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文测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文测验
分类号: TV123
页数: 8
页码: 251-258
摘要: 为加密水情观测站网,山东河务局及惠民修防处、东营修防处根据防汛工作需要,自窄河道上端至河口间的重要险工,先后设立过多处固定或临时水位站,常年或定期进行水位观测。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是麻湾、宫家、路庄、王庄等险工水位站。王庄站还负有冰情、气象观测任务。各修防段也在所辖险工上设立过临时水尺,不定期观测水位涨落变化。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水文测验

内容

一、站网布设民国19年(1930年)1月,山东建设厅在利津设雨量站。民国20年(1931年)6月,山东河务局在利津大马家和王家庄设水标站,定期观测水位。民国23年(1934年),黄委会在利津彩庄设水文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量及气象,同时在利津纪庄增设水位站。民国26年(1937年)麻湾(郑觉寺)决口,次年花园口改道,利津河竭停测,测验成果未整编刊印。至1952年方将散存不全的资料收集到《1919〜1953年黄河流域水文资料》①中,仅有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等片断资料。
  1947年3月黄河归故后,山东河务局在蒲台、利津、垦利县所辖重要险工上设置水尺,洪水、凌汛期观测水位涨落,但多为相对高程或水位高差,未能形成正式测验资料。
  建国后,河口地区的水文站网建设在黄委会水文处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历经恢复整顿、调整发展、稳定提高三个阶段。1950年1月,黄委会在利津刘家夹河险工重设利津水文站。同年7月,在垦利前左设水位站,1952年1月改为水文站,除作水位观测外,增加流量、含沙量、输沙量及气象观测。为开展黄河口的观测研究,1953年3月将前左水文站改为前左实验站。6月,增设罗家屋子水位站。1954年,在利津刁口设置黄河第一个潮位观测站。1955年7月,增设四号桩断面站。1956年1月,在垦利小沙设水位站。1958年2月,在垦利义和险工设一号坝水位站。1959年,成立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1961年1月,四号桩断面站改设为河床站。1963年1月,小沙水位站改为水文站。为适应治黄事业的发展,1964年4月又建立了浅海测验队。1966年6月,增设刁口水文站。1976年5月黄河改道由清水沟入海,罗家屋子水位站移至西河口。6月,增设苇改闸水位站。8月,增设十八公里水位站。上述各站分别积累了神仙沟、刁口河、清水沟三条流路的水沙系列资料,并被汇编刊印在《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的有关卷册中。
  此外,为加密水情观测站网,山东河务局及惠民修防处、东营修防处根据防汛工作需要,自窄河道上端至河口间的重要险工,先后设立过多处固定或临时水位站,常年或定期进行水位观测。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是麻湾、宫家、路庄、王庄等险工水位站。王庄站还负有冰情、气象观测任务。各修防段也在所辖险工上设立过临时水尺,不定期观测水位涨落变化。
  以上站网在河口水文测验中均提供过详略不同的资料。较为完整系列的资料主要由利津水文站和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完成。利津水文站系黄河流域水文基本测站之一。除1959年3月至1962年12月间曾将站址迁往罗家屋子时测验项目有所减少外,一直进行河流水文测验。包括入海水、沙过程(参见表4—10)、河道断面冲淤等诸多项目。自1965年7月起,采用缆道吊船定位测量,提高了效率和精度。1967年6月建成虹吸式自记水位装置,全天候在室内观测。1972年增加水质监测项目(参见表4—11)。1978年又定为冰凌观测试验站,系全国性重点站位之一。每日测验成果均拍报国家防总和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历年测验成果由黄委会水文局分别汇编入 《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的有关卷册内。
  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从1953年开始,为研究河口冲淤延伸变化及其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进行利津以下河道演变的测验工作。1958年,利律水文站及刘家园以下各水位站、河道观测等业务项目均归其统辖。1964年增设浅海测验队、四号桩河床站、河道水文测验队等专业队伍。1972年1月并入济南水文总站。河口水文实验工作改由济南水文总站统一管理。
  二、滨海区测验
  滨海区测验以水文物理调查观测和水下地形为中心,测验范围为东径118°02'〜119°25',北纬37°16'〜38。25',即套尔河口至小清河口,有的年份范围较小。自1960-1984年施测滨海区水深图19幅,有的年份仅施测断面。其他项目测次见表4—12。
  滨海区测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进、提高。1959年前,只作潮位观测及若干次海况调查。1960年试用三标两角定位、测深杆量水方法进行神仙沟口水下局部地形测量。1964年后,根据三门峡水库拦洪运用出现的新情况及石油开发需要,充实机构和人员,备配专用机船,引进设备、技术,参照《海洋调查规范》、《水深测量规范》等操作规程,全面开展滨海区测验项目。主要内容有:潮位观测:1959年,刁口潮位站在距岸线5〜6公里的海区设置自记潮位记,改变了原立式水尺观测不到低潮的缺陷,取得了比较完整的潮汐变化连续记录。1964年,前左河口水文实验站试用月记测潮仪,潮汐观测资料系列长、成果完整。
  利津站水质特征值统计表 表4-11
  说明:1.样品总数为多年累计数。2.检出率、超标率、超标倍数均为历年最大值。3.1978年前资料少,未进行统计。
  滨海区测验项目及测次统计表 表4-12
  说明:1959年为调查数字。1964年正式开展后为测试数。
  水下地形测量:原用高标交会法作近距离定位,以测船航速、航向作远距离粗略定位,用长江56型回声仪测量水深,测量精度较低。1968年开始采用哈菲克斯无线电座标仪定位,LAZ17-CT型、测深一3型等几种国产回声仪探测水深,测验精度提高,劳动强度减轻。1973年又改用CHCW—10D型无线电定位仪,在埕口、羊口、龙口三地设立岸台,测船上设置船台,使测验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1982年引进304—1型高精度无线电定位仪,在富国、羊口、大远设立岸台,定位精度可达±4米,并被推广使用在河势图测量定位。
  底质调查及水下淤泥么重测验:1965年首次进行时采用测船航速航向粗略定位,尔后皆用无线电定位仪测位。泥沙颗粒分析执行《水文测验暂行规范》。淤泥么重仅在65年进行一次,采用γ-γ晶体管辐射量度计测定,施测范围是距口门40〜50公里的浮泥区。
  海流测验:1959〜1964年在浅海区内大体均匀布置测站,进行周日连续观测。1965年在口门外布置由三个断面组成的封闭断面,每个断面布置2~3个测站进行周日同步观测。1966年后,在套尔河口、弯弯沟口、原刁口河外、神仙沟口外及甜水沟口外布设垂直于海岸的断面,每个断面3个测站进行周日同步连续观测。1980年开始采用浮艇悬挂印刷式海流计施测海流,每次施放后自记时间可达57天,取得较长系列的连续资料。
  水温及含氯度测验:1959~1966年进行数次观测后中断,至1984年恢复。盐度分析采用硝酸银氯度滴定法测定。
  为掌握河口演变状况,还于1960-1965、1972、1977、1982等年份以常规航空摄影方法进行多次航测平面图测绘,其范围包括三角洲及潮间带。1984年为研究河口沉积过程及拦门沙形成和演变,分别在5月份和7月份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工作。
  三、成果应用
  几十年来河口观测积累的成果资料,不仅为科研机构提供了数据,而且为生产单位提供了信息。在河口开发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揭示河口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黄河口处于不停的淤积、延伸、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每条流路演变表现为初期游荡散乱,中期单一相对稳定,后期出汊摆动三个阶段的周期性“小循环”,一般10年左右。当河流在三角洲上横扫一遍,完成一次“大循环”后,三角洲岸线普遍外延,进而开始另一次“大循环”,周期约为50年左右。
  (二)从来水来沙系列对比研究发现:河口淤积延伸和改道引起的河流侵蚀基准面变化,对上游河道的纵剖面同样起着调整作用。河口淤积延伸后使河床比降变缓,上游河道出现溯源性的堆积;河口摆动改道后使河床比降变陡,上游河道可产生溯源性冲刷。据神仙沟、刁口河、清水沟3条流路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这种溯源性冲、淤变化,一直处在交替进行状态,影响范围一般在泺口以下。根据研究成果,60年代末期曾规划清水沟作为刁口河之后的新流路,1976年付诸实施后证明是一次成功的改道。
  (三)滨海区海洋动力特性的实测资料使研究人员初步掌握到黄河口潮汐类型、潮流特征及地域分布,对余流流场及其输沙能力做研究对比证明:神仙沟口以北海域潮流大,潮差小,输沙能力强,是理想的入海位置。对几次较大风暴潮侵袭范围、潮高及发生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后,为工农业生产防止风暴潮灾害提供了依据。通过实测地形图分析计算,对黄河入海泥沙淤积分布的量值有了切实认识。对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综合调查,对拦门沙形态的初步观测等资料,对选择入海流路、分析容沙能力、论证滩涂开发及海港建设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四)对明、清黄河故道演变和治理调查研究发现,其上宽下窄的总体格局及淤积延伸改道演变规律与现黄河河道的演化基本相似。前者历时661年,后者仅136年。将东坝头以下两条河流纵剖面的高度、长度、比降加以比较后认为,现黄河下游及三角洲尚有较大行河潜力,百年内勿需考虑大改道问题。
  (五)在预筹黄河入海流路的规划研究中,水文测验资料的长系列结果表明,黄河水沙条件未能根本改变以前,为解决河口摆动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除采取整治措施延长现行流路使用年限外,还必需对长远流路有新规划和安排。
  此外,还有许多河口水文、气象、冰凌、水质等测验资料,在制定各种经济建设规划中,在有关科研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河口测绘
  清代末期始,将近代测绘技术运用于黄河。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荟萃测绘人员完成豫、直、鲁三省河图(比尺1:3.6万),上自河南省闵乡县金斗关起,下至山东省利津县铁门关河门止,是以新法测绘的最早河口平面图(无高程)。民国时期,山东河务局曾在民国7年(1918年)、民国15年(1926年)、民国22年(1933年)进行盐窝以下河口地形测量。
  建国后,山东何务局测量队于1950年完成宁海村以下河口地形图测绘,成图面积580平方公里,比尺1:1万。同时对土壤、淤积、垦植、河道变迁等资料进行调查搜集。1977年再次进行西河口以下河口地形图测绘,成图面积500平方公里,比尺1:5万。1985年利用航摄照片进行大范围实地调绘,完成地形图2663平方公里,比尺1:5万。
  建国初期河口测绘所用高程有青岛、大沽、黄海(即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等3个系统。《山东黄河志》考证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大沽零点标高一1.526=黄海平均海水面标高;青岛零点标高一2.390=黄海平均海水面标高。1959年后,河口地区测绘一般使用大沽和黄海高程系统,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大沽零点标高一1.38=黄海零点标高。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东建设厅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