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引黄稻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引黄稻改
分类号: S511
页数: 4
页码: 338-341
摘要: 利用黄河水试种水稻,始于1958年,因缺乏种植技术和水源无保证多数单位失败。1965年随着引黄灌溉事业的复兴,引黄种稻兴起,利津、垦利县政府组织工作组在张家夹河、马家夹河、大张、宋家庄等村沿黄重碱撂荒地上试种水稻近千亩,获得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
关键词: 引黄稻改 黄河水 水稻

内容

利用黄河水试种水稻,始于1958年,因缺乏种植技术和水源无保证多数单位失败。1965年随着引黄灌溉事业的复兴,引黄种稻兴起,利津、垦利县政府组织工作组在张家夹河、马家夹河、大张、宋家庄等村沿黄重碱撂荒地上试种水稻近千亩,获得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1965年9月省农业厅、水利厅、山东河务局联合召开沿黄稻改工作会议后,利津、垦利两县1966年就发展到1.1万余亩,利津县城关公社夹河等村已发展到3000多亩,凡管理得当,供水及时的地片,亩产达300〜350公斤,有的达到500公斤。垦利县至1966年水稻发展到7000余亩,至1969年徘徊在5000〜9000亩之间。民丰公社党委(现垦利镇)针对有黄河水源和土地碱化的特点,提出走“旱改水”种稻改碱的路子。1971年在义和险工老3号坝修建了4个流量的扬水站,当年改种水稻1843亩,不毛之地获单产150多公斤的收成。到1975年发展到7580亩,1980年又扩展到14395亩,单产也由1971年的150多公斤增加到340公斤,总产达489.56万公斤,水稻产量占全公社粮食总产量的70%。
  胜利油田种植水稻随地方水稻发展而兴起。在1965年选择靠近打渔张干渠附近神堂农场为实验基地,当年亩产300公斤。1966年认真总结经验,会同地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胜利引黄干渠,建设配套水稻田3000多亩,当年获得亩产200公斤的收成。尔后,逐年发展。1971年发展到1.1万亩。1980年扩种到5.67万亩,单产增到345公斤,总产达1959万公斤,并且使育苗、插秧、收割及管理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到1988年水稻发展到11.5万亩,单产增到484公斤,总产5536万公斤,占油田粮食总产的69.8%,单产比初种时增加1.4倍,使油田职工粮食自给有余。
  引黄稻改是马鞍形的发展。1966年前后,认识到引黄稻改的利和弊,又处在引黄复灌时期,对引黄比较慎重,指导思想是稳步发展。后受错误思想指导,不顾条件,强迫旱田改水田,1972年全市扩种水稻近15万亩,又遇春灌期黄河断流15天,无水稻死,实收水稻仅6.9万亩,单产不足200公斤。尚有近8万亩,无水不能插秧,挫伤了群众种稻积极性。至1976年降低到2.6万余亩。通过总结经验,认真解决水源,1977年开始,新建或扩建垦利一号、西宋、利津小李、王庄、盐窝、北岭等扬水站。在种植上由局部插花改为区域种植。1978年后保留了利津南宋、城关、王庄、盐窝稻区。垦利县保留了垦利镇(原民丰)、董集、宁海、胜坨、辛店、高盖等稻区。至1980年全市稳定在5万亩左右(不包括油田),单产达300公斤,不少地片超过500公斤。1981年实种超过6万亩但遇黄河两次断流,长达37天,无水不能插秧,全市稻改面积由上年的6万亩,降到4.23万亩。垦利县的垦利镇重点稻区由1.5万亩降到不足万亩。产量由上年的489.5万公斤降至245万公斤。稻改搞好搞不好,黄河水是制约的因素 (见表5—8) 。
  利津干河期上游各主要站来水情况表 表5—8
  注:以上资料从水文年鉴査得。从利津站干河之日起,泺口2天前的流量(下同)高村4天、花园口6天、三门8天。
  1983年以来,东营市和胜利油田重视水稻生产,总结历史经验,搞好水利建设,在增加提水能力的同时建设水库,使蓄水能力达2.8亿立方米。并搞好稻区配套工程,取得了水稻连年丰收,1983年(包括油田)共种水稻13.44万亩,单产392公斤,总产5259万公斤。1988年种水稻19.84万亩,单产445公斤,总产8819.2万公斤,种植亩数和产量分别提高47.6%和67.7%。
  东营市及油田水稻发展情况见表5—9。
  亩东营市及油田水稻发展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表5-9
  (续表)
  注:盲目发展,即“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指导,强制旱改水全市种植到15万亩。实收8万多亩。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