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引黄兴利
东营市地处黄河尾闾,在建国前近百年间人民受黄泛之苦,而无兴利之 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只在利津县王家庄险工建小型虹吸管1条未果 而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方针的指导 下,在除害的同时开始为人民兴利。1950年山东河务局首次试办利津县綦家 嘴引黄放淤闸,继而建虹吸、涵闸,经过试办、发展、停灌、复灌曲折地过程,使 引黄兴利事业步入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有新的发展。
近40年来,随着防洪工程标准的提高和引黄事业的发展,引黄工程有兴 有废,有增有改。截至1988年底,实有引黄涵闸5座,引黄放淤闸1座,配套闸 9座;虹吸管3处,其中直接引黄的1处(4条);扬水站(船)24处。总引水能力 达380余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315万亩。1988年全年引水12亿立方米 以上(包括打渔张2〜 4干供水2. 7亿立方米),除供人、畜和工业用水外,灌溉 农田130万亩,稻改近20万亩,发挥了基础产业的重大效益。黄河水沙资源, 已成为振兴东营经济,开发油田,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重要支柱。第一章水沙资源
第一节水
黄河水是东营市的重要资源,也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生命线”,水量较 丰。据利津刘家夹河水文站(下同)多年(1950〜1988年)统计资料,年均来水 量398.6亿立方米。河道受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的制约,河势基本稳定,对引水 比较有利。水质优良,据测定:PH值在8〜8.3之间,属弱碱性水;总硬度3〜 6 毫克当量/升,属弱硬水;矿化度一般0. 3〜0. 4克/升,适宜人畜饮用、农田灌 溉及工业生产用水的标准要求。
黄河水量年际变幅较大。1964年最大973. 1亿立方米,1960年最小91. 5 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不均,汛期(7〜 10月)多年平均来水246. 9亿立方米,占 全年来水量的61. 9%;非汛期(1〜6月,11〜12月)来水量151. 7亿立方米, 占全年来水量的38. 1%。在春灌大量用水期(3〜 6月)来水少而引水多,产生 供需矛盾。1971-1985年统计,非汛期来水年均117. 9亿立方米,占全年来水 量的37%,3〜6月份年均来水量43.21亿立方米,占非汛期来水量的 36.6%,占全年来水量的13. 2%。1984〜1988年非汛期来水更少,年均91. 3 亿立方米,只占全年来水量的28.6%,其中3〜6月份来水,年均34. 3亿立方 米,占非汛期来水量的37. 6%,占全年来水量的10. 7%。由于春灌期来水量 少,自1971〜1988年1〜7月份利津站即有12个年份断流,累计149天,年均12. 4天。1978〜1983年5、6月份利津站连续出现干河期,1981年干河长达37 天。还有15个年份流量小于10立方米每秒以下,累计达255天,年均17天。 春季黄河断流和过小流量的出现,对东营市、胜利油田的工农业和人畜用水影 响很大。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结合防凌运用,年调蓄水量10亿立方米以上,以 补春灌之不足。但沿途引黄灌溉、稻改面积不断扩大,用水增多,东营市又处在 最下游,尽管黄委会、山东省政府历年采取分水措施,但实效有限。泺口、利津1〜7月份断流及流量小于10、200立方米/每秒天数统计见表5—1。
第二节沙
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 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泥沙状况。①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区。每年泥沙量的多寡与黄河水量的丰 枯有直接关系,沙峰常伴随着每年发生的洪峰出现。每年第一、二场暴雨、洪 水,将冬、春风化的土壤和沟头、河岸坍塌的泥沙,随支流洪水汇入黄河输至下 游,并含有大量的细沙和粘粒,土质肥沃。据利津水文站测定每吨泥沙中含氮 0.8〜1. 5公斤,含磷1.5公斤,含钾20公斤。引黄河水灌溉,每亩落淤10厘 米,约计含氮36. 6公斤,含磷69. 9公斤,含钾1425公斤,是肥沃的土资源。
黄河泥沙丰枯不均,据利津刘家夹河水文站多年平均(1949〜1988年)年 输沙量为10. 03亿吨,年沙量最大1958年为21亿吨,年最小1987年仅0. 9 亿吨。含沙量多年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泥沙24. 96公斤,年最大1959年每立 方米48公斤,年最小1987年每立方米8. 84公斤。黄河泥沙多集中于汛期,多 年平均8. 92亿吨,占全年来沙量的84. 9%,最大1958年为19. 3亿吨,占全 年来沙量的91.9%,最小1960年2. 34亿吨,占全年来沙量的96. 7%。非汛期 来沙量,多年平均1. 65亿吨,占全年来沙量的15. 1%,最大是1964年4. 34 亿吨,占全年来沙量的21.4%,最小是1960年0. 08亿吨,占全年来沙量的 3. 3%。汛期含沙量年均每立方米34. 78公斤,最大是1959年每立方米67. 9 公斤,最小是1965年每立方米16. 3公斤;非汛期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9. 3公 斤,最大是1971年每立方米20. 1公斤,最小是1960年每立方米3. 55公斤。 在实测含沙量系列值中,单次测得最高含沙量值是1973年9月7日每立方米 222公斤。
泥沙粒径,黄河泥沙自中游输至东营市区范围多为悬移质中的冲泻质。据泺口、利津1〜7月份断流及流量小于10、200m³/秒天数统计表 表5-1
注:1971〜1983年录自王洪祥《山东黄河水土资源利用和建议》。
1984〜1988年本处和省局资料统计。
1955〜1985年测验资料统计,中值粒径多年平均值d50=0. 0251毫米,平均粒 径dm = 0.0305毫米,小于0.025毫米的泥沙重量,多年平均为50.5%。在来 沙过程中,悬移质泥沙进入东营河段及河口地区颗粒组成有明显细化。但在年 度之内,悬移质组成汛期较细,非汛期较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对东营 河段及河口地区泥沙的组成有直接影响,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及改建前后比 较,来沙粗化明显。据1950〜1977年资料统计三门建库前(1955〜1959年)粒 径小于0. 025毫米的占总沙量的64. 2%;水库建成运用后(1960〜1966年)占 总沙量的55%;水库改建期(1967〜1973年)占总沙量的44. 9%;水库恢复正 常运用后(1974〜1977年)占总沙量的45. 8%。
第二章工程建设
第一节涵闸
引黄涵闸建设,自1950年试办利津棊家嘴引黄放淤闸起至1988年,共建 各类涵闸21座,其中已废6座(包括改建废的3座),现有15座。
一、淤灌闸
十八户引黄放淤闸:该闸以放淤为主结合灌溉,在特殊情况下承担防洪、 防凌任务。闸址位于垦利县西宋乡朱家屋子附近的临黄堤上,桩号246 + 460 〜246 + 540,为桩基开敞式,8孔,孔口高3.7米,宽7.5米,设计防洪水位 11. 8米,底板高程7. 0米,中间设低孔两孔,底板高程6. 5米。设计按大河流 量3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引水200立方米每秒。规划淤改面积60万亩,灌溉面 积12万亩。采用移动式“双吊点”启闭机2台,启闭能力为80吨。山东省黄河 河口工程指挥部设计,水电部批准,由垦利县会同有关单位组成十八户引黄放 淤建闸指挥部,指挥孙法诰,技术负责人龙于江。江苏省水利厅水利安装队负 责混凝土和安装工程。1969年3月26日开工,10月1日竣工。共完成土方8.36万立方米,石方1.31万立方米,混凝土 0.37万立方米,用工日27.8万 个,投资260万元。
曹店引黄涵闸:位于东营区(原牛庄区)打渔张险工,大堤桩号200 + 770 处,为两联4孔厢式涵洞。每孔净高、宽各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 力为80吨。设计防洪水位21. 13米,闸底板高程9. 3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 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0万亩。由山东河务 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胜利油田组建指挥部,指挥刘恩 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惠民修防处安装队负责建筑安装,广饶县民工团、博兴 县兴福、东营区龙居施工队分别完成土石方工程。1984年3月4日开工,10月 底基本峻工。共完成土方25. 32万立方米,石方0. 65万立方米,混凝土 0. 41 万立方米,用工12. 1万个,用机械1.25万台时。投资364. 97万元。与之配套 的南展堤清户灌排闸改建工程亦于1984年3月6日开工,12月竣工。为5孔 1联厢式涵洞。其中4孔灌溉,1孔排涝,设计过水30立方米每秒。投资280万 元(原清户灌排闸详见南展工程第4节)。于1986年3月15日正式放水。
一号坝引黄涵闸: 位于义和险工11~13 号坝之间的格堤上,为 12孔4联厢式涵洞。每 孔净高3. 6米,净宽3 米。规划灌溉面积76万 亩,设计引水流量100 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 流量200立方米每秒, 设计防洪水位16. 7米, 闸底板高程5.6米。闸 首段设有两层工作闸 门,第一层从5.6米至 9.0米的高程,用于低
水位引水;第二层从9. 0米至12. 4米高程,用于高水位引水。在工作闸门前设
曹店引黄涵闸有防沙闸门,高2米,用于拦截底沙。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分别 为63、1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组建指挥 部,指挥刘恩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由惠民修防处水利安装队,解放军54704 部队和当地民工参加施工。1985年3月15日开工,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86 年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22. 99万立方米,石方0. 72万立方米,混凝土 0. 94 万立方米,用工37. 7万个,投资935. 1万元。
王庄引黄闸:原涵闸于1969年建于险工55号坝,由于设计防洪标准偏 低、引水流量小,1987年在闸上游新建开敞式引黄闸,原涵洞废弃(见表5— 2)。
新闸建于王庄险工47〜51号坝之间,大堤桩号328 + 192处。规划灌溉面 积68. 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 为4孔桩基开敞式,每孔净高3米,宽6米,防洪水位18.70米,底板高程8.0 米。4台2X40吨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重27吨。闸上 游47米处另建抽水闸一座,以备黄河枯水期提水,为开启式水闸,分4联,每 联4孔,每孔净宽1. 8米。由胜利油田投资,山东河务局设计院设计,东营修防 处、利津县为主组建指挥部,指挥杨洪献,技术负责人董启祥。山东河务局安装 队承担安装工程施工。1987年4月6日开工,12月10日完成主体工程,附属 工程于1988年10月15日完成(包括老闸围堵)。共完成土方27. 3万立方米, 石方0. 96万立方米,混凝土 0. 72万立方米,用工10. 93万个,机械0. 79万台 时,投资887. 87万元,老闸堵复工程:开挖6. 8万立方米,拆除混凝土 0. 29万 立方米,回填土方8.65万立方米。投资95. 8万元。
宫家引黄涵闸:原涵闸建于1966年,位于宫家险工35号坝,设计防洪标 准低,堤身因断面不足,洞身超荷,出现环形裂缝,闸后渗水,成为险闸。1988 年在该闸下游新建闸,原闸废弃(见表5—2)。
新闸建于险工38〜40号坝之间,大堤桩号300 + 137处。设计引水流量 3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45立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25万亩。为3孔一 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设计防洪水位21. 59米。底板高程9. 3米,每孔净高 2. 6米,宽2. 8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8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 设计院设计,东营修防处、利津县政府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王均明,技术负责人雷林。山东河务局建筑安装队负责施工。1988年2月22日开工,8月 10日基本完成,22日正式放水。共完成土方19. 55万立方米,石方0.56万立 方米,混凝土 0.21万立方米。用工7. 93万个。老闸拆除0.245万立方米,复 堤土方4. 14万立方米,共投资345. 7万元。
胜利引黄涵闸:原涵闸于1966年建于胜利险工(原佛头寺)16号坝,因设 计标准偏低,坝身断面不足,洞身超荷,出现环形裂缝,并发生不均匀沉陷,成 为险闸。1988年重建新闸,原闸废弃(见表5—2)。
新闸建于胜利险工19号坝,大堤桩号210 + 385处。规划灌溉面积22. 5 万亩,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为3孔一 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每孔净宽2. 8米,净高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 启闭能力为80吨。设计防洪水位19. 94米,底板高程8. 8米。闸上游建有枯 水时用的抽水闸,为混凝土结构开敞式。分2联,每联4孔,每孔净宽1. 8米, 高4米。由胜利油田投资,东营修防处、胜利油田水电讯处、垦利县人民政府共 同组成改建工程指挥部,指挥宋振华兼技术负责人。惠民修防处安装队施工。 1988年2月25日开工,10月15日竣工。共完成土方21. 68万立方米,石方 0.61万立方米,混凝土 0.27万立方米,用工8.43万个,投资528.15万元,6 月17日放水。老闸于7月上旬部份拆除,闸后复堤,全部堵复。
二、配套引水涵闸
“五七"引黄涵闸:为恢复因防洪堤截断原滩地“黄河闸”、“苇改闸”引水渠 系而建的过堤配套工程。该闸建于防洪堤桩号2 + 397处。为2孔厢式涵洞。 规划灌溉面积10万亩,设计过水流量8.5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9.78米,底 板高程4.9米,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能力为20吨。由惠民地区黄河河口 工程指挥部投资和设计。河口工程指挥部、黄河农场共同组建指挥部,指挥王 锡栋,技术负责人嵇德平。由黄河农场劳改队施工,1968年5月开工.6月30 日竣工。完成土方3. 8万立方米,石方0. 1万立方米,混凝土 304立方米,用工 2. 2万个,投资18万元。
东关涵闸:为东关扬水站的配套工程,位于临黄堤309 + 359处,设计过水 流量1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0.4万亩,防洪水位15.9米,底板高程13.29米。1孔4节,洞身长30米,洞尾出口高程13.25米。由黄河投资补助, 公社出劳力,利津修防段设计,山东河务局批准,城关公社在利津修防段协助 下组织施工。指挥司继彦,技术负责人黄自强。1971年4月6日开工,7月27 日完成。共完成土方3. 8万立方米,石方687立方米,混凝土 63立方米,用工 1. 98万个,投资6. 8万元。
马场引黄涵闸:为恢复因黄河改道而废弃的供水渠系而建的扬水站(船) 配套工程。建于北大堤18 + 390处,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设 计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4万亩及马场人畜用水。防洪水位 11米,底板高程5. 5米,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能力为20吨。由惠民修防处投 资和设计并派员指导,济南军区军马场施工。1975年4月开工,7月竣工。共 完成土方2. 03万立方米,石方0. 14万立方米,混凝土 287. 5立方米,用工 3. 7万个,投资24. 3万元。由济南军区军马场管理使用。
义和险工临黄堤及格堤涵洞:两涵洞均为一号和民丰两扬水站的配套穿 堤引水工程。临黄堤涵洞位于桩号236 + 450处,格堤涵洞在老3号坝格堤上。 由惠民地区黄河南展宽工程指挥部投资,垦利县水利局设计、施工,指挥熊清 运。两涵洞设计过流均为10立方米每秒,为1孔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各2米。 大堤穿涵启闭力为10吨。1981年1月开工,1982年6月竣工,两涵洞共完成 土方1. 59万立方米,石方831立方米,混凝土 303立方米,投资26. 47万元。 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纪冯涵洞:系纪冯扬水站(原为宁海扬水站)的配套工程。原穿堤桥孔标准 偏低,影响防洪安全。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在大堤桩号224 + 450处,建1孔厢 式涵洞,孔口高、宽各2米,启闭能力为10吨,设计防洪水位18.5米,底板高 程13. 85米,设计过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 利局水利建筑队、惠民修防处安装队施工。1983年3月开工,10月竣工。共完 成土方1. 4万立方米,石方643. 8立方米,混凝土 218.5立方米,投资为民办 公助计21万元。由垦利县宁海乡管理运用。
垦东引黄涵闸:为14公里扬水站的过堤配套工程。建于退修防洪堤18 + 000处。设计过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1.55米,底板高程4. 5米, 为2孔钢筋混凝土厢式涵洞。孔口高、宽均为2米,洞身长50米,启闭能力为20吨。由胜利油田投资,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利局施工。 1984年9月开工,1985年9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 38万立方米,石方0.17万 立方米,混凝土 487立方米,用工6. 19万个,投资62. 43万元。由垦利县水利 局管理运用。
西双河引黄闸:该闸是一号坝引黄涵闸的配套工程。位于临黄堤桩号239 + 054处。设计过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防 洪水位16. 7米,闸底板高程5. 5米,钢筋混凝土桩基开敞式,5孔,每孔净宽6 米,启闭能力80吨。由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市组 建指挥部,指挥刘恩荣,技术负责人张德义。由山东河务局安装队、解放军 54574部队及当地民工参加施工。1985年4月22日开工,1985年底完成主体 工程,1986年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15. 11万立方米,石方0. 70万立方米,混 凝土 0. 75万立方米,用工45. 2万个,投资725. 39万元。
神仙沟引黄涵闸:建于北大堤桩号18 + 170处,系西河口扬水站(船)的配 套工程。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加大过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 溉面积12万亩。设计防洪水位14. 0米,闸底板高程5. 42米,3孔1联厢式涵 洞,每孔净宽2. 6米,净高2. 8米,钢筋混凝土闸门,启闭能力63吨。山东河务 局规划设计室设计,胜利油田投资,东营修防处和滨海采油指挥部共同组建指 挥部,指挥杨洪献,技术负责人宋振华。山东河务局和惠民修防处安装队负责 建筑安装。1987年9月13日开工,1988年7月28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4万 立方米,石方0. 17万立方米,混凝土 0. 15万立方米,用工4. 1万个,投资 233. 07 万元。
三、已废引黄涵闸
已废引黄涵闸共6座,其中:因 标准低,流量小而废1座,因河口改 道而废的2座,因设计流量偏小,防 洪标准低,成为险闸而重建的3座 (见表5—2)。
綦家嘴引黄放淤闸已废引黄涵闸统计表 表5—2
第二节虹吸
引黄虹吸工程,始建于1953年,至1988年共建11处,25处次。随着引黄 涵闸的兴建,多数废除,至1988年底仅保留3处,35条,其中直接引黄的1处 4条(路庄),间接引黄的2处31条(罗家屋子及西宋)。
佛头寺(今胜利险工)虹吸管1953年至1966年先后兴废2次4条。
1953年为供广饶县六户农业试验站灌溉用水,由省水利厅设计并组织施 工,修建管径为0. 77米虹吸管2条,当年建成放水。由县水利科学所管理。随 行政区划调整1956年底移交利津县灌溉处管理,1962年停灌时拆除。
1956年为解决宁海、董集、辛店区及“五一”、“广北”农场农业及人畜用 水,由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广饶县水利局施工。翌年春建成管径0. 9米虹吸 管2条。随区划变更,交利津县灌溉管理处管理。至1966年胜利建闸时拆除。
刘家夹河虹吸管1954〜1965年先后三次兴废,共建14条。
1954年冬,由山东省水利厅设计、施工,建管径0. 77米虹吸管2条。
1955年春,由惠民专署建设科设计,增建管径0. 9米虹吸管8条。1956年9月竣工放水。
以上10条,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至1959年停灌后拆除。
1965年引黄再度兴起。在原址恢复虹吸管4条,并于1966年在背河增设 轴流泵5台,每台0.5立方米每秒。1974年又改建为穿堂式电力扬水站。至 1980年钢管锈蚀漏水,高度亦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山东河务局审定废管改建 临河扬水站。1983年拆管建成扬水站。
路庄虹吸管 先后建管5次计12条,废除8条,现存4条。
1955〜1963年先后兴废3条。1955年由惠民地区水利局设计,利津县组 织施工,建成管径0. 77米虹吸1条,供宁海区用水。1956年惠民地区水利建 设指挥部设计,由广饶县组织施工,增建管径0. 9米虹吸管2条,供宁海、民 丰、永安区用水。后因排灌不配套,盐碱地扩大,渠首淤积,低水位不能引水等 原因至I960年停用,1963年拆除。
1964〜1984年先后兴建9条废除5条。1964年为解决宁海区农田及稻改 用水,由山东河务局设计,利津第二修防段施工,4月份开工,11月份峻工,在 原处新建管径为0. 9米虹吸管2条。1965年为解决民丰、西张、永安、下镇区 用水,由山东河务局设计,垦利修防段施工,3月开工,10月竣工,在原处增建 管径0. 9米虹吸管3条。以上5条,设计引水5立方米每秒,运用近20年,因 管道锈蚀,防洪不安全,1984年拆除。同年由胜利油田投资,位于险工9〜10 号坝,新建管径0. 9米虹吸管4条。山东河务局规划设计室设计,垦利县水利 局施工。4月开工,次年9月竣工,投资113万元,由垦利修防段负责管理运 用。
小李虹吸管1957年为解决利津城关、王庄等乡镇灌溉用水,在小李险 工11号坝建管径0. 9米虹吸管2条。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3月开工,6 月竣工。利津县灌溉管理局管理。韩墩引黄闸建成后,1958年底停用,1959年 拆除。
宫家虹吸管 先后两次兴废,共5条。
1958年3月,由惠民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在险工28号坝建管径0. 9 米虹吸管3条,6月竣工放水。因韩墩引黄闸建成后停用,1959年拆除。
1966年春又在原地恢复2条,因宫家闸建成,未用即废除。曹店虹吸管1966年为解决垦利县董集乡灌溉用水,于博兴县打渔张险 工(现东营区)建管径0. 9米虹吸管2条。至1971年南展兴建曹店分洪分凌放 淤闸时拆除。
王家院虹吸管1968年为解决王家院、棘子刘背河老口门低洼渗水处的 放淤,于临黄堤213 + 960处,修建管径0. 7米虹吸管1条。当年引水淤背土方 7. 5万立方米,淤地250亩。于1977年拆除。
麻湾虹吸管 先后兴废2次共建5条。1969年为解决龙居公社部分 干旱、沙荒水源奇缺地片的灌溉用水,于麻湾险工14号坝,修建管径0.5 米虹吸管2条,11月建成放水。1974年,南展宽工程指挥部为淤筑展区麻 湾村台,兴建管径0. 9米虹吸管3条。两年共淤村台土方97. 16万立方米, 尾水解决西史、麻湾两管区的部分农业用水。以上5条虹吸管先后于1980 年拆除。
张家滩虹吸管 先后两次兴废,共建4条。1969年春,建管径0.5米活动 虹吸管2条,引水0. 9立方米每秒,由利津修防段设计、施工,供城关南部稻田 用水。1971年改建为管径0. 9米简易虹吸管2条,除供城关南部稻田用水外, 对大马家至豆腐巷大堤淤背有一定效果。1974年,机淤固堤工程兴起,该虹吸 拆除。
罗家屋子虹吸管1976年黄河河口改道,胜利油田利用刁口河河道蓄 水。1977年在罗家屋子截流口处建5条临时虹吸管引水,后因水量不足又于 1978年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增建管径0. 72米钢管5条,共引水8〜 10立方米 每秒。随着河口油田的发展,1984年3月胜利油田改扩建为18条(即新建8 条,改建原10条),引水15〜18立方米每秒。河口油田向埕北发展,1987年河 口采油指挥部提岀报告,东营修防处报请山东河务局批复同意再扩建12条, 设计过流12立方米每秒。至此,共30条管子,过水流量25〜30立方米每秒。 由胜利油田管理运用。
西宋简易虹吸管为解决垦利西宋乡用水,1979年在河滩建成西宋扬水 站的同时,兴建跨越临黄堤251 + 250处配套虹吸管1条。1983年7月因加高 帮宽大堤又改建为管径0.7米虹吸管一条,由西宋乡管理运用。第三节扬水站
1965年胜利油田在垦利县路家庄险工建二号扬水站为东营建扬水站之 始,至1988年先后共建26处(已废2处),设计引水流量98. 4立方米每秒。
一、建于堤防、险工上的13处(已废2处),均属国家投资兴建。
路庄二号扬水站1965年胜利油田为工业用水建于路庄险工7〜 8号 坝,设计提水0. 115立方米每秒。1965年6月建成。1985年因管道漏水严重, 防洪不安全,于汛前拆除。
1986年7月,胜利油田又在该险工虹吸管下(11号坝)重建。安设10sh— 19型单级双吸泵3台,提水能力为0.48立方米每秒。穿堤输水管一条(直径 426毫米)铺设于1983年防洪水位以上。1986年7月开工,1987年3月15日 竣工。由胜利油田管理使用。
刘家夹河扬水站 1966年在原虹吸管出水口处增设轴流泵5台 (20zLB—70)每台出水0. 5立方米每秒。1974年又改为穿堂式电力扬水站,扬 水能力2. 5立方米每秒。由于虹吸管锈蚀,经山东河务局批复,将原虹吸管拆 除建成临河坡面滑动式扬水站。1983年4月开工,10月27日完成。设计提水 能力3. 2立方米每秒,引水位10. 64米,防洪水位17. 39米。共8个机组。泵、 机分别在13.15.17米高程与16吋进水钢管连接,以满足不同水位时扬水需 要。投资30万元。由城关镇(现利津镇)管理运用。
一号立式扬水站1968年胜利油田为解决胜坨及东营基地工业及城镇 用水,在义和险工老3至老5号坝垱近岸水中,建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立式扬水 站。安装5个机组(5X115KW),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扬程16米,设计 高程池底10. 89米,水泵梁顶10. 11米,电机层梁顶10. 49米。投资120万元。 胜利油田建设管理运用。
胜利闸后扬水站 建于胜利引黄闸出水口北侧。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 安装5台机组。胜利油田兴建,投资35万元,1968年建成。自1980年闸前使 用扬水船后即废弃,至1988年建胜利新闸时全部拆除。路庄险工(背河)扬水站 系路庄虹吸配套工程。1970年10月兴建,设计 提水5立方米每秒。装机4组,设计扬程5. 42米。投资17万元,1984年拆除。 同年,胜利油田投资,垦利县水利局施工,与虹吸同时改建。设计提水2立方米 每秒。用4台20nLB-70轴流泵,配用55千瓦JOZ—91—6型立式电动机4 台。扬程8.2米,投资约10. 5万元。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
垦利镇扬水站(原民丰扬水站)1971年5月垦利县水利局设计,垦利镇 施工,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装机10组(20HB—40泵,5X75. 5X55千瓦电 动机),扬程10米,投资28万元。由垦利镇管理运用。
宫家闸扬水站 为引黄闸配套工程。1972年由利津修防段会同县水利局 设计、施工。位于闸后70米,设计提水6立方米每秒,安装8台机组,扬程6 米。1972年3月开工,8月竣工,投资24. 8万元。1988年宫家闸改建时拆除。
纪冯扬水站(原为宁海扬水站)1973年4月建于纪冯护滩2号坝,宁海 公社施工,设计提水1. 5立方米每秒。安装16HB—35型水泵1台,铁农2035 型水泵1台,配以6160A型135马力柴油机2台,扬程7米,投资16万元。因 座落坝头偏低,有碍防洪安全,1982年坝头加高,1983年改建,垦利县水利局 设计、施工,并更名为纪冯扬水站。设计提水4立方米每秒。装机8组,扬程 5. 9米,投资53.39万元。由宁海乡管理运用。
小李扬水站1977年冬建于小李险工21号坝,利津修防段设计,王庄乡 水利专业队施工。设计提水1立方米每秒,以495型柴油机与1235型铁龙泵 配成4套机组。管底高程16. 7米,用管径0. 6米的混凝土输水管穿过堤身和 淤区入堤脚消力池。工程投资2. 7万元。由王庄乡管理使用。
麻湾扬水站1979年8月建于麻湾险工11号坝,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 秒。扬程7.6〜10.9米,安装16丰产一24A型卧式水泵H台,配JOz—92—6 型75KW电机11台。由原博兴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南展指挥部投资31.97 万元。现由龙居乡管理使用。
一号扬水站1979年建于垦利县义和险工5号坝。县水利局设计、施工。 设计提水5立方米每秒。装机10组,扬程5. 6米。安装20HB—40型水泵10 台,配JOz—91—55KW型电机10台。由南展宽工程指挥部投资51.48万元, 以补充原路庄虹吸承担展区外的供水任务。由垦利县水利局管理运用。盐窝扬水站及王庄分站 盐窝站设在王庄险工59号坝,供盐窝乡用水; 王庄分站设在王庄险工14号坝,供王庄乡用水。两站规划灌溉面积7. 9万亩。 利津段会同县水利局设计,沿黄生产项目投资,山东河务局批复兴建。盐窝站 于1979年5月25日开工,9月30日竣工。设计提水3立方米每秒,配以55千 瓦电机与16丰一50型水泵配成6台机组,扬程9. 3米,投资9. 83万元。王庄 分站于8月4日开工,10月20日竣工。设计提水1.5立方米每秒,配以40千 瓦电机与1235铁龙水泵配成6台机组,扬程9. 3米,投资7. 95万元。两站分 别由盐窝、王庄乡管理运用。
罗家扬水站1982年11月建于罗家险工5号坝。设计提水1. 6立方米 每秒,装机4组,扬程12. 2米。设4条输水管线于临黄堤201 + 950处穿越淤 背区至背河消力池。投资18万元。由董集乡管理运用。
二、建于黄河滩区的扬水站共13处。除胜利油田兴建的西河口和14公里 扬水站外,其余11处多系国家扶持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大部归乡、村管理运 用。其归属及使用情况见表5-3。
东营市黄河滩区扬水站归属及使用情况表 表5—3(续表)
第三章效益
第一节农田灌溉
一、灌区
东营建市前,引黄灌区建设,除虹吸和扬水站小型灌区外,辖区内有:打渔 张(2~5干渠)灌区、胜利(永丰)灌区、五七灌区、宫家灌区、王庄灌区。设计引 水流量98. 5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92万亩(含打渔张2~5干渠引水3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3万亩)。
东营建市后,市委、市府与胜利油田通力协作,扩大和调整了灌区布局和 规模,截至1988年底,共有引黄灌区7个,规划灌溉面积315万亩,实灌 130-5万亩。
打渔张灌区:涉及东营范围的有2~4干渠。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北部和东 营区。原规划灌溉面积75万亩,但未配套。近几年实际灌溉一般年份为40万 亩,1988年实灌45万亩。
曹店灌区:原为打渔张5干。自1984年,曹店引黄闸兴建,调整了灌区渠 系,接通了曹店渠首至五干(张许闸)进水口的9公里渠道,全长49. 4公里。胜 利油田投资3200万元。用混凝土预制块衬砌防渗。比降为七千分之一,引水 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为胜利油田兴建的1. 14亿立方米广南水库供水,并规划 灌溉面积40万亩,至1988年实灌面积16万亩。
胜利灌区:原为打渔张灌区6干,自建成后未用。1966年胜利油田投资建 成胜利引黄闸,成为独立引水渠系。1988年又改建新闸,灌溉面积由原来10 万亩扩大到22. 5万亩。1988年实灌18万亩。灌区内有2000万立方米的辛安 等水库。供东营基地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
双河灌区:原为打渔张7干,未建成。后改为永丰(虹吸)灌区。主要靠路 庄虹吸和一号扬水站供水。灌溉面积5. 4万亩。1986年兴建了一号引黄闸,灌 区扩大,规划灌溉面积76万亩。后因资金所限,至1988年底,只修了 30个流 量的地上引水干渠。双河闸后与之配套的扬水站正施工。
五七灌区:原为打渔张8干的一部分。包括垦利县建林、新安两乡和黄河 农场、济南军区军马场。原规划灌溉面积8万亩,实灌3. 4万亩。因不能自流 引水,影响了发展。
宫家灌区:涉及利津县南宋、店子、城关、前刘、明集等乡镇。原设计灌溉面 积15万亩,实灌7万亩。1988年改建了引黄闸,规划灌溉面积扩大到25万 亩,1988年实灌14万亩。
王庄灌区:包括利津县、河口区和惠民地区沾化县。一干(沾化总干)长 43. 3公里,涉及3个县区的6个乡镇;二干长31公里,涉及利津县和河口区 的7个乡镇;三干长47公里,涉及利津县、河口区的7个乡镇和渤海农场,同时担负向河口油田供水任务。原规划灌溉面积22万亩,1988年重建新闸,规 划灌溉面积为68.5万亩,1988年实灌28.7万亩。
河口地区,左岸:兴建了神仙沟引黄涵闸;右岸:14公里扬水站和垦东过 水闸的建成,提高了引水能力,两岸灌区随之形成和扩大。引黄灌区分布情况 见图5—1。
二、 引水
东营市辖区试引黄河水,始于1950年在綦家嘴试办引黄放淤供水,继在 1953〜1962年先后兴建虹吸管7处(次)20条。1956年打渔张灌区兴建,在东 营辖区规划2〜8干,建成2〜6干,基本配套是2〜4干。1950〜1961年为试 办阶段,1962〜1965年为停灌期,期间实际引水6年,累计引水12. 48亿立方 米,年均引水2. 08亿立方米。
1966年引黄灌溉再度兴起,至1983年先后兴建引黄灌溉(放淤)涵闸12 座,虹吸管9处(次)25条,扬水站13处。累计引水75. 6亿立方米,年平均引 水4. 2亿立方米。
1983年东营建市后,至1988年新建和改建引黄涵闸7处9座,增建虹吸 管2处(次)24条,新建扬水站10处。五年累计引水56. 82亿立方米,年均 11. 36亿立方米(见表5—4)。
三、 效益
引黄效益,随着不同阶段诸因素改变而提高。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期,全市年均灌溉面积为26. 7万亩。主要是打渔张2~5干灌区和小型虹吸灌 区,灌溉增产显著。打渔张2~5干灌区,1956年粮食总产4. 25万吨,灌后的 1957年增到11. 5万吨,1958年又增到12万吨。1958年后,大水漫灌,以灌代 耕,有灌无排,耕作粗放和大涝成灾的影响,造成土地大面积碱化,引黄灌溉被 迫停止。1966年引黄复灌以来,至1983年,年均灌溉面积74万亩。贯彻“积极 慎重”的方针,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从排入手,以排定灌,灌排分设,速灌速排” 控制地下水位上升,同时采取农技、土壤、肥力等综合治理措施,使盐碱地逐年 减少,产量逐年增加。1960年引黄灌区有次生盐碱地60万亩,至1978年已下东营市引黄灌区分布示意图 图5-1降到42万亩。1979年小麦总产已达17. 15万吨,为1962年停灌期粮食产量 的4倍。东营建市后,1984〜1988年引黄大发展,年均灌溉面积121. 05万亩, 为1983年前年均灌溉面积的164%。次生盐碱地基本变为良田,粮食产量逐 年提高,打渔张灌区2~5干,1984年粮食单产321公斤,棉花单产69公斤, 分别比建市前增产11. 8%和32.7%。1987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206公斤,总 产达22. 9万吨,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83年前增产5%和32. 4%。东营市1984 〜1988年粮棉产量见表5—5。
东营市各阶段黄河引水量情况表 表5—41984〜1988年东营市粮棉产量统计表 表5—5
注:数字摘自市统计资料,均包括各农场。
第二节放淤改土
一、放淤过程
引黄淤改早在宋朝即有放淤肥田记载,但多在中游。至民国时期,山东省 建设厅曹瑞芝倡导在黄河下游利用虹吸工程引黄放淤。由于当时缺乏灌溉知 识,工程不配套,且需款甚巨,筹措无源,只作试验而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沿黄人民十分关心,在确保防洪安全 的同时,积极支持引黄放淤改土。1950年在利津县綦家嘴修建了山东黄河第 一座引黄放淤涵洞。当年投入运用后,淤填了背河坑塘洼地800亩,改造了部 分盐碱地,成效显著。1958年8月18〜28日广饶县(今垦利县)利用小街溢洪 堰放淤,总放水1. 2亿立方米,受水面积15. 6万亩,水退后有2. 5万亩碱地变 为良田。1966年引黄复灌后,水电部指示:“引黄放淤加固堤防,改良土地盐碱化,在方向上是值得积极提倡的”,“要求作出具体规划”。随着引黄渠首的兴 建,为引黄放淤创造了条件,尤其十八户放淤工程和南展宽区的兴建、运用,对 放淤深化了认识,加快了步伐。自1970年组织十八户放淤至1980年组织南展 宽区大放淤止,共引水落淤面积达40. 33万亩,其中利津2. 0万亩,东营区(原 博兴龙居乡)1. 0万亩,垦利37. 33万亩。引黄放淤方式有国家投资举办大型 放淤(十八户、南展宽区),国家扶持社、队自办小型放淤(如曹店大队)和引黄 灌溉沉沙淤地。
二、淤改纪实
十八户放淤:十八户放淤既是在黄河河口地区进行大型引黄放淤试验,也 是河口治理规划的组成部份。1969年5月由垦利县、惠民地区黄河修防处、山 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派员组成十八户大型放淤实 验队,后改为指挥部。1970年实施放淤试验成功,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 重视,1975年清华大学水利系部分师生又参加了试验。
淤区位于垦利县黄河入海口右侧,西靠黄河,东临渤海,东西长30公里, 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约60万亩。由于地处海滨,85%以上 土地盐碱,不能耕种,约有10万亩勉强耕种,亩产不过50公斤,群众迫切要求 放淤改土。1969年建成十八户放淤闸,设计引水200立方米每秒,同时完成淤 区工程。淤区工程设计分5个条渠,条渠宽度出闸进渠宽为500米,向下逐渐 增加宽度至尾段达到3000米。但3、4条渠建成后均大于设计宽度,遂在上游 大条渠内增加小顺堤,以增加输沙能力。各条渠堤高按3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 面线超高0. 5〜1. 2米,顶宽3〜4米,边坡1 : 2。淤区内人口 3. 9万,其村庄 按当年设计水位修围村埝,随着地面升高逐年加修,以群众自办为主,每方土 国家补助0. 05兀(见图5—2)。
从1970〜1979年先后进行5次放淤,历时105天,共引黄河水16. 8亿立 方米,引进泥沙0. 7963亿立方米,淤地27. 3万亩。总过水面积35万亩,其中 落淤1米以上者5. 6万亩,0. 5〜1. 0米者4. 5万亩,0. 3米左右者17. 2万亩。 落淤土质纯沙土 5万亩,壤土 6万亩,粘土 16. 3万亩。通过放淤扩大耕地面积 9万亩,提高耕地质量6. 7万亩(见表5—6)。十八户放淤区工程布置图 图5-2十八户淤区五年放淤情况统计表 表5—6
注:摘引自惠民地区《黄河志资料长编》。
各次放淤以1975年三条渠放淤效果较好。三条渠上端有格堤相隔分为南 北两条,先在南分渠挖引水渠3. 5公里,分渠始宽390〜500米,向下展宽,至 6. 5公里处口宽1500米,由此处南北分渠合一,宽3500米,向下逐渐展宽为 4700米。放淤尾水由防潮堤预留2500米宽的缺口排泄入海。淤区中阻水点较 多,原八干、南北渠堤、永安至下镇公路等均横穿淤区,虽影响向下输沙,但也 为上端落淤均匀创造了条件。本年共放水3. 7亿立方米,进沙0.19亿立方米, 淤地5.17万亩。其淤积厚度和土质分布情况见下表:1975年放淤落淤情况表 表5—7
十八户大型放淤试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由于第二期工程投资停止, 原规划设计的排水、灌溉、人畜吃水、衬砌输沙渠道和防潮堤溢水埝工程均未 做,也未按设计要求运用管理,致使条渠上部淤积过快,泥沙没有输送到计划 的尾部,再加排水不畅,返碱较快,影响种植,未达到应有的效益。
南展宽区放淤:南展宽区辖博兴(现东营区龙居乡)、垦利县6个公社(乡、 镇),71个大队,近5万人口,土地面积18.5万亩,其中可耕地7. 83万亩,重 碱地1. 87万亩,非耕地7. 43万亩。重碱地和非耕地占土地面积的57. 6% ,人 均占地3. 65亩,其中好地仅有1. 35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产量低而不稳,群 众反映说:“三种六补不拿苗,种一葫芦收两瓢。吃粮靠国家,化钱靠救济。购 粮证得换成'塑料,的”。
经过博兴曹店、垦利县林子搞小片放淤成功,1979年初惠民地委、行署, 决定在南展宽区放淤改土。利用曹店分凌放淤闸和胜利、路庄涵闸虹吸引水。 上至清户干渠,下至展区末端,包括垦利展区全部和博兴龙居公社三个大队土 地共15万亩。放淤工程有:闸前围埝破除,建输水渠堤,破除南顺堤、胜干、路 干、虹吸干沟渠堤等阻水工程,计土方16. 68万立方米,投资11. 75万元。放淤 期间的防守,南展堤由垦利出工,清户北渠堤由博兴岀工防守。展区群众搬迁 7月底全部完成。7月30日利津站流量1030立方米每秒,31日8时曹店闸开 闸放水20〜50立方米每秒。8月19日利津站流量增至4070立方米每秒,最 高含沙量每立方米109公斤,出闸最大流量539立方米每秒。同时胜利闸、路 庄虹吸也开启放水,胜利闸最大流量22. 4立方米每秒,路庄虹吸4条出流量 7. 2立方米每秒。至8月26日止,总引水量6. 24亿立方米(曹店闸5. 76亿立方米,胜利闸0. 41亿立方米,路庄0. 067亿立方米),总落淤3260万立方米, 淤地面积8. 2万亩。沙、淤分布丘家石家以北,七里井以南为沙土,淤积厚一般 1. 5米以上,最厚口门处达2. 5米,面积为1. 3万亩;七里井以东至南展堤,以 北至南顺堤系两合土,淤厚一般在1. 5米左右,面积约0. 7万亩;南顺堤以北 均系红淤土,一般0. 5米左右,面积6. 2万亩(见图5—3)。章丘屋子闸泄水畅
南展放淤情况图
图5 - 3
通,8月7日开闸最大泄430立方米每秒,闸前最高畜水位11.8米。放淤结 束,展区内尾水6000万立方米,分别由王营、路干闸排入内河。此次放淤垦利 董集、辛庄两公社受益大。1980年种小麦5万多亩获得丰收,总产达500多万 公斤。1981年总产达到1361万公斤,较放淤前的1976〜1978年年均总产669 万公斤翻了一番。
通过此次放淤,使展区中部社队改变了生产条件,博兴县龙居公社,垦利 县宁海公社群众迫切要求大放淤,惠民地委、行署决定1980年南展继续大放 淤。春季做了破除麻湾闸前围埝、开挖引河;南展堤加固;修筑闸后导流堤 1500米;破除曹店闸后输水渠宽50米及修筑格堤等。总计完成土方53万立 方米,投资45.32万元。计划利用麻湾闸引水沿导流堤上行淤淀老于村西南, 然后沿南展堤方坑洼地下行。当博兴境内水位达到12米时,清户干渠破口过 水,水走曹店闸后引河隔堤以东(隔堤防止两闸之水顶托)。过胜干与曹店之水 汇流入垦利宁海公社。利用曹店闸之引水淤宁海。一切准备就绪,但黄河水小沙枯,全年只有三次小洪峰,最大一次利津站3100立方米每秒,且持续时间 短,利用麻湾闸开闸几小时,水落闸不进水,放淤未成。惠民地委、行署决定展 区今后几年暂不进行大放淤,集中力量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小片放淤:自60年代末,在引黄复灌的同时,经过沉沙起到了改良土壤的 作用。利津宫家、王庄闸采用自流淤背之法使宫家、崔家、冯家及王庄、买河、张 窝、左家等村近堤之撂荒地淤成沃土,小片淤地逐渐兴起。1970年垦利县林子 大队利用胜利闸引水沉沙淤地1500亩,1971年小麦丰收,不仅一年改变了吃 国家统销粮的历史而且向国家贡献小麦5万公斤。1976年博兴县曹店大队以 48天时间边扒房边建简易房1100余间,全村搬上新房台,放淤一个月淤地 1000余亩,次年夏粮丰收,总产28. 5万公斤,除留足群众口粮外,第一次向国 家交售余粮2. 5万公斤;1977年垦利辛庄公社(现胜利乡)统一组织常家、路 家、宋家、徐王、大白等村利用胜利闸、路庄虹吸淤地3200亩;董集公社利 用刘王水库蓄水沉沙淤地近万亩;1980年利津县店子、王庄、盐窝等公社 在国家扶持下,修放淤闸4座,利用宫家、王庄闸及扬水站引水放淤、改良 土壤2万余亩;1982年垦利宁海公社利用路庄虹吸在大张片进行块淤,做 围堤3万立方米,投资1.8万元,淤地3600亩;1983年博兴县龙居公社在 曹店闸干渠上又修建小型分水闸及放淤工程,放水40余天,淤地2400亩。 至1983年,小片放淤共10处,放淤改土 41700亩(利津20000亩,东营区 3400亩,垦利18300亩)。
第三节引黄稻改
利用黄河水试种水稻,始于1958年,因缺乏种植技术和水源无保证多数 单位失败。1965年随着引黄灌溉事业的复兴,引黄种稻兴起,利津、垦利县政 府组织工作组在张家夹河、马家夹河、大张、宋家庄等村沿黄重碱撂荒地上试 种水稻近千亩,获得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1965年9月省农业厅、水利 厅、山东河务局联合召开沿黄稻改工作会议后,利津、垦利两县1966年就发展 到1. 1万余亩,利津县城关公社夹河等村已发展到3000多亩,凡管理得当,供水及时的地片,亩产达300〜350公斤,有的达到500公斤。垦利县至1966年 水稻发展到7000余亩,至1969年徘徊在5000〜9000亩之间。民丰公社党委 (现垦利镇)针对有黄河水源和土地碱化的特点,提出走“旱改水”种稻改碱的 路子。1971年在义和险工老3号坝修建了 4个流量的扬水站,当年改种水稻 1843亩,不毛之地获单产150多公斤的收成。到1975年发展到7580亩,1980 年又扩展到14395亩,单产也由1971年的150多公斤增加到340公斤,总产 达489. 56万公斤,水稻产量占全公社粮食总产量的70%。
胜利油田种植水稻随地方水稻发展而兴起。在1965年选择靠近打渔张干 渠附近神堂农场为实验基地,当年亩产300公斤。1966年认真总结经验,会同 地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胜利引黄干渠,建设配套水稻田3000多亩,当 年获得亩产200公斤的收成。尔后,逐年发展。1971年发展到1.1万亩。1980 年扩种到5. 67万亩,单产增到345公斤,总产达1959万公斤,并且使育苗、插 秧、收割及管理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到1988年水稻发展到11. 5万亩,单产 增到484公斤,总产5536万公斤,占油田粮食总产的69.8%,单产比初种时 增加1.4倍,使油田职工粮食自给有余。
引黄稻改是马鞍形的发展。1966年前后,认识到引黄稻改的利和弊,又处 在引黄复灌时期,对引黄比较慎重,指导思想是稳步发展。后受错误思想指导, 不顾条件,强迫旱田改水田,1972年全市扩种水稻近15万亩,又遇春灌期黄 河断流15天,无水稻死,实收水稻仅6. 9万亩,单产不足200公斤。尚有近8 万亩,无水不能插秧,挫伤了群众种稻积极性。至1976年降低到2. 6万余亩。 通过总结经验,认真解决水源,1977年开始,新建或扩建垦利一号、西宋、利津 小李、王庄、盐窝、北岭等扬水站。在种植上由局部插花改为区域种植。1978年 后保留了利津南宋、城关、王庄、盐窝稻区。垦利县保留了垦利镇(原民丰)、董 集、宁海、胜坨、辛店、高盖等稻区。至1980年全市稳定在5万亩左右(不包括 油田),单产达300公斤,不少地片超过500公斤。1981年实种超过6万亩但 遇黄河两次断流,长达37天,无水不能插秧,全市稻改面积由上年的6万亩, 降到4. 23万亩。垦利县的垦利镇重点稻区由1.5万亩降到不足万亩。产量由 上年的489. 5万公斤降至245万公斤。稻改搞好搞不好,黄河水是制约的因素 (见表5—8) 。利津干河期上游各主要站来水情况表 表5—8
注:以上资料从水文年鉴査得。从利津站干河之日起,泺口 2天前的流量(下同)高村4天、花园口 6 天、三门8天。
1983年以来,东营市和胜利油田重视水稻生产,总结历史经验,搞好水利 建设,在增加提水能力的同时建设水库,使蓄水能力达2. 8亿立方米。并搞好 稻区配套工程,取得了水稻连年丰收,1983年(包括油田)共种水稻13. 44万 亩,单产392公斤,总产5259万公斤。1988年种水稻19. 84万亩,单产445公 斤,总产8819. 2万公斤,种植亩数和产量分别提高47. 6%和67. 7%。东营市 及油田水稻发展情况见表5—9。
亩
东营市及油田水稻发展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表5-9
(续表)
注:盲目发展,即“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指导,强制旱改水全市种植到15万亩。实收8万多亩。
第四节城镇供水
东营市地处近海,多数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不能饮用。虽靠近黄河,建国 前,无引水工程,无法利用,只能靠天赐雨,蓄于坑塘,供人畜饮用,久则变质, 危害人民健康。如遇干旱年份坑塘干涸,只得用车拉人担牲口驮等办法远取黄 河水,解救燃眉之急。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干旱年份曾组织汽车运输向缺水 地区供水,但需量浩大,水荒仍难消除,直到引黄工程相继建成,供水问题才有 所解决。
50年代,利津、垦利沿黄先后修建5处22条虹吸管,不仅解决部分农田用水,更重要的是解决部分边远地区人畜用水。进入60年代后期,随着石油工 业的开发和引黄灌溉事业的再度兴起,沿黄兴建了多处引黄涵闸、虹吸和扬水 站,除农田灌溉外,均直接为城乡及油田工农业和人畜供水服务。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东营市建立后,胜利油田及地方工农 业生产迅速发展,城乡供水随之骤增。1977和1978年修建了罗家屋子虹吸管 10条,至1987年共增建至30条;1979〜1988年先后兴建一号扬水站、曹店引 黄涵闸、一号、双河引黄闸、神仙沟、垦东引黄涵闸。改建了王庄、胜利、宫家引 黄涵闸,使全市引水能力增加了 3. 6倍,为城乡及油田供水创造了条件。
—、油田供水
胜利油田其主要产油区遍布沿黄各县区及河口地区,在开发建设中需大 量淡水,黄河是唯一的水源。据1985年统计地下注水为6900万立方米,至 1987年已达9800万立方米以上,油田注水每年以21%的速度递增,每采吨油 注水由1985年的1. 7吨,增至1987年的3. 1吨。油田农副业生产需大量水 源,1988年生产粮食79304吨,其中水稻产量为5535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 69. 8%,纯需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其所需水源,左岸靠王庄引黄闸、罗家屋子 虹吸和西河口扬水站(船);右岸靠曹店、胜利引黄闸和一号、二号水源。为解决 春季枯水问题,胜利引黄涵闸和西河口扬水站都靠扬水船提水,正常运用的提 水能力达40立方米每秒以上。胜利油田还建有六处净化站,日平均净化水量 达63. 4万立方米,年均净化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保证优质供水。还建有广 南、渤南、辛安、孤河、孤东等大、中水库20余座,畜水能力达2. 8亿立方米,保 证了黄河枯水时的工农业及人畜生活用水。
胜利油田驻地及东营市区工业用水,居民、机关生活用水多靠胜利油田供 水部门供给。
二、城乡生活供水
利津县城供水:利津镇共有居民2.5万人,1965年以前主要靠人挑车拉 黄河水饮用,1966年宫家闸建成后,从菜园水库引水至西关,用水方便。1971 年东关穿堤涵洞建成,自东关扬水站抽水过涵洞引至南关水库,供全城生产、生活用水,由利津县自来水公司调度经营,保证城内农机、麻纺、造纸、农副加 工工业及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居民等生产生活供水,年供水约100万立方 米。
垦利县城乡供水:县城驻地及广大农村从50年代开始先后饮用黄河水, 尤其自60年代引黄工程发展较快,引黄渠系已通往多数村庄修砌水库坑塘蓄 水,饮水条件大为改善。县城驻地为新发展的城镇,除靠路庄虹吸和一号电力 扬水站供水外,主要靠油田供水,县城内纺织、石油化工、农副业加工等用水较 多,县已成立自来水公司,统一供应城镇工业及生活供水。
滨海地区人畜用水:东营市沿海(除广饶县)有900多个村庄,50多万人 吃水有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其中多数村庄得到解决,王庄灌区一干(即沾化 总干)送水至新户,解决马营、义和、太平、新户、下河、四扣等六个乡镇;二干送 水至利津罗镇、河口、六合;河口区其他乡镇通过刁口河老河道水库供水和孤 东、孤岛矿区自西河口扬水站供水;垦利县西宋、永安、下镇和新安、建林等乡 镇以及黄河农场、军马场等单位通过路庄虹吸永丰引黄电灌区和“五七”引黄 灌区供水,以上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5千万立方米以上,除黄河断流外,基本 保证了人畜生活用水。但供水系统不完备,多数利用渠系坑塘蓄水,工业与农 业,生产与生活用水不分,存有水质污染和春季供水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