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通信
分类号: TN913
页数: 6
页码: 386-391
摘要: 黄河通信,由人、马“飞报边情”。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引进西方通信技术,架设专用电报、电话线路,设置通信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道旭、宁海、清河镇、王庄、盐窝管电分局。至1988年东营修防处及所辖修防段共有5个电话站,分设线务、话务、机修等专业,通信人员37人,担负着东营市黄河通信联络任务,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通信 有线电话

内容

黄河通信,由人、马“飞报边情”。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引进西方通信技术,架设专用电报、电话线路,设置通信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道旭、宁海、清河镇、王庄、盐窝管电分局①。民国23年清河镇、大马家、王庄、道旭、麻湾、王家院设置工电分局。至1938年黄河南泛,通信机构解散,设施破坏。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成立黄河电信机构。建国后,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通信设施进一步增强。60年代增设载波通信。70年代进入有线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新阶段。通信队伍、组织管理不断增加、改进和完善。至1988年东营修防处及所辖修防段共有5个电话站,分设线务、话务、机修等专业,通信人员37人,担负着东营市黄河通信联络任务,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建设
  一、有线电话
  渤海区党委、行署为“反蒋治黄”斗争需要,于1946年下半年始,架设渤海区黄河专用电话线路。左岸由北镇至利津,连接各治河办事处并与河务局相接(河务局驻旧蒲台城);右岸以三专署指挥部为中心,利用原有通信线路接蒲台、垦利等治河办事处。至1948年河务局与济阳以下各治黄办事处间已能保持通话。1949年清河、垦利分局及蒲台、利津治河办事处各安装5〜10门交换机1台,电话单机增至8部。1953年又架设北镇至利津、道旭至前左、道旭至蒲台县政府的双铁线路。是年惠垦、齐蒲修防处合并为惠民修防处后,电话站改为电话分站,所辖线路左岸自惠民县桑家渡至垦利县(今利津)集贤村,右岸自齐东县田家拐子(今邹平)至垦利县前左村,共长343公里。处设10门交换机1台,齐东至蒲台、利津、垦利修防段各设5门交换机1台,共挂单机29部,初步形成了黄河专用电话通信网。1954年以来,先后新建和改建杨房至集贤、广饶段(现垦利)至牛庄(现牛庄镇)、集贤至罗家屋子、小李至西河口、北镇至利津等处干支线路。1956年接管利津小李过河线4条。至1957年博兴(原蒲台)、利津、垦利修防段所属股、分段、重要险工及水文、水位站都安装了电话单机,杂木杆改为杉木杆,单线改双线条。电信设备、维修工具进一步更新,通信条件得到改善。1960〜1962年自然灾害期间,通信线路一度失修,管理维护放松,部分线路受到破坏、被盗,通信能力降低。1963年后恢复提高,逐渐将原线路木杆夹上水泥腿防腐。1965〜1975年分期改架成水泥杆取代杉木杆,木担改换角钢横担,增做了2〜4日杆和交叉设备,增强和稳定了线路。
  为适应河口规划治理和南展宽工程的兴建,通信事业逐年发展。自1970年先后架设和改建前左至二十一户、小李至西河口、小李至北大堤、利津城至十四连、利津城至马场、西河口至十八公里等线路,南展宽工程指挥部、指挥所、南展堤及各闸的线路。
  1983年东营修防处成立,处址暂设置垦利段王营分段,加挂了王营至道旭42.4杆公里8号铜线,同时在“泺北”南线架挂10号铜线接山东河务局;利用“泺北”北线杆路加挂147对公里8号铜线,做为通向惠民修防处的专用线;还加挂王营至东营段两对4.0铁线76对公里,使东营处上下各段连接。
  1984年10月架设工农一村至义和险工通信线路16.2杆公里,194.4对公里干线。1985年春在义和险工河段敷设河底高频通信电缆14对,长4142米。是年,自王营分段至义和险工3H杆加挂1对4.0铜线14对公里,两对4.0铁线28对公里。1987年又加挂集贤电缆房至利津城两对4.0铁线70对公里,电缆房至河口管理段加挂两对4.0铁线56对公里。至1988年全处计有架空铁线245.3杆公里,1157.95对公里,其中通河务局干线52.9杆公里,为国家一级线路,系水泥电杆,角钢横担,双铜线条。处设供电总机1台、100门,所属4段设磁石交换机4台,其中100门、50门各2台,共装单机175部;处设三路载波机1台;处、段设高速传真机1台,低速传真机6台,电话会议终端机6台,电话汇接机1台(见图6—1)。
  二、无线通信
  为适应治黄事业发展和防汛报汛需要,1976年经水电部批准,黄河下游组建无线通信网。在全河统一规划下,1979年安装了“长江301”型接力机,北镇至利津、北镇至垦利、垦利至西河口水文站等无线专向,组成了报汛专线网。因“长江301”有效通信距离为30公里左右,超距无法保持正常通信。1985年10月份,东营处装备了4端THM—41Y10D/E450MC双工无线电话机,分别配在修防处及东营、河口、利津等3个段,经试用通信情况良好。因该机不能接入电话交换机,故暂做紧急备用。至1988年东营黄河无线通信拥有无线电台7部,光电设备1套,各种仪表5台(见图6—2)。
  第二节维护
  黄河通信设施,按系统分级设站维护。黄委会、山东河务局设通信总站,修防处、段设电话站,由局、处、段的办公室、秘书股主管。总站负责通信系统规划,主要干线的测量、施工,对下级站业务指导。电话站负责本站所辖干支线架设、改建,线路、设备维修及日常通信业务。
  外线维护,贯彻岗位责任制,制定《线路维护制度》、《外线维护人员守则》、《线路维护标准》等。由专人定期巡查、维修、养护。除护堤员常年负责看护外,专业人员对干、支线每月巡查10次,每年维修2次。电缆每年检修2次。干支线测试,每年大测2次,小测多次,以达在任何情况下,线路畅通无阻。干线不准随便加挂线条和单机,支线因防汛抢险或重点工程需临时接线挂机时,需报
  东营修防处有线通信示意图 图6-1
  东营修防处无线通信示意图 图6-2
  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由本站人员亲自接线挂机,抢险、竣工后随即拆除。
  线路巡查方法。50年代,处、段线务员配带行路机步行逐杆目测,查线费时费力,故障修复不及时,影响通话。60年代后,逐步配备“线路故障数字测试仪”、“直流电桥”、“摇表”等仪表,交通工具增设了自行车、摩托车,较准确地测出故障性质和地点,缩短修复时间,及时排除故障,减轻线务员的劳动强度。
  线路遇有特殊灾害袭击,遭受严重破坏时,由上级站统一组织协作抢修,力争最快速度修复通话。1951、1955年凌汛两次决口,局部线路被冲毁,都得到及时修复通话。1982年11月9日博兴、垦利、利津因受强寒流大风雪袭击,有80余杆公里受严重破坏,通信中断,组织近百人抢修11天,始通话。1985年8月4日又受龙卷风袭击,垦利修防段境内10公里电话线路严重破坏,15根线杆折断,75根横担扭曲,大部分线条变形,多处断线,处、段领导及电话站迅速组织力量抢修7天始恢复通话。1986年7月9日受龙卷风袭击,修防处、垦利段所辖线路被破坏3公里,断杆64根,中断通话48小时。利用电缆临时抢通,后组织力量进行抢修,恢复原线路正式通话。
  内线维护。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黄委会、河务局不断组织业务培训,先后制定和颁发《汛期电话规则》、《电话管理规则》、《话机使用办法》、《值班规则》、《机务人员守则》、《无线通信机房暂行规定》及《电话维修经费包干制度》等,还规定电话总机、单机每年检修2次,载波机每月测试、检修1次。话务员始终坚持“短途服从长途,下级服从上级,一般服从紧急,一切服从报汛、险情”的接线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做到电话畅通无阻,通话清晰,接线准确、及时,保守机密。
  内、外线的维护。修防处、段站长、组长、外线员、话务员、机修员分别制定和遵守专业人员守则,建立岗位责任,考勤制度,开展劳动竞赛,定期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促进通信工作。在1988年山东河务局通信工作评比中,东营修防处获“通信工作总分第二名”。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

利津治河办事处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