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食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4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油食品加工
分类号: TS21
页数: 5
页码: 310-314
摘要: 三县粮食部门开展粮油食品生产始于1981年。根据省粮食局关于搞好口粮转化,大力发展大众化食品,实行粮食深加工,走出粮食单一经营的老路子的要求,首先,在城镇粮店开始食品生产,大多数基层粮食企业“土法上马”,少数单位购进食品机械,建起食品车间。
关键词: 粮油食品 食品加工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县农村和城镇的改革取得很大成效,经济形势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城乡经济日益活跃。城镇职工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群众普遍要求食品多样化;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供应熟食品和方便食品的居民越来越多。因此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生产,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县粮食部门开展粮油食品生产始于1981年。根据省粮食局关于搞好口粮转化,大力发展大众化食品,实行粮食深加工,走出粮食单一经营的老路子的要求,首先,在城镇粮店开始食品生产,大多数基层粮食企业“土法上马”,少数单位购进食品机械,建起食品车间。广饶面粉厂开设面包房,广饶县粮食供应站购进煎饼机1台。各城镇粮店都生产大众化食品,主要品种有油条、馒头、煎饼、烧饼等。1983年,广饶县开辟粮食工作“第二渠道”,购进红外线面包炉1套,搞好食品生产经营。广饶县粮食局以广饶稻庄粮所为示范点,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开展食品生产经验。当时的经营方法,开始是凭《城镇居民购粮证》上的粗细粮计划出售,价格较低,保本微利,后来随着经营的发展,为简化手续方便群众,居民可凭粮票购买,价格由物价部门确定,与商业部门经营的食品同质同价。
  1983年前,广饶、东营、利津等3处面粉厂建有面条加工车间。
  1984年,全市粮油食品产量达到206.4万公斤。随着粮油生产的发展,为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的需要,粮店食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国务院对粮食部门开展食品经营作了指示,省政府下达了文件,省粮食局也多次开会部署,要求各级粮食部门把粮油食品经营作为搞好粮食工作转型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市粮食局经常调查研究,制定措施抓落实,大力进行宣传发动,半年召开一次现场会,一年进行一次总结评比。1987年,为了支持粮油食品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市和县区粮食局都成立了粮油食品公司,市粮食局建成东营市粮油食品厂,引进日本面包生产线和国产面条生产线。广饶、利津对原有面条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并从面粉厂分离,建成粮油食品厂。
  1986~1992年,是全市粮油食品生产经营发展最好的阶段,粮油食品由最初的几个品种,发展到100多个品种。
  1986年,垦利县双河粮油供应站糕点厂,生产经营糕点、熟食(包子、油条)。1987年,该供应站扩大服务范围,当年获纯利润3.6万元。1990年,该糕点厂仲秋节生产月饼5.5万公斤,比1989年增加2万公斤,全年创利15.39万元。此后,胜坨粮所糕点厂、郝家粮所面条加工厂、劳动服务公司的蒸包、精粉馒头房、兴隆街粮站香油加工房、建林粮所面粉加工厂,都相继建成投产,年获利均在1〜3万元。
  1992年,全市粮价开始放开,城镇粮店食品产量达到1376.5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1170.1万公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粮所食品生产经营也迅速发展,1992年达到2499.7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2428.1万公斤。国营工业食品产量达到251.3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181.5万公斤。全市粮办工业、城镇粮店、农村粮所食品生产量达到4127.5万公斤,比1984年增加3779.7万公斤。
  1月,广饶县粮油总公司与广东省番禹市联营的广饶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竣工投产,该项目投资1400万元,年食品加工能力5000吨。
  1993年,东营市粮价全部放开后,粮食经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粮票和两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城镇居民购粮证》)计划供应,粮油食品采取门店销售。居民社区和胜利油田食品工业兴起,个体私营食品参与市场竞争,粮食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开始滑坡。
  1994年,广饶县粮食局建成方便面加工车间,生产各种方便面和饼干,使粮油食品工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1995年,全市粮食系统粮油食品产量2626万公斤,比1992年减少1250.2万公斤。
  1997年7月7日,东营区粮食分局丰园馒头厂正式开业投产,是全市实施居民厨房工程的龙头项目。东营粮食分局实行资产优化组合,把闲置的面包生产线成功地改造成全省较大规模,机械化程度较高,能生产出一流馒头的大型馒头厂,班产能力1万公斤,用专门车辆向各销售点配送,方便了油城广大居民的生活。
  同年,垦利县粮食局与胜利采油厂以股份制形式,联合投资1800万元,建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一东营顶力食品厂,是当时最大的“油地结合”项目。该厂从德国引进先进设备,利用豆粕开发大豆分离蛋白项目,先后建成年产1000吨豆奶粉、年产1000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并先后开发2大系列6个品种的产品。1999年企业销售收入1200万元,利税136万元。企业经营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公司的“头”和“尾”即原料和终端产品两头在外,低温豆粕原料从河南购进,经常出现“卡脖子”现象。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降低成本,真正成为垦利县的龙头企业,1999年该厂由从日本引进不二公司先进工艺技术,新上大豆高低温1万吨豆粕、2000吨精炼油生产线,新增产值4000万元,可消化20万亩的大豆产量,使企业真正成为农民与市场的连接纽带。该厂积极与省粮油科研所、北京粮食科研所、郑州粮食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建立密切联系,引进12名科技人才,完成“风冷接粉”“自动扫塔”等技术项目,依据市场导向,开发新产品。2001年又完成产品“自动搅拌降温”“预防水力喷射回水”等项目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设备发挥了更好的效益,使企业主要产品大豆蛋白的成本由1999年的每吨1.2万元下降到每吨1.02万元, 产品收益率、合格率分别由原来的32%、95%提高到36%、99%,产品在占领山东市场的基础上,远销到黑龙江、内蒙、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产销率达99%,货款回收率达95%,并取得产品自营出口权,大豆蛋白远销南非、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2002年,全市国有粮店改制完成。国有粮店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后,自主经营,人员大部分进行分流。食品行业属微利行业,再加上原来食品加工设施都比较陈旧,改制后经营食品的单位很少,食品生产量大幅下降。
  1983-2003年全市粮食系统食品经营情况详见表9—8。
  1983-2003年东营市粮食系统食品经营情况一览表表9-8
  单位:吨续表注:广饶食品厂2001年改制为东营广丰有限责任公司,垦利顶力食品厂2002年改制为山东万德福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4月140,“政府放心三餐工程”正式启动。东营蓝白快餐有限责任公司在东营市粮食储备库正式签定合同,由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和烟台蓝白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合作,联合成立东营蓝白快餐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承担“政府放心三餐工程”项目。6月8日,东营蓝白快餐有限公司经工商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00万元。实施“政府放心三餐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立城镇居民主食社会化供应主渠道,保障广大居民身心健康的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将该项工程列入2006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群众的具体体现。该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发育”的原则进行,主要建设食品加工车间、配送中心,设置“政府放心三餐工程”销售网点30处,实行原料统一采购,食品统一加工,统一网点,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直营连锁配送机制,严格执行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统一的工艺标准和配料进行集中生产,由配送中心将产品和初级产品统一配送到各销售终端,在店内进行现场烹制、销售,为广大居民及时提供放心、安全、丰富多样的一日三餐食品。东营蓝白快餐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上半年开始营业。公司自营业以来,由于对东营消费市场调查了解不够,加之市民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快餐食品销售不景气,经营时断时续,后来基本处于停业状态。
  2007年下半年,“政府放心早餐工程”承办单位一东营温倍加餐饮有限公司与市粮食储备库经过多次洽谈、协商,整体租赁东营蓝白快餐有限公司,作为他们食品生产加工车间,从而盘活了资产,增加了企业效益。
  至2007年底,全市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数已达700多人,销售收入7867万元。详细情况见表9-9,馒头加工情况见表9一10。
  2007年东营市食品加工企业情况汇总表表9—9 单位:万元、吨、人2007年东营市馒头加工情况汇总表表9-10 单位:个、吨、万元、人

知识出处

东营市粮食志

《东营市粮食志》

该志收录了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来的粮食史实,重点反映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建市后东营地区粮食流通发展变化,史料翔实, 记录全面,为研究东营市粮食流通工作提供了历史依据。 粮食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营域内的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战时期,三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设立粮食工作部门,筹集粮草,服务抗战,开辟了清河军区、渤海垦区新天地。

阅读

相关机构

广饶面粉厂
相关机构
东营面粉厂
相关机构
利津面粉厂
相关机构
广饶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广饶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东营区粮食分局
相关机构
垦利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广饶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