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程建设
分类号: TV5
页数: 13
页码: 355-367
摘要: 引黄涵闸建设,自1950年试办利津棊家嘴引黄放淤闸起至1988年,共建各类涵闸21座,其中已废6座(包括改建废的3座),现有15座。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

内容

第一节涵闸引黄涵闸建设,自1950年试办利津棊家嘴引黄放淤闸起至1988年,共建各类涵闸21座,其中已废6座(包括改建废的3座),现有15座。
  一、淤灌闸
  十八户引黄放淤闸:该闸以放淤为主结合灌溉,在特殊情况下承担防洪、防凌任务。闸址位于垦利县西宋乡朱家屋子附近的临黄堤上,桩号246+460〜246+540,为桩基开敞式,8孔,孔口高3.7米,宽7.5米,设计防洪水位11.8米,底板高程7.0米,中间设低孔两孔,底板高程6.5米。设计按大河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引水200立方米每秒。规划淤改面积60万亩,灌溉面积12万亩。采用移动式“双吊点”启闭机2台,启闭能力为80吨。山东省黄河河口工程指挥部设计,水电部批准,由垦利县会同有关单位组成十八户引黄放淤建闸指挥部,指挥孙法诰,技术负责人龙于江。江苏省水利厅水利安装队负责混凝土和安装工程。1969年3月26日开工,10月1日竣工。共完成土方8.36万立方米,石方1.31万立方米,混凝土0.37万立方米,用工日27.8万个,投资260万元。
  曹店引黄涵闸:位于东营区(原牛庄区)打渔张险工,大堤桩号200+770处,为两联4孔厢式涵洞。每孔净高、宽各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为80吨。设计防洪水位21.13米,闸底板高程9.3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0万亩。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胜利油田组建指挥部,指挥刘恩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惠民修防处安装队负责建筑安装,广饶县民工团、博兴县兴福、东营区龙居施工队分别完成土石方工程。1984年3月4日开工,10月底基本峻工。共完成土方25.32万立方米,石方0.65万立方米,混凝土0.41万立方米,用工12.1万个,用机械1.25万台时。投资364.97万元。与之配套的南展堤清户灌排闸改建工程亦于1984年3月6日开工,12月竣工。为5孔1联厢式涵洞。其中4孔灌溉,1孔排涝,设计过水30立方米每秒。投资280万元(原清户灌排闸详见南展工程第4节)。于1986年3月15日正式放水。
  一号坝引黄涵闸: 位于义和险工11~13号坝之间的格堤上,为12孔4联厢式涵洞。每孔净高3.6米,净宽3米。规划灌溉面积76万亩,设计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16.7米,闸底板高程5.6米。闸首段设有两层工作闸门,第一层从5.6米至9.0米的高程,用于低水位引水;第二层从9.0米至12.4米高程,用于高水位引水。在工作闸门前设有防沙闸门,高2米,用于拦截底沙。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分别为63、1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组建指挥部,指挥刘恩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由惠民修防处水利安装队,解放军54704部队和当地民工参加施工。1985年3月15日开工,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86年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22.99万立方米,石方0.72万立方米,混凝土0.94万立方米,用工37.7万个,投资935.1万元。
  王庄引黄闸:原涵闸于1969年建于险工55号坝,由于设计防洪标准偏低、引水流量小,1987年在闸上游新建开敞式引黄闸,原涵洞废弃(见表5—2)。
  新闸建于王庄险工47〜51号坝之间,大堤桩号328+192处。规划灌溉面积68.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为4孔桩基开敞式,每孔净高3米,宽6米,防洪水位18.70米,底板高程8.0米。4台2X40吨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重27吨。闸上游47米处另建抽水闸一座,以备黄河枯水期提水,为开启式水闸,分4联,每联4孔,每孔净宽1.8米。由胜利油田投资,山东河务局设计院设计,东营修防处、利津县为主组建指挥部,指挥杨洪献,技术负责人董启祥。山东河务局安装队承担安装工程施工。1987年4月6日开工,12月10日完成主体工程,附属工程于1988年10月15日完成(包括老闸围堵)。共完成土方27.3万立方米,石方0.96万立方米,混凝土0.72万立方米,用工10.93万个,机械0.79万台时,投资887.87万元,老闸堵复工程:开挖6.8万立方米,拆除混凝土0.29万立方米,回填土方8.65万立方米。投资95.8万元。
  宫家引黄涵闸:原涵闸建于1966年,位于宫家险工35号坝,设计防洪标准低,堤身因断面不足,洞身超荷,出现环形裂缝,闸后渗水,成为险闸。1988年在该闸下游新建闸,原闸废弃(见表5—2)。
  新闸建于险工38〜40号坝之间,大堤桩号300+137处。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45立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25万亩。为3孔一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设计防洪水位21.59米。底板高程9.3米,每孔净高2.6米,宽2.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8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院设计,东营修防处、利津县政府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王均明,技术负责人雷林。山东河务局建筑安装队负责施工。1988年2月22日开工,8月10日基本完成,22日正式放水。共完成土方19.55万立方米,石方0.56万立方米,混凝土0.21万立方米。用工7.93万个。老闸拆除0.245万立方米,复堤土方4.14万立方米,共投资345.7万元。
  胜利引黄涵闸:原涵闸于1966年建于胜利险工(原佛头寺)16号坝,因设计标准偏低,坝身断面不足,洞身超荷,出现环形裂缝,并发生不均匀沉陷,成为险闸。1988年重建新闸,原闸废弃(见表5—2)。
  新闸建于胜利险工19号坝,大堤桩号210+385处。规划灌溉面积22.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为3孔一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每孔净宽2.8米,净高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为80吨。设计防洪水位19.94米,底板高程8.8米。闸上游建有枯水时用的抽水闸,为混凝土结构开敞式。分2联,每联4孔,每孔净宽1.8米,高4米。由胜利油田投资,东营修防处、胜利油田水电讯处、垦利县人民政府共同组成改建工程指挥部,指挥宋振华兼技术负责人。惠民修防处安装队施工。1988年2月25日开工,10月15日竣工。共完成土方21.68万立方米,石方0.61万立方米,混凝土0.27万立方米,用工8.43万个,投资528.15万元,6月17日放水。老闸于7月上旬部份拆除,闸后复堤,全部堵复。
  二、配套引水涵闸
  “五七"引黄涵闸:为恢复因防洪堤截断原滩地“黄河闸”、“苇改闸”引水渠系而建的过堤配套工程。该闸建于防洪堤桩号2+397处。为2孔厢式涵洞。规划灌溉面积10万亩,设计过水流量8.5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9.78米,底板高程4.9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为20吨。由惠民地区黄河河口工程指挥部投资和设计。河口工程指挥部、黄河农场共同组建指挥部,指挥王锡栋,技术负责人嵇德平。由黄河农场劳改队施工,1968年5月开工.6月30日竣工。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石方0.1万立方米,混凝土304立方米,用工2.2万个,投资18万元。
  东关涵闸:为东关扬水站的配套工程,位于临黄堤309+359处,设计过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0.4万亩,防洪水位15.9米,底板高程13.29米。1孔4节,洞身长30米,洞尾出口高程13.25米。由黄河投资补助,公社出劳力,利津修防段设计,山东河务局批准,城关公社在利津修防段协助下组织施工。指挥司继彦,技术负责人黄自强。1971年4月6日开工,7月27日完成。共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石方687立方米,混凝土63立方米,用工1.98万个,投资6.8万元。
  马场引黄涵闸:为恢复因黄河改道而废弃的供水渠系而建的扬水站(船) 配套工程。建于北大堤18+390处,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设计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万亩及马场人畜用水。防洪水位11米,底板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能力为20吨。由惠民修防处投资和设计并派员指导,济南军区军马场施工。1975年4月开工,7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03万立方米,石方0.14万立方米,混凝土287.5立方米,用工3.7万个,投资24.3万元。由济南军区军马场管理使用。
  义和险工临黄堤及格堤涵洞:两涵洞均为一号和民丰两扬水站的配套穿堤引水工程。临黄堤涵洞位于桩号236+450处,格堤涵洞在老3号坝格堤上。由惠民地区黄河南展宽工程指挥部投资,垦利县水利局设计、施工,指挥熊清运。两涵洞设计过流均为10立方米每秒,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各2米。大堤穿涵启闭力为10吨。1981年1月开工,1982年6月竣工,两涵洞共完成土方1.59万立方米,石方831立方米,混凝土303立方米,投资26.47万元。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纪冯涵洞:系纪冯扬水站(原为宁海扬水站)的配套工程。原穿堤桥孔标准偏低,影响防洪安全。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在大堤桩号224+450处,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各2米,启闭能力为10吨,设计防洪水位18.5米,底板高程13.85米,设计过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利局水利建筑队、惠民修防处安装队施工。1983年3月开工,10月竣工。共完成土方1.4万立方米,石方643.8立方米,混凝土218.5立方米,投资为民办公助计21万元。由垦利县宁海乡管理运用。
  垦东引黄涵闸:为14公里扬水站的过堤配套工程。建于退修防洪堤18+000处。设计过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1.55米,底板高程4.5米,为2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洞身长50米,启闭能力为20吨。由胜利油田投资,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利局施工。1984年9月开工,1985年9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38万立方米,石方0.17万立方米,混凝土487立方米,用工6.19万个,投资62.43万元。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西双河引黄闸:该闸是一号坝引黄涵闸的配套工程。位于临黄堤桩号239+054处。设计过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6.7米,闸底板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桩基开敞式,5孔,每孔净宽6米,启闭能力8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组建指挥部,指挥刘恩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由山东河务局安装队、解放军54574部队及当地民工参加施工。1985年4月22日开工,1985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86年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15.11万立方米,石方0.70万立方米,混凝土0.75万立方米,用工45.2万个,投资725.39万元。
  神仙沟引黄涵闸:建于北大堤桩号18+170处,系西河口扬水站(船)的配套工程。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12万亩。设计防洪水位14.0米,闸底板高程5.42米,3孔1联厢式涵洞,每孔净宽2.6米,净高2.8米,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能力63吨。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修防处和滨海采油指挥部共同组建指挥部,指挥杨洪献,技术负责人宋振华。山东河务局和惠民修防处安装队负责建筑安装。1987年9月13日开工,1988年7月28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4万立方米,石方0.17万立方米,混凝土0.15万立方米,用工4.1万个,投资233.07万元。
  三、已废引黄涵闸
  已废引黄涵闸共6座,其中:因标准低,流量小而废1座,因河口改道而废的2座,因设计流量偏小,防洪标准低,成为险闸而重建的3座 (见表5—2)。
  已废引黄涵闸统计表 表5—2
  第二节 虹吸
  引黄虹吸工程,始建于1953年,至1988年共建11处,25处次。随着引黄涵闸的兴建,多数废除,至1988年底仅保留3处,35条,其中直接引黄的1处4条(路庄),间接引黄的2处31条(罗家屋子及西宋)。
  佛头寺(今胜利险工)虹吸管1953年至1966年先后兴废2次4条。
  1953年为供广饶县六户农业试验站灌溉用水,由省水利厅设计并组织施工,修建管径为0.77米虹吸管2条,当年建成放水。由县水利科学所管理。随行政区划调整1956年底移交利津县灌溉处管理,1962年停灌时拆除。
  1956年为解决宁海、董集、辛店区及“五一”、“广北”农场农业及人畜用水,由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广饶县水利局施工。翌年春建成管径0.9米虹吸管2条。随区划变更,交利津县灌溉管理处管理。至1966年胜利建闸时拆除。
  刘家夹河虹吸管1954〜1965年先后三次兴废,共建14条。
  1954年冬,由山东省水利厅设计、施工,建管径0.77米虹吸管2条。
  1955年春,由惠民专署建设科设计,增建管径0.9米虹吸管8条。1956年9月竣工放水。
  以上10条,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至1959年停灌后拆除。
  1965年引黄再度兴起。在原址恢复虹吸管4条,并于1966年在背河增设轴流泵5台,每台0.5立方米每秒。1974年又改建为穿堂式电力扬水站。至1980年钢管锈蚀漏水,高度亦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山东河务局审定废管改建临河扬水站。1983年拆管建成扬水站。
  路庄虹吸管先后建管5次计12条,废除8条,现存4条。
  1955〜1963年先后兴废3条。1955年由惠民地区水利局设计,利津县组织施工,建成管径0.77米虹吸1条,供宁海区用水。1956年惠民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设计,由广饶县组织施工,增建管径0.9米虹吸管2条,供宁海、民丰、永安区用水。后因排灌不配套,盐碱地扩大,渠首淤积,低水位不能引水等原因至I960年停用,1963年拆除。
  1964〜1984年先后兴建9条废除5条。1964年为解决宁海区农田及稻改用水,由山东河务局设计,利津第二修防段施工,4月份开工,11月份峻工,在原处新建管径为0.9米虹吸管2条。1965年为解决民丰、西张、永安、下镇区用水,由山东河务局设计,垦利修防段施工,3月开工,10月竣工,在原处增建管径0.9米虹吸管3条。以上5条,设计引水5立方米每秒,运用近20年,因管道锈蚀,防洪不安全,1984年拆除。同年由胜利油田投资,位于险工9〜10号坝,新建管径0.9米虹吸管4条。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利局施工。4月开工,次年9月竣工,投资113万元,由垦利修防段负责管理运用。
  小李虹吸管1957年为解决利津城关、王庄等乡镇灌溉用水,在小李险工11号坝建管径0.9米虹吸管2条。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3月开工,6月竣工。利津县灌溉管理局管理。韩墩引黄闸建成后,1958年底停用,1959年拆除。
  宫家虹吸管先后两次兴废,共5条。
  1958年3月,由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在险工28号坝建管径0.9米虹吸管3条,6月竣工放水。因韩墩引黄闸建成后停用,1959年拆除。
  1966年春又在原地恢复2条,因宫家闸建成,未用即废除。曹店虹吸管1966年为解决垦利县董集乡灌溉用水,于博兴县打渔张险工(现东营区)建管径0.9米虹吸管2条。至1971年南展兴建曹店分洪分凌放淤闸时拆除。
  王家院虹吸管1968年为解决王家院、棘子刘背河老口门低洼渗水处的放淤,于临黄堤213+960处,修建管径0.7米虹吸管1条。当年引水淤背土方7.5万立方米,淤地250亩。于1977年拆除。
  麻湾虹吸管先后兴废2次共建5条。1969年为解决龙居公社部分干旱、沙荒水源奇缺地片的灌溉用水,于麻湾险工14号坝,修建管径0.5米虹吸管2条,11月建成放水。1974年,南展宽工程指挥部为淤筑展区麻湾村台,兴建管径0.9米虹吸管3条。两年共淤村台土方97.16万立方米,尾水解决西史、麻湾两管区的部分农业用水。以上5条虹吸管先后于1980年拆除。
  张家滩虹吸管先后两次兴废,共建4条。1969年春,建管径0.5米活动虹吸管2条,引水0.9立方米每秒,由利津修防段设计、施工,供城关南部稻田用水。1971年改建为管径0.9米简易虹吸管2条,除供城关南部稻田用水外,对大马家至豆腐巷大堤淤背有一定效果。1974年,机淤固堤工程兴起,该虹吸拆除。
  罗家屋子虹吸管1976年黄河河口改道,胜利油田利用刁口河河道蓄水。1977年在罗家屋子截流口处建5条临时虹吸管引水,后因水量不足又于1978年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增建管径0.72米钢管5条,共引水8〜10立方米每秒。随着河口油田的发展,1984年3月胜利油田改扩建为18条(即新建8条,改建原10条),引水15〜18立方米每秒。河口油田向埕北发展,1987年河口采油指挥部提岀报告,东营修防处报请山东河务局批复同意再扩建12条,设计过流12立方米每秒。至此,共30条管子,过水流量25〜30立方米每秒。由胜利油田管理运用。
  西宋简易虹吸管为解决垦利西宋乡用水,1979年在河滩建成西宋扬水站的同时,兴建跨越临黄堤251+250处配套虹吸管1条。1983年7月因加高帮宽大堤又改建为管径0.7米虹吸管一条,由西宋乡管理运用。
  第三节 扬水站
  1965年胜利油田在垦利县路家庄险工建二号扬水站为东营建扬水站之始,至1988年先后共建26处(已废2处),设计引水流量98.4立方米每秒。
  一、建于堤防、险工上的13处(已废2处),均属国家投资兴建。
  路庄二号扬水站1965年胜利油田为工业用水建于路庄险工7〜8号坝,设计提水0.115立方米每秒。1965年6月建成。1985年因管道漏水严重,防洪不安全,于汛前拆除。
  1986年7月,胜利油田又在该险工虹吸管下(11号坝)重建。安设10sh—19型单级双吸泵3台,提水能力为0.48立方米每秒。穿堤输水管一条(直径426毫米)铺设于1983年防洪水位以上。1986年7月开工,1987年3月15日竣工。由胜利油田管理使用。
  刘家夹河扬水站1966年在原虹吸管出水口处增设轴流泵5台 (20zLB—70)每台出水0.5立方米每秒。1974年又改为穿堂式电力扬水站,扬水能力2.5立方米每秒。由于虹吸管锈蚀,经山东河务局批复,将原虹吸管拆除建成临河坡面滑动式扬水站。1983年4月开工,10月27日完成。设计提水能力3.2立方米每秒,引水位10.64米,防洪水位17.39米。共8个机组。泵、机分别在13.15.17米高程与16吋进水钢管连接,以满足不同水位时扬水需要。投资30万元。由城关镇(现利津镇)管理运用。
  一号立式扬水站1968年胜利油田为解决胜坨及东营基地工业及城镇用水,在义和险工老3至老5号坝垱近岸水中,建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立式扬水站。安装5个机组(5X115KW),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扬程16米,设计高程池底10.89米,水泵梁顶10.11米,电机层梁顶10.49米。投资120万元。胜利油田建设管理运用。
  胜利闸后扬水站建于胜利引黄闸出水口北侧。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安装5台机组。胜利油田兴建,投资35万元,1968年建成。自1980年闸前使用扬水船后即废弃,至1988年建胜利新闸时全部拆除。路庄险工(背河)扬水站系路庄虹吸配套工程。1970年10月兴建,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装机4组,设计扬程5.42米。投资17万元,1984年拆除。同年,胜利油田投资,垦利县水利局施工,与虹吸同时改建。设计提水2立方米每秒。用4台20nLB-70轴流泵,配用55千瓦JOZ—91—6型立式电动机4台。扬程8.2米,投资约10.5万元。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垦利镇扬水站(原民丰扬水站)1971年5月垦利县水利局设计,垦利镇施工,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装机10组(20HB—40泵,5X75.5X55千瓦电动机),扬程10米,投资28万元。由垦利镇管理运用。
  宫家闸扬水站为引黄闸配套工程。1972年由利津修防段会同县水利局设计、施工。位于闸后70米,设计提水6立方米每秒,安装8台机组,扬程6米。1972年3月开工,8月竣工,投资24.8万元。1988年宫家闸改建时拆除。
  纪冯扬水站(原为宁海扬水站)1973年4月建于纪冯护滩2号坝,宁海公社施工,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安装16HB—35型水泵1台,铁农2035型水泵1台,配以6160A型135马力柴油机2台,扬程7米,投资16万元。因座落坝头偏低,有碍防洪安全,1982年坝头加高,1983年改建,垦利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并更名为纪冯扬水站。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装机8组,扬程5.9米,投资53.39万元。由宁海乡管理运用。
  小李扬水站1977年冬建于小李险工21号坝,利津修防段设计,王庄乡水利专业队施工。设计提水1立方米每秒,以495型柴油机与1235型铁龙泵配成4套机组。管底高程16.7米,用管径0.6米的混凝土输水管穿过堤身和淤区入堤脚消力池。工程投资2.7万元。由王庄乡管理使用。
  麻湾扬水站1979年8月建于麻湾险工11号坝,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扬程7.6〜10.9米,安装16丰产一24A型卧式水泵H台,配JOz—92—6型75KW电机11台。由原博兴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南展指挥部投资31.97万元。现由龙居乡管理使用。
  一号扬水站1979年建于垦利县义和险工5号坝。县水利局设计、施工。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装机10组,扬程5.6米。安装20HB—40型水泵10台,配JOz—91—55KW型电机10台。由南展宽工程指挥部投资51.48万元,以补充原路庄虹吸承担展区外的供水任务。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盐窝扬水站及王庄分站盐窝站设在王庄险工59号坝,供盐窝乡用水;王庄分站设在王庄险工14号坝,供王庄乡用水。两站规划灌溉面积7.9万亩。利津段会同县水利局设计,沿黄生产项目投资,山东河务局批复兴建。盐窝站于1979年5月25日开工,9月30日竣工。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配以55千瓦电机与16丰一50型水泵配成6台机组,扬程9.3米,投资9.83万元。王庄分站于8月4日开工,10月20日竣工。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配以40千瓦电机与1235铁龙水泵配成6台机组,扬程9.3米,投资7.95万元。两站分别由盐窝、王庄乡管理运用。
  罗家扬水站1982年11月建于罗家险工5号坝。设计提水1.6立方米每秒,装机4组,扬程12.2米。设4条输水管线于临黄堤201+950处穿越淤背区至背河消力池。投资18万元。由董集乡管理运用。
  二、建于黄河滩区的扬水站共13处。除胜利油田兴建的西河口和14公里扬水站外,其余11处多系国家扶持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大部归乡、村管理运用。其归属及使用情况见表5-3。
  东营市黄河滩区扬水站归属及使用情况表 表5—3
  (续表)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人物

龙于江
相关人物
孙法诰
相关人物
张德义
相关人物
刘恩荣
相关人物
董启祥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路庄二号扬水站
相关作品
刘家夹河扬水站
相关作品
一号立式扬水站
相关作品
胜利闸后扬水站
相关作品
宫家闸扬水站
相关作品
纪冯扬水站
相关作品
小李扬水站
相关作品
麻湾扬水站
相关作品
一号扬水站
相关作品
罗家扬水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