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流管理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1932
颗粒名称: 大汶流管理站
分类号: S759.9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与垦利县大汶流林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岸,濒临渤海,辖区总面积5.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0.6万公顷,实验区面积为2.1万公顷。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大汶流管理站

内容

【概况】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的三个管理站之与垦利县大汶流林场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岸,濒临渤海,辖区总面积5.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0.6万公顷,实验区面积为2.1万公顷。据调查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鸟类2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鹳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灰鹤等41种。共有各类种子植物393种。另外,辖区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以及旅游景观等资源异常丰富。
  【保护区管理】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保护,加强依法治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区采取禁止性的保护措施,禁止在核心区从事除管理、观察、监测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禁止非特允人员进入核心区,严禁任何采伐和狩猎,不得进行任何影响和干扰生态环境的活动,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原生状态;对缓冲区采取限制性的保护措施,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内容和范围,严格限制进入缓冲区的人员和数量,确保核心区不受外界的影响和破坏,真正起到缓冲作用,经管理机构批准,只允许进行无破坏性的科研、教学活动;对实验区采取控制性的保护措施,控制大汶流管理站办公楼
  生物资源消耗总量,有计划地进行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多种经营和旅游等活动。同时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区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护林防火】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和护林防火会议精神,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领导,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调整充实护林防火工作机构,实行站长负总责,副站长分片负责,层层签定责任状,并实行重奖重罚制度。对区内油田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继续实行交纳防火抵押金制度,细划防火责任区,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护林防火意识召开辖区生产施工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护林防火工作调度会4次,发放防火宣传明白纸1.5万余份,设置防火警示牌35块,提高防火警惕性。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防范措施的落实。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确保防范措施的“严、细、实”。检查站严把进区登记检查关,对进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防火办、巡逻队巡逻到位,不留死角。同时对防火区域分片划方,把责任落实到人,并进行不定期监控和督查。二是保障措施的落实。加大防火隔离带的开设和防火专用路的整修,及时修订完善扑火应急预案,规范扑火工作机制,补充扑火物资,备足配齐各种扑火机具,并对其进行定期检修,确保扑火救灾需要。通过了望台监测和巡逻管护等方式,加强火情监测,切实做到“早发现”。同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科学指挥,科学扑救,安全第一。三是管理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防火期内坚持24小时值班,建立火情接警记录,保持联络畅通。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确保市、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准确、及时地掌握林区情况。同时对消防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年内无任何火灾事故发生,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被东营市林业局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湿地恢复】2004年,为扩大和恢复淡水湿地资源,提高湿地质量,在2003年实施的5万亩湿地恢复工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湿地恢复成效。一是成立专门的湿地管护队伍,加强巡护,及时加固防潮坝,防止淡水流失,海水倒灌。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对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并做好记录。三是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一切狩猎、捕鱼、污染等不法行为。四是多方筹资,增加对湿地保护的投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扩大淡水湿地面积,较好地改善了湿地的生态条件,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栖息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的多样性,项目区鸟类明显增多。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大汶流湿地恢复工程于2004年12月11日顺利通过验收,湿地恢复面积为3466.7公顷,项目投资268万
  元。
  【造纸林项目】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加快1.36万亩造纸林项目建设进度,4月20日全部竣工。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全部采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土地整平,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共修筑沟渠20条,12公里,修建水工建筑物5座,总投资800余万元。造纸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禽流感防治】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治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疫情监测及候鸟调查组、入区检查组、消毒防治组、巡逻检查组、管理站辖区内养殖户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全面负责管理站的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了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一是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禽流感防治知识及其可防性、可控性,增强群众自我防疫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制定《大汶流管理站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案》和《大汶流管理站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成立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备队,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到依靠科学,依法防治。三是加强防疫、消毒和候鸟迁飞动态监测。加强辖区内养殖禽类的调查、摸底,对禽类及其活动场所、侯鸟栖息地周围(包括开放水面等)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加强对禽流感疫情的监测,提高疫情监测、预警能力,特别是加强迁徙候鸟(主要为雁鸭类水生侯鸟)的疫情监测,及时掌握候鸟迁飞动态,防止禽流感的传播。四是加强巡逻值班,加大执法力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对进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登记检查,停止接待各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体进入保护区,同时加强巡逻执法,强化对主要候鸟迁飞停歇地的看护,坚决杜绝盗猎、滥捕野生鸟类的行为发生。
  【鸟类调查及病虫害防治】鸟类调查工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2004年,为进一步掌握辖区内鸟类迁徙的规律,设立了3处鸟类观测点,进行动态监测,实行跟踪调查,随时掌握鸟类的数量、种类的变化,了解其生活习性、个体差异、种类识别等。并将长期积累的观测结果配合照片、图解等形式建档立册,为调查、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积累资料。共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的丹顶鹤100只、白鹤20只、黑鹳20只、白鹳100只、白头鹤16只等,国家二级保护的大天鹅540只,白枕鹤300只,还有普通卢鸟鹚1800只,豆雁1000只,苍鹭600只,野鸭数万只。
  病虫害监测防治根据垦林字〔2003〕29、30号文件精神,成立调查小组。针对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的高发态势,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设置、标准树选择的统计方法,对区内20000亩杨树和3000亩柳树进行重点监测,下发病虫害通知、图片200余份,制定防治措施并狠抓落实,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安全生产工作】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以建设“平安垦利”为契机,建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一是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结合开展的“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和“安全生产进保护区”活动,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及周边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三是加强火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各项防火技术措施,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一年来没有发生1例火灾事故。四是做好办公生活区及重点部位的安全工作。积极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对安全用电、用气、防盗等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油库、仓库、锅炉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不出问题。五是加强车辆管理,保障人员安全。
  【生态旅游】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以巨龙入海、万顷天然湿地、芦花飞雪;百鸟乐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阵地。2004年,大汶流管理站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旅游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借助旅游南线绿色通道,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品牌,把生态旅游培育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前期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是注册成立独立企业法人的东营市大汶流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推动生态旅游的顺利开展。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加强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特色景点规划建设。四是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基础上,多方筹资,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保护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保护区及黄河入海口的知名度。电瓶车专用路、观鸟掩体、入海口热气球空中游览等项目正在规划实施中,计划2005年5月1日前将投入使用。
  (李建文)

知识出处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

《垦利年鉴2005》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垦利区2016年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全貌,反映了垦利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