据《山东省农村能源管理规定》,结合全县2003年环境目标责任制工作任务,全县加强了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在田间地头和道路两侧焚烧农作物秸秆,实现了城区和公路两侧无秸秆焚烧,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秸秆焚烧率下降到0.5%。同时推行麦田高留茬还田11万亩, 玉米秸秆还田1万亩,玉米青贮饲料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农业信息网络工程】 到2003年全县已拥有12处乡村网站和5处农业龙头企业网站。但是,全县农业信息网络因缺少专职人员和有效的管理方式,作用还有待加强。
【农业行政执法】2003年,全县共进行三次农业行政执法集中活动。一是对60多个农资经营重点业户及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法知识培训。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对农资经营业户进行了拉网式检查。3月,出动车辆52车次,人员208人次。检查乡村集贸市场16个,农资经营场所12处,检查农资经营户112个,下达整改意见书36份,查处农资经营户12个,查没不合格种子2100斤,农药182瓶。8月,出动车辆28车次,人员56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18户,乡村集贸市场22个,收缴毒鼠强212包、266瓶。9月,三次对已登记的农资经营户进行了集中突击检查,出动车辆6车次,人员24人次,对8家经营小麦种——146——中存在不规范现象的经营业户进行了整改。三是按时完成了毒鼠强清缴工作。
(王新华、刘玉明、郑存忠)高效生态农业【五个“十万亩生态园”】一是10万亩生态渔业区。该区以县水稻农场为中心,规划总面积10万亩,净养殖水面面积(包含水库)8万亩。2003年养殖面积(包含水库)达5万亩。在养殖品种上,以黄河口毛蟹、南美白对虾为主,兼养其它名优经济水产品种。该区由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于2002年上半年完成了项目规划报告的编制。在此基础上,县海洋与渔业局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论证。2002年下半年,向国家农业部渔业局递交了立项申请。按规划该示范区到2005年全部建设完毕。其中2003年已建成1万亩河蟹示范园,推行了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实行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供水、统一供应饲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模式。
二是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该基地位于五七灌区内,涉及西宋乡、黄河口镇两个乡镇的耕地,规划面积10万亩,规划栽培果树面积7万亩,栽培品种以冬枣、蜜桃、杏为主。2003年,该区内已建成蜜桃园8000亩,冬枣园2.5万亩。另外,发展冬暖式林果大棚50栋,棚内主要以优质杏和蜜桃栽培为主。示范区计划到2005年建设完毕。2002年,参考国家标准制定了地方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程,经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申报,区内生产的蜜桃已被确认为无公害农产品。
三是10万亩绿色生态牧区。该区分布于县域东北部黄河两侧,共分为三片,一是大汶流片5万亩;二是孤二十四井片3万亩;三是护林滩区片2万亩。前两片由横店集团牧业公司承建,护林滩区由黄河口镇承建。2002年底全部开发完毕,并种植苜蓿8万亩。2003年产苜蓿8万吨,实现产值4800万元。
四是10万亩生态林基地。该区以大汶流林场和孤岛林场原有的刺槐林、自然柳林、桎柳林为基础实施建设,划分为两个区域,总面积31万余亩。一是大汶流林场区域。2003年对区内的0.4万余亩自然柳林和5.4万余亩桎柳林实行了封育保护,同时开发栽植速生林2.7万亩,区域内生态林总面积已达8.5万亩以上。二是孤岛林场区域。区内已有人工刺槐林8.4万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基地。区内还有自然柳林2万余亩,柽柳林11.7万余亩。2003年种植速生林0.5万亩,区域内生态林总面积已达22.7万亩。
五是10万亩芦竹观光农业园。该区位于孤东大坝以西,卫东河以东,南至六号路,北至海岸线,规划总面积11万亩,计划总投资2.5亿元,到2005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本园区由胜利油田金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建。2003年底,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田建设工程,实现了水电路和排灌设施配农业套,并对部分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地块采取暗管排,该园区芦竹总面积已达10000亩。
(王新华、刘玉明、郑存忠)种植业【粮食生产】2003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36.5万亩,总产9.3万吨。其中:夏粮面积14.36万亩,总产4.2万吨;秋粮面积22.1万亩,总产5.1万吨。在秋粮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61050亩,总产20769吨;大豆种植面积101190亩,总产10368吨;水稻33720亩,总产14565吨;高梁7530亩,总产2449吨;地瓜3570亩,总产1427吨;杂粮12555亩,总产1342吨。全年粮食平均亩产255.3公斤,夏粮亩产292.8公斤,秋粮亩产231公斤。
【棉花生产】2003年,全县植棉21万亩,皮棉总产1.344万吨。全县棉花种植面积首次超过小麦种植面积。仅次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75元。
[瓜菜、油料生产】2003年,全县种植瓜莱7.3万亩,总产11.8437万吨。其中莲藕面积9220亩,总产1.4万吨。全县种植油料作物1.1235万亩,总产1432吨。其中,种植花生9930亩、芝麻600亩、蓖麻760亩。
【主要新技术推广】2003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全县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全县保护地栽培面积达22万亩左右,其中棉花地膜覆盖达21万亩,冬暖式大棚1700余栋。全县推广平衡施肥技术23万亩,其中:小麦平衡施肥9万亩,棉花平衡施肥12万亩,瓜菜平衡施肥2万亩。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提高了作物品质。全县推广植物激素25万亩。其中棉花21万亩,瓜菜、小麦、大豆共4万亩。主要推广助壮素、缩节胺、乙烯利等,以促进作物稳健发展,早熟不早衰。推广小麦半精播10万亩。推广半精播栽培技术,不仅节约良种,更需要的是创建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有利于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育秧中推广稀落谷技术,由原来的亩落谷700~800斤,改为150斤左右。降低了落谷量,培育了壮秧。
【良种工程】2003年,种植优质小麦济南17(面包粉)、莱农935031(面条麦)扩大到5万亩。普及抗虫棉,1999年垦利县开始引进推广抗虫棉,到2003年全县普及率达100%,抗虫棉的普及推广,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与棉农劳动强度,推动了棉花生产的大力发展。优质作物推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仅注重了作物间的调整,而且更注重了作物内在质量的调整,以优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2003年推广优质专用小麦5万亩,优质水稻3万亩,优质大豆1.5万亩,优质玉米(糯玉米)4万亩,农产品优质率40%左右。推广彩棉栽培技术,2003年,我县首次在董集乡西范村引进试种棕色彩棉60亩,亩产皮棉141.4斤,与全县棉花亩产水平相当。彩色棉的试种成功,为今后大力发展彩色棉生产奠定了基础。
【植物保护】2003年,依据各点监测调查数据,发布病虫情报10期,其中长期预报2期,短期预报8期,撰写各种防治技术意见12期,投递广播宣传稿22次,发布农药病虫信息5期。除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夕卜,制定与修改了垦利县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规范,发布了《小麦穗期病虫害》、《棉花苗病》、《水稻恶苗病》、《水稻象甲》、《小麦条锈病》、《抗虫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意见》、《2003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棉红叶茎苦病防治意见》、《注意查治棉盲椿象》、《棉田药害途径及防除》等防治技术意见。大力开展了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工作。重点在瓜莱上推广实施的“一减双保”工程和放心果、放心菜项目,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坚决予以取缔。同时,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以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果菜。据统计,全县病虫草害发生面积248.43万亩次,指导防治面积280.63万亩次,预计挽回粮食损失21686.1吨,挽回皮棉4812.4吨。植物检疫工作完成产检疫地100亩,签发产地检疫合格种子5万公斤,调运检疫20批次,检疫各类种子35万公斤。
(王新华、刘玉明、郑存忠)
林业【概况】 垦利县林业局是县政府职能部门,担负着发展全县林业事业,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现有干部职工30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人。行政机构设办公室、林政股;事业机构设木材检查站、林业站、种苗站、森保站、经济林站和蚕果站。
2003年,全县共完成成片造林3181公顷,比上年增长30%;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500公顷,比上年增长20%;林业育苗192公顷,比上年增长20%;新建冬枣密植园364公顷,比上年增长20%;新建桑园500公顷,比上年增长3%;新增花卉面积2公顷,比上年增长20%;柽柳封育4000公顷,比上年增长5%;全民义务植树25万株,比上年增长20%;果园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1200公顷,老果园实施高科技改造20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0%;果品产量6605吨,比上年增长20%。
【林业育苗】2003年,随着全县造林事业的发展,林木种苗生产,经历了由政府扶持(无偿提供种子、部分化肥)到群众自发育苗,完全市场化的过程。全县主要推广的用材林良种有欧美杨,107、108、L35杨及廊坊杨、三倍体毛白杨等。经济林良种主要有:富士苹果、乔纳金苹果、北斗苹果、新红星苹果、冬雪蜜桃、大雪枣、沾化冬枣、白提葡萄、红提葡萄等。全县育苗总面积4020亩,主要有杨树、刺槐、白蜡、冬枣等。实现了苗木自给自足和苗木良种化。
【植树造林】2003年,完成造林面积47715亩,其中,新发展速生丰产材林43000亩;新建和完善林网面积23000亩;全民义务植树25万株;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工程41公里。重点进行了速生林建设、经济林标准化建设、市外环路绿化、城北森林公园建设和旅游南线路域工程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经济林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实施冬枣面积扩展工程,全年新增面积5470多亩,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加强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建立标准化技术基地12处,重点推广面积达到5000亩,全年产优质冬枣60万公斤;强化对“五七”片蜜桃和其他果园的综合技术指导,推行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蜜桃、苹果等水果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其中,黄河口系列蜜桃的无公害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成为全市农产品的名牌。全部完成了2.5万亩的造纸林工程试点建设任务,栽植各类速生杨270多万株,总投资完成1800多万元,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争取市级补助资金377万元。
【经济林木】2003年,建成了以胜坨镇为中心的2.2万亩西部植桑养蚕产业区,以“五七”片为中心的集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黄河口”万亩优质蜜桃基地产业区,培育了以东部四乡镇为中心的冬枣产业区,建成了八处5000亩冬枣标准化示范基地,以桑蚕、冬枣、蜜桃为主的经济林生产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县冬枣园面积发展到3.4万亩,产量798吨,新建设蜜桃园2.5万亩,其它果品面积累计达1.2万亩,桃产量1306吨,苹果3998吨,杏28万公斤,果品总产量达6605吨,特别是推广了5000亩的冬枣标准化生产及10000亩蜜桃标准化生产,使全县经济林建设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
【林政管理及森林资源保护】2003年,该县认真贯彻《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大了林业行政执法和保护林木资源的力度。县林业局设立林政股和木材检查站,负责全县的林业执法工作,有执法人员12人,12个乡镇均设有林政管理员。各乡镇还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共配备了专、兼职护林员260人,在林政管理方面,全面实行了“三证”制度:1、实行限额采伐制度,根据全市林木资源的增长情况,编制全市年度采伐计划,严格采伐审批手续,除农村个人房前屋后树木外,都实行凭证采伐。2、实行木材运输和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制度,不管木材运输是省内运输还是出省运输,一律凭林业部门发放的木材运输证进行。3、在木材加工经营管理上,规定加工经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须先向林业部门申请办理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2003年,全县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18起,涉案人员40名,收缴规费10万多元,查148农业处滥伐林木及违法运输木材2500立方米。积极开展了林地、林木确权发证工作,2003年共办理林权证8806份,确权林地面积31.9万亩,提高了林农投产投劳的积极性。
随着全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护林防火的任务也随之增加,特别是辖区内孤岛林场和大汶流林场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又加之两林场地处油田开发区,流动人员较多,增强了管理难度,致使火险等级较高。县政府确定每年的10月1日至翌年的5月底为垦利县森林防火期。2003年10月召开1次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和周边单位联防群治座谈会,11月发布《关于孤岛林场、大汶流林场实行戒严的通知》,建立了县乡两级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制定了《垦利县森林火灾扑救预案》。至2003年连续1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林业科技培训与推广】 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培训与推广工作,聘请了沾化高级农艺师陈国良为常年科技顾问。2003年,组织农民科技培训16次,培训人员近4000人,使冬枣、桑园主要经营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培训班8次。从国家林业局及省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引进推广了廊坊杨、三倍体毛白杨、新蜜桃等品种。同时,建立健全了全县林业推广网络,选配了部分乡村林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陈忠奎)畜牧业【概况】 垦利县畜牧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兽医站,年末在职职工47人。2003年,县委、县政府岀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畜牧业产值2554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9.2%,全年肉类总产1.62万吨,蛋类总产2.04万吨,奶类总产0.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8%、0.7%、245%。至2003年底,全县存栏牛5.02万头、羊19.33万只、家禽351.58万只、兔3.61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6.8%、3.8%、3.5%和35.5%。
【畜牧资源】 草场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垦利县土地广阔,草场资源丰富,全县共有草场1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8%, 其中可利用草场75万亩,由于黄河携沙造陆天然草场不断增加。全县共有牧草65种,其中饲用价值较高的优质牧草8种,适口性良好的23种,共计有利用价值的牧草58种,占89.2%。在75万亩草场中,产草量较高的有73万亩,369公斤,年产青干草15695万公斤。其他属退化草场,亩产青干草75公斤,2400万公斤。年产青干草合计18095万公斤。
全县小麦、稻草、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秸秆1.05亿公斤,青干草和农作物秸秆合计2.86亿公斤,可饲养7.22万个牛单位。全县年产粮食93280吨,扣除种子、口粮、工业用粮,每年可提供饲料5000万公斤。垦利县是大豆、棉花产区,每年可提供大豆饼1064.72公斤、棉籽饼1064.89万公斤、花生饼231.1万公斤,这些都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来源。垦利县滩涂面积52万亩,蕴藏贝类21778万公斤,是家畜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和良好的矿物质饲料。
畜禽品种资源垦利县主要畜禽品种有本地绵羊(洼羊)、白山羊、波尔山羊、杂交羊、本地黄牛、中国荷斯坦奶牛、来航鸡、海兰褐鸡等。本地绵羊(洼羊)、白山羊、本地黄牛是垦利县主要地方良种,具有耐粗饲,易管理,抗病力强,对滨海盐碱低洼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特点,深受群众青睐。2003年底,全县肉羊存栏19.33万只,其中绵羊13.41万只;大牲畜存栏6.14万头(匹),其中肉牛存栏5.02万头,占大牲畜年末存栏量的81.8%;家禽存栏351.58万只,其中蛋鸡189.26万只、肉鸡162.32万只,猪存栏9.6万头。奶牛和波尔山羊较上年有较大发展,其中奶牛存栏达2036头,比上年增加41.5%, 纯种波尔山羊存栏1300余只,是上年的9倍多。
【饲草饲料作物种植】 种草养畜已成为垦利县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化生产的重点。2003年,通过全面开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种草贮草养牛羊”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对种草养畜,实现草畜一体化有了较深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身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
149垦利年鉴促进了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的较快发展。全县饲草饲料种植面积为6.25万亩。牧草种植以苜蓿为主,除横店集团和黄河口镇利林村、西宋乡十八户村等专业村外,大部分的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大户开始在自家地或专门承包土地种上了苜蓿,年末苜蓿种植面积达6万亩;饲料作物种植以黑麦草、甜玉米、甜高梁为主,其中甜玉米种植面积达1500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0.1万亩。
【饲料配给】2003年,县境内小规模饲料加工厂有7家,年生产能力为0.6万吨,主要产品有全价料、混合料、鱼粉等。是规模养殖户的主要饲料来源。外地饲料在全县也占据一定市场。散养户的饲料来源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草畜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草食畜禽存养量不断增大,青贮饲料成为冬季主要饲料品种,全县共建有各类青贮池87个,其中标准化青贮池42个,青贮饲料1.5万吨。同时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新建青贮池每立方米10元的奖励,以促其发展。
【畜牧龙头企业】2003年,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力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了对海鹤肉制品有限公司等畜牧龙头企业的扶持,凯银集团乳制品加工项目落户到垦利、永安绿洲乳业基本确定,有效拉长了畜牧产业化链条;创新组织形式,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组织,引导帮助群众建立奶牛、肉羊生产合作社6个,并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
县境内畜牧龙头企业主要有东营市海鹤工贸有限公司、新翼食品保鲜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万得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富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垦利县波尔山羊良种繁育中心、黄河口良种羊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和养殖企业。
东营市海鹤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2日,注册资本60万元,总资产63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现有职工60人。该公司以“海鹤”牌系列肉制品、水产品深加工和“津海”牌系列白酒为主导产业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拥有先进的设备生产线,以野兔、毛驴、黄牛、山羊为主要原料,从事肉制品深加工。2002年产值900万元,利税137万元。对促进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
新翼食品保鲜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垦利县交通冷藏厂,1995年9月通过改制成立该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38万元,固定资产270万元,现有员工49人。主要经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保鲜及食品加工。该公司拥有820吨冷库、20吨速冻、出口特质牛肉加工设备一套,航车送料,半自动化操作,日加工20吨分割精装牛肉,业经国家商检机关注册。
东营万得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经县政府批准,2003年9月在原来企业的基础上改制的股份制企业,位于垦利县利河路90号,注册资金为180万元。现拥有低温库两座,库容700吨;动力车间一座,面积260平方米;原有肉牛屠宰线一条,已投入使用。公司现有职工107人,高级管理人员、经济师5人,高级技术人员7人,大中专毕业生93人。一个与屠宰生产线相配套的现代化肉牛、肉羊育肥场正在筹备建设当中,项目建成后实现年生产牛肉2000吨,年总产值6500万元,利税800多万元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营富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创办的股份制养殖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年末存养纯种波尔山羊108只,当地山羊400只。自10月份开始,聘请外地专家,实施了胚胎移植项目。共胚移480枚,2004年5月,纯种波尔山羊存养量将达到450只。
【品种改良】 全县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以肉牛、肉羊的杂交改良为主。2003年,共引进波尔山羊、杜泊、无角多赛特等种公羊60余只,纯种波尔山羊1300多只,良种公牛6头。全县肉牛、肉羊改良点和冷配点30余处,年改良肉牛1.8万头、肉羊4.5万只。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30%和45%。
【疫病防治】 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把兽医卫生监督、疫病综合防治纳入法制管理,对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全县专业饲养的各类畜禽达到100%程序化免疫,散养户重大疫病免疫也纳入政府行为,依法免疫,各类疫病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进行了马传贫、马鼻疽、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结核病、狂犬病、犬猫冠状病毒调查及无公害畜产品调查、畜产品向京津沪大城市运销情况调查、奶牛疫病调查、150农业禽流感调查等,不断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猪、牛、羊等免疫率均达到了应防数的100%,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确保畜产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畜牧科技】2003年,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大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畜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各种畜牧实用新技术。二是推行科学化管理。推广种草养畜,建立种草养畜合作社,以订单奶、订单肉、订单草为纽带,上联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培植货源;下联各养殖户,为养殖户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加强对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本领。利用举办培训班、派出去学习、请进来讲授知识等形式,加强了对科技人员和养殖户的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万余份,受训群众12000人次,使全县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四是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兴办实体,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应用畜牧实用新技术。继2002年成功发动职工集资兴办了垦利县波尔山羊良种繁育中心,2003年又创办起了富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10月份开始,以富缘生物科技牵头,聘请外地专家,分别在富缘、垦利县波尔山羊良种繁育中心和黄河口良种羊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实施胚胎移植项目,全县胚移1300枚。还对全县存栏奶牛全部实施了疫情检测,提高了群众的管理水平。
【畜牧执法】2003年,县畜牧执法部门,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工作力度,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了兽药、饲料市场大检查、牲畜口蹄疫防疫注射、犬疫苗注射等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养殖户的利益,打击了不法经营行为。同时也加强了对兽医卫生防疫监督工作力度,全年审验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107个,检疫猪1.6万头、羊1100只,鸡39万只、畜禽产品36吨。对兽药饲料经营户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37个,《饲料和饲料经营许可证》35个,设定疫苗销售网点26个。结合欧盟来山东省检查,在4月和9月组织两次兽药、饲料执法大检查,对违法者进行处罚,规范了兽药、饲料经营市场。县畜牧局积极做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准备工作,投资17万元的标准化实验室设备已全部到位,为加快建立全县动物防疫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疫情屏障体系、畜牧生产标准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畜牧小区、专业村、专业户建设】2003年,全县共建各类饲养小区79个,其中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被列为全县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奶牛小区19个 (其中新建12个),同时发展奶牛专业村11个,共存栏奶牛2036头;育肥牛小区7个,育肥牛大户9个,共计饲养育肥牛737头;肉羊小区12个,存栏羊11674只;育肥羊大户220个,存栏育肥羊28931只;养猪小区32个,存栏猪11500头;养鸡小区9个,存栏蛋鸡1.9万只,肉鸡4.9万只。全县共发展种草养畜典型户16个。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2003年春,全面启动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该项目是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的,胜坨镇、郝家镇、黄河口镇被列入东营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中心乡镇设置计划。为切实搞好这项工作,确保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从2003年春开始着手筹备这项工作,在有条件的乡镇,特别是列入市中心计划的3个乡镇,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即动物防疫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疫情屏障体系、畜牧生产标准化体系,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动物疫病控制区。
【动物防疫证照管理】2003年8月8日〜16日按照省市会议要求,加强证照管理,为2003年的“动物防疫证照管理年”活动做好充分准备。期间对全县的集贸市场、检疫人员及证照管理进行了集中检查整顿,要求每个检疫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办事,执法不能走样,技术操作规程不能走过场,工作要到位,出证要合法。对全县发放的130个动物防疫合格证、150本检疫证明(产品检疫证明、产地检疫证明、出入境检疫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进行严格审查、核对,查出20个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优质肉用羊纯种繁育】2003151年10月,为加快优质肉用羊纯种繁育,向社会提供优质肉用种羊,“东营富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7处种羊场,购进优质肉用羊波尔山羊供体羊360余只,当地山羊受体羊1500余只,从北京德佳鲁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专家,引进胚胎移植技术,作同期发情处理波尔山羊供体羊126只,胚移当地山羊受体羊1500只。其中东营富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羊场,准备波尔山羊供体羊47只,同期发情处理47只,实际作冲胚处理41只,冲出可用胚胎632枚,平均每只波尔山羊供体羊冲出可用胚胎15.4枚;实际接受的受体羊321只,移植胚胎632枚,其中受体羊放3枚胚胎的9只,放2枚胚胎的293只,放1枚胚胎的19只。按50%的成功率,2004年4月可生产胚胎移植纯种波尔山羊750只。 (苟俊宾)海洋与渔业【概况)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县水产养殖中心与其合署)内设办公室、渔业技术推广站、海域管理站(挂海洋环境保护站牌子)、渔港监督管理站(渔船检验站与其合署)、中国海监垦利大队,下属水产供销公司一个企业,共有职工30人。
2003年,县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海洋与渔业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科技兴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海洋与渔业管理力度,努力加快“海上垦利”建设进程,全县海洋与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县有水产养殖面积28667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10333公顷、海水养殖面积18334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38%、3.33%和1.86%;有海洋捕捞渔船502艘、计8157千瓦,排水总量5970吨。全县渔业产业总产值3.64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53%;水产品总产量7.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6.26%;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10.7%和11.36%o【淡水渔业】2003年,全县共落实淡水养殖面积10333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5000公顷,水库增养殖面积5300公顷。发展稻田养殖面积1000公顷,网箱养殖面积700平方米。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措施,把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作为主导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一是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全县河蟹养殖面积5333公顷。县渔业管理部门大力推广河蟹养殖技术,狠抓苗种调运、技术服务、产品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与大专院所合作,在永安镇和县水稻示范农场实施了“黄河口毛蟹大规格养殖”试验,平均亩产大规格毛蟹65公斤,平均规格达到125克左右,亩效益为1860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二是扩大南美白对虾养殖。2003年全县南美白对虾淡水(半咸水)养殖面积达到1733公顷,其中精养面积300公顷,平均亩产南美白对虾200公斤以上,平均规格12厘米。在全市率先利用“活性生物菌”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成功,面积1200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平均体长达到12厘米,亩均产值9600元,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三是积极引进名优品种。共引进黄颡苗种47万尾,分别投放垦利镇六村20亩、高盖村20亩,永安镇牛圈村40亩,西三村80亩。通过一年养殖,平均规格200克,亩产达100公斤以上。
【海水养殖】2003年,全县海水滩涂养殖面积18333公顷,新增面积333公顷,其中浅海养护面积11334公顷,海水池塘面积7000公顷。海水养殖继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质、高效水产品养殖为重点,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调整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全县对虾、梭子蟹“二次创业”取得明显成效,海水对虾养殖产量达1850吨,产值7586万元;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对虾养殖居主导地位,养殖面积5333公顷,占养虾总面积的88.89%。二是浅海养护品种向高中档贝类养护发展,名优贝类产量明显增加,全县文蛤产量500吨,泥螺产量1000吨,四角蛤蜊产量16000吨,其它海水贝类产量6500吨。
【海洋捕捞】2003年,全县投产渔船502艘从事近海捕捞生152农业产。按照上级要求,全县海洋捕捞保持负增长,全年完成海洋捕捞产量2.3万吨,产值9400万元,同比增长了-4.17%和13.25%。在海洋捕捞中,鱼类捕捞量为9100吨,产值350095元;虾蟹类产量5140吨,产值4500万元;贝类等其它水产品产量8760吨,产值1400万元。
【水产品加工与流通】 发展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组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03年全县水产品加工总量3800吨,腌熏及罐制品250吨,饲料加工1050吨。积极实施水产龙头企业战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全行业运行质量。东营市玉峰水产加工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全县水产龙头企业。
实施多元化市场发展战略,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加大了对我国西部省份的贸易合作关系,2003年全县水产品交易总量达到5.48万吨,对外交易额4.03亿元。组织水产加工企业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水产品经贸洽谈会等活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海域管理】2003年,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宣传、海上生产秩序的治理整顿和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实施。建立健全以海域使用审批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体系,使海域管理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积极抓好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依法征收海域使用金89.9万元。
【渔业科技】2003年,渔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和生态健康养虾模式、河蟹大规格养殖技术以及利用生物菌养殖对虾技术的研究推广,为水产养殖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日本对虾压茬养殖技术推广与应用在2003年达到2000公顷,平均亩产对虾30公斤,纯利990元。积极推进科技兴渔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建设工作,提高区域科技水平。2003年共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1000人次,发放养殖技术资料800()余份,提高了科技创新水平和渔业劳动者的素质。
积极做好水产养殖病害的测报工作,全县测报品种为2个,测报范围涉及4个乡镇5个养殖片,全县测报面积达到84公顷。
【渔业企业选介】 垦利县水产供销公司现有固定财产366万元,其中商住楼两栋价值188万元,现有职工46人,其中在岗人员40人,内退或享受低保人员6人,下设水产站四处,贝类养殖总场一处,海域使用面积28000亩,商住楼主要经营渔机、渔网、油料、配件等各类渔需物资。本年度实现利税5万元,上缴海域使用金16.8万元。
(徐培清、崔江华)农业机械【概况】2002年机构改革,县农机局合并到农业局,加挂农机局牌子,下设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化推广站、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行使农机管理服务、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技术培训等职能。现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19名。至200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为33.05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农用拖拉机保有量12292台,比上年增长1.7%,其中新增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9台,新增小麦联合收割机34台。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4.38万公顷,其中深耕1.72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33%。机播2.898万公顷,其中小麦精少量播种0.404万公顷。机收2.212万公顷,其中小麦联合收割1.31万公顷,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0.08万公顷。另外组织各类机械185台(套)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会战,完成土方1269万立方米,占工程总动土量的96%。
【农机供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机供应渠道不断拓宽,个体网点逐年增加,2003年底, 农机供应网点56个,经营额达到26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4%。主要经营排灌机械(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榨油机、锄草机)、牵引机械(机引犁、机引耙、播种机、收割机、铺膜机、中耕机、挂车)、场间机械(脱粒机、扬场机)、植保机械以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
【农机培训】 利用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组织好拖拉机驾驶员、153垦利年鉴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修理工、农机技术人员、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2003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000人,新训驾驶员227名,复训驾驶员3600名,分别比上年增长4%、13%和-6%。
【农机推广】农机推广是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是连接农机生产者与使用者的纽带,主要分:农机机具推广和农机技术推广。2003年,推广农机机具主要有:LXTL—12/L—2/L—20型悬挂二铧犁、镇压器、ZBLL-9型播种机、ZBJML—6L—II型小麦精播机、4GL—140型收割机、1.5T农用挂车以及小麦联合收割机、牧草打捆机。推广的农机技术有 ILSL—3型、2FL—535QD型施肥技术,不拆卸检测技术,195型柴油机扩缸增功旧机改造技术。
【农机管理】2003年,认真做好农村网络的规划布局,修配计划的安排,维修材料的分配,维修技术的推广应用,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是对农村机械维修点进行了监督检查、维修指导和规范化管理。二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农机维修工人,农机配件经营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评审工作。三是严格按照《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维修考核工作意见》积极组织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全年审核农机修配网点245家,农机维修技术工人542人,考核鉴定农机维修职业技术人员22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19%。
【农机服务】2003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机经营管理服务有了新变化,通过改革、调整、整顿,重点加强了七项工作。一是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完善农业机械化成人教育体系;三是加强了农业机械维修体系;四是强化了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体系;六是强化农机安全技术检测和产品质量监测服务体系;七是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
(田景玉)水利水务【概况】2003年,垦利县水务局内设办公室、工程股、财务股、设计室、水政股、水政监察大队,下设双河灌区灌溉管理所、十八户灌区灌溉管理所、东张水库管理所、五七灌区灌溉管理所四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属水利工程公司、水务局水泥制品厂两个水工企业,年末职工215人。
2003年,全县共安排水利基本建设项目13个,计划投资3100万元,完成投资2923.16万元;其中建成项目13个,完成投资2923.16万元。实施田间综合整治4.0万亩;全年引黄水量1.5亿立方米;全县抗旱灌溉农田103.5万亩次。全年全县水利经济营业收入3911万元。
【防汛抗旱】 抗旱防汛工作是水利部门的一项主要的日常性工作。2002年冬至2003年年初,引黄0.8亿立方米,永镇水库、东张水库等主要蓄水工程,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冬灌麦田15万亩。上半年引水1.5亿立方米,上各类抗旱机械6500台次,上阵劳力3.8万人,灌溉麦田22.9万亩,春季造埔7.35万亩,稻田供水15万亩,河蟹养殖供水8万亩。为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保障。
2003年降水量达767.7mm,比2002年降水量360.4mm增加了407.3mm。因此县防汛指挥部落实抗旱防汛责任制,于6月11日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对2003年内河防汛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并与各乡镇及红光办事处签定了防汛责任书。实行县领导包重点防洪工程责任制。加强工程防汛措施,有效提高水利设施及河道的行洪能力。汛前对县内骨干排水河道进行全面检查、清障、堵复。拆除了阻碍行洪的危桥4座;清理各种临时便道11处、阻水障碍4处;清理阻水杂草段3000余米;拆除拦河坝2处;5月,对淤积较为严重的清户沟进行了全程的疏浚治理,动用土方5万立方米。加强防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2003年投资20多万元,对全县的12个雨情遥测站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更新改造。对中心站进行了设备更新,增设了大汶流草场及孤岛林场两处雨量遥测点,各雨量遥测点安排专人负责,确保雨情遥测系统的24小时正常运行。实现了防汛抗旱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查询和集成自动化。做到信息传递及时,预报准确,防汛抗旱管理可视化。
154农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百座便民桥”工程“百座便民桥”工程是市县两级政府2003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该工程主要解决县管河道两岸群众的生产及交通问题。工程由县水务局负责勘测、设计、实施。共维修建设生产桥22座,其中新建生产桥9座,维修生产桥13座。工程总投资223.34万元,完成土方29129立方米,砌石2527立方米,砼及钢筋碎1386立方米。整个工程于6月20日全面竣工。7月25日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府督查考核办公室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垦利县“百座便民桥” 工程进行了市级竣工验收。根据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SL176—1996)的评定标准,垦利县“百座便民桥”工程整体评定为优良等级。
路南干渠扩建工程路南干渠位于垦利县西北部,干渠自路庄引黄闸始,至垦利镇一分干渠首,全长19.8公里,投资331万元。路南干渠扩建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南展区末端农田排涝和胜坨镇展区外近5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可使干渠控制区内土地年产增加300多万元。
永丰河上游段治理衬砌工程永丰河西起垦利县城,东至红光入海,全长35.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是垦利县中部及县城主要的行洪排涝河道。2003年,为控制城区污水对中下游的污染,利用下镇地区日元贷款项目,对永丰河中上游段进行衬砌治理。投资2368.80万元,治理长度3.9公里。对永丰河两岸实行衬砌,新建翻板闸、橡胶坝一处,大口径排污管涵一条。使永丰河城区段变为“水青、岸绿”的水利景观长廊,这是垦利县第一处景观水利设施。
田间综合整治工程田间综合整治工程是通过田间综合整治,优化项目区内灌排体系,平整土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和土地综合效益。2003年垦利县实施的田间综合整治工程共两项,为南展片、五七片田间综合整治工程,共计4万亩。南展片田间综合整治工程位于南展区以内,东起黄河南展大堤,西至黄河临黄大堤,南起永莘公路,北至胜利路以南,土地总面积3.0万亩。整个工程共计开挖沟渠97条,总长129.4公里,建筑物9座,完成投资238.46万元,工程于2003年12月5日全部完成。五七片田间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黄河口镇政府驻地西部,东起西干渠,西至七支渠,南起油郭村,北至新博路,土地总面积1.09万亩。整个工程共计开挖沟渠路261条,总长151.55公里,建筑物工程完成95座,完成农田防护林植树4.1万株,完成投资232万元。2003年底全部完成。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按照县水利建设“十五”规划和2003年年度建设计划,全县2003年的水利建设,总计搬动土石方131.41万立方米,总工日241062.15个。建设内容为:永丰河、广利河、清户沟疏浚工程,共疏浚治理长度32.509公里,完成土方35.14万立方米,工日78477.92个;路南干渠扩建工程,工程全长19.8公里,完成土方67.8万立方米,工日10.18万个;十八户北分干、垦利镇一分干清淤工程,清淤长度13.999公里,完成土方18.57万立方米,工日21698.83个;永镇水库沉沙池加固工程,长3.65公里,完成土方5.46万立方米,工日30348.6个。
【农村饮水工程】2002年,垦利县累计投资1639万元,实施农村“小康型”饮水工程254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2003年,依据市政府东政办发[2002]7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康型饮水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市水利局东水发字 [2003]7号文件精神,制定了 《垦利县农村“小康型”饮水工程管理办法》和《垦利县农村 “小康型”饮水工程管理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维护及时的运行管理机制。7月,对全县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了全面普查,对坑塘蓄水能力、泵房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管网、水质等指标开展综合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全县的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2004—2008年农村饮水工程改造规划。对运行年限较长,损坏较严重的农村饮水工程将从2004年开始分期实施改造。
【水利综合经营】2003年,县水务局下辖的4个水利管理事业单位,2个水工企业,以水利综合经营为主,年创营业收入3911万元。双河灌区灌溉管理所、十八户灌区灌溉管理所、东张水库管理所、五七灌区灌溉管理所,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灌区内供、排水,水费计量征收为主,155垦利年鉴年计费供水量6689万立方米,单位水费收入与供排水成本费用基本相抵。垦利县水利工程公司系国营水利水电二级施工企业,主要承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工程、公路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该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2003年,该公司施工的重点工程项目有:红光渔港工程、东营市胶州路桥、黄河路桥、东营区东四路桥、东五路桥、河口区两河贯通闸、利津宫家灌区节制闸等,完成产值37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垦利县水务局水泥制品厂为国有三级施工企业。主要经营范围: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2003年实现产值120万元,创利税5万元。
【水利执法】 县水政监察大队成立于1998年,至2003年底成立5个水政监察中队,专职水政监察员53人,全部取得了行政执法证和水政监察证,做到了持证上岗。
【水法宣传】2003年3月,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及3月22日一28日的“中国水法宣传周”,设水法咨询服务站1个,悬挂过街横幅3幅,张贴宣传标语30余条,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2块,召开水法座谈会I次,散发宣传材料1万余份,出动宣传车10余辆次,对《水法》进行了广泛宣传,宣传覆盖面积达98%以上。
(崔士强)水稻示范农场【概况】 垦利县水稻示范农场位于垦利县城东部20公里的永安分干控制区内,始建于1989年10月,是依托国家计委第一期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试验项目建成的新型农场,为正科级单位,隶属县政府领导,业务归县农业局管理。1990年11月27日,确定水稻示范农场为正科级全民企业单位;1996年9月1日更名为垦利县水稻示范农场,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定编28人。2003年,有干部职工40人,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保卫股、水利站4个内部机构,下设土方工程公司、名优农副产品开发总公司两个企业,辖八个市直、县直、乡镇稻改分场。主要承担全县水稻及水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负责稻改开发区内土地及其配套设施的管理与经营。建场十余年来,开发土地10万亩,建设大中型水库5座,建设一级以上建筑物1767座,灌渠、排沟等2279条,修筑生产路259条,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5公里,累计投入1.5亿元。水稻示范农场经过14年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由以发展水稻为主,逐步调整为特种水产品养殖兼棉花、水稻三位一体的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3年,直属场养殖河蟹8000亩,南美白对虾3000亩,水产品总产1120吨,种植水稻3000亩,总产1500吨,棉花1200亩,总产300吨,实现总产值5200万元,利税3600万元。
【黄河口毛蟹实验养殖】2003年,县水稻示范农场为充分发挥万亩河蟹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在示范园内规划建设了20个高标准池塘进行黄河口毛蟹大规格养殖试验,面积300亩。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业部标准进行操作,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经过精心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该试验区的河蟹单体重达120克以上,平均单产65公斤,亩产值4500元以上,比传统养殖单体增重80克,市场价格每斤高出30元以上,亩产值增加3000余元。
【南美白对虾精养】2003年,县水稻示范农场在辖区内规划建设了1500亩精养高产基地,试验推广利用生物活性菌养殖南美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并获得成功。对虾平均体长达12厘米,亩产400公斤,总产量520吨,实现产值640万元,利税380万元。2003年市政府在水稻农场组织召开了全市渔业生产现场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等对该技术给予充分肯定,安排2004年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丁常义)下镇地区利用日元贷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概况】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156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下镇项目区)”(以下简称下镇项目)位于垦利县东部,西起辛河路,北到黄河大坝,南至东营区界,东接防潮大坝,总面积982平方千米,开发面积386平方千米。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荒碱地开发、草场封育改良、水产开发、防护林建设和电力工程配套六大项。项目计划总投资96355万元,其中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69.04亿日元(按备忘录中汇率折合人民币46027万元),国内配套资金为50328万元。在国内配套资金中,省级8800万元,市级13000万元,县及县以下28528万元。该项目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东营市协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和企业法人全面承担项目筹备、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2003年,公司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部、招标采购部、工程部、监测评价部,现有职工17人。
2003年度安排实施了路南干渠扩建、永丰河上游衬砌、部分干渠配套建筑物和灌排工程、3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和3万亩的荒碱地开发、永安镇2万亩上农下渔和万亩河蟹园配套提高及10公里沿黄河大坝防护林和37万亩的草场开发等建设内容。
为配合县里加快园区建设资金的需要,2003年加快了外资采购进度。上半年对已开标未签订合同的三个包即建筑材料III、建筑材料IV和土工布II及时签订了合同,合同额3342万元人民币;10月21日组织了推土机、水泵和挖泥船、拖拉机、监控设备4个采购包的招标,并于11月12日与中标商签署了供货合同,合同金额3515万元人民币。于11月3日发布了化肥、柴油、农药和农膜3个采购包的招标公告,12月18日开标,合同金额近2亿日元。
【资金利用情况】 项目自2000年5月开始实施以来,根据省计委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实事求是地组织项目实施。2003年底,已完成投资54246万元,其中外资1533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637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9730万元,县及以下配套资金22816万元。省计委下达2003年度投资计划10642万元,其中国内配套资金7963万元。2003年度实际共完成投资12002万元,其中外资4039万元,省配套资金1690万元,市配套资金2700万元,县及以下配套资金3573万元。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报告上级计划、财政、水利、农业、水产、林业部门,及时协调有关乡镇,确保各级配套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加强内配资金管理,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杜绝了截留挪用现象。对工程资金的拨付,严格执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和《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财务管理实施办法》。严格工程拨款程序,根据工程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按进度拨款,实行项目负责人、分管县长和县长三人会签制度,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经济效益】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财务综合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显示,下镇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2003年,安排实施完成的县办重点工程路南干渠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垦利县南部地区的供水体系,对改善垦利县南部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安排实施的永丰河治理工程,对改善县城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污水处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垦利县的髙效生态农业迅速兴起,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主导地位的增强,牧草、优质林果等新兴产业的快速起步奠定了基础,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可使项目区有效灌溉面积达3.73万公顷,除涝面积达15万公顷,每年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34353万立方米,并能极大的促进项目林业、淡水养殖业和莲藕生产的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和盐碱土治理对策及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使项目区的粮食自给率、经济增长率、林木覆盖率等都得到较大提高,为实现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项目区今后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部项目实施后,将年增粮食8424万千克,蔬菜1173万千克,果品792万千克,水产品501万千克,肉蛋奶318万千157垦利年鉴克,在全部经营寿命期内可创价值359739万元,上交农业特产税34000万元,创利润70900万元,项目区内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该项目不仅能大幅度改善下镇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提高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而且对整个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刘新国、刘善祯)东营市黄河农场【概况】东营市黄河农场系市属国营农场。2003年,是黄河农场从破产转向正常运转的特殊年份。上半年场党委积极配合破产清算组,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稳定为前提,妥善处理因实施破产引起的许多遗留问题,农场形势稳定。由于黄河农场土地面较广,资产难以变现,职工难以安置,5月,东营市委市政府做岀决定,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裁决终止破产,黄河农场重新恢复正常运营。
【2003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7400万元(现价下同),比去年增长10%,其中种植业4290万元,第二产业1760万元,第三产业1350万元,实现利税184万元(其中利润98万元,上交税金86万元),职工人均收入9500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主要产品产量及规模:粮食150吨,同期下降44%,棉花5700吨,增长42%,经济林1400亩,增长—158—20%,奶牛存栏570头,年产奶牛奶820吨。恢复生产,预示着农场的新生。黄河农场是一个纯农业生产企业,种植业是农场的主要生产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农场实际,该场多次研究,制定了农场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奋斗目标及分步实施方案,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实现快速发展。
【土地经营】2003年,建立土地档案,充分利用农场资源,维护集体利益,保证职工生活,增加农场收入。8月,总场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场所有土地进行详细丈量评估,包括开荒和地林带地,林带枣粮间作地,长期合同地。通过丈量评估,全场耕地面积比原来增加3000多亩。安排土地承包的同时,首先维护职工利益,留岀优质地块,保证职工基本生活,让职工有地种,有饭吃。职工生活地公开亩数,公开价格,但不参与市场竞争。抓住棉花价格上涨,土地价格看好的有利时机,2003年,把土地承包工作推向市场,实施阳光操作,公开价格,平等竞争,杜绝人情地。土地承包实行先交钱后种地,特别是开发地和速生杨地,交足承包费后再按合同要求交足保证金,有力地避免了土地承包中欠帐的问题,维护了集体利益,维护了职工利益。2003年秋种前,该场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场所有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包括耕地、荒碱地、林地、长期合同地都记录在册,建立了土地档案。对荒碱地,在组织实施方亩深沟排碱项目的同时,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开发,增强了农场的发展后劲。
【社会保障】 黄河农场建场早,离退休人员多,社会管理任务较重,2003年,恢复生产以来,该场结合农场实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及家属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采取农场出大头,职工拿小头的办法,统筹医疗保险基金,让职工享受到医疗保险。整个合作医疗保险总场拿出35万元,合作医疗保险推行顺利,已有不少职工得到了实惠。农场职工遗属的生活补助一直执行每月70~80兀的标准,恢复正常生产后,场党委从再难不能难老人的观点出发,在经济刚刚开始复苏的困难情况下,为遗属提高生活补助待遇,由原来的每月75元提高到每月150元。根据上级政策,结合农场实际,重新制定了职工死亡一次性救济标准。
争取外援,对全场病灾户实施救济。由于处于低水平生活,农场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病灾户特困户比较多,场党委时刻挂念着这些人,在农场本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抓住“两节”救济的时机,农场出一块,上级工会民政等部门争取一块,尽最大限度的实施救济,解决他们越冬过节问题,救济金从800〜200元不等,全场发放救济金11万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工的困难。
【场场通柏油路】2003年,全场五个分场及总场大院新修柏油路10余公里,彻底改变了农场过去雨天满脚泥,风天一身土的历史,完成了农场多年的夙愿,实现了场场通柏油路。(刘福五)农业东营市畜禽良种场【概况】 东营市畜禽良种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垦利县境内,东濒渤海湾,南至小岛河,北临黄河农场,西接黄河口镇。土地总面积7.255亩,其中农业耕地5000亩,林地120()亩,滨海草场2.6万亩,宜农荒碱地1万亩,浅海滩涂2.855亩,池塘、水库及其它占地1800亩。总人口960人。其中,农场职工240人。2003年,总场辖3个分场,固定资产1500万元。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和服务业。
畜禽良种场系市属国有农场,建于1987年1月,其前身分别是国营黄河农场四分场(1956年至1984年6月),东营市青坨劳改支队(1984年6月至1987年1月)。建场以来,先后兴办了种鸡场、种羊场、冷藏厂和建筑安装等一批经营项目,壮大了农场经济实力。1994年后,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改革,重点发展“两费自理”(即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 型的家庭农场、牧场、渔场,推行个体私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3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0万元、219万元和1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3%、13.92%和14.7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1.5万元。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0亩,总产量90吨;棉花5000亩,总产900吨;种植业产值614.5万元。全年造林480亩,森林覆盖率达7.3%;林业产值15万元。年末奶牛存栏250头,猪存栏140头,羊存栏1200只,家禽存栏5000只;畜牧业产值292万元。水产品总量150吨,渔业产值750万元。现有水库4座,总畜水能力20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1480千瓦,全场用电量30万千瓦时。职工家庭农牧渔场200个;个体私营企业产值3328.5万元,利税320万元。全场人均纯收4000元,职均收入1200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0元、1500元。在外就读学生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卫生室1处。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0部。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全市渔业生产先进单位” 称号。
【农牧渔业生产】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海水养殖业、畜牧业和棉花种植业三大主导产业已经基本形成。场区海水养殖面积2.25万亩,其中场内职工经营5000亩。2003年推广了“生态调控法”养虾新技术,更换了两个对虾品种,扩大了鱼虾蟹三元混养面积,并实施了向海水养殖区引入淡水工程,经济效益可观,有的养殖大户纯收入20万余元。同时,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引进外商建设奶牛场一处,存栏量200余头。职工家庭牧场发展到18个。农场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并获得了“全国农垦无公害牛羊肉生产基地”资格证书。全场棉花种植面积5000亩,由传统的棉花种植改为良种繁育,与省农垦科技中心合作建立了良种棉繁育基地,比普通棉花每亩增收150元。
【私营企业与民营经济】2003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农场发展的“重头戏”。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激发职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热情。全年新增民营企业17家,民营企业总数已达20()家(含家庭农场、牧场和渔场),其中千万元以上资产的民企3家。百万资产的11户。
【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投资8万元搞了“千亩方”农田排灌配套工程;投资18万元实施了向海水养殖区引入淡水工程; 投资6万元整修了自来水管道;投资4万元新建农业科技实验室一处。
【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2003年,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狠抓以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主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全场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一是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职工消夏晚会,其中举办了歌曲、戏曲专场和卡拉OK文艺晚会;二是举办了全场首届职工书画作品展;三是举办了“迎新春”和“庆七一”演唱会;四是开展评选文明户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精神情操,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推动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159垦利年鉴要作用。
(卢方明)孤岛林场【概况】2003年,孤岛林场设办公室、财务科、劳务科、土地管理科、资源管理科、生产科、孤岛林场派岀所。共有干部职工86人。
垦利县孤岛林场位于黄河人海口北侧,北纬37°40—38°10',东经118°41'—119°16'之间,是我国最年轻的土地,总面积47.2万亩。垦利县孤岛林场始建于1982年3月,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国唯一的人造林国家级森林公园。有林地21.9万亩 (全部为生态公益林)。其中,人工刺槐林8.2万亩,天然桎柳林11.7万亩,自然柳林2万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和天然桎柳林基地。
【森林防火】2003年,林场始终把森林防火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有效的防火预案;加强了队伍建设,对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加大了宣传力度;强化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舍得投资,完善防火设施、设备;不断强化措施,加大戒严和巡逻力度,狠抓落实。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森林防火任务,实现了连续1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的好成绩,对稳定全市安全生产形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植树造林】2003年,东营市造纸林工程基地的建设,给孤岛林场的植树造林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林场干部职工深入生产第一线,战风沙、斗严寒,吃住在工地,苦战一冬春,在可供利用不多的宜林地上完成了9000多亩的速生林造林任务,计划2004年春再造林8000亩,二次掀起植树造林高潮。同时坚持了高标准绿化,整个林业生产从粗放型消灭荒滩转到集约型的高标准绿化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招商引资】2003年,为了充分利用外资,发展地方经济,在东营市“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的鼓舞下,林场凭借优越的土地资源这个载体,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有关人员先后6次到外地考察,4次组织招商洽谈会,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终于引来了投资959万元的淡水养鱼、河蟹养殖、芦竹开发三个项目,不但使闲置的低洼涝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为本场和地方税收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为合理利用资源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宋日荣)大汶流林场【概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以下简称大汶流管理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的三个管理站之一,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岸,濒临渤海,辖区总面积5.5万公顷,是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形成的。2003年,内设办公室、财务科、油地工作科、资源管理科、保护管理科、检查站、巡逻队、社区管理科、多种经营办公室9个科室。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繁殖地、越冬地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中间地带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重要基地,是滨海盐碱地开发、改良、利用的试验基地。
2003年3月,垦利县成立地方国营垦利县大汶流林场,与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通过调查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5种;陆生脊柱动物303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2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白鹤、黑鹳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鸳鸯、灰鹤、小杓鹬等160农业41种。
植物资源保护区属暖温带落叶林区,以自然植被为主,共有各类种子植物42科,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36科,116种。国家级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在保护区内有广泛分布。保护区内还分布有面积广大的芦苇荡、天然柳林和柽柳林。
土地资源黄河在入海口处沉沙造陆,使保护区面积逐年增加,造就了大面积富饶的土地资源。辖区内湿地面积50万亩,天然草场面积达20万亩,天然怪柳林面积10万亩,天然柳林面积2万亩。
旅游景观资源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自然景观,形成了自然然保护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植物景观主要有刺槐林景观、天然柳林景观、怪柳林景观、芦苇荡景观等几个类型。野生动物景观主要有天鹅、鹤类、大鸨、白鹳、海鸥、野鸭类及金雕、鹰隼等。
地貌景观保护区地势平坦辽阔,视野宽广。置身其中,心旷神怡,让人真正体验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
水景黄河经过长途跋涉,静静地流淌在三角洲大平原上,慢慢地注入海洋的怀抱,金黄色的水流伸展在海面上,形成蔚为壮观的巨龙入海景观。
天象景观黄河口地广人稀,空气清新,透明度高。特别是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更增加了保护区的“空旷” 感觉。“河口日出”是不易见到的奇异景观。
油田景观自然保护区毗邻胜利油田,林立入云的钻塔和猿臂舒展自如的油泵,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力与美的享受。蜿蜒雄伟的百里防潮大堤也是黄河口观海的好去处。
【经营管理区划】 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核心区面积为2.8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辖区总面积的51%。核心区属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按照自然规律演替。
缓冲区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缓冲区面积为0.6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辖区总面积的11%。在缓冲区内可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标本采集和从事教学活动,但不得开展旅游活动。
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实验区面积为2.1万公顷,占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辖区总面积的38%。把缓冲区的外围划作实验区,其功能是有计划地开展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多种经营和旅游等活动,与核心区做对比试验。
【科研工作】2002〜2003年,开展中国鹤类研究项目资助的“白鹤在黄河三角洲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多项荣誉。
【建设与防护】 加强管理,依法治区通过发放明白纸、设置警示牌等形式对《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有效的提高了周边乡镇群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检查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进区车辆和人员的检查工作。巡逻队不定期进行巡逻,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严厉制止和查处保护区内狩猎行为和各种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在缓冲区划出部分鸟类投食区,为迁徙鸟类和越冬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同时,加强对油田开发的管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合理解决生态保护与油田开发之间的矛盾,走发展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保障之路。
护林防火管理站辖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柳林、柽柳灌木林,防火工作尤为重要。该站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和护林防火会议精神,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充实了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领导作为放火工作的总指挥,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指挥部与各中层负责人,各科室与职工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增强了干部职工的防火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防火意识和业务水平。定期组织辖区内各生产施工单位负责人召开护林防火工作调度会议,发放防火宣传材料5000余份,张贴通告60余份,并在所有林区入口、林道两侧及防火重要地段设置防火宣传警示牌,增强防火警惕性和护林防火意识,使护林防火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各项防火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火灾的发生。完善防火奖161垦利年鉴惩制度和防火报告制度,保证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投入,增添防火设施,新购进消防车和水灌车各1辆,并对消防人员进行军事化管理,确保了无重大火灾发生。
【湿地恢复工程】2003年,为扩大和恢复湿地资源,提高湿地质量,管理站对封育沟以东至一号房台,柏油路以南至防潮坝,总面积5万亩的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制定了湿地恢复配套方案,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湿地恢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具体操作。在大汶流沟子设东西防潮坝一条,以遏制海水的侵袭;设计8000亩自然水库一座和多处自然水面,为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购置扬水船,通过封育沟向项目区引水,以淡压碱。2003年借助黄河水位持续高涨的有利时机,引蓄黄河水,扩大了草地面积,提高了芦苇质量,有效的改善了区内的生态环境。现项目区蓄水状况良好,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造纸林项目】 在县造纸林工程指挥部的指导下,协助鲁建集团对项目用地进行测量规划并组织实施。该项目坚持“五高一合”原则(即高标准、高科技、高质量、高投入、高效益,合理布局的原则)。造纸林种植已于2003年4月10日左右完成。根据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管理站柏油路以北,封育沟以东至开发中心,实施总面积1.36万亩的造纸林项目。2003年11月,在规划测量的基础上,沟渠配套工程完成90%,土地整平完成80%,总动用土方量110万方,且已完成成片造林3000亩,2004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鸟类调查及病虫害防治】2003年,为进一步掌握管理站辖区内鸟类迁徙的规律,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常规性鸟类资源调查。在121井发现大天鹅1.5万只;在29井发现丹顶鹤48只,白鹤6只;在一品园发现白鹳38只,黑鹳8只;在湿地恢复项目区内发现野鸭10万余只,其中多为斑嘴鸭、绿头鸭和赤麻鸭,丹顶鹤12只,白头鹤4只,白鹳3只,苍鹭34只,凤头麦鸡20只。在调查的同时,拍摄了近200张鸟类照片,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按照县林业局垦林字[2003]14号、23号、29号关于搞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美国白蛾查防的紧急通知和垦林字[2003]30号关于搞好第四代杨扇舟蛾防治的紧急通知要求,管理站成立了查防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内的树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查防,采取了多项预防措施:一是加强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包装材料和交通工具等进行严格检疫。二是印发《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杨扇舟蛾防治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的防治措施》,下发至区内各造林单位,切实提高他们对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查防工作的认识。三是加强对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李建文、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