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远的来真的干实的带领群众昂首阔步奔小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45
颗粒名称: 想远的来真的干实的带领群众昂首阔步奔小康
分类号: D267.2
页数: 3
页码: 416-418
摘要: 小麻湾村位于龙居镇西部黄河南展区,全村210户、734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村集体积累180万元。全村现有党员23名。
关键词: 小康建设 农村建党

内容

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明
  小麻湾村位于龙居镇西部黄河南展区,全村210户、734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村集体积累180万元。全村现有党员23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大力发展桑蚕、西瓜、造纸林、畜牧等优势产业,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先后被市、区表彰为全市“’文明进农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五个好”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被东营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被团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青年农民”称号,2003年被授予“东营区劳动模范”称号。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干部党员,就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两委一班人,特别是支部书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村党支部按照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总体要求,一方面抓好“三会一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干部党员的学习,做到人人通晓党的农村工作政策, 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成为工作生产的行家里手;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约束干部党员的行为。村里的重大事情,都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召开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一旦形成决议,坚决执行。村里政务、财务,都严格按“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四个规范”的要求搞好公开,并安排专人回答群众的质询,来龙去脉,都一五一十解释清楚,让群众明明白白,打造“阳光财务”。对村干部还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干部干得好孬,党员是否发挥作用,都让群众评议,以实绩论英雄,看民意说好汉。村里采取“村建民包”的形式,整平土地200亩,建设环村林带,发展造纸林,群众心里没底,一个个犹豫观望。李宗江等五名有植林经验的党员说“大伙大胆承包,种植技术上的事我们几个包了”。他们几个指导承包群众灭虫、浇水,进行林瓜套作。一年下来,种植的速生林长到大人胳膊粗,套种的西瓜亩收入1300多元,给群众抱回来一个金娃娃。防治非典,干部党员冲锋在前,重活、累活、危险活抢着干,时时事事都给群众做出榜样。2003年,创建“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支部带协会,以协会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在该村一个党员一面旗,群众说起来,都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群众的盼望,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万事民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时刻倾听群众心声,关注群众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小麻湾村地处黄河展区,由于历史原因,土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悬殊1.2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遇上天旱年份,眼瞅着黄河用不上水,群众着急上火,干部们揪心发痛。苦等苦挨不如苦干实干。秋冬季节,我们两委一班人提锹扛锨,带领党团员齐上阵,甩开膀子战天斗地,开挖沟渠2000余米,动用土方15000余方,分片整平土地600亩。那段时间,两委干部人人两手磨起一层老茧,个个胡子满脸、一身疲惫,但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他们打心眼里感到欣慰。在此基础上,小麻湾村支部一班人又乘势而上,在包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30万元,建设了扬水站,开挖疏通沟渠8030米,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建成了一片高产稳产田。为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两委一班人划分责任区,带头义务完成土方工程。同时,想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70万元,硬化街道2890米,结束了“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小麻湾村是个养殖大村,年养蚕1500来张,产生大量蚕沙,加上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直是很叫人犯愁的问题。2003年,在区、镇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实施以改圈、改厕、改灶、建设沼气池为内容的“一池三改”项目,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环保气。群众忙完田间地头的活计回到家,随手一拧,便可燃火做饭,又方便,又卫生,农忙时再也不用凉开水泡馒头、啃咸菜疙瘩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说:“真没想到,咱这辈子还能象城里人一样,用上燃气灶了。”
  干部党员的职责,就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就是舌绽金莲,说得天花乱坠也是白搭。这些年,小麻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多种经营,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富民强村。全村有730亩桑园,原先由于受养蚕房屋的制约,茧质差,产量低,效益不理想。镇党委、政府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号召建设大棚,进行省力化大棚养蚕。一栋大棚投资6000多元,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群众心里直犯嘀咕。怎么办?干部党员带头上。我们采取“1+1”的方法,就是一个党员自已建一栋棚,帮助一户蚕农建一栋棚。村里实行联户担保,向信用社贷款20万元,建起了40栋大棚。夏秋,蚕农利用大棚,采用立体条桑育技术,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张产量突破85斤,效益窜升一大截。养完秋蚕后,两委成员就南上陈官,找华誉集团协商,利用养蚕大棚养殖肉食鸡。刚开始,全村推广了20个棚,两委成员一人包四个棚,靠上帮养殖户抓防疫、抓喂料。两茬鸡养下来,收入16万元,棚均收入8000元,加上养蚕的收入,达到11000多元。“一栋大棚三亩园,三季养蚕冬不闲,一年收入超万元”成为不争的事实,群众口服心服。群众建棚的积极性上来了,全村大棚忽啦啦发展到103栋,成为全镇养蚕大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大棚多了,养鸡规模大了,用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村支部又在争取包村工作组支持的基础上,采取饲养户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20万元,打了一口500米的深水井,使缺水问题迎刃而解。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小麻湾村明确了“种植抓两林,养殖牛羊鸡”的思路,在抓好桑园经济林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2003年,建设了600亩的造纸林基地,实行林瓜套作,提高综合收入。说起麻湾西瓜,那可是远近闻名,是山东省无公害产品,北京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瓤沙、汁多、含糖量高,吃一口满嘴角流蜜。2002年,全村在桑园、造纸林内套种了600亩西瓜,收入90万元,人均增收1226元。2003年,村支部联合周围5个村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西瓜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保名牌,提效益,做好西瓜文章。同时还购进了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投资30万元,建设了占地15亩的养殖小区。在此基础上,尝试创建了 “支部加协会”的经营管理模式,吸收群众闲散资金,采取投资入股的形式发展规模化养殖。协会聘人养殖管理,统一组织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群众只需投资、分红。预计全年仅奶牛养殖一项,户均增收4000元。村里还实行能人带动战略,由经验丰富的人牵头,组建了两支建筑队,安排富余劳动力40多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具有三级资质的建筑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支队伍将会成为小麻湾村长远发展的生力军。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两手都要抓好
  2002年,投资25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有的群众不理解,认为花那么多钱不值得。村两委及时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会上,支部书记李洪明对大伙说:“有钱,不代表有素质;咱口袋里有了钱,脑袋里不能空空如也。再说,要把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信息支持,咱这大院,就是大伙充电的学校。”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异口同声:值!建!大院建成后,村里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电视机、VCD、电教片等,建起了电教学习室;收集农业科技致富书籍3万册,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一年来,共举办大棚养殖、西瓜种植、速生杨管理等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400人次,提高了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群众亲切地把文化大院称为“致富加油站”。现在,“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小麻湾村成为全镇的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基地。小麻湾村对精神文明建设都紧抓不放,以“文明进农家”活动为载体,每年进行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倡树典型,使大伙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信用龙居”建设为载体,培养诚实守信、文明向上的良好村风。抓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有利时机,建立党团员责任区,进一步治理村容村貌,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围绕“小康文明村”建设,村支部带动全村又开始了小麻湾村致富奔小康的新一轮创业工程:规范建设的高标准、大规模的养殖养蚕大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嫂”粗布有限公司是民间特产的亮点;文明诚信、科普一条街建设为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档次和品位。

知识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该书纪录了东营区委领导人的活动和东营区委的重要工作,总结了成功,借鉴了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总结和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洪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