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和面积】广饶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7'04"〜118°57,11\北纬36°56'09" 〜37°21'23"。北连东营区,南靠淄博市临淄区,东与潍坊市寿光市接壤,东南与潍坊市青州市相接,西与滨州市博兴县毗邻,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6.2公里,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2005年底,广饶县辖广饶、大王、稻庄、李鹊、丁庄、石村6个镇和大码头、西刘桥、花官、陈官4个乡,城区办事处1个,管委会1个,共538个行政村和22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与民族】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4827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602人,农业人口420197人;男性人口242480人,女性人口24031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
10.9%。,人口死亡率6.3%0,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广饶县共有2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9%。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土家族、傈僳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黎族、蒙古族、傣族、朝鲜族、佤族、哈尼族、羌族、纳西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布依族、藏族、侗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共524人。广饶县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属外来迁居人员及其子女,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78个村庄及县直8个单位,多数是同汉族混居家庭。
【地质】东西向的齐河一广饶大断裂带从广饶县境中部穿过。断裂南盘上升,属鲁西台背斜,其上,北北西一南南东向的昌乐一广饶断层,穿过广饶县城西;断层西盘上升,属鲁西隆断区;东盘下降,属昌潍坳断区。齐河一广饶大断裂北盘下降, 属辽冀台向斜的济南坳断区。此区又分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县北部属东营坳陷南坡,中部大营一赵嘴一带属广饶凸起。受上述构造格局控制,全县分为三个沉积环境一地貌一水文地质单元。以石村经颜徐至周庄村为分界线,此线以南为泰沂山北麓山前淄河冲积扇的中尾部,第四系地层较薄,由浅至深均含淡水;此线广饶年鉴
以北至小清河为山前冲积、黄河淤积和海潮侵袭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陆相沉积,第四系地层较厚,地下水由浅至深为咸一淡或淡一咸一淡水;小清河以北则为黄河淤积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层较厚,由浅至中等深度均含咸水。
【地貌】广饶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地面标高+28米(黄海高程,下同),东北部地面最低,标高为+2米,坡降为0.48%。地貌属鲁北平原,南部由山前冲积而成,北部为黄泛淤积。境内主要是微地貌,差异不大,其类型有:缓岗,占全县总面积的8.72%,地面标高10〜28米不等。浅平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19.25%,分布在微斜平地之中,小清河以南各洼地面标高5~20米,比周围相对低1-2米;小清河以北地面高3~5米,比周围相对低0.5米左右。微斜平地,处于缓岗与洼地之间,在县内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61.53%。河流阶地,因河水泛滥淤积而成,分布于淄河两岸,占总面积的0.33%,土层主要是粗砂沉积物,高出河床1〜1.5米。河流圈地,处于小清河与溢河坝之间,占总面积的3.05%,呈封闭状况。滨海滩地,海拔不高于3.5米,占总面积的7.11%,分布于沿海老防潮坝以东。
【气候】广饶县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气候,境内气候无明显差异。气候特征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为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为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为9〜11月,气温下降,雨量骤减,天高气爽。冬季为12~2月,雨
雪稀少,寒冷干燥。境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4.7小时,年日照极值2881.4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2.6C,年平均最高气温18.9"C,年平均最低气温6.8C。极端最高气温41.5°C ,极端最低气温 —23.3C。降水量历年平均562.2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多吹西北风,春、夏季多吹东南风,初秋多吹东南风,晚秋多吹西北风。常年始霜日为10月21日前后,常年终霜日在4月6日前后,年平均无霜期为198天。
2005年度广饶县的气候特点:全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偏少。冬季少严寒,降水偏多;春季温暖干燥;夏季少炎热,多雨,秋季温度偏高,降水适中。综合评定,2005年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正常年份。
年平均气温13.0C,较常年偏高0.4C,较上年偏低0.5°CO年极端最高气温40.9C,出现在6月2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一12.9C,出现在2月20日;年总降水量892.7毫米,较常年偏多330.5毫米,较上年偏多126.7毫米;是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除1964年和1974年以外的第三个多雨年,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全年出现一次暴雪过程,出现在2月14日,降水量为12.5毫米;出现三次暴雨过程,分别出现在6月8日降水量为101.9毫米,8月2日降水量为95.8毫米,8月7日降水量为61.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04.9小时,较常年偏多110.2小时,较上年偏多192.8小时。年内主要的气象灾害是冰雹和台风。
(王晓)
【海域】县境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属淤泥质海岸。岸上地势平坦,湾少水浅,底大部为沙泥,有多种贝类生长。有滩涂面积7066.67公顷,滩涂湿地2266.67公顷。-10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66.67平方公里。
【河流】境内有小清河和支脉河两大水系的12条河流。其中:小清河,全长240公里,境内流长34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防洪流量360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淄河,旧称淄水,全长141.5公里,境内流长37.8公里,最大行洪能力768立方米/秒,为南北流向。阳河,境内流长14.6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南北流向。裙带河,境内流长17公里,行洪能力50立方米/秒,南北流向。预备河,境内流长26.5公里,行洪能力81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支脉河,境内流长48.2公里,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行洪能力649立方米/秒,流向自西向东。广北新河,系人工河道,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为11.38万公顷,其中耕地、园地、林地及水域共&3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3.6%;城镇村庄、工矿及交通用地共1.65万公顷,占14.5%;未利用土地1.35万公顷,占11.9%。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15754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7947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69.9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8495万立方米,年均降水总量6.41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09亿立方米。生物资源。动物资源中,饲养动物有马、牛、骡、驴、羊、猪、家兔、狐狸、鹿、貂、水獭、鸡、鸭、鹅、鸽等;野
生动物有野兔、野狸、獾、黄鼬、艾虎、老鼠、刺猬、蛇、蝙蝠、麻雀、鸭篮、喜鹊、啄木鸟、鹤鹑、鹰、燕子、小天鹅、野鸭等;水生动物有鲫鱼、鲤鱼、鲢鱼、青鱼、草鱼、鮎鱼、黑鱼、泥鳅、黄鳝、梭鱼、鲈鱼、银鱼、鲅鱼、对虾、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绒毛细足蟹、甲鱼、乌龟、毛蚶、文蛤、海蛰等180余种。植物资源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蔬菜有大白菜、萝卜、大蒜、茄子、辣椒、黄瓜、韭菜、大葱、芹菜、西红柿等40余种。有各种树木(包括变种)93种,主要有杨、柳、槐、榆、桐等,经济树有苹果、枣、桃、杏、桑、葡萄、山楂、梨等近30种。水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苇、蒲、藕等。药材有车前子、蒲公英、益母草、香附、茵陈、枸杞、蛇床子等284种。近年,银杏、人参果等种植业发展较快。并引进了巴西木、南洋杉、荷兰郁金香等花木。矿产资源。县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地热等。已探明油气资源总面积51平方公里,石油储量为6628万吨,天然气储量为2.5亿立方米。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仅广饶盐区储量即达10.37亿立方米,平均浓度为7〜10°Be',最高达到130°Be'。以平均浓度计算,地下卤水净储折盐量2.15亿吨。县境内煤的发育面积37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丁庄、花官、大码头等乡镇,煤层50〜80米。因埋藏于2000余米的地下,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露出点已有两处,一处在小清河北岸辛(店)河(口)公路东侧,一处在大码头乡东燕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新的GDP 核算制度测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45012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67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9283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3501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1.7:6&7:19.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992元,比上年增长30.2%。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663万元, 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190331万元,增长4.6%;林业产值1528万元,下降4.5%;牧业产值69791万元, 增长11.2%;渔业产值33997万元,增长1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016万元,增长13.4%。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的比例达到58.3:0.4:21.4:10.4:9.5。与上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1.7
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渔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9.75万吨,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夏粮单产达到45&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5.3公斤/亩,增长3.5%;夏粮总产达到17.19万吨,增长57.8%。秋粮单产达到491.9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公斤/亩,增长0.6%;秋粮总产达到22.55万吨,增长13.7%。蔬菜生产平稳,总产达到127.58万吨,比上年下降0.3%。棉花总产2.01万吨,下降8.4%。果品总产1.86万吨,增长1.3%0
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表
农作物名称计量单位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
粮食公顷5556627.9
其中:夏粮公顷2500052.6
秋粮公顷3056613.0
棉花公顷16228—13.3
蔬菜公顷19467持平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共完成造渔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县水产养殖
林面积1213公顷,其中经济林207公顷、防护林1006公顷。新建农田林网4000公顷,改善农田林网933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0.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6.05万头,比上年增长10.3%;牛出栏8.65万头,增长19.9%;家禽出栏1499万只,增长19.3%。全年肉蛋奶总产13.55万吨,增长18.4%。其中肉类总产6.09万吨,增长13.9%;蛋类总产
1.75万吨,增长8.3%;奶类总产5.71万吨,增长26.2%。
面积9533公顷,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2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333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45万吨,增长12.8%;淡水产品产量1.85万吨,增长14.2%。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村用电量26446万千瓦时,增长0.4%。化肥使用量(折纯)52489吨,增长3.6%;农药使用量1795吨,增长5.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5290吨,下降&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5555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1666公顷。全县通电话的村数553个,比重达到100%;自来水受益村数553个,比重达到100%;通有线电视村数518个,比重达到93.7%。
工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481344万元,比上年增长
51.5%。其中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4家,比上年净增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212032万元,增长50.1%;实现工业增加值790588万元,增长46.0%。
限额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
原盐万吨16.00持平
小麦粉万吨27.9214.0
印染布万米2500834.5
皮鞋万双44.3096.6
纸浆万吨70.077.6
机制纸万吨87.6725.1
原油加工量万吨210.7430.7
橡胶轮胎外胎万条1264.3049.5
子午线轮胎外胎万条271.80318.9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县限额以上
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4个。
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4871万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
元,比上年增长59.8%;实现利润208381万元、利税298071万元,分别增长55.5%
提高。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6438万元,比上年增
和49.6%。
长95.4%;实现利润21811万元,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固定资产
140%。房屋建筑面积267.79万平方米,
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295万元,比上年增长
53.7%。全县规模以上(50万元)投资984451万元,比上年增长54.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5828万元,增长55.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15154万元, 增长46.1%;房地产开发投资43469万元,增长106.3%。全社会总投资中,工
业项目完成投资782342万元,比上年增长45.1%,占总投资的78.2%。新项目、大项目增多。2005年施工项目296个,
其中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47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62个,
增长62.3%;竣工面积167.41万平方米,增长32.7%。
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县公路运输客运量66.6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客运周转量6607.8万人公里,增长11.8%。公路运输货运量9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1.1%;货运周转量85764.9万吨公里,增长11.0%。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7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60万元,
电信业务总量19826万元。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消费品市场
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100468万元,增长17.6%,市场份额为52.4%;县以下农村零售额91259万元,增长14.7%,市场份额为47.6%。批发零售贸易业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6029万元,增长15.6%。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9909万元,增长17.3%, 市场份额达到7&2%。全县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12家,其中批发4家,零售8家;星级住宿业企业2家, 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2家。
物价水平稳中有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涨1.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年末全县引进投产、在建项目371个,实际到位县外资金14.81亿元。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9家,实际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
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实现新突破。全年进出口总额56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进口总额达到35362万美元,增长132.7%;出口总额达到20320万美元,增长40.8%。全年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5家,自营进出口企业累计达到95家。全年输出劳务30名。
财税、金融和保险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实现中央及地方财政总收入99451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682万元,增长50.7%。地方财政支出87243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全县财政收支相抵,已连续20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各项税收快速增
长,国税、地税完成税收99768万元,比上年增长40.0%。其中国税完成税收59644万元,增长47.6%;地税完成税收40124万元,增长30.0%。
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42924万元,比年初增加152903万元,增长19.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84868万元,比年初增加67099万元,增长16.1%。各项贷款余额1475404万元,比年初增加331212万元,增长2&9%。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县保险公司 (营业部)发展到11家(处),各类险种保费收入13052万元,比上年增长25.3%;赔款支出3359万元,增长20.4%。
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限期治理企业9家,完成投资额28628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二氧化硫排放量27906吨,比上年增加18238吨;烟尘排放量10488吨,比上年增加1437吨;工业粉尘排放量685.54吨,比上年增加320吨。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城市环境噪音年均值控制在49.4dB(A),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控制在67.2dB (A),城市环境噪声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垃圾处理能力平均达到100吨/日,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8项、市级36项。新建扩建科技项目37项,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9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6家。全年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7项,达成合作意向45项,引进高层次专家120人,联建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检验)中心7家,科研教学实习基地2个,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21项。全年申请专利数148件,比上年增加77件。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普通中学在校生达到32037人,专任教师231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282人,专任教师270人;小学在校生33254人,专任教师18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在园儿童14370人,专任教师573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影剧院2个;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各1处;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13.9万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19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572人,其中医生729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444张。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率达到78.5%。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成功承办东营市老年人太极拳、太极剑比赛。全年获得市级以上比赛团体第一名5个,金牌1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78元,比上年增加1485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74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0元,比上年增加616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92元,增长20.2%。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全县城镇居民年末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影碟机88台,洗衣机
98台,电冰箱92台,家用电脑40台,摩托车56辆,家用汽车6辆,电话机98部,移动电话184部。农村居民年末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比上年增加3台;洗衣机50台,增加3台;电冰箱10台,增加2台;摩托车78辆,增加1辆;电话机92部,增加2部;移动电话61部,增加8部;影碟机67台,增加19台。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县有26930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48500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35917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9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29847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7600人。
就业形势稳定,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1.6%。在岗职工人数2.6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5966万元,增长29.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636元,比上年增加1630元,增长10.9%。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全县年末总人口4827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602人,农业人口420197人;男性人口242480人,女性人口24031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9%。,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4.6%°。
注:1、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与收入法分别占75%、25%的比重计算。2005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
2005年乡镇主要指标
注:广饶镇主要指标包含县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