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概况】2003年,广饶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 “依法理财,文明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新路子,财源建设、税收征管、财政改革等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全县财政收入连续18年实现了收支平衡,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县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县财政局先后被省人事厅、省财政厅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省财政厅授予 “全省农业税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7年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财政收支与管理】2003年,县财政部门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与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了社会综合治税,及时分析收入调度任务,研究对策和措施,保证了收入均衡人库。协同审计、物价部门成立联合调研小组,对各单位行政收费的应收数额、实征数额、已交未交财政专户等情况进行详细清查,全年完成行政性收费额10968万元,确保了预算外资金应收尽收。加强预算支出的量化管理,建立与零基预算相适应的支出评定机制,强化了正常经费的定员定额管理。建立了专项支出项目库,实现项目滚动预算管理,杜绝了各类不合理开支。2003年,广饶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150万元,完成预算的112.23%,同口径比上年增收6982万元,增长31.5%。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6878万元, 完成预算的119.51%,同口径增长36.48%。境内财政收入完成60668万元,比上年增收12280万元,同比增长25.38%。国税完成6556万元,占年初任务的104.48%,同口径增长25.93%;地税完成15400万元,占年初任务的109.57%,同口径增长35.38%;财政完成7194万元,占年初任务的127.49%,同口径增长28.76%。
2003年,广饶县地方财政支出48338万元,完成预算的109.25%,比上年增支7952万元,增长19.69%。其中“灶内”支出41743万元,比上年增支7212万元,增长20.89%。县级财政支出28213万元,比上年增支5214万元,增长22.67%。
【预算外资金管理】2003年,结合县行政审批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票款分离”管理办法。年底对“票款分离”软件进行优化升级,确保了新软件的正常启用。对国家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进行了彻底清理。协同物价部门对委托征收项目和所有收费单位进行了年审,对乡镇及县直卫生部门票据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乡镇卫生院票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进一步规范广饶年鉴了收费行为。加强对代管资金的管理,全年累计代管资金405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5%,预算外直收金额66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0%。
【财源建设】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园区建设。全年为园区道路建设投入资金3200万元,铺设道路40余公里。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的意见》,全年落实资金200万元,对形成养殖规模的个人、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了奖励。三是大力实施“双增工程”。抓住花官乡绿色蔬菜基地、丁庄镇万亩冬枣园、西刘桥乡畜牧养殖基地等建设项目被列为市级“双增工程”的有利时机,共争取上级贴息资金105万元,完全用于项目基地建设。四是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投入资金200万元,建立了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协会和对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给予贷款贴息扶持。积极利用上级扶持企业产业政策,全年共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扶持高新技术和产学研项目,30个,农业龙头企业5个,其中省级1个,双增工程项目3个。全年安排科技三费550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项目,促进了全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财政监督检查】2003年,配合县监察局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修建楼堂馆所情况进行了清理检查;对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利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行为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加强了专项资金的跟踪检查力度,共检查项目4项,资金达350万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年审工作,共查出自立项目及超标准乱收费9项,查处违纪金额46万元;开展了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共组织审查工程项目30个,净审减值1346万元,审减率达20%;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对财政监督检查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杜绝了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
【国有资产及企业财务管理】完成了2002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产权登记年检工作,年检行政事业单位68户,国有企业7户,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55613万元,国有资产总额42789万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6848.2万元,国有资产总额18172万元。参与了县农机公司财产清查和县生产资料公司、供销外贸公司、县皮鞋厂的破产清算工作。出台了《广饶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有效配置和节约使用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各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有效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机动车辆进行了集中拍卖,拍卖所得16.7万元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
【乡镇财政管理】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县乡级财政收入完成12272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2.1%,同口径增收2471万元,增长25.21%;财政支出完成20125万元,占全县支出的41.63%,同比增支2738万元,增长15.75%。全县10个乡镇中,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3个,其中大王镇达到6368万元。
【专项资金管理】2003年,结合县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的成立,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合理界定了各类资金的性质、用途和使用范围,实现了对专项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督,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重点加强了对社216财政税收保基金的管理,全年累计纳入财政专户社保基金8880万元,占应纳入管理的100%,累计结余额达到8784万元,实现增值58万元。将本级财政预算资金、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列入报账制管理,对支农资金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县财政部门全面负责支农资金的报账审核、会计核算及报表编制等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了支农资金的截留、挪用现象。对移民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充分发挥了移民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专款专用。
【重点支出】严格工资专户管理,对县直机关干部和乡镇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2003年对乡镇转移支付1800万元;按政策提高了住房补贴比例,及时兑现了中央出台的调整职务补贴政策;农业、科技和教育支出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2.06%、12.87%和9.34%, 保障了法定支出需要;全年对农业的投入达4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人畜吃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1.18亿元,用于淄河水库、城东新区、开发区道路、广饶一中分校、博物馆、西苑小区植物园绿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保证了全县重点项目的顺利完成,全年用于“两个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保资金达6000余万元,并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年120元提高到500元;安排协调资金267万元用于全县“非典”防治,较好地保证了“非典”防治工作的需要;配套资金474万元,用于远距离农村中小学吃住工程。
【财政集中支付】 广饶县于2003年7月1日成立了县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将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及往来资金全部纳入支付中心单一账户管理。全县纳入管理单位50个,取消单位账户106个,划转资金8700多万元。将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社保基金、政府采购资金等专项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集中支付范围,对纳入支付中心管理的职工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做到了“三个直达”(基建资金直达施工企业、政府采购资金直达供应商、工资直达个人账户)。建立起了资金无沉淀、无中间环节、运转高效、公开透明、利于监督的新财政资金运行机制。支付中心成立后,“三费”和专项资金管理得到加强,有力推动了廉政建设,财政的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会计事务与管理】2003年,广饶县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在全县深入开展会计诚信建设年活动,组织会计诚信建设知识竞赛,顺利完成全县会计从业资格证年审工作,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电算化培训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广饶中专和大王职业学院设立了会计电算化培训考点,培训972人次,为合格的917名会计人员发放了《山东省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合格证》。委托中介机构对会计人员培训,全年培训会计人员2409人次,并为110余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和考试合格人员办理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农业税收征管】充分发挥农业税收协税护税网络作用,在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广农业税征管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税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落实取消公益金、特产税的有关政策,提高了农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全年累计征收农业各税339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1.3%。
【财政体制改革】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广饶县作为全省7个首批试点县之一,在省市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并在管理体制、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7.3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二是在乡镇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定出台了《乡镇行政事业单217广饶年鉴位会计集中核算办法》,为乡镇购置计算机和软件,按照“两取消”(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出纳岗位)、“三不变”(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原则,在全县11个乡镇、办事处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及下设的二级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开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信息网。财政投资10。万元,对县直定点医院、乡镇卫生院、定点药店和医保处进行微机联网,医保对象持卡看病买药,实现了实时监管,从根本上解决了医保资金管理中冒名顶替、乱开方、开大方的弊病,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四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根据《山东省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和市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广北农场税费改革有关问题的请示》文件精神,由县税改办牵头,财政局等4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广北农场的土地进行了实地丈量,并结合实际确定了其常产和纳税额。五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2003年6月1日取消了粮食订购,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市场,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同时加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约束和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在全市率先甩掉了粮食周转库存的包袱。
【政府采购工作】2003年,共举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会13次,采购项目146个,预算额2240万元,合同采购额1963万元,节约资金277万元,节支率达12.37%。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定了《政府采购工作流程》、《招投标程序》等制度和细则,下发了 《2003年度广饶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将基础设施、公共工程、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定点文印、车辆投保统一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通过政府采购孙武路路灯等城建项目,节约资金20万元,机动车集中投保,节约支出80余万元。
(李伟)国家税务【概况】2003年,县国税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突破口,以打造管理服务型国税机关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 “三基”建设,在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执法水平与服务层次、税收信息化建设和干部队伍素质4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开创了全县国税工作的新局面。县国税局被授予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
【税收收入与减免】2003年,共组织税收收入30000.05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33%, 比上年增收5464万元,增长22.27%;其中增值税完成23510万元,增长28.9%;消费税完成3340万元,比上年增收340万元,增长11.43%。分级次完成中央级收入22900万元,比上年增收4435万元,增长24.02%;县级及县级以下完成65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363万元,增长25.38%,为县政府提供可动用财力12427万元,组织省级收入560万元。
按照增值税起征点调整政策,对2000多 “双定”业户免征增值税,年减免税收14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开辟了“再就业减免税审批工作绿色通道”,在各分局办税服务厅设立了“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咨询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办税专用窗口”,落实优惠政策99人次,优惠税款35720元;落实征前减免、福利退税等各项税收优惠,使企业直接受益金额达8866万元,减免地方所得税585万元,办理民政福利企业退税2023万元,办理资源综合利用即征即退税款307万元,生产财政税收资料产品征前免税557万元,经营废旧物资、免税农资等减免税金额320万元;共办理出口退税6765万元,实现免抵额813万元,帮助企业托管贷款900万元。
【税收管理】加大税收管理力度,打造以管理为先导,稽查为保障,计征为中枢,信息化为支撑的全方位征管构架。定期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调查研究,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建立税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造纸、石化、橡胶等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行业税源的管理和监控,稳定推行行业税收管理,按月调度,确保了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年审工作和一般纳税人认定工作,对17户不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取消资格,及时调整了部分一般纳税人的最高开票限额,对全县4家政策性粮食企业的免税资格进行了审核认定;努力做好“税务柜员制”和“一窗式”管理的结合文章,将“发票认证”、“报税管理”、“申报征收”等窗口进行合并,实行“一窗一人”式的管理模式,设置“申报纳税”和“对比异常处理”窗口,印制了《“一窗式”管理宣传辅导材料》,举办了2期“一窗式”管理培训班,培训税务干部36人次,代理人员10人次,企业办税人员392人次;制定《普通发票 “双奖”活动实施方案》,认真部署发票“双奖” 有关工作。通过“双奖”工作的推行,向消费者兑付即开即兑奖金2万余元,发放违章举报奖金1400元,普通发票的发售量比上年同期增加3倍;对货物运输发票,在严格抵扣范围、抵扣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总局的“三个办法和一个方案”,进一步对货物运输发票的抵扣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及时对抵扣发票进行采集上报;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针对日常管理中存在的虚拟购销业务、人为调节进项税等薄弱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明确了抵扣要求和抵扣条件,解决了进项抵扣管理中的难题;对101户企业进行了所得税汇算清缴,通过汇缴,自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62万元,检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1万元,查补企业所得税14万元,积极做好审核评税、涉外审计及反避税价格信息采集工作。3月份,通过反避税调查,征收外国企业所得税314662.5元,实现了涉外税收的历史性突破。
【税务稽查】2003年,县国税局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拳头作用,建立执法型稽查体系,以点带面,开展以打击反面典型为重点的“震慑行动”,把推行一级稽查和加大打击涉税犯罪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发票协查和专项检查。全年共检查立案79起,共计查补税款572.56万元,罚款170.71万元,加收滞纳金33.18万元;协查增值税专用发票262份,其中有问题发票60份,查补税款58.53万元,罚款2.57万元,加收滞纳金9.13万元;查处群众举报案件10起,共查补税款22.23万元,罚款12.67万元,加收滞纳金1.76万元。4〜5月份,对全县16户有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3户外贸企业进行了清算检查,共查补税款12.97万兀,罚款3.19万元。
【税法宣传】2003年,紧紧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这一宣传主题,相继开展了“税法宣传进商场”、“百家企业结对,相约诚信纳税”等系列宣传活动;与有关单位共同创作表演了活报剧《郝税官与破烂王》;邀请各级党政领导、企业法人代表以及纳税人参加的“税收与小康”、“税收服务与创新”征文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广饶国税》、内部刊物《国税人》和县电台《国税风采》为载体,加强信息交流和上报,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稿件96篇,市级以上部门发表信息33篇。
【科技兴税工作】2003年,县国税局围绕 CTAIS系统的拓宽和完善,狠抓辅助软件的219广饶年鉴开发应用,为强化征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对办公楼的网络进行了调试、升级改造,调整配备微机50余台,为各科室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购置了主机共享系统,将全县432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入了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CTAIS应用为核心,深化 CTAIS分析及辅助决策系统、个体定额管理系统、工商国税比对系统、电子报税系统等辅助系统的应用,确保了数据的准确完整,有效地遏制了企业的虚假申报行为。针对电子报税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发应用了《电子申报票款核对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征收,确保了“一窗式”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2003年县国税局被评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服务工作】2003年,县国税局把打造 “管理服务型国税机关”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纳税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更新了服务理念,从思想上摒弃了“高纳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主动适应纳税人,树立了做“管理服务员”的新理念。创新了纳税服务方式。在全国税务系统率先推行了“税务柜员制”,将办税厅“一站式”服务提升为“一人通”服务,实现了“两高一满意:',让纳税人真正感受到了“三少、三感、三明白”(即:少等一分钟、少跑一趟腿、少犯一次难;进门有清洁感、回话有热情感、办事有高效感;办税程序明白、法律法规政策明白、纳税人的权利义务明白)。该经验先后被省国税局和国家税务总局刊发,在全省三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在全市国税系统推广。拓宽了服务渠道。配合市局开通 “12366”纳税服务热线,开设广饶国税网站,向纳税人提供不间断的税收服务,对国税部门的服务和各类表格严格实行“零”收费,积极开展国税“中间服务业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信息,提出建议,帮助其改善生产经营。
(县国税局)地方税务【概况】2003年,县地税局面对新办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屠宰税停征、下岗职工从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所得“两税”留成基数下调等政策带来的收入结构型矛盾等困难和问题,在全面、客观掌握各分局税源的基础上,及时将税收计划分解落实,按月调度,按季考核奖惩,强化政策研究,及时做好税收收入预测,抓住了税收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圆满完成了税收收入工作。2003年,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22754万元,比上年增收4906万元,增长27.49%。其中,县级及县级以下收入15400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收4025万元,增长35.39%,完成年度任务的109.6%。
【征收管理】一是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为年纳税额在400万元以上的12家重点控管企业和50名高收入者建立了税收档案,跟踪问效,动态控管。仅12家重点控管企业就入库税收13583万元,占全年税收收入总额的60%以上。二是大力推行了发票改革,强化了以票控税。全面启用了有奖定额发票,2003年,全县共兑现奖金5575元。对300多人进行了税控装置的使用培训,安装了135部税控装置,处罚了20多户不按规定使用发票的纳税业户。三是开展了漏征、漏管户的清理整顿。依托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建立起了与工商、国税等部门定期资料交换制度,集中组织开展了对漏征、漏管户的清理整顿。四是加强了企业所得税管理。针对“两税”改革后,部分纳税人受利益驱动,通过非正常方式向国税部门转移管辖权的情况,县地税局加强了企业所得税的管理。2003年,共管辖企业所得税纳税人481户,入220财政税收库企业所得税5924万元,同比增长8.1%,巩固了企业所得税税基。五是加强了对欠税企业的征管力度。对欠税企业列出单子,制定清欠计划,通过强制执行等措施,分期分批清理欠税780多万元。
【综合治税】县地税局广泛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搭建起了县、乡镇(部门)、村三级综合治税网络.健全了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实现了税源的动态源泉控管,形成了“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地方税收综合治税管理新机制,收到了明显成效。在综合治税工作中,县地税局突出做好“细、实、严、深”四个环节工作法,将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分管局长和科室,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协管人员管理、委托代征、税源控管、考核奖惩、税收保障等行为,明确信息采集、分析、落实、反馈等各环节的责任。积极推进综合治税向多行业、多税种、多部门延伸。2003年,共与267个单位签订了《委托代征协议书》,与482个税源控管单位和村委会签订了《地方税源控管协议书》,采集信息24000多条,其中涉税信息18000余条,涉税金额65亿元。向委托代征单位兑付奖励金额139万元。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共新增地方税收2240.7万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11.9%。
【税务稽查】2003年,县地税局改坐等办案为主动出击,强化税务稽查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开展了饮食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棉花加工市场的专项稽查,共检查纳税业户34户,查补税款350余万元。在汇缴重点检查期间,坚持规范管理和增加收入并重的原则,共稽查纳税户77户,查补入库税款142万元,罚款78万元。
【依法治税工作】2003年,县地税局先后制定出台了《执法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审核把关制度》等5个规范性文件,划分了执法责任区,实行了定人、定责、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管理”办法,落实了执法责任。组织开展了执法规范年活动,实行了执法日记制度,加强了对征管“六率”的网络随机检查和通报,强化了税收征管质效的考核。同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出现严重执法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全年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
【信息化建设】2003年,县地税局加大对税收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和技能教育,突出了微机技能培训,新配备了24台微机;在城区办税厅安装了大型滚动屏和电子触摸屏;深化了多元化报税工作,全局65%以上的纳税人实行了双委托报税、银行网点报税和电子报税;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光纤网络化改造,以计算机的四级联网为依托,实现了以各分局为单位的县级数据集中处理。
【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大力优化税务服务。全面推行了一窗式服务,制定出台了税企联谊话发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局长接访日等6项服务制度,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和阳光办税,对纳税人税收定额、违法处罚等全部公之于众,实行了文明办税八公开。二是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每季一期廉政作业、观看廉政电教片、组织廉政学习、“读报思廉”、剖析案例、廉政专刊等形式加强廉洁教育。集中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和“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活动。在地税系统内深入开展了算“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人身账、对比账”的算账对比教育,严格落实了一把手负责制和中层人员的一岗两责制,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经费限额联签、定点派餐、廉政谈话、领导干部巡视、纪检联系、个人收入报告等廉221广饶年鉴政制度,用制度来约束牵动。11月上旬,组织了由30多名大型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税企恳谈会。在县纪委组织的27个部门行风评议中再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社会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2003年,县地税局被广饶县委、县政府评为“基层满意县直部门”、精神文明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大王、稻庄、广饶3个分局被评为“群众满意乡镇站所”;县局机关党支部、西刘桥、石村分局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大王分局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县地税局)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