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一年内的涨水期称为汛期,按涨水时节的气候特征,分称桃、伏、秋、凌四汛。每年3、4月间,上游冰雪融化封冰开河,水量增加,下游出现小洪水,时值桃花盛开,故称“桃汛”。7、8月间,黄河上、中游常降暴雨,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值伏天,称之“伏汛”。9、10月间多阴雨连绵,发生暴雨,常出现较大洪水,时值秋季,称为“秋汛”。伏、秋二汛紧相连接,习惯上也称“伏秋大汛”,亦简称大汛。12月至次年1、2月间寒流侵袭气温下降,河道流冰封河,时有阻水漫滩。每当“立春”时节前后,下游上段河道气温回暖较早,冰凌融化开河,而下段河道,尤其河口地区,转暖较迟,仍在封冻,上游下泄冰水受阻形成凌洪,称为“凌汛”。建国前近百年间,黄河不仅伏、秋汛经常泛滥,而桃汛也时有决口,凌汛为害尤重。
黄河下游洪水为患,是我国历史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自1946年,人民治黄四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强化防洪工程,依靠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组成人防大军,严加防守、抢护,战胜了不同类型的洪水,取得年年安澜的伟大胜利。
第一章防大汛
第一节方针任务
一、方针
1947年黄河回归豫、鲁故道,先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黄委会提出:“治黄应是防灾和兴利并重,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流和支流兼顾”的治黄方略。借鉴历史治黄经验,黄河下游贯彻“宽河固堤”的治河方针,恢复和强化堤防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的方针。1950年治黄会议提出“以防比1949年更大洪水为目标,加强堤坝工程,大力组织防汛,确保大堤不准溃决”。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作岀《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提出“蓄水拦沙”“分洪滞洪”的治河方案。1952年制定了《黄河治理方略意见》。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听取王化云的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4年制定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决议,确定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战略方针。人民治黄事业,从此进入“除害兴利、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也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重大实践。当时曾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后,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已被三门峡水库及其以上的干支流水库所拦截,下游河水将变为清水,河床将不断刷深,河槽将日趋稳定,下游洪水威胁基本解除。开始修建下游多处枢纽工程,滩区修建生产堤等,削弱了修防工作,下游防洪出现被动局面。三门峡水库经过蓄水运用,发现库区泥沙淤积严重,1962年后两期改建成功,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使水库长期保持一定库容,继续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同时强化下游堤防工程,确保了防洪安全。1963年国务院“关于黄河下游防洪问题的几项决定”,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决定下游增设和强化分洪、滞洪、泄洪等系列工程。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黄河治本是上中下游整体的一项长期任务。1973年在郑州召开晋、陕、豫、鲁四省治黄工作会议,提出了黄河十年治理规划。1974年国务院批转了规划,并指出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1975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暴雨,以淮河“75.8”型暴雨推估,黄河花园口站还有出现460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的可能。在郑州召开晋、陕、豫、鲁四省会议,研究防特大洪水的方案报告国务院。1976年,国务院批转四省和水电部的报告,肯定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听取了黄委会关于治理黄河的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当前黄河上最重要的是解决防洪问题”。“今后黄河的规划、管理、使用要以防洪和灌溉为主,发电为辅”。“黄、淮、海大平原是我国的主要粮棉基地,又有中原、胜利两大油田,解除黄河威胁,在政治上、经济上具有重大影响……保证冀、鲁、豫和京、津的安全,这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安全因素”。从黄河整体看,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措施处理特大洪水,对黄河尾闾河段,应大力强化防洪工程,整治河道,疏浚河口,相对稳定河口流路,提高抗洪、泄洪、排沙、排凌能力。依靠强大的“人防”,保证黄河安全,给东营市工农业生产建设和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创造安定的环境。
二、任务
晚清民国时期,黄河防洪没有任务指标。人民治黄以来,随着拦、蓄、分、滞洪水工程设施的增加,堤防抗洪能力的增强,对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认识的深化,河道、河口淤积变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防洪任务不断调整。1949、1950年黄河下游以防陕县站18000立方米每秒为防御目标,保证济口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不决口。1951年增辟了沁河、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防洪任务提高为防御陕县站1933年2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1954年八里胡同和伊洛沁河发生六次洪峰,将防洪任务改为防秦厂25000立方米每秒为标准。1956年考虑到1843年36000立方米每秒的历史洪水,又增辟了封丘大功滞洪区。1958年花园口出现洪峰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考虑到三门峡水库拦洪,1963年下游防洪任务,改为确保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经东平湖分洪,艾山下泄不超过1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不决口,下游堤防按13000立方米每秒的排洪标准加培。当花园口站洪水超过22000立方米每秒时,向北金堤滞洪区分洪。1965、1966年河槽刷深,东平湖进水能力降低,该两年艾山以下按11000立方米每秒做准备。1967年又改为艾山以下按10000立方米每秒做准备。1976年国务院批复四省一部报告原则同意。在上拦工程未建成前,下游近期防洪任务:仍以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经过东平湖分洪后,控制艾山下泄10000立方米每秒,保证大堤不决口。对于超标准的特大洪水,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办法缩小灾害。1985年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黄河、长江、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的报告》对各类洪水做了具体安排,黄河防洪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三、洪水来源、特性
(一)黄河下游形成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主要是黄河中游托克托至龙门(面积12.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面积18.46万平方公里)、潼关至桃花峪(面积4.79万平方公里)地区降雨所致。托克托以上来水一般为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大可达5000立方米每秒,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托克托至三门峡,常同时出现暴雨,形成特大洪水,如1843.1933年。它不仅洪峰流量大,而且暴雨对中游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洪水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下游的威胁。三门峡至花园口区亦属暴雨区,常出现大洪水,如1761、1958年。该区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下游威胁很大。此外,黄河进入山东后,汶河洪水流入黄河,对了乐口以下河段的防洪有一定影响。1918年汶河洪峰流量达10350立方米每秒。建国后35年间,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曾发生3次。一旦黄河、汶河洪峰相遇,对东营市黄河防汛影响较大。
(二)黄河下游洪水特性:1.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因中游地区期间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涨陡落,一次洪水涨落的过程一般为12天,主要集中在5天。2.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支流无定河、窟野河、泾河、北洛河、汾河和沁河等可达20〜30倍以上。3.下游洪峰递减。花园口以下,除山东汶河外无大支流汇入,洪峰流量向下游逐渐递减。1958年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高村站为17900立方米每秒,艾山站为12600立方米每秒,泺口站为11900立方米每秒,到利津站为10400立方米每秒。4.中游来水含沙量大。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高含沙洪水。1950〜1979年,三门峡(或潼关)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大于300公斤的21年,大于500公斤的5年。1977年8月三门峡及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曾分别达到911公斤和941公斤。泺口、利津站1973年和1977年是含沙量较高的年份(见表3〜1)。
泺口、利津站高含沙量及洪峰流量表 表3—1
上述洪水特性,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和防洪产生重要影响。
四、暴雨洪水
(一)历史大洪水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盛夏至仲秋,陕西大雨60天,旧历八月九至廿五日连续17天降特大暴雨,泾、渭河岀现10-15日绝渡的特大洪水。北洛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都出现大洪水。“中游大地,诸谷皆溢,淹山走路,平地涌水,漂没人家无际,行旅皆绝”。“冀、鲁、豫三省相邻地区发生大暴雨,洪水八月十四日达开封,次日达曹县。……其洪水势较五月再涨之水更数倍”。
乾隆廿六年(1761年)八月十七日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来自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干流和伊、洛、沁河,西至陕西省,东至山东省及东南江浙沿海普遍降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前后降雨持续10天,集中降雨4~5天。造成伊、洛河大溢,水灌偃师城,丹河、沁河并溢,沁阳决北门入城。水到下游,开封上下决口15处。据推算,花园口洪峰流量32000立方米每秒。在河南省中牟县杨桥决堤夺溜,由贾鲁河和惠济河分道汇淮河入海。
道光廿三年(1843年)七月十三至十五日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推算陕县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最大12天洪量119亿立方米,陕县万锦滩涨水两丈余。当地民谣说:“道光廿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水到下游,在河南省中牟县辛寨决口,黄河夺淮河入海。
民国22年(1933年)8月6~10日,黄河中游降特大暴雨。南起秦岭北麓,北至无定河,西起渭河上游,东至汾河流域,托克托以下至陕县区间普遍降雨。因持续时间长,暴雨总量大,使托克托至龙门黄河干流洪水和泾河、渭河洪水同时遭遇,形成陕县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2天洪量达91.8亿立方米。水到下游两岸堤防决口104处,受灾面积6359平方公里,淹没河南、河北等省67县,受灾人口320余万人。
(二)建国后大洪水
1958年7月15日,黄河流域中、下游连续降暴雨。陕秦黄河干流区间及伊河、洛河降雨量最大,包头至花园口区间降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为降雨中心,垣曲降雨量达510毫米。三门峡至秦厂及伊河、洛河均出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58年7月17日24时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94.42米(大沽基面下同)。19日4时到达高村洪峰流量17900立方米每秒,水位62.96米。23日12时到达泺口洪峰流量11900立方米每秒,水位32.09米。25日"9时到达利津刘家夹河站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水位13.76米。由于三门峡以上干支流先后发生洪峰,形成花园口站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持续81小时,最大7天总洪量达61亿立方米。利津站最大7天洪量达51.93亿立方米。洪水形成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怀,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下,分析水情,决策战略,号召沿河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大力抢修工程,日夜防守、抢护,迫使洪水由原河道安全入海。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中游地区受河套南下气流和台风影响,使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黄河中游形成雨带。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及伊、洛、沁河流域降大暴雨。最大暴雨中心在伊河中游陆浑,7月29日降雨544毫米,最大降雨强度为1小时降87毫米,3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山陕区间,泾、洛、渭、汾河也降大到暴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及伊、洛、沁河相继涨水。三门峡水库下泄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沿途加水至小浪底站洪峰流量8520立方米每秒;伊河陆浑水库最大下泄流量806立方米每秒,沿途加水到黑石关洪峰流量为4040立方米每秒;沁河武陟站洪峰流量为4280立方米每秒。以上区间来水,形成花园口站从7月31日至8月2日18时,先后出现6400,11200和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续52小时。水到艾山以上河段普遍漫滩偎堤。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中央防汛总指挥部与山东省委决定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林辛和十里堡闸先后于6日和7日开闸,最大分洪流量分别为1100立方米每秒和1330立方米每秒,9日先后关闸。老湖区最高水位42.11米,总分洪量4亿立方米。经分洪艾山7日3时洪峰流量7430立方米每秒,水位42.7米,泺口8日23时洪峰流量6040立方米每秒,水位31.64米,利津站9日11时洪峰流量5820立方米每秒,水位13.97米,洪峰以每小时运行14.5公里的速度安全入海。
(三)东营黄河历年洪水
东营黄河,地处尾闾。由于上游堤防薄弱,历史洪水不及于下,即成灾于上。故东营河道,堤防未经历史大洪水考验。自人民治黄40余年来,堤防加固,人防强大,战胜了伏、秋大汛,洪水安全入海。洪水途经东营河道,从控制站的利津站统计,1947〜1988年流量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5次。1958年7月25日10400立方米每秒为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东营辖区各站水位表现:利津站13.76米,麻湾站15.67米,一号坝站11.24米,罗家屋子站8.71米。1964年7月31日8650立方米每秒。1976年9月8日8020立方米每秒,此次洪峰不大,但因河道淤积而水位表现最高,利津站为14.71米,麻湾站16.59米,一号坝站11.81米,罗家屋子站9.63米。各站汛期历年最高洪水流量、水位见表3〜2。
各站历年汛期最大洪峰流量及相应水位表 表3—2
(续表)
(续表)
注:表中1949-1985年为黄河流域水文年鉴资料。1986〜1988年为东营修防处资料汇编统计。
第二节观测预报
一、观测任务
水位观测:在正常情况下,每年7月1日至10月31日为大汛期。一般情况,每日早、晚8时进行正点测报。汛期涨水时,根据水位涨落变幅,测次增加为4、6、8、12或24次。洪水退落,再适时减少测次。抢险时随时观测。洪峰时均测出起点、顶峰、落平等转折点。
河势观测:主要观测河势溜向变化、滩岸坍塌、出水岸高、漫滩偎堤水深。修防处、段每年汛前、汛末统一进行1次查勘,由修防处汇总报河务局备查。在汛期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时,修防处、段都要派出专人观测河势,套绘河势溜向及滩岸变化图,说明险工主坝吃溜、滩岸消长、滩面水深、串沟宽、窄过溜和滩地冲淤等情况。各分段在洪峰期间分别观测后报修防段汇总报修防处,再由修防处汇总报河务局。
险情观测:对出险堤段、坝岸,鉴明险情类别,查明出险时间、位置,观察发展变化过程及抢护措施的效果。洪水期间,对主要险工,每日8时观察水位的同时,观察险工靠溜情况,记载吃溜坝号,各级水位的溜势变化情况。对一般险工和控导工程根据任务轻重,安排防守力量。对险工根石探摸按规定于汛前逐坝普遍探摸1次,每段主坝不少于三个断面,并绘出根石断面图。汛期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前后及汛后均及时探摸,与汛前根石断面图套绘,判断水下根石的走失及稳定情况。对主要坝号进行巡回探摸,随时掌握根石变化情况。对涵闸在放水过程中,每日8时观测1次闸前、闸后水位,并经常施测放水流量。大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停止放水,停止放水期间要逐日观测闸前、闸后水位及闸身变化情况。
二、洪水预报
花园口站发布洪峰后,即能推出以下各站洪峰流量和可能到达的时间。采用实测资料点绘上下控制站的洪峰流量关系图。但影响上下站流量关系因素很多,如上下站间距、河道断面冲淤、漫滩先后,需在上下两站洪峰流量关系中增加峰型的因素,成为多条曲线。参数为峰型系数(上站洪峰流量与上站峰前24小时平均流量之比值),以示洪峰胖瘦。同时标明漫滩流量点群,做定线参考,以反映漫滩对下站洪峰流量的影响。上游站发生漫滩洪水,区间又有生产堤挡水,情况则较复杂。人为因素,造成该漫滩而不漫或先堵后漫,增加预报的复杂性。全面掌握区间较大滩的滩唇高程,生产堤顶高程、防御能力破除口门或决溢状况,随时掌握洪峰的传递速度,以便按经验修正下站的洪峰预报值和传递时间。利津站距花园口站660余公里,洪水在传递过程中,受边界条件影响其波型会发生较大变化。统观全河,始自花园口及以下各站依次预报,得出各站洪峰流量、出现时间、传递时间,多以经验关系求得。按历年实测上下站的流量(水位)过程线,分不同流量级统专递时间。多年资料统计结果,花园口至利津各级洪峰传递时间大约为:5000〜8000立方米每秒传递5天,8000〜10000立方米每秒传递4.5天,10000以上立方米每时传递9天。预报时参考以上经验统计数字,结合洪峰在区间的传递速度修正预报时间。但由于黄河洪水演进规律和河床变动之间关系复杂,增加了预报难度。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较大误差。如1958年花园口至孙口洪水传递时间为60小时,而1982年洪水传递长达111小时。
东营河段利津站与以上各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洪水期在不受潮汐影响的测站,相关关系较单一,用上一年实测值,点绘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求得中常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部分的外延,一般采用典型年外延法。如按1958年和1976年实测趋势外延该站的高水部分。近海河段测站,则需考虑潮汐、暴风入海河口情势等因素影响,具体分析、修订本市其他水位站或险工水尺的低水部分曲线,用该站实测水位和上下临站(利津和泺口站)的流量点绘,高水部分按经验确定的平均涨率延长,各主要水位站的平均涨率见表3-3。
东营市各站水位上涨率 表3—3
注:西河口、十八公里二站,因受河口摆动、淤积、延伸、潮汐、风暴等因素影响,水位、流量关系不对应,其水位涨落率值变化较大仅为参考值。
第三节防汛工作
黄河防汛工作是党政军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斗任务,各行各业都将防洪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工交、财贸部门做好物资供应和储运;民政部门搞好滩区及河口地区群众的迁移抢救和生产救灾;水文气象部门加强观测,当好防洪指挥机构的耳目;电讯部门准确及时传递汛情;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好准备随时支援抢险;公安部门加强治安保卫;黄河业务部门掌握水情、工情变化,当好参谋,传授防汛抢险技术,指导查险、抢护。各部门、上下游、左右岸密切协作,相互支援,服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迎战各类洪水。
一、防汛组织
黄河防汛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加。东营市暨沿黄县(区)每年汛前建立抗旱防汛指挥部,党委、政府、驻军及胜利油田负责人分任正副指挥、政委,统一领导黄河防汛工作。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防汛工作,逐级贯彻签订防汛责任状,落实岗位责任制。乡(镇)村成立防汛营、连等组织,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建立防汛队伍,筹措防汛料物,负责所辖责任段的堤线防守、抢险及滩区、河口地区的迁移、抢救、安置、防护等工作。层层做到思想、组织、料物、防守任务落实。治黄专业机构为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黄河堤防、险工、涵闸、虹吸和控导(护滩)工程的修筑、管理、维护和防守并做好各项防汛准备。汛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带领,对河道、堤防、险工、涵闸、虹吸、河势、工情,普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渡汛措施,制定防守方案,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有对策、有准备。组织群众防汛队伍,沿黄乡(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别组建基干班、抢险队和防汛队。洪水漫滩偎堤,基干班按规定上堤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当堤防、险工、虹吸、涵闸、控导等发生较大险情时,由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人、修防处、段技术干部和工人带领抢险队与基干班一起突击抢修。防汛队负责运送料物和抢修加固工程,必要时支援巡堤抢险。根据驻地远近,沿黄县所有乡镇编为一、二、三线防汛队,视情听调上堤参战。此外,按需要组织照明班、武装民兵班和滩区、河口地区群众迁移抢救队、劝阻站以及巡回医疗队等,承担抢险照明、防汛治安、卫生医疗和搬迁滩区人员物资等任务。每年汛期将沿河城镇的机关、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居民组织起来,一旦情况紧急,随时投入抗洪斗争。以上群众防汛队伍,东营市县(区)每年组织16万人左右,惠民地区沾化县历年组织1.5万人,需要时奉命参加利津县、河口区堤段的防汛抢险。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队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参加爆破、抢险和滩区群众的迁移抢救工作。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马场的干部职工组成防汛队、抢险队按划分的防守段,视水情分批上堤防守。防汛队伍落实后,在黄河防汛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基层干部、基干班和抢险队的骨干进行防汛基本知识、抢险技术训练和拉练检阅,提高应战能力。各类防汛队伍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达到会防守、能抢险、成为能打硬仗的防汛大军。平时坚持生产、练兵,战时听调上堤抗洪。同时,组织黄河职工进行防汛技术学习和实战演习,提高抗洪斗争的政治责任感、技术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器材料物工具准备
防汛抢险料物、器材、工具,所需种类多,用量大,难以确定使用数量和集中管理,故防汛料物由国家物资部门和沿黄群众分别筹备存放。如铅丝、石料、麻袋、木桩、照明、通讯设备、油料、电石、燃料及大型水陆运输力量,由治黄专业机构和国家交通运输部门按上级下达的储备定额备足,定点存放;供销、商业、物资部门所备料物,根据数量落实存放地点,控制销量,以备急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防汛料物、器材,按现存数量事先登记落实,平时自存,随用随调;秸苇料、柳枝、木桩、布麻袋、棉衣、棉被及防守抢险工具等,由群众准备,事先登记、评价、落实数量和地点,平时自存,用后赔偿。运输工具和道路,事先落实、修整,不误抢险运输。
全市每年防汛储备常备料物一般存量是:石料8.5万立方米,铅丝58吨,麻袋22万条、发电机组23台(197千瓦),木桩1.6万根。群众备料柳枝25万公斤,麦秸450万公斤,提灯3000盏,草捆3.6万牛,木桩,6万条等防汛物资和胶轮小车、抬筐、镰刀、锛斧、锹、绳等大宗防汛抢险工具、料物。
石料是防汛的主要料物。因东营石料无源,解放战争时期依靠群众烧砖代石供应。建国以后,靠济南(将山、黄台)、四宝山等地采购,通过水运、陆运和火车转运(张北铁路)至险工和控导工程,基本满足工需。
防汛队伍除黄河专业部门按规定配发部分工具、料物外,其余所有防汛抢险工具、雨具、照明设备、灯具、工棚、炊具等均按《防汛手册》统一规定的品种、数量,由防守任务的村队集体或群众备足备齐,保证管用。
三、设防标准
根据洪水漫滩偎堤水深和堤防强度,由市、县防汛指挥部下达设防命令。设防力量规定,警戒状态:局部串水偎堤或漫滩,堤根水深在0.5〜1・0米之间,基干班开始设防,每华里设防0.5〜1个班(每班12人)。紧张状态:洪水大部漫滩,堤根水深在1.0〜2.0米之间,每华里设防1〜3个班。严重状态:洪水全部漫滩,堤根水深2米以上,每华里设防4〜6个班(已淤背堤段可设1〜3个班),重点堤段设防6〜8个班。危险状态:洪水达到或超过防洪水位,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力以赴,战胜洪水,每华里设防按500人配置。基干班、抢险队上防都由村干部带领,每座防汛屋有脱产干部分工带班,认真巡堤査水。
险工、控导工程和涵闸、虹吸是防汛的前沿重点,随着洪水的大小进行设防,以工人为骨干调抢险队和基干班协助,昼夜进行查险和防守,发现险情及时抢护。
四、巡查险情
巡査规定:上防命令下达后,防汛队伍应在六小时内到达责任段,先割除高杆杂草,修好查水小道,检查熟悉堤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基干班每三人一个组携带照明、铁铣、口哨、摸水杆等,轮班巡查,昼夜不停。水情不严重,由一个组沿查水道临背河巡回检查;水情紧张时,由两组同时一临一背交互巡查;水情严重或暴雨时,酌情增加组次,几组相继出发,出动间隔分布均匀,背河堤脚外20〜50米范围的地面和坑塘,组织专门小组巡查监视。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汇报、请假和评比等岗位责任制。巡查时,精力集中,认真负责,注意“五时”(黎明时、吃饭换班时、天黑时、刮风下雨时、水落时),做到“五到”(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料物随人到)和“三清”(险情查清、报告情况说清、报警警号、标志记清),“三快”(发现险情快、报告快、抢护快)。
警号标志:发现小险情,吹口哨报警;发现较大险情,左岸敲锣右岸击鼓或鸣枪报警。出险地点,白天高挂红旗,夜间高挂红灯,相邻支援,当险情转危为安时,遂降旗、熄灯。
险工摸水:由县指挥部统一掌握。按险工防守单位,建立摸水小组由3~5名黄河工人,另配适当数量的船工和基干班人员。汛前普遍探摸根石作岀记录,绘制断面图。入汛视水情及时探摸,前后对照,按固定断面套绘根石断面图。如遇根石走失,立即报告及时抢护。
五、险情抢护
堤防:洪水偎堤,堤防受水浸泡而出现险情。常见的有漏洞、管涌、风浪、渗水、脱坡、裂缝、漫溢、坍塌等。险情成因各异,危害程度不同,如不及时抢护都会造成灾害。漏洞多为隐患所致,为各种险情之最。险情发展迅速,岀险地点难以预料,往往因人力料物供应不上抢堵不及时造成灾害。能及早发现抢堵得力可获成功。根据“临堵背导,临背并举”的原则,临河抢堵多采用草捆、软楔、棉衣、棉被、土袋等软料堵塞洞口,或用门板、蓬布等复盖洞口,同时背河做滤水工程,制止泥沙外流险情扩大。也有采取挖槽中堵或修临河月堤围堵取得成功。管涌系在临河高水位的压力下,渗水从背河坡脚或地面的薄弱点出现翻沙鼓水泉眼,本着“反滤导渗,制止涌水带沙”的原则,多采用反滤围井、减压围井或反滤铺盖等处置。渗水因堤身断面不足或土质不好所致。依据“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原则,临河坡用红土加筑前戗;背河多采取柴草帮戗、反滤导渗或修筑土撑等办法。风浪为大风所致,一旦成险波及线长,往往抢护不及塌去堤坡危及堤身,多就地取材,采取打签桩填草、捆枕、搂厢、挂柳、装土袋厢护。滩区漫滩后的漂浮物亦是挡护风浪的有效手段,应严禁群众捞取。裂缝,多为基础沉陷不均,修堤质量不好与建筑物结合处结合不良及隐患等原因所致,可采取翻修或灌浆处理。脱坡,多为基础不好或堤防经长期浸泡,出现液化造成脱坡,可采取加帮前(后)戗加固基础解决。漫溢,为发生超常洪水,堤防高度不足,可抢修子埝防止漫溢。平工岀现险情都是发生在大洪水时期,必须严密防守,贯彻“防重于抢”的方针,及早发现,抢早、抢小,方保安全。
险工:险工是堤防的前沿,常年靠水,不仅洪水期间出险,枯水季节因深槽变化亦出险,险工防守是常年的任务。黄河归故的险工多建秸料埽,因溜势不同而修建磨盘、鱼鳞、人字、燕翅、月牙、耳子护沿等埽形抗御洪水。秸料易腐烂蛰陷,每年加修、挖补任务繁重。根石不足,极易出险,1947.1949年连续出现大险。秸埽出现的险情有掉蛰、墩蛰、前爬、仰脸、簸簸箕、抽签、掰垱子,严重时出现跑埽。对秸埽的抢护多为加厢、固根。加厢的形式分顺厢、丁厢。秸埽是以桩、绳将秸料联结上压土料成为整体。抢护方法,根据不同的险情采用不同的“傢伙”,一般掉蛰、墩蛰加厢用三星、羊角爪子、鸡爪子、五子、棋盘。前爬多用束腰,垮角掉蛰用包角,仰脸用千斤坠,簸簸箕用压土压石加厢,跑埽或新险多用搂厢抢护,以争取时间,尽快抢修到底。50年代后险工逐步石化,根石日趋巩固,发生险情机遇减少。在大洪水期间发生的险情多为根石走失、坝身蛰裂、坍塌等,采用抛柳石枕、铁丝笼、大块石护根,出水坝身以软料护胎乱石抢护,汛后整修。
控导工程(护滩):50年代后为防止险工上提下延,陆续修建了一系列控导工程,以控制河势变化。由于控导工程是依滩修建,高程偏低,根基不稳,不断出现大的险情,多发生在中水位时期,须经过连续几年的抢护始得稳固。利津东关护滩1958、1964、1975年洪水期间先后出险150多段次。控导工程出现的险情有根石走失、掉蛰、墩蛰、揭顶、石堆后走溜、回溜淘刷土垱子,石堆局部塌陷、塌眼眶子等。为防止揭顶多在漫滩前以散柳压石,保护坝面,出现掉蛰、墩蛰,则采取柳石枕或柳石搂厢加高,如遇柳石枕前爬可抛铁丝笼或在枕内打桩阻滑。回溜刷土垱用柳石枕或乱石接长石堆。石堆身塌陷和塌眼眶子用软料护胎乱石及时填补。石堆后走溜多发生在漫滩后,打透水柳柜子抢护还滩,严重时将石堆抛到河中,待水退后修复。
涵闸、虹吸工程出险,主要是防洪标准不足,或施工质量欠佳,造成漏水、蛰裂、渗水、位移,多采取汛前抢修闸前围堰、封进水口及其他渡汛措施。
抢护各种险情,除需掌握抢护技术、备足料物外,还要有坚强的领导指挥,正确判断和决策,犹豫不决必然误时误事。抢险队伍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顽强精神。危急关头,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此外,交通运输和照明设备也是重要条件。
第四节迁移抢救
东营黄河,西河口以上(滩桩164)黄河滩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可耕地20.4万亩,涉及19个乡镇(包括2个农场),滩区有居民者5个乡镇,31个自然村,2400余户,10300余人,有避水台53个。西河口以下为河口地区,行洪面积440平方公里,有孤东、长堤、垦东6、一棵树、新滩、新岛等几个油田上万名勘探、采油职工。还有利津、垦利以及沾化等县每年来种地、拾野禾、割苇子等无组织的部分农民群众。每逢汛期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将迁移抢救安置工作列为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重要任务。汛前以民政、公安、卫生、荒洼管理等部门逐级建立迁移抢救、巡回医疗、治安劝阻等专门组织,负责迁移抢救安置工作。根据洪水预报,对可能进水的滩区、村庄,先抢收洼地农作物,转移老弱妇孺病残人员及重要物资和机械设备,油田做好撤离准备,确定留守人员;对少数进入危险地带收秋、拾草的农民群众,动员迁出。洪水漫滩时,各级领导干部亲临前线带领抢救队伍,进行有秩序的救护撤离抢运物资等工作。如情况危急,济南军区舟桥部队及空军直升飞机参加抢救王作。抢救、迁出的群众,按政府预定计划,事先定好村户安置,热情接待。对受灾群众食、宿及医疗都做具体安排,并开展生产自救。
1949〜1988年的40年间,东营黄河河段有1949、1954、1957、1958、1967、1975、1976、1985年等8个年份普遍漫滩或大部漫滩,平均5年多1次。有不少年份造成秋汛、凌汛两次或多次漫滩,给滩区群众、油田建设造成很大损失。1958年汛期鱼洼以上滩地全部被淹,鱼洼以下河口地区局部漫滩。河滩内有村庄45个、15500人受灾,其中事先迁出8000余人,尚有24个村,7061人被水围困,淹死两人,滩内农作物绝产,有的房屋倒塌、财产被毁,受灾极重。1976年汛期洪水漫滩,利津县滩区有25个大队(即自然村)2539户、13451人受困,9万亩滩区耕地被淹,其中7.4万亩农作物绝产,倒塌房屋3826间,砸死大牲畜5头。
为帮助滩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本着依靠群众、以生产自救为主,国家给以适当补助的原则,发放救济粮款,减免农业税。洪水过后,政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补种、改种,增施肥料,尽量减少损失。黄河管理部门帮助整修排水工程,支援排水机械、管道,排出滩地积水力争适时抢种小麦。对被冲毁的灌溉设施、水利工程,由乡(镇)组织力量修复,政府资助油料、化肥、种子等,尽快恢复地力。对受灾的国家企业的生产设施,由有关企业修复。对受灾的集体、工厂、企业采取适当贷款的办法资助其恢复生产。为扶持滩区发展生产,自1976年以来,利津、垦利两县,国家投资184.9万元,兴建扬水设施,增加和改善灌溉条件,发展滩区生产。
为从根本上解决滩区群众因洪水漫滩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1974年国务院批准黄河滩区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每人留足口粮360市斤,除种子、口粮外剩余部分酌情分担征购任务,所留口粮不足360市斤者,收粮全部留用,缺粮由政府以统销补齐。黄河滩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特别自贯彻联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后,实行科学种田,狠抓麦、巧夺秋,变晚熟为早熟,改变传统耕作习惯和生产条件,滩区取得丰收,多数群众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五节抗洪纪实
一、1947年伏、秋汛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复归山东故道,正值解放战争,国民党策动内战,极力破坏解放区治河。解放区军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一手拿枪反蒋,一手拿锨治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洪水,保卫了解放区人民的胜利果实,支援了解放战争。
3月19日黄河水进入渤海区,24日由垦利县入海。黄水突然到来,处处皆险,沿黄人民虽日夜抢修,仍防不胜防。7月下旬,利津大马家险工大溜紧逼,诸埽掉蛰,埽前水深由3~4米刷深到10米左右,近200米长的堤顶塌入水中。利津县治河办事处副主任王砚农率6个工程班及600名民工新开秸埽15段,加高旧埽10段次。抢险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轰炸骚扰,杨董一民工中弹牺牲。防汛员工在来机就躲、走了又干的环境中连续抢险20天。险情渐趋好转的时候,大溜突然外移下延,一夜之际竟淤平脱险。河势突变后,主溜又直趋张家滩险工,埽坝纷纷下蛰、走失。原在大马家抢险人员,未及休息,又赶至张家滩险工,接连开埽9段,总长100余米,抢险持续40余日。在国民党军队飞机的空袭中,运料船工林子风牺牲,林子明负伤。与此同时,綦家嘴险工出险严重,县委书记向旭亲自指挥抢险。由于险工突入河心,大溜顶冲,加之风大浪急,埽坝几乎全部墩蛰入水。有些堤段堤顶已塌尽,仅余背河堤坡,势将溃决。民工惊慌踌躇之际,风向突然由东北转为西南,水势立见缓和,急忙召集民工砍运鲜料,突击修工,昼夜抢修,随蛰随加,终于转危为安。
8月下旬,垦利道口屋子(大堤桩号352+500)村东南顺串水沟有边溜直冲大堤,水面宽约100米,水深4〜5米。由于水深溜急,原有几段秸埽,不断出现掉蛰、后溃,大堤坡坍塌长500多米,严重堤段已塌至堤顶,形势十分危急。垦利县政府、治河办事处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调2个工程班,1个河防班,组织临河区500多名民工,连续苦战10几个昼夜,始转危为安。抢险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派飞机轰炸,晚上投放照明弹,把抢险工地照得如同白昼,武装匪特经常骚扰破坏,常被迫停工。加之阴雨连绵,抢险员工住在席棚里避雨,风餐露宿,顽强战斗,确保了堤防安全。
9月上旬,洪水盛涨,王庄险工抢大险。3日晨8号埽全部入水,抛砖护根一昼夜始见露面。7号、9号、10-14号埽又相继墩蛰入水,5日风雨大作,灯火难明,摸黑修工,7日晚又有10余段埽坝出险,县长王雪亭等带领2000余名员工抢护,11架国民党飞机低空轮番扫射5小时,秸料垛起火,民工王子明中弹牺牲,王增科、王文佑负伤。激战7昼夜,耗用砖、石4000余立方米,秸料15万公斤,方将18段埽坝抢护稳固。11日大溜突然下延,24〜28号埽身漂没,险工存料已被烧光用尽。三区区长于涌泉命各村负责人率众伐树,征集檩条(做木桩)、秸料、绳缆,又抢修新埽5段,因无足够砖石抛护根基,19日夜,绳断埽走,堤身溃塌不止,无料再修新埽,400余米长的砖坝被水冲垮,堤顶塌尽,仅剩0.5米厚的堤坡难以坚守。中共利津县委决定退守套堤,20日晨河水旋入套堤,遍生漏洞,县委又调200余各县大队战士参加抢堵。县长王雪亭、工程队长于祚棠率先跳入水中,60余名战士、民工、队员接踵入水,挽臂探摸洞口,填塞麻袋、料物被急流卷出背河。于祚棠抱起秸料投入洞口,其他人员仿效,水势渐缓,随又加塞被褥、麻袋、麦粮,终于抢堵成功。历时20昼夜,先后抢修端坝23段,堵塞漏洞16个。
二、1949年秋汛
入汛后,山东河务局、渤海区党委和行署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河防,确保抵御民国26年型(1937年)的洪水,争取更高的纪录,尽一切努力……不准黄河开口。7月27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黄河防汛工作的紧急决定”,号召沿黄河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起来,完成防汛一切准备。8月1日垦利专署成立防汛指挥部,张辑五任政委,王沛云任指挥,周今生、张雨村任副政委,田浮萍任副指挥。县以下各级相继建立了防汛指挥机构,积极做好迎战洪水的准备。
1949年汛期共发生7次洪峰,其中伏汛4次,秋汛3次。自9月6日起黄河中游地区普降大雨,黄河下游相继出现洪峰,第5次洪峰9月22日到达泺口,水位30.70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23日到利津水位13.47米洪峰流量7350立方米每秒。河滩民埝相继溃决,大堤偎水,堤防隐患相继暴露,险工大部发生溜势变化,埽坝连续出险,全线出现紧张局面。
垦利前左险工1号坝头抢险:入汛后,连续4次洪峰期间主溜右移,逐渐滚向1929年决口的故道,直冲1号坝头。8月30日裹头埽出险,7个工程班和垦利、沾化、广饶县民工,沾化、垦利两县县大队等1000余人日夜奋战,因水流过急,河底红泥层揭开后,坝前迅速刷深,1〜4号秸埽被冲走,随即退守5〜8号秸埽,随塌随修,至9月底已两次退修。9月30日第6次洪峰又至,溜势上提,主溜顶冲新修埽坝,从10月2日起,又紧张抢护3昼夜,终因溜势过猛,坝前水深达十五、六米,至6日新修埽坝全部冲垮,被迫再次后退250米,连前两次坝基已塌入河中400余米,7日又重新抢厢裹头埽。因该坝突出于河中,三面临水,险情异常严重,人员吃住及用料极为困难。抢险期间,渤海行署秘书长于勋忱、垦利专署专员王沛云亲临指挥,地委宣传部长崔庸率250余名干部,渤海区党委调研室主任王连芳、行署民政处长张玉圃带50余名干部相继参战。山东河务局派工程技术干部及直属工程队90余人参加抢险。渤海军区两个警卫团也应调参加抢险。渤海贸易公司及沾化、垦利、利津、惠民等县胶轮大车132辆,省航运队大小木船30余只,负责运输抢险料物。广饶、博兴、垦利、沾化县出民工3290人,垦利县临近村群众约3500余人未经动员部署,自愿参加抢险运料,当地妇女、儿童参加运料人数无法统计。抢险料物八方支援,由济南、章历、惠济、济阳、齐东、惠民、高青、滨县、蒲台、广饶等县运来石料3000余立方米,大绳4400根,木桩8500根,麻袋65000条,秸、柳料1060万公斤(其中:除本县外广饶、利津支援秸料135万公斤),还由利津王庄及本县运来红胶泥6000余立方米。在紧张抢险的日日夜夜民工一天吃一顿饭,一面抬土运料,一面啃干粮,河务局技正张善淮日夜不休息,带病坚持干;渤海区党委王连芳主任几昼夜不睡觉,由医生打兴奋剂,咬着牙坚持抢险;西羊栏子村于文凤、李桂兰、李向山等为抢险用料把自己的篱笆墙扒了送到河上;河滨区盛和村68岁军属宋凤网参加抢险运料;兴隆村的19个姊妹,14个儿童也从30华里以外,冒大雨赶送秸料。所有抢险干部民工都驻在坝头上的秸料棚里,吃凉干粮,喝浑黄河水,饱受风雨之苦,顽强坚持战斗,至10月17日埽坝初步稳固,保住了1号坝的安全,赢得了最后胜利。
此次抢险,苦战50余天,且战且退,经三次退修,跑掉埽坝12段。据不完全统计抢险用工16.68万日(运料工未计),实用秸、柳料562万公斤,石料0.22万立方米,砖0.13万立方米,麻绳0.75万根,木桩1.42万根,麻袋3.5万条,还有红胶泥达0.6万余立方米。
麻湾险工北坝头抢险:9月14日,麻湾最高水位15.77米,由于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北坝头发生重大险情。北坝头逆向插突入河中,长达120米,顶弯坐溜,新修坝基为沙性土质,质量极差,根石单薄。9月中旬,大溜紧坝头,埽前水深12米,其前沿突然全部墩蛰入水,险情十分危急。蒲台县委书记洪坚,县长李子元、垦利分局副局长田浮萍,治河办事处主任李秀峰等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调集龙居、乔庄两乡民工1000余人,水手50余人,干部、工人160余人,参加抢险。为防止继续淘刷埽坝采用柳石枕抢护,但因水深溜急,抢护不及,坝身溃塌不止,遂改用秸料搂厢。9月20日9时新做搂厢土胎蛰陷、木桩拔出,有的绳索崩断,随时有跑埽的危险,年;半百的工程队长李洪德奋不顾身站在即将沉入水的埽面上,高喊要料,在他的带动下,人、料迅速上去,经过10几个小时奋勇搏斗抢住了险情。18时刚拖住的埽坝由于激溜冲击,岀现整个埽体“仰脸”、“簸簸箕”险情,使埽体与土胎脱节过溜,抢护不及,霎时,绳断桩崩,工人们刚把在埽面指挥抢险的李洪德老队长拉上岸的刹那间,整个埽体全部被激流冲跑,土坝身严重坍塌不止,又冲掉20余米,剩下的不足10米,已难以抢护,县指挥部决定:加速备料,后退30米,重开新埽抢护。经过广大抢险员工苦干3昼夜,奋勇抢护,使险情转危为安。
王庄险工抢险:9月24日王庄险工溜势下延,自40号坝以下的7段秸埽接连墩蛰入水,埽前水深由4米刷至14米。县长邢均奔赴王庄指挥抢险,800多人连续抢修14个昼夜,因水深溜急,坝体屡抢屡蛰,石料已用尽,而险情继续恶化。在危急关头,工务股长于祚棠提议以麻袋装红淤泥抛护埽根的办法,即调民工用1万多条麻袋日夜装红淤泥3400余立方米抛于埽下,巩固了埽基,外围又抛柳石枕维护,抢住了险情。
三、1958年大洪水
1958年7月,黄河中、下普遍降雨,花园口站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5次,7月17日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23日到达泺口站,洪峰流11900立方米每秒,水位32.09米,超过保证水位1.09米。25日9时到达利津站洪峰流量10400立方米每秒,水位13.76米,超过保证水位0.89米,全线堤防吃紧,黄河防总决定:“依靠群众,固守大堤,不分洪、不滞洪,坚决战胜洪水”。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极为关心,周恩来总理中断会议乘机飞往郑州主持研究黄河防汛工作,批准黄河防总决定,总理办公室电话通知山东省委,要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加强防守,确保安全。省委、省府迅速决定部署沿黄地、县、乡党委、政府全党全民动员,集中一切力量与洪水搏斗,在不分洪的情况下,坚决保证沿河人民安全与农业大丰收。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亲临防汛前线指挥,要求各县限期做好思想、组织、料物准备,破除滩地行洪障碍,做好群众迁移抢救工作。惠民地委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集中力量以保证战胜洪水,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决定由地委副书记崔振华、地委常委孙明村、秦景文,副专员王玉华等组成黄河南岸分指挥部,地委、专署、军分区及地直各部门,除留一部分干部做好后勤供应外、其余分别到各县防汛第一线,县委书记和县长除因病不能上堤外,均到前线重点指挥。宫家、王庄、集贤、佛头寺(今胜利)麻湾为重点防段,每处配县委委员以上干部3名组成领导核心,加强防守抢护,每华里堤防设基干班、抢险队150人,防汛队150人,由脱产干部4〜5人带领上防;二线做好人力、料物准备,保证要人有人,要料有料,随调随到。自19〜24日洪水漫滩,堤防偎水,利津县委书记李旭带领6名副书记、3名正副县长、16名县委委员,1365名干部、职工上堤防守;广饶(今垦利)县委书记方坤、县长刘贞云亲自坐镇指挥,2名县委副书记、3名副长分赴各重要堤段领导抗洪斗争。当防汛抗洪进入紧张阶段,两岸166公里堤防上防达15万人,干部、工人近3000人。在巡堤查险的同时堤顶加子埝长165.5公里,修后戗、加高埽坝、抢护险情共用土方36.4万立方米,用柳枝272.1万公斤,石料2898.6立方米。抗洪紧急时刻,除惠民专署调拨大宗料物、车辆、船只外,济南、青岛、淄博地市支援的人力、料物源源不断的赶赴抗洪第一线。淄博市派医疗队1个,医生1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部队派遣官兵100人。沾化县接到增援指示后,派遣干部100名、民工1万余人及麻袋45300条、照明车1部,日夜兼程上堤防守。广大防汛员工奋战6昼夜,战胜洪水,保证了堤防安全。
四、1964年汛期
7月下旬,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9630立方米每秒。由于黄、汶洪峰相遇,黄河下游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艾山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出现5次,泺口洪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持续100天。利津站年径流量973.1亿立方米,是1934年以来年径流量最大的一年。
7月31日,风雨交加,利津站洪峰流量8650立方米每秒,水位13.51米,抗洪进入紧张状态。利津、垦利县委书记、县长除留主持工作外,其他均上堤分工程点指挥防守,并自县直单位抽调干部同公社干部深入第一线领导防守抢险。洪峰期间山东省副省长粟再温、惠民地委书记王成旺、专员郭林先后深入防守第一线视察水情工情。
洪峰期间险情以利津县为重,堤防、险工、控导工程累计出险196段次;风浪险9907米;渗水堤段6160米。抢险共用石料4788立方米,柳、苇料32.4万公斤,青料50万公斤。填垫冲沟浪窝用土方1.6万立米。利津东关1号、5号和张家滩7号柳石堆因6月29日大溜紧逼,淘刷坝胎,石堆坍塌蛰陷,加枕抛石抢护。31日又被漫顶,埽面走溜,刷成深沟。东关4〜9号逐段柳石堆危急,利津县委、城关区负责人陈光同、张廷祥亲临现场指挥抢险,副县长李风英带领员工400余人冒雨运石,抛挂柳树冠,以石压苇、搂厢坝身,终于扭转险局。
五、1975年利津抗洪抢险
花园口9月下旬岀现第11、12次洪峰,于10月20日17时汇流抵达利津站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水位14.52米。堤防、民坝全部靠水,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宋传伦在县指挥部坐镇指挥,县委副书记张肇远、马登强及县委常委数名分驻宫家、王庄、集贤、东宋各指挥点同各公社党委负责人亲临前线,带领群众防守抢险;济南军区5522部队赶来支援抗洪斗争,全县设防达1.2万人。各处控导工程在漫顶前全力进行抢护,东关13、15号石堆被急流冲垮,修防工人马成福、邵长增、韩星三、王吉汝率众以滚厢抢修出水;东坝5段柳石坝坝后走溜,因洪水急剧上涨,抢护不及垮掉。四段以下民坝单薄,不能御水、险情迭出;接民坝的利呈公路(以路代堤)水与路平,有的近漫溢。民坝与公路先后出漏洞63个,防汛员工在解放军和沾化县组织的5000人支援下,经紧张抢护,使险情转危为安(见第四篇)。此次抢险,共用石料3027立方米,土方10.6万立方米,草袋3.1万条,苇席5297领,秸、柳128.2万公斤,木桩2.4万根,绳3242公斤。
六、1976年防大汛
1976年是河口改道清水沟第一年大汛。8月下旬至9月上旬,花园口出现第5、6次洪峰,流量均超过9000立方米每秒。两次洪峰汇流入山东,9月5日到泺口,水位32.14米,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8日到利津站洪峰流量8020立方米每秒,水位14.71米,超过1958年最高洪水位0.95米,为建站以来伏秋大汛最高水位。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在东营河段持续17天,总洪量达100亿立方米。
洪峰到达,滩地漫没,堤防偎水,全线设防。地、县、社(乡、镇)三级领导上阵指挥,上堤防守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干部15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55207部队官兵400余人,投入最艰苦的十八公里抢险;胜利油田派出汽车20部运送抢险料物。垦利县委书记王凤仁冒着大风雨,柱着拐杖步行20余华里赶赴抢险工地指挥抢险(见第四篇)。利津县县委书记宋传伦、副书记马登强坐镇指挥,其他县委副书记、常委分工去重点堤段指挥防守;各公社书记均深入第一线带领群众巡堤查险。清河村前发现水中有漩涡,该村民兵张树森不顾水深水凉跃入水中探摸洞口。利城后北街民兵女副连长赵卫军身患重感,仍坚持带领民兵在齐腰深的水中打桩编柳抢护风浪险情,晕倒两次不上岸。由于军民团结抗洪,干群同甘共苦,后方全力支援,防守人员认真巡堤查险,抢护险工坝岸、堤防渗水、风浪坍塌等险情,鏖战20余日,赢得了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章 防凌汛
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黄河下游为凌汛期,因封冰阻塞水道,涨水快、幅度大,轻者淹没滩地、村庄,大堤偎水;重者溃堤失事,造成严重灾害。建国前防御凌汛无有效措施,故有“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的说法。民国期间1926-1937年几乎连年凌汛决口。1928年(民国17年)利津县(现垦利县)棘子刘、王家院、后彩庄、二棚村等,先后决口6处,淹没70余村。1929年凌汛又在利津扈家滩决口,淹利津、沾化两县60余村。据《河务特刊》记载: "扈家滩口门水势浩荡,冰积如山,当年未堵,12月凌汛复至,附近村庄尽成泽国,房屋倒塌无算。淹死人口、牲畜和淹没财产难以数计”。
建国初期,1951年和1955年凌汛开河时,大量冰凌分别在利津前左、王庄等处插塞形成冰坝,水位猛涨。冰坝以上30公里堤段均超出保证水位,大堤出水仅0.5米左右,凌情危急,当时虽经全力以赴爆破冰凌和加强防守,终因数十公里河道内冰积如山,爆破无效,加之当时堤身隐患多,曾出现漏洞多处,天寒地冻,抢护很难,造成利津王庄、五庄两次决口,淹利津、沾化、滨县土地133万亩、受灾人口26万余人。两处口门均在当年春堵复,灾区群众很快恢复生产。40多年来,东营市人民与凌洪斗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50年代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下,对过去遗留下来的残破堤防加修、加固、消灭隐患;同时采取打冰撒土、打封口、人工爆破、大炮轰、飞机炸、破冰船撞压等破冰措施抗御凌洪,并在小街子修建减凌溢洪工程;60年代初,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蓄水运用、结合爆冰分水等措施,对减轻下游凌汛威胁起了很大作用;70年代在垦利修建河道展宽工程,以备严重凌洪运用,取得1955年后历年安渡凌汛的效果。但东营市地处黄河尾闾,气温低,河道窄弯,河口变化多端,又距三门峡水库较远,防凌调度灵活性较差,防凌威胁依然存在。
第一节凌汛成因
黄河凌汛因受气候、冰凌、水量和河道形态等因素影响,凌情变化复杂。经多年实践体验,凌汛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气象因素
河道自兰考东坝头转向东北,沿程纬度增高。东坝头地处北纬34°50′东营黄河为37°50′。由于纬度的差异,冬季气温上暖下寒,上段河道冷的晚、回暖早、零下气温持续时间短;下段河道则反之。河口地区以北镇气象值比,历年冬季平均气温较郑州低3.3℃,个别年份如1957年1月中旬平均气温,北镇较郑州低7.4℃,该年1月18日,北镇日平均气温较郑州低15.2℃,负气温持续天数比郑州长43天,比济南长27天。稳定转负日期,比郑州早13天。故上段河道封冻晚,冰层薄、融冰开河早;下段河道封冻早,冰层厚,解冻开河晚,往往形成上段解冻开河冰水齐下,而我市河段仍在固封,极易发生冰凌插塞,形成桥、冰坝,水位猛涨。历年强寒潮入侵,气温骤降,促成河道淌冰封冻,寒潮过后气温回升,且变幅较大,影响凌情变化。1950〜1988年的39年中,只有5个年份未封河。封河最早年份是1987年12月1日,由河口地区清7断面以下7公里处封河;封河最晚是1971年2月1日,由利津窄河道封河。在34个封河年份中,有26年自河口先封,有6年自窄河道先封。开河日期最晚的年份为1969年3月18日。境内封冰期多年平均53天,最长达85天(1967〜1968年度)。平均冰盖厚度在20厘米左右,插封河段厚度达50〜70厘米。主溜道冰盖下面往往有冰花、冰屑滞留,最大厚度在3米以上。而济南以上冰厚一般在10厘米左右,并且冰下冰花冰屑很少。气温转暖开河时,冰凌伴随大量河谷蓄水拥泄而下,东营河段仍然固封,时常出现水鼓冰开的“武开河”局面。坚硬庞大的冰块在陡弯或浅滩受阻卡塞,几小时内便成冰堆、冰桥、冰坝,水位陡涨、漫滩偎堤。1951年在垦利前左险工,1955年在利津王庄险工聚成冰坝后,都曾导致大堤决口。河口地区冷空气活动一般在3〜8天出现一次。气温的起伏升降,对封河、开河影响极大。1969年凌汛,有4次幅度较大的气温升降,形成惠民归仁以上“三封三开”,东营河段固封不动,冰量与日俱增,全河冰量超过1亿立方米,是罕见的严重凌汛。
二、流量变化
下游河段流量,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受宁夏、内蒙河段淌凌封冻增大河槽蓄水的影响,形成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马鞍形”过程,小流量、低气温时段,河道易封冻。如封冻早,冰盖低,冰下过水断面小,当流量骤然增大时,迫使冰盖随水位抬高,水位急剧上涨,导致“武开河”的严重凌汛。1955年凌汛前期气温低,利津站封河流量298立方米每秒,由于冰下过流小,泺口以上河槽蓄水12.73亿立方米。上段开河时,河槽蓄水释放,泳口站洪峰达2900立方米每秒时,东营市河段固封,形成“武开河”,造成利津王庄卡冰壅水、五庄决口。1973年1月上旬,利津站封河时流量257立方米每秒,1月11日至150,三门峡出库流量由500增至870立方米每秒,19日泺口站流量增大到890立方米每秒,当日19时,惠民五甲扬水鼓冰开形成“武开河”,沿程多次卡冰阻水,利津站形成1620立方米每秒的凌峰,王庄以下宁海河段形成冰堆、冰坝,水位超过1958年大洪水0.8米,造成利津、垦利县部分堤防极为紧张的局面。1979年1月13日气温下降,以北镇气象值为据,15日最低气温降到-10℃,日平均气温﹣6℃,利津站流量747立方米每秒竟封河,因冰厚增加,冰絮增多,麻湾险工断面冰絮占过水断面的72.9%, 丁家控导工程下首的王旺庄断面占77.2%。因过水受阻,使张肖堂以下大部漫滩,村庄被围,后气温回升,利津以下主河道大部开通,凌情缓和。2月2日,气温最低下降到﹣19℃,已开河段又重新封冻。8日前后气温回升,逐渐开河。因河槽有8亿多立方米的蓄水,形成利津1080立方米每秒的凌峰,造成二次漫滩。
三、河道形态影响东营河段具有弯、窄、宽、浅、乱的河道边界条件,对凌汛有直接影响。(一)弯、窄河段冰凌卡塞机遇多,利津最窄河段河道宽仅有460米,麻湾、王庄、一号坝、前左等河段弯、窄,是构成卡冰、壅水的条件。1951、1955、1979年凌汛,大量冰凌分别在前左、王庄、麻湾等处形成冰坝,造成严重灾害。(二)宽、浅、乱河段,流冰易受阻,滞留壅塞。河口段尾闾摆动,河道宽、浅散乱,流速小,明暗沙洲较多,极易插封,常在气温不甚严寒的情况下,在河口段早封河节节上溯。1972年河口尾闾发生小摆动,封河前与畅流期相比,同流量水位抬高0.8-1.2米。12月12日冷空气侵袭,最低气温降至﹣10.1℃,封河前三日最低气温累计为﹣20.8℃(高于历年平均值12℃)淌凌密度仅为40〜60%,却首先封河。1976年河口改道清水沟,当年12月下旬寒潮入侵,气温下降,利津25〜27日,日平均气温﹣8.3℃,流量700立方米每秒左右,由于新河道宽、浅、乱,沙洲较多,12月27日凌晨最低气温降到﹣11.7℃时,此河段首先封河。(三)主槽淤积抬高,滩槽高差减小,河势溜向变化,增加凌汛漫滩偎堤的机遇,加剧了凌汛的严重情况。自70年代以来,凌汛出现了新情况,封河漫滩。西河口、王庄、麻湾等河段也均在封河期发生过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串水和漫滩。尤其河口段新流路,滩槽差更小,封河、开河都易漫滩,油田勘探开采和土地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凌汛迁移抢救、防护任务十分繁重。
四、凌洪突变异常
黄河凌汛情况复杂,难于预测和防治。河道封冻后,冰下过流能力比畅流期小,河槽蓄水续增,水位上涨,一旦解冻开河,拦蓄水量急剧释放,向下游推移,沿程冰水越集越多,形成凌洪。1973年三门峡加大泄量,孙口站和泺口站的最大凌洪流量分别为672和1270立方米每秒,至利津站最大凌洪流量却增大到2230立方米每秒。水鼓冰开,大块坚冰在下游河道受阻卡塞停滞,上游流冰下插上爬,短时间横跨断面在纪冯河段形成冰坝,冰壅王庄与纪冯之间,冰坝上游水位陡涨,滩地过水,冰水漫决宁海挑水坝。凌情变化特快,水位涨率极高。同时天寒地冻,抢护困难,人力难施,防凌常处于被动紧张局面。因结冰河道水流受阻,流量虽小,但水位高。1955年凌汛,利津站凌峰流量仅有196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高达15.31米,流量不及1958年汛期洪水10400立方米每秒的五分之一,而水位竟高出1.55米。鉴于气温、冰量、流量、河道形态诸因素影响,50〜70年代,在东营河段形成4次冰坝,造成严重威胁(见图3—1)。
东营黄河历年冰坝位置示意图 图3-1
前左冰坝:1950年冬封河时,利津站流量460立方米每秒,全河封冻长550公里,冰量5300万立方米。河谷蓄水3.64亿立方米。河口附近冰厚0.4米左右。次年1月23日气温回升开河,30日夜开至垦利前左一号坝。由于坝头阻碍至10号坝前仅冲开溜道宽10余米,以下固封。上游来冰,即由此插封,上插至一号坝,形成冰坝,水位陡涨2米。2月1日冰坝继续上插至宁海一带,全长20公里,冰量约1000万立方米。晚东北风大作,气温骤降,2日最低气温降至一7.3℃,6日最低气温达一11.2℃,河道、滩地插塞冻结,水冰都不能下泄,2月3日,利津站最高水位达13.76米,较开河前上涨2.86米,王庄险工以下300米处大堤背河土塘出现漏洞,经奋力抢堵无效,于2月3日1时45分堤身溃决成灾。
王庄冰坝:1954年12月15日,利津站流量610立方米每秒,在河口小沙插封,至次年1月1日封至河南荥阳汜水河口,封冻长623公里,总冰量1亿立方米以上,河谷蓄水8.85亿立方米。1月22日气温回升,28日开河到泺口,凌峰流量2900立方米每秒,29日晨开至利津王庄下首,由于河口地区气温仍在一8.5℃至一11.6℃,冰凌尚坚,不具备开河条件,水力鼓不开冰盖,上游来冰卡塞在王庄险工,形成冰坝延伸至麻湾险工,长24公里,冰量1200万立方米。29日18时30分,利津站最高水位15.31米,上涨4.29米。王庄险工以上堤顶仅出水0.5~1米,深夜骤起7级大风,气温下降,在特高冰水位的压力下,先后出现漏洞7处,经大力抢堵,转危为安。唯在五庄老口门处之漏洞抢堵无效溃决成灾(见图3—2、3—3、3—4、3—5)。
1954-1955年度凌汛期气温过程线(日平均)图3-2
1954-1955年凌汛期流量过程线图3-3
1954-1955年度王庄一五庄冰坝水面线图3-4
1954-1955年凌汛王庄一五庄冰坝水位过程线图3-5
宁海冰坝:1972年12月28日至次年1月12日,连续低气温,河口地区达﹣10℃〜一11℃,日平均 ﹣6°C〜-8°C,利津站流量300〜500立方米每秒,先自河口封冻,至1月2日由十八户向上插封,东坝以下河段插塞严重,最上封至惠民归仁险工。15日三门峡水库泄量突然增大,泺口以下普遍涨水,18日流量增至1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形成“武开河”,张肖堂卡冰3小时,壅水0.8米,又在利津老董村以下卡塞,利津站水位陡涨至14.35米,凌峰流量达1620立方米每秒,19日晨开至宁海受阻,形成冰坝,上排至王庄险工下首,有的冰堆高达7〜8米,冰坝长5公里。7时左右,冰水漫溢宁海挑水坝,坝基冲开3个缺口。王庄以上25公里河段普遍漫滩,王庄水位达13.81米,超过1958年最高洪水位0.72米,高水位持续5天,堤防偎水近120公里,岀现渗水管涌30余处,经及时防守抢护,转危为安。由于冰坝以下及滩地最大过水量达1300立方米每秒,又加三门峡控制泄量,水位下降,气温回升,至24日冰坝消失(见图3-6、3-7)。
利津东坝(宁海)河段冰坝
1972-1973年度凌汛期日平均气温过程线图3-6
1972〜1973年度宁海冰坝水面线图3-7
麻湾冰坝:1979年1月9日冷空气侵袭,气温大幅度下降,15日河口地区流量700〜800立方米每秒封河,并形成梯级封河。麻湾险工河段产生严重冰塞、冰絮,过水断面缩小,水位壅高漫滩,北镇大桥中断交通,封河至滨州大高家。封河全长110公里,冰量约1000万立方米,23日气温回升,北镇以下局部开河。冰凌壅塞至麻湾形成冰坝,冰坝长4.5公里,冰厚3.5米(参见图3—8、3—9) 。
1978-1979年凌汛麻湾冰坝 图3-8
丁家护滩下首(即王旺庄险工下首)断面图3-9
1月27日气温骤降,北镇日最低气温达﹣19.5℃,时值三门峡控制泄量造成第二次封河,封至河南省原阳县大张庄。2月5日后气温急剧回升,济南以上最高气温达13℃,河南和山东荷泽地区冰凌融化,河槽蓄水剧增,形成第二次开河。泺口以上已形成1300多立方米每秒的凌峰。9日开到北镇,因麻湾冰坝稳固,道旭水位涨至17.47米,北镇滩区复漫,大桥二次中断交通。2月10日后气温继续回升,王旺庄以上冰凌开通,王旺庄至麻湾冰坝仍未解体,南展区做了分洪准备,因冰坝下尚能少量过水,窄河段冰凌逐渐变弱、滑动,至19日全部开通,安渡凌汛。
第二节冰凌观测
凌汛期一般自每年11月20日起至次年2月底止,特殊情况下由山东河务局通知提前进入或推迟结束凌汛。为了解掌握冰凌情况,收集水文、冰凌、气象资料,研究冰凌变化规律,据以采取防凌措施,战胜凌洪,从50年代初,即开始冰凌观测工作。
一、水文、气象观测
水文、气象直接影响河道冰情变化,及时准确地预报冬季各月、旬的水文、气象,是制定战胜凌洪措施的重要依据。依据长期预报(月以上)制定防凌方案,根据中期(旬)和短期(3天)预报,结合凌情实际确定防凌措施。气象预报除由各级气象部门及时提出并与黄河部门密切联系外,黄河水文、修防部门按规定布点观测,结合河道形态,研究冰情内在原因与相互作用。水文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流冰量、冰速、冰厚、水内冰等。气象观测项目有:气温、水温、风向、风力(速)、阴、晴、雨、雪等。除水文、水位站按规范观测要求进行外,各险工布设水位观测,以补局部河段出现特殊冰情时的水位变化和影响范围。
二、冰情观测
1.结冰、流凌期:观测冰松与棉冰、岸冰宽、水内冰、河底冰、冰礁、流冰、冰块厚度、最大冰块面积、行凌速度、流冰密度(水面流冰占水面的比数)。
2.封冻期:观测封冻地点位置、长度、封冰段数、封冻形式(平封、立封)及局部未封河段(清沟)位置、长度、宽度、段数、冰塞(插冰堵塞情况)、封冻冰层下碎冰厚度、长度、冰浮起(升高)、冰裂缝、蛰陷、悬冰、连底冰、固定冰孔观测冰厚等。
3.解冻、开河期:观测冰色、冰质变化、岸边融冰脱边、滑动、解冻开河的位置、长度、速度、形式(文开河或武开河)、冰凌卡塞、堆积、冰坝等产生的地点、发展变化速度及出险情况。
4.冰情普查:凌汛封冻后,各段组织若干观测小组,每组7〜10人,学习观测方法,划分观测段落(见表3—4),配备洋镐、冰镩、量冰尺、冰花尺、测深锤绳、记录文具等。由河务局、修防处根据冰情发展情况,统一时间普查封冻河段的冰厚分布、冰花(冰层下碎冰)、封冻特征、冰质、冰貌、冰量计算、冰下过水面积、水流畅通情况等。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情况,发现封冻河段卡冰重点。
东营市黄河冰凌观测任务表 表3-4
5.封冻横断面测量:各观测组定期测量,每公里1个,重点河段适当加密布设。第一次横断面测量,每个断面按30〜50米凿打冰孔,测记冰盖、冰花、水深数值后,插入标记,每5〜7天重测1次。冰凌普查及封冻断面测量成果报修防段统一整理成图、表、文字资料后,分别报送河务局与修防处及对岸修防段。如所辖河段出现冰塞、冰桥、冰坝等特殊冰情,将发生的地点、时间、气象、冰量分布、变化过程及河道过水能力,安排专人重点观测,并作专题上报(见3—5、3—6、3—7、3—8表)。
黄河历年凌汛情况统计表表3-5
(续表)
注:1.1949-1950年为未封河年份。
。2.本表第二栏最早封河日期格内之12月xx日均为上一年份的12月xx日。
封冻年份封冻要素统计表(表3-6)
(续表)
说明:1.凡年内数次封河者,皆为第一次封河的统计值。
2. 流量、流速系首封日期当日的利津站流速。
3.气温值为北镇气象站资料。1984年后为东营胜利油白气象资料。
4. 表内第二栏封河时间格内的12月××日均为上一年份12月××日
东营市凌汛冰塞(坝)要素统计表表3-7
未封年份要素统计表表3-8
注:1950年封河,未有上述要素资料
第三节防凌措施
黄河防凌是东营市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民治黄以来,在与凌洪斗争中,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提高认识,日益改进和完善。其措施是:
一、破冰
50年代,认为冰凌是产生凌讯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破冰措施,防治凌洪,如打冰撒土(灰)、破冰船破冰、炸药爆破、炮群轰冰、飞机投弹炸冰。此外,还曾试验过拦冰栅,以减轻河口地区冰凌威胁。
(一)人工及炸药破冰:建国前每年凌汛期组织职工、群众在险工段人工砸冰,并在秸埽前挂“冰排”,下“独角虎”,以护秸埽。50年代初期,首试人工打冰和打封口拨冰扩大封口,打冰撒土(灰)以融冰。封冰厚度15厘米以上时,即在弯、窄河段,由河心向外,用锛、镐打成10〜20厘米的冰沟,呈20〜50米宽的方格网形,沟内撒土(灰),靠太阳辐射热助冰融化,造成弱点,形成冰缝,利于开河时水鼓冰开,连续实行四年,因实效不大而废弃。后用炸药爆冰以利开河,由黄河工人为主组成爆破队,每队30〜50人。前方组:负责布孔、下雷、接线、操作电源起爆;后方组:负责包药、装雷管、运输药包。安全保卫和夜间照明,有领导、公安人员负责,凡爆破任务重、时间紧时,有解放军组织爆破队配合完成任务。爆破原则是:“宽河道不爆,窄河道爆”,避免宽河道碎冰流到窄河道卡塞。对窄弯河段爆破成30-50米见方的格子网,对重点河段爆酥爆透形成流道。爆破地点长度,视冰情而定,窄河道以下的爆破要有一定距离,以免插塞下口向上延伸到窄河段。宽河道卡冰,水可从滩地下泄,一般不爆,以推迟开河时间。爆破时机:根据气温回升、上游开河、河谷蓄水以及冰质状况全面分析,有开河迹象,在开河前3〜4日进行爆破。爆破早了气温下降复冻,爆破晚了则失去时机。
(二)破冰船破冰:1957年山东河务局购置破冰船两只,每只400马力,船长31米,吃水深1.5米,利用船壳将冰层撞碎或用船体重心调节将冰压碎。1958年1月在义和庄以下河段破冰58公里,打通义和庄至前左河段封冰。1971年1月10日,当冰厚0.15〜0.2米,冰絮1.8〜3.8米,流速小,冰凌插塞严重情况下,破冰船自义和庄险工逆水而上、前进十分困难,7天累计行程4.8公里,最慢日进400米。2月4日,冰厚0.3米,冰质较硬,由罗家屋子顺水下行,8日到罗4断面以下,计行5.5公里,日行500米,罗4以下冰花厚2.4米,日行30米至几米。由于顺水破冰,冰絮随船而下,前破后塞,故又采用爆破助航,结果试验失败。2月18日气温回升,有开河迹象,破冰船在义和庄与罗家屋子之间施破,先顺水撞开航道继逆水拓宽,经过20小时,破冰长14公里,破宽60〜100米,效果尚好。1974年凌汛,利津窄河段盖面冰做人工爆破和破冰船破冰对比试验,人工爆破冰面积占40%,消耗炸药40余吨,动用汽车30余辆和人工2000个工日;两只破冰船破冰面积占60%,人工120个工日,用油5吨,试验效果表明,船破冰经济安全,但制约因素较多。在冰盖厚或冰絮稠密、水量小的情况下,因船功率小、吃水深,难以实施。后即调往浅海队作测量船用。
(三)炸药爆破流冰:在开河时常有大块流冰,极易卡塞壅水,为助顺利开河,在弯曲河段易卡塞处,选择有利地势抛掷手雷(小药包)或定向集团药包炸破大冰块,小药包重0.5〜2.0公斤,投掷方便但效果小。60年代采用抛射集团药包,重7~15公斤,抛射距离200米左右,效果较大,但因受土壤、风力、风向等影响,抛射时机难以掌握,操作技术须经专门训练方能实施。
(四)药弹爆破冰坝:开河时冰凌卡塞或形成冰坝,应迅速查明冰坝支撑点或薄弱段,抓住冰坝插而未稳的时机,加大药量,集中力量,以最短的时间炸开通路,抽沟引溜,孤立冰堆,扩大爆破效果。当人员不能上冰坝设置炸药时,可抛射集团药包爆破。当人力爆破无法实施,可用迫击炮集中火力连续轰击。1973年河口出现冰坝阻水,人民解放军用榴弹炮、穿甲弹连发5炮,冰坝被击溃,水位降落。而1955年1月王庄险工岀现冰坝,冰凌堆积十余公里,下游几乎断流,虽采取爆破、炮击、飞机投弹等措施,均未生效。1968年3月5日河口冰凌阻塞河道,水位急涨,部分滩地淹没,西宋生产堤冰水漫溢,经组织人工爆破、炮击、飞机投弹,7日罗家屋子以上卡塞河段开通,8日冰水入海。窄、弯河道出现冰坝,靠近堤防、险工坝头,飞机投弹难以准确,危及两岸堤防,70年代后未再动用。
二、调水分水
通过多年防凌实践,逐渐认识到凌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能,在封冻期河槽蓄水量加大,开河时迅速释放形成凌洪,且沿程增大,致使坚冰由高水位压力破裂开河。当鼓不开封冰时,冰凌堆积形成冰塞、冰坝。据此,防凌措施由破冰为主,发展为以拦分洪水调节河道水量和破冰同时并举,取得显著成效。
(一)小街子减凌溢水堰:1951年凌汛王庄决口,鉴于利津窄河段易卡冰壅水,造成危害的情况,当年冬,在小街子兴建减凌溢水堰,开辟溢洪区,如遇冰凌卡塞河道壅高水位,即利用溢洪堰,有控制地分泄大河水量,以减轻堤防威胁。1955年1月29日,冰凌开到王庄险工窄弯河段,冰凌卡塞形成冰坝,堵塞河道。29日19时爆破堰前围堤,运用溢洪堰分水,因缺乏经验,爆破时机已晚,未能避免五庄堤防溃决。1956年拟决定增临时分洪口门,如冰坝壅水点发生在小街子以下较远的地方,在梅家庄、宋家庄及东张临时爆破口门,届时据情分别应急运用。后兴建黄河南展宽工程,减凌溢洪区包在展区之内,南、北顺堤废除,溢水堰作临时分洪口使用。
(二)三门峡水库调节: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为下游防凌调节河道水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封冻前调平运用。下游河道冬季流量受内蒙河段封冻影响和上游水库蓄水发电、冬灌,使潼关站流量减少,下游河道小流量与最低气温值同时出现,造成易封河的不利局面,利用三门峡水库于封冻前调平下泄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左右,以增加冬季流量推迟封河期。根据山东河段封河流量与气温关系统计分析,当河道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时,到达利津为500立方米每秒左右,可使封河日期推迟。东营河段一般封冻日期为12月中旬或下旬,三门峡至利津站水流传播时间约11天左右。三门峡调平日期为12月上旬,终止日期在12月下旬。
封冻后蓄水运用。多年统计花园口至利津年平均槽蓄增量为3.7亿立方米,1955年最大达8.85亿立方米,为逐年降低槽蓄水量,1973年后,河道封冻,三门峡水库保持稳定下泄,考虑三门峡水库有限容量,最大蓄水18亿立方米,控制运用43天。1977年实际蓄水19.5亿立方米,控制运用67天,结果水库回水影响潼关附近,在稳定封河时段,水库下泄流量以稍小于冰下过流能力为宜,下泄流量多少,视封河期长短及槽蓄水量大小而定。
解冻期控制运用。在预报下游开河前,下泄流量控制在200立方米每秒以下,直至断流,减少河槽蓄水量促成“文开河”。1967年下游封冰长616公里,总冰量1.42亿立方米,最大河槽蓄水11.89亿立方米。由于开河预报准确,三门峡于1月20日关闸断流8天,水库蓄水11.5亿立方米,削减了槽蓄水量和开河流量,在冰量多,原槽蓄水量大的情况下,未造成“武开河”,保证了防凌安全。三门水库的防凌运用,对东营市河段的防凌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三门峡距东营封冻河段远,期间气候多变,适时运用,难以掌握。1969年凌汛三门峡水库2月5日关闸断流,下游河道2月10日第二次开河,艾山、孙口站开河凌峰流量达2500立方米每秒以上,形成冰坝壅水,梯子坝等河段壅高水位接近1958年最高水位,造成凌汛的严重局面(见表3〜9)。
封冻期三门峡水库关闸后各级流量传播时间表表3-9
(三)涵闸分水:开河期间,结合沿黄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蓄水和人畜用水,适时分水削减凌峰,是下游防凌的辅助措施。东营市以上引黄闸,总引水量2000多立方米每秒。如渠道允许,放水量可观,对推迟下游开河有益,但灌区渠道蓄水问题很多,难以实施。东营市1、2月实际引水有限,据1984-1988年5年平均引水仅0.2亿立方米,结合春灌和油田工业生产用水、蓄水对东营黄河防凌作用不大。
(四)南岸展宽工程:博兴麻湾(今东营区)至利津王庄30公里河道有“窄胡同”之称。单式河道,一旦冰凌卡塞,水无泄路,水位陡涨(1958年卡凌后,刘夹河21小时上涨4.29米),极易成险,甚至决口成灾。1971年开始,兴建垦利县南岸展宽工程,是通过窄河道的堤距展宽,以解决凌汛为主,结合防洪、放淤和灌溉.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设计运用方案:防凌。当冰凌卡塞形成冰坝末端在綦家嘴以上壅水到设防水位时,利用麻湾、曹店分洪闸联合分洪;冰坝末端在小李险工或王庄险工时,利用曹店分凌闸和小街子减凌溢水堰联合分洪;冰坝末端过曹店以上,利用麻湾分凌闸单独分洪。以上各闸、堰分水均由章丘屋子闸泄入黄河,最大泄量1530立方米每秒。
工程建成后,1979年汛期利用曹店、胜利闸、路庄虹吸管在垦利县境内实施大放淤,放水26天,引水6.24亿立方米,淤改土地8.2万亩。防凌,因汛期洪水未到设防水位未用。
三、人防
凌洪变化快,陡涨的高水位最易暴露堤防隐患和弱点。组织沿黄群众守护堤防,是战胜凌洪的基本措施,也是取得凌洪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黄河堤防虽经历年培修加固,仍有隐患和薄弱环节,凌汛高水位时更易出险,加之凌汛期天寒地冻,取土困难,增加了防守难度,更须严密巡查防护。每届凌汛,都按防大汛的标准规定,恢复和建立各级防凌指挥机构,充实办事人员,每年12月底以前逐级召开专门黄河防凌工作会议,进行思想发动,组织各类防凌队伍,落实各种工具料物。除基干班、防汛队、抢险队按防大汛要求组织外,全市以黄河工人为主组建9个爆破队,胜利油田以石油工人为主组织2个爆破队,队伍技术训练和抢险料物、照明设备、破土工具、安全防寒保护用品等准备工作事前做好。凌洪漫滩偎堤,严密巡堤查险,发现险情及时抢护,确保堤防和河口地区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年防凌工作中,组织工兵、舟桥部队参加爆破冰凌和迁移抢救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四节抗凌纪实
人民治黄40余年,除5年未封河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凌汛发生。1948年滩区抢救,大堤抢险;1951年王庄决口;1955年五庄决口;1969年三封三开;1973年纪冯形成冰坝,宁海坝基冲决。都造成了损失和人畜伤亡。
一、1948年凌汛
2月7日气温较低,已开河段冰水受阻,水位上涨,9日滨县张肖堂以下凌洪漫滩,水深2米。利津、垦利滩区居民未及迁出,滩内70余村被淹,利津崔家庄、东关、毕家庄、薛家庄、夹河、四合村、小苏家、垦利新合村、七龙河、南岭子、东坝等村庄,房屋倒塌,牲畜、粮柴、被服、器皿、农具遭受严重损失。垦利县四段村新修小民坝低矮,质量不好,防守不及决口,汪二河、付家窝两村被水包围,水入草桥沟。渔洼至赵家屋子10公里堤段,先后出现漏洞10余个,最大直径0.7-0.8米,被工程队副队长朱荣昌、队员盖春尧、小口子村农会主任吕树圃发现后,两次下水堵漏,吕树圃用自己的被子堵塞洞口,经河滨区干部、黄河职工及当地群众奋战3昼夜,转危为安。利津宋家庄大堤因日伪修碉堡,回填不实于旧历除夕之夜出漏洞3个,巡查人员鸣锣呐喊,区长张裕东、分段长张乐园、工程股长苏俊岭,带领队员、群众赶赴现场,用麻袋装土和秫秸、麦粮、棉被、棉絮堵塞漏洞,被急流冲出,又用30余条木桩打在背河洞口,用门板、钉耙、车盘捆扎堵住洞口 ,阻料冲出,加抛麻袋、被褥,奋战一夜,把漏洞堵死,化险为夷。
凌汛紧张时期,沿黄党政军民,积极破冰泄水,组织滩区群众迁移抢救安置,加强堤坝防守抢险,战胜黄河归故后第一次凌洪,渤海军区袁也烈司令员率炮兵连携重炮多门,军工处徐科长带爆破队,在蒲台道旭、利津一带轰击积冰、爆破冰堆,山东河务局崔光进科长带领500余人在蒲台、利津交界和宫家险工上下砸冰。山东河务局机关组织全体人员分头出发,一面破冰泄水,一面集中所有船只赴滩区各村抢救灾民。垦利七龙河、南岭子村300余户被水包围,县区干部驾小船5只,半天一夜把群众全部救出。凌汛过后,政府支援,群众互助,重建家园。至2月15日,凌汛方告结束。
二、1951年凌汛
1950年12月1日,受冷空气侵袭,气温下降,9日北镇气温最低为一16.2℃,14日利津河段开始淌凌,下旬气温续降,全河普遍淌凌。次年1月7日利津站流量460立方米每秒,河口段插凌封河,14日封至郑州花园口,封冻长550公里,冰量5300万立方米,河槽蓄水10.57亿立方米,最大冰厚0.4米。山东河务局于1月17日部署沿黄各地抓紧做好一切防凌准备工作。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防护黄河凌汛的指示》,要求各地、县加强黄河防凌的领导,战胜凌汛。
22日气温回升,27日平原省境黄河开凌,惠垦修防处停止安澜大会,与会职工星夜赶回驻地,迎接开河,各县防凌指挥部紧急通知各区、乡、村迅速组织防守队伍,待命上堤。
29日开河至济南泺口,凌峰流量增大到830立方米每秒,气温上升,济南12.7℃,北镇11.6℃;水位急剧上涨,30日开至利津,凌峰流量增大为1160立方米每秒,两天水位上涨1.45米。30日21时,河道全部开冻,冰凌开至前左一号坝,此时河口地区气温仍低,前左以下冰凌固封,冰水被阻,流冰复又上爬下塞,形成冰坝,前左水位急速上涨2.4米,冰凌向上堆积。31日6时壅塞上至章丘屋子,18时发展到东张,冰坝增长到15公里,积冰约1000万立方米,壅高水位影响70余公里,利津、垦利滩地、两岸堤线全部设防。河务局爆破队赶往前左河段突击爆破,终因堵塞冰凌太多,段落过长,河槽冰凌插死,爆破无效。垦利县郑林青县长、崔光华部长,利律县林光政委及修防处副主任张汝淮,利津、垦利修防段段长于涌泉、张立梓等亲自带领群众9300余人在北岸王庄、十六户、甘草窝子;利津修防段副段长谭致和带领群众在南岸宁海以下抢修子埝,加强巡查,严密防守。每汛屋配备防守人员8~12人,麻袋100条,麦粮200公斤,准备随时抢险。利津修防段工务股长苏俊岭,王庄分段段长刘奎三等带领工程队、民工坚守王庄险工。山东河务局急电有关领导机关告急。2月1日晚,东北风大作,气温剧降,客冰又被冻结,前左至宁海20公里河道冰量达4000万立方米以上,滩地溜缓冰多,也被插冰堵塞,水位速涨。2日18时,前左水位又涨2米多,利津站水位13.76米(见表3—10),超过1949年大汛最高洪水位0.83米,北岸十六户,南岸宁海、东张一带堤顶出水仅0.2〜0.3米,局部堤段水与堤顶平,大块凌壅向堤顶,形势十分危急。蒋家庄、扈家滩、西张、东张、章丘屋子等处先后发生漏洞、渗水等险情13处,均经及时抢堵转危为安。2日23时在王庄险工以下380米处背河土塘发现大漏洞3个,其中最大的一个距堤脚10余米,洞口直径30多厘米,当即鸣警告急,分段长刘奎三带领30多名工程队员和300余名民工,奋力抢堵,因天寒地冻,取土困难,背河抢堵无效,临河水面尽为冰凌覆盖,无法找到洞口,工程队员张汝宾、于宗五等在临河破冰,发现大漩涡,正用麻袋、棉被抢堵时,背河堤坡塌陷,继而堤身塌陷10余米。工程队员张汝宾、于宗五、刘焕民、王庭楷,乡长赵文举,张窝村长刘朝阳以及民工10余人和照明汽灯一齐陷入口门,工程队员张汝宾、村长刘朝阳、民工赵永恩随堤陷落,被水卷走,不幸牺牲,工程队班长王彩云仍带领队员奋勇抢堵,终因堤身己溃,又值黑夜,料不凑手,取土困难,于2月3日晨1时45分大堤溃决成灾。
1950-1951年度凌汛前左至王庄冰坝水位表 表3-10
初决口门宽10余米,8时发展成两个口门,共宽150米,中间有约50米残堤,11时两口门扩宽至200余米(据调查该地正是光绪十九年赵家菜园决口处,堤身下有厚约1米的烂秸料层)。为防口门全部夺溜和其他河段发生意外,河务局及山东军区爆破队配合,继续自插凌最下端的前左2号坝向上游爆破。3日至5日晚,仅爆开宽50米,长350米一段。6日由河务局、省军区、渤海军区和工业局四个爆破队配合进行,到8日止共炸开长2800米,宽7米,耗药2.58吨。由于流量小,天气寒冷,炸碎冰凌不能下泄,已炸冰块复冻,乃于9日停止爆破。
王庄决口后,口门迅速扩展为216米,水深13米,过水流量600立方米每秒,溃水分两股,一股向东北,一股向西北,于八里庄汇合,在沾化县境富国、杨家庄子、垛=三处入徒骇河归海,泛区长40公里,宽14公里左右,淹及利津、沾化两县122个村庄,受灾人口85415人,倒塌房屋8641间,死亡18人,淹地45万亩。
2月3日,山东河务局局长江衍坤、惠民专署专员陈梅川急速赶往现场组织抢救安置。4日,山东省政府派孟东坡秘书长偕农林厅宋文田厅长、水利局江国栋局长、省生产救灾委员会胡亦农秘书长及救灾工作组赶往灾区实施安置。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带领工程师多人星夜兼程赶来现场查勘冰情、水情。确定江衍坤、陈梅川为首建立抢救指挥部,利津、沾化建立县指挥部,在灾区设立了水上指挥部,分设6处收容所,1处米粥厂,临时收容灾民,华东军政委员会调拨救济粮100万公斤,山东省生产救灾委员会拨粮300万公斤。齐东、蒲台等7县调集木船358只,干部218名,开赴灾区,领导群众扎架子、筑高台、搭浮桥、绑筏子,抢救安置。邻区群众捐献粮食和熟食2万余公斤,烧柴1.98万公斤。利津五、六区组织慰问团,带着粮食到灾区慰问,灾民除靠亲友者外,都有组织地介绍到附近村庄分散安置。省卫生厅派卫生工作队配合地区中心医院、县医院组织医疗队赴灾区防病治病,灾区群众情绪安定,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2月6日,水利部刘钟瑞司长前来视察决口救济情况,研究堵口方案。2月12日,孟东坡秘书长、王化云主任、刘钟瑞司长等20余人,再来利津王庄查勘决口情况,商定堵口方案。由山东河务局拟订堵口实施计划,经黄委会和山东省政府报请中央批准,拨款480万元,责成山东省政府组成堵口指挥部,完成堵口任务。3月15日,省政府做出决定,要求在大汛前完成堵口任务,并决定由省及黄委会共同组成堵口委员会,王化云为主任委员,江衍坤、陈梅川为副主任委员,负责领导堵口事宜。在工地成立堵口指挥部,江衍坤为指挥,陈梅川、马静庭为副指挥,沿黄各专署、县政府直接听从指挥,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堵口工程。
3月21日,堵口工程开工,先在两坝头背河修筑围堤供存料、取土,在口门附近打桩编柳,落淤出滩,仅有两沟过水,总宽不过100米,最大流速0.5米每秒,水深0.1米,时机极好,当即由两端在两排大桩之间以麻袋装土抛填。即将合龙时,河水突然上涨,过流增大,30日利津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形势恶化,决定停止抛填。第二天河水退落,测得原口门水深只有2.3米,且潭坑已被淤平,又决定在决口的正口门进行抢堵。将两坝头帮宽,采用单坝进占,占后筑戗,占前抛石护根,下占合龙的办法。4月1日两边同时单坝进占,昼夜赶进,至6日下午,共进占11个,利津站流量940立方米每秒。7日凌晨,7000名员工集合工地,省政府副主席郭子化乘舟督战,5时25分下占合龙,9时闭气,堵口告成。随后又完成复堤土方4万余立方米及险工埽坝加固、抛根等,至5月20日堵复工程全部告竣。共用土方24万立方米,秸苇柳料209.1万公斤,石料1.54万立方米,木桩1.2万根,麻袋7.5万条,铅丝4.2吨,用工24万工日,投资105.5万元。1950〜1951年度凌汛期泺口、利津封、开河特征见表3-11。1950-1951年度凌汛期封、开河特征统计表表3-11
三、1955年凌汛
1954年12月初气温下降,7日前左日平均气温一6.5℃,8日开始淌凌,15日在小沙一带插封,至12月25日,气温最低值达一17℃,封冻迅速发展。次年1月15日封至河南荥阳汜水河口,封冰长623公里,冰量1亿立方米,其中惠民地区近0.4亿立方米,一般冰厚0.3〜0.5米,河口地区最厚达1米,王庄以下河段有的冰堆高达2〜3米。
1954年12月2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达“关于黄河防凌工作的指示”,指出防凌工作是一项紧张艰巨的战斗任务。沿河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百倍警惕,充分做好准备,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战胜黄河冰凌。小街子减凌溢洪堰应有专区指挥部组织专职机构管理。利津、垦利一带凌汛分洪区应做好宣传教育和迁移救护准备。29日晚,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府副主席李士英带领干部,赶赴惠民地区指挥抗凌斗争。惠民专区防凌指挥部制定防凌工作计划,召开专门会议,恢复和整顿防汛队伍,准备工具料物,进行打冰撒土,保持和扩大封口;组织海口勘察,设立冰凌观测站,固定专人负责;组织训练爆破队和抢险机动队。省军区做好调集炮兵和飞机轰炸的准备。利津、垦利溢洪区整修南、北顺堤和加修围庄埝,动员迁移散居户,专区先后两次组织防凌检查。为加强领导,南岸组织分指挥部,同时组织四个检查组,深入各县、区、乡帮助指导工作。
1955年1月23日,荷泽、济南、惠民日平均气温转正,冰层融解,27日花园口开河,凌峰流量1070立方米每秒。是日艾山流量增至3000立方米每秒。28日开至泺口,冰水齐下,水鼓冰开,水位猛涨,发展急速。惠民专区立即通知各县区主要负责人上堤指挥防守,并抽调40名干部分赴各县。当日下午3时,冰凌开至惠民地区境内,省军区炮兵和河务局爆破队随凌追击。29日3时开至利津,此时利津最低气温仍在﹣8.5〜﹣11.6℃,冰层坚固,开河至王庄冰水受阻,冰块上爬下插,形成冰坝,王庄至麻湾间的30公里河道堆成冰山,有的大块冰凌壅上堤顶和险工坝顶。虽经炸药炸,飞机轰、重炮击,都无济于事,20小时内,40公里河段全部漫滩,30公里河段超过保证水位。冰坝壅水影响河段90公里,河谷蓄水约2.1亿立方米,利津刘夹河自29日18时30分水位为15.31米,自1时到此时此地共涨4.29米,最快每小时上涨0.9米,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84米,高出保证水位1.5米。部分堤段水与堤平。利津以上堤顶高出水面也仅有0.5〜1.0米,情况万分紧急,惠民专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一面组织爆破队、大炮、飞机爆破冰凌,一面部署抢修子埝,严密巡堤查水,抢护险情。王庄至王旺庄堤段普遍告急,先后出现漏洞20多处。29日18时,刘家夹河背河房台以上堤坡3处冒水,在坡角处的一个用麻袋装土排压,暂时停止水流,至19时情况恶化,水流如注,出口两个,险情迅速发展,用麻袋抛堵,洞口越来越大,水流很急,用了20多条被褥、棉衣堵塞皆被冲出,已不见效,又从利城调来大宗料物,在临河用麻袋装土抛成埽形,但背河仍然出水不止,堤内因失土过多出现裂缝,突然堤顶蛰陷,入水长18米,深5米,水流成声,群众闻之惶悚。惠民地委副书记江波、副专员李群、利津县委书记王凤仁率随凌追击队赶至现场指挥抢险,地区抢险队和河务局工程大队配合民工趁堤顶塌陷、水流稍缓之机奋勇抢堵。县指挥部运来麻袋、棉子包填入缺口,水流减弱,于23时抢堵成功。29日19时,张家滩背河房台上长20米,宽9米内出现3个漏洞。遂集合几百人,先拆除附近房屋,在背河用麻袋装土压堵,用土回填,效果不好,此压彼出,冒水面积扩大,土已成泥,料物用完,大堤内已成流水通道,临河发现漩涡,背河水流如注,情况十分紧急,抢险队员、民工和机关干部数百人,在仅有两盏汽灯照明的情况下,坚持抢堵,恰好由利津城运来大批麻袋和棉子包,遂即抛向临河漩涡之中,水流骤减,险情略有稳定,乘机开槽截堵、掀开堤顶冻层,已有1.7米深的陷坑,遂用门板5块,风门子两扇在临河面立截,再用麻袋包和棉子包填堵用土填实,22时背河水流方止,转危为安。29日18时,佛头寺(今胜利)险工10号坝出现漏洞时,正值决定溢洪区分凌,当用炸药炸开堤顶冻土分凌时,飞土反将漏洞堵死,分凌未成。19时炸开小街子溢洪堰围堤分泄凌洪,因过流小,水位继续上涨,王旺庄以下超过保证水位。五庄堤段本是1921年宫家决口之合龙处,有县、乡、村及分段10多名干部400余名防汛队员立足防守,21时许大堤背河柳荫地出现管涌多处,半小时后演成漏洞,洞口喷水如注,驻防人员遂在背河用麻袋装土排压,在临河打冰寻找洞口,用草捆、麻袋装土、玉米秸等堵塞,随抛随冲,漏洞急速扩大,堤顶塌陷成缺口,民工赵荣刚、赵锡纯落水牺牲。用船沉堵,船只靠近洞口即被吸入冲走,遂用两只装麻袋的船填堵也被冲岀,口门宽3米以上,又用大船装秸料和麻袋堵塞,又被水冲出,口门扩宽到10米以上,此时七级北风凛冽,16盏照明灯皆被刮灭,取土困难,料物用尽,于29日23时30分堤身溃决,口门中心桩号296+300,口门宽305米,水深6米,推估最大过流量1900立方米每秒,临河滩地刷成深沟,长750米,宽110米。正当五庄村西抢险之时,五庄村东大堤桩号298+200处背河亦出现漏洞,因民工已全部奔赴村西抢险,出险时无人相顾,于30日1时溃决(见图3-10),口门宽80米,冰水顺临河堤根倒流冲刷成沟,水出口门约2公里与西口门溃水汇合,沿1921年宫家坝决口故道经利津、沾化注入徒骇河入海。受灾范围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40公里。利津、滨县、沾化3县360个村庄17.7万人受灾,淹没耕地88.1万亩,倒房5355间,死亡80人。
决口后,内务部谢觉哉部长由副省长刘民生陪同前往灾区视察慰问,指导安置抢救工作。山东省政府拨款60万元救济灾民,民政厅副厅长王子彬率工作队前往灾区抢救。卫生厅派防疫队为灾民治病。粮食厅调运粮食500多万公斤,安排灾民生活。惠民专署组织群众坚守徒骇河西堤,防止灾区扩大。专署成立救灾委员会,受灾各县成立救灾指挥部,各乡村成立领导小组,专署调集100余只木船,由干部带领昼夜破冰涉水,妥善安置灾区群众。
为争取桃汛前堵复决口,使灾区早日恢复生产,山东省人委决定,由山东河务局与惠民专署组成“山东黄河五庄堵口指挥部”,河务局调集工程技术人员勘查现场拟订堵口方案。趁水落时机,组织1372名民工和技工在东口门滩岸挂柳缓溜落淤,堵复滩地串沟。2月28日,东口门滩地沟口堵合,西口门做挑溜坝,沟口挂柳落淤。3月6日开始截流,6000余名民工从两岸同时进占,冒雪奋战,11日抛枕合龙,浇筑后戗,13日堵口完成。山东省副省长李澄之,惠民地委书记李峰等赴工地慰问,当日下午举行庆祝合龙发奖大会,300余人立功授奖。堵口共用石料3585立方米,柳枝154.1万公斤,秸料167.5万公斤,用工日6.79万个,又调集6600名民工做口门复堤工程,5月底完成。共用土方39.64万立方米,用工日35.65万个,堵口复堤总投资109万元。1954—1955年度凌汛期封、开河特征见表3—12。
1954—1955年度凌汛期封、开河特征统计表表3-12
1955年1月五庄决口位置图图3-10
四、1964年凌汛
1963年12月26日,气温下降,黄河封冻由四号桩插封至利津县境,次年1月1日利津南岭子以上开河,因河口淤积严重,冰凌壅塞,罗家屋子水位比1958年洪水位高0.3米,罗家屋子以下大部漫滩,危及垦利县委、县府和黄河农场、军马场驻地。济南军区马场和15个村庄,2600人被水围困,淹没土地41万亩,省委领导乘飞机视察冰情、灾情。山东河务局副局长刘传朋、惠民专署专员郭林、惠民修防处主任张汝淮,赶往现场指挥抢救,视察凌情、灾情,与省农垦局局长李峰、垦利县县长魏博明及渤海农场、垦利修防段、罗镇公社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分析研究,并电报惠民地委批准,在罗家屋子人工开挖、爆破民坝、套堤分水。黄河改道洼拉沟,经刁口河入海。
五、1969年凌汛
是年,由于气温变幅大,流冰时间短,封河早,封冻期长,冰量、槽蓄水量大,造成罕见的三封三开局面。
(一)1968年12月,受强冷气流侵袭,最低气温一10℃,14日淌凌,29日又遇强寒流,气温续降。次年1月1日,利津站日平均气温降至一11℃,2日在义和庄险工首次封河,相继在西河口、王庄形成梯级封河,至13日封至高村,封河长245公里,冰量2462万立方米,河槽蓄水量3.36亿立方米。15日气温回升,18日平均气温济南8.7℃,北镇3℃,齐河以上开河,艾山形成1240立方米每秒的凌峰。1月19日冰凌受强冷空气侵袭,已融解的冰层重新冻结。开河至齐河顾家道口受阻,形成冰坝,上插至李=,冰堆高出水面4米左右。济南以下19日晚开河至惠民归仁险工,冰凌卡塞形成冰坝,上排至高青马扎子险工。
(二)1月19日冷空气侵袭,20日最低气温降至一9℃,形成第二次封河,冰从马扎子上插,李=以上冰凌继续上封,至2月2日封至郑州铁桥,以上封冰全长600公里,总冰量8550万立方米。2月5日气温回升,至10日齐河李 =以上虽开河,但仍受李=冰坝所阻,冰坝以下局部开河,11日了乐口凌峰流量1210立方米每秒,开至邹平方家形成冰坝,又上插26公里,冰量达240万立方米,冰坝壅水猛涨2米多。梯子坝以上漫滩,为保窄河道防凌安全,邹平县承担风险与损失,冰坝未爆破。
(三)2月12日又受强冷空气侵袭,利津13日日平均气温降至零下,从14日开始形成第三次封河,至24日复封至郑州铁桥以上,长703公里,总冰量10327万立方米。25日气温回升,28日始开河。在开河前,为确保安全,利津、垦利各组织3个爆破队,惠民、滨县、博兴各支援1个爆破队,人民解放军派8个爆破队,对利津窄河道及西河口以上重点河段进行突击爆破,奋战10天,共爆1545万平方米,用炸药123吨。3月6日泺口开河,凌峰达1040立方米每秒,但由于梯子坝至方家冰坝所阻,推迟开河时间,14日起冰坝下过流增大,促使开河。16日下午道旭以下开河,在綦家嘴、王庄、纪冯三次卡冰壅水。利津站17时最高水位13.65米,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18时王庄水位13.02米,达到1958年洪水位。20时罗家屋子以下卡冰。17日罗家屋子水位9.53米,超过1958年大洪水水位0.82米。开河期间王庄险工以下全部漫滩,15个村被水围困,渔洼至西河口水位与生产堤平,四段至罗家屋子大堤出水0.2米。人民解放军、胜利油田、黄河农场、济南军区马场等单位和沿黄群众3700余人参加防守抢险。西河口围堰出现3个漏洞,生产堤接弃土处溃决,经抢堵均转危为安。18日3时,渔洼以下生产堤3公里处塌陷3个缺口,6时扩大到50余米,已无法抢堵,退守“五•七”闸引渠北堤,以保大堤安全。在与凌洪斗争期间,省军区童国贵司令员、惠民军分区罗明远副司令员亲临指挥,地、县、社及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马场等单位党、政负责人上堤带领爆破队、抢险队、防守基干班3700余人参加爆破、防守、抢险,人民解放军炮兵连随凌追击,并参加抢险。广大军民经15天的紧张战斗,至3月18日河口冰凌开通,洪水入海,渡过了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1968〜1969年度凌汛期封、开河特征见表3—13。
六、1973年凌汛
1972年12月12日,受冷空气侵袭,北镇最低气温﹣10℃,利津站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由于河口尾闾小摆动,河道宽浅散乱,竟在气温较高,淌凌密度40〜60%和冰块不大的情况下封河。至22日封到王旺庄险工,长60公里。22日气温回升,24日冰凌滑动开河,至26日义和庄以上开通。但以下冰坚阻塞,罗家屋子最高水位达8.71米,与1958年洪水相平,十八户闸至渔洼漫滩,
1968~1969年度凌汛期封、开河特征统计表表3-13
大堤靠水,西张公社滩地淹没1.1万余亩,黄河农场部分单位被水包围,由军马场协助安全撤出,先后从冰水中救岀在大孤岛拾野禾的群众16人。
1973年1月2日,冷空气再次入侵,北镇最低气温降至﹣10℃,2日自十八户闸开始二次封河。14日封至惠民归仁险工,长97公里,冰量900余万立方米。第一次开河壅高水位尚未回落复封,水位表现很高,一号坝水位接近1958年洪水位,王庄以下堤防长32公里靠水,利津、垦利上防民工718人。15日气温回升,三门峡水库加大泄量,18日惠民五甲杨险工开河,19日开至利津,凌峰流量1620立方米每秒,纪冯上首卡塞,壅成宁海冰坝,冰堆高达7~8米,加之宁海坝头和七龙河村废坝阻水,致使王庄水位超过1958年洪水位0.59米,冰水漫滩。惠民地委书记王安让、副书记辛晓村主持召集紧急会议,研究防凌措施,作全面部署。地直机关抽调20余名干部分赴利津、垦利协助工作。垦利县委书记王旭升、副书记隋庆阶、县人武部长颜瑞生及其他负责人均亲临前线指挥抗洪斗争。山东河务局军管会代表李东梅、惠民军分区副司令员罗明远、专署副专员张汝淮、胜利油田负责人欧阳义等分赴现场指挥。19日凌洪将宁海坝基冲开三个宽30〜50米,深3米的口门,冰水直冲大堤,堤脚坍塌严重,用麻袋装土抛护,被急流卷走。解放军9659部队战士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基干民兵、油田职工相继奋勇下水,用身体组成人墙挡住激流,抢护堤防。宁海坝基被洪水冲断,坝头上有74户群众处境危险,防汛员工泅水冲过激流把群众救出,尚有被水包围在宁海滩地的4名群众,随时有被冰水淹没和冻馁丧生的危险。胜利油田干部刘希友、宁海公社干部顾法经带领油田职工和民工,铺设路板,爬越冰堆,经两昼夜苦战,4名群众得救。
解放军9659部队在接到上防通知后,4小时乘车行军150公里赶赴现场,与地区8个爆破队在纪冯爆破冰坝,打通流道,堤防出现渗洇、翻沙鼓水险情50余处,小街子管涌冒水如注,防守人员及时抢护,确保堤防安全。广大员工连续战斗5个昼夜,至1月22日宁海冰坝基本开通,河水开始回落,24日河水归槽,凌洪解除。在凌洪期间,利津、垦利共淹滩地10.5万亩,其中小麦7万亩。被冰水包围32个大队10450人,倒塌房屋248间。利津、垦利两县,胜利油田,军马场和9644部队及时组织干部、战士和医疗队,深入滩区和河口地区做好安置工作,发动群众搞好生产自救。地区拨给生产救灾款6万元,春麦种5万公斤,木材30立方米,化肥250吨,对群众生产生活做了妥善安置。
七、1984年凌汛
1月4日从西河口水文站以下首先插封,最上封至郓城伟庄长330公里,冰量4016万立方米,其中东营市共封河9段,长69公里,冰厚26〜50厘米,冰量1411万立方米。封冰特点是自下而上,逐段上排,封冰严,插冰厚,壅水高,同流量与封河前相比,水位壅高2米左右,造成西河口以下及彩家庄和小李滩串水漫滩。东营市刚成立不久,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成立防凌指挥机构,由市委书记李晔任政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欧阳义任指挥,召开会议部署防凌工作,制定战胜凌洪的措施,提出战胜凌洪、确保安全和力争不运用南展分洪的意见。根据凌情发展报经省防凌指挥部同意,在麻湾至寿和39公里长的插封窄河段进行爆破。2月16日封河上段接近开河时,遂调集利津、垦利、牛庄和人民解放军54801工兵部队共18个爆破队分段负责,2月17日起连续爆破5天,共破冰1273.61万平方米,用炸药57.63吨,雷管2.15万个,扫除流冰障碍,为顺利开河创造了条件。自3月初气温回升,冰凌开始融化,至9日河口开通、安渡凌汛。
八、1985年凌汛
1984年冬,气温前、后期低,中期高,致使封冻早,解冻晚,形成两封两开。全河封冻长259公里,总冰量3600万立方米,其中东营封冻长81.5公里,冰量1707万立方米。1984年12月25日利津站最低气温一13℃,河口首先插封,由于封河期利津流量日均1010立方米每秒,又加河道淤积,滩槽差小,造成封河期纪冯以下两岸滩地大部漫水,28日封河至利津东关,因上游来水减少,凌情发展暂缓。
1985年1月31日,东营市政府召开电话会议,市委常委郑尚敏作动员报告,并检査防凌准备和滩区群众的迁移抢救工作,察看冰情、水情。2月2日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电示各县(区)紧急动员起来,做好战胜凌洪的一切准备。4日,市委、东营军分区、市人大负责人欧阳义、郑尚敏、张慎三等上堤指挥抗凌斗争。2月上旬,气温回升,自上而下开河,15日开至十八户,气温突然下降,造成第二次封河,从封河前沿上排,至23日封至王庄险工,冰塞、冰花厚达3米,冰水受阻,水位急剧上涨,又形成封河期的第二次漫滩,利津站水位达14.92米,超过1958年洪水位1.16米,造成利津东关以下水漫滩地31.3万亩,25个村庄5439人被水包围,倒塌房屋150间。河口地区河滩内油田有12口油井被淹,6口油井停产,通向孤东的公路部分漫水,交通中断,2000多名油田职工、群众被水围困。济南军区派岀3架直升飞机进行抢救,受困人员全部脱险。由于插封严重阻水,利津以下河段有135公里大堤偎水,发生渗水堤段18处,管涌3处,顺堤裂缝3处。滩内有3处控导工程的坝段、20公里高压电线、28公里通信线和部分桥梁冲毁。为确保沿黄群众安全、油田开发和胜利大桥安全施工,一方面组织堤线防守,一方面调集利津、垦利、牛庄(今东营)10个爆破队在大桥上下爆破,破冰长20.5公里,面积400万平方米,纪冯以下主河道冰盖破成30〜50米见方的格子网,扫除流冰障碍。用炸药62.5吨,雷管2.3万个。
2月27日,山东省副省长卢洪召集省军区、河务局、水利厅、民政厅、交通厅、物资局、气象局等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东营市委常委欧阳义汇报黄河凌汛情况,卢洪副省长作了重要指示。3月1日市委常委欧阳义、东营军分区郑尚敏及东营修防处领导乘飞机视察河口地区凌情、灾情,在韩家屋子附近发现有11名群众在冰上呼救,当即用飞机救出。当日下午山东河务局局长齐兆庆和东营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永进、胜利油田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李尚林等也赶赴河口区了解灾情。4日,黄委会副主任庄景林一行12人来东营视察凌情,参加抗凌抢险。本年度封冻期长达77天,由于三门峡适时调减水量,河口冰下过流,气温逐步回升,造成文开河局面,至3月11日冰融河开,安渡凌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