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42
颗粒名称: 农村党建
分类号: D267.2
页数: 29
页码: 412-440
摘要: 茶坡村位于东营区辛店街道最北端,与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毗邻,与垦利县胜坨镇接壤。全村630户2100口人,辖区内有耕地1435亩,油井500多口,是一个典型的油区农业村。近年来,我们茶坡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村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茶坡村先后被东营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全区首批先进小康村”,村党支部被东营区委授予“东营区五好先进党支部”称号;并被授予“全省农村学习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 。
关键词: 党的建设 农村建党

内容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
  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
  东营区辛店街道茶坡村党支部书记王鹏江
  茶坡村位于东营区辛店街道最北端,与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毗邻,与垦利县胜坨镇接壤。全村630户2100口人,辖区内有耕地1435亩,油井500多口,是一个典型的油区农业村。近年来,我们茶坡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村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茶坡村先后被东营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全区首批先进小康村”,村党支部被东营区委授予“东营区五好先进党支部”称号;并被授予“全省农村学习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 。
  一、着力加强和改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为致富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打造一流的村级组织是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工作中,我们一是抓班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打破传统观念,立足致富建班子,着眼小康
  选书记,真正将广大村民信得过,德才兼备,从事企业、商业、特色农业经济产业中成长起来的“能人”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都在村办股份制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二是抓学习,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坚持两委班子每周一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学习上级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及党员骨干,每年参加不少于10天的集中培训班。2003年4月中旬,组织村两委成员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村官论坛”,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村两委“管事”、“议事”和“办事”的能力。三是抓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坚持民主集中制,决不搞“一言堂”。始终坚持“三会议事”制度,集中了村干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民心,保障了决策的顺利实施,巩固了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台了《茶坡村两委工作规范》,做到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四是抓整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以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与 “十六大精神进村居”活动为契机,着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活动中,注重因人施教,对文化程度低的党员,指定专人辅导;对白天在外经商的,晚上补课;对有病和残疾的,指定专人宣讲。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党员干部进门入户,征求意见,对照检查,整改不足,自身政治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二、倾力抓好水稻种植、畜牧养殖和企业发展三个“主导产业”,加快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
  茶坡村地处胜利油田主矿区。前几年,村里围绕油田经营上项目,村集体有了一定收入,部分村民走上了富裕路。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村民中逐渐产生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致使发展步伐变缓。村党支部及时调整思路,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学理论、理路子、谋发展。在全面分析村居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叫响了“重点抓好三个三分之一,着力培植三个主导产业”的口号,进一步优化全村劳动力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引导三分之一的村民搞好水稻种植,解决口粮问题。水稻种植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但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油井占地和油田开发占地越来越多,全村可利用耕地仅剩1400多亩稻田。为保护好村民种水稻的积极性,我们进一步加强与周边油田单位的共建力度,建设了4座水库,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种植的水源问题。同时,不定期邀请区、街道涉农部门来村里搞好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收到了积极效果。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水稻种植,较好地解决了整个村子2000多人的口粮问题。二是引导三分之一的村民搞好畜牧养殖,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在思想上,搞好引导。多次组织20多名养殖大户外出参观考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畜牧养殖的信心。在政策上,搞好扶持。为激发群众投入畜牧生产养殖的积极性,村里投资15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养殖小区,对第一批到养殖小区养猪的农户每栋猪舍村里补贴6000元,养殖户每出栏1头猪,补贴20元;其他如养牛、养兔、养鸡、养鸭等也给予适当补贴。在技术上,搞好服务。定期邀请市、区畜牧专家到村里讲课,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提供卫生防疫、技术服务。由于硬件齐全,服务周到,扶持到位,广大村民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自觉行动,2003年,全村出栏生猪达8200头,羊出栏4100头,仅畜牧养殖一项就实现利润120万元,使全村群众人均增收近600元。三是引导三分之一的村民搞好企业生产,增添致富后劲。为全面激活村集体企业内在活力,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大量安置村居劳动力的目的。村党支部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从明晰产权入手,对重点企业全部实行股份制改造,村民入股,家家受益,增添了加快发展的“动力”。改制后的朝阳通用机械公司、东洲玻璃钢公司、建筑公司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03年,全村3家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6000万元,实现利税550万元,安置村民务工300多人。福禄饭店、爱峰建材等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茶坡村“三条战线”上村民干劲足,经济收入稳步上升。2003年,茶坡村村民人均实现收入5800元,同比增长12%。全村村民银行存款总额突破1亿元。
  三、积极搞好文化建设和科技教育培训,为致富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村党支部注重选准切入点,进一步加大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投资60万元,建设了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村办公楼,其中党员活动室、电教室、档案室、会议室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建设了别墅式新村,其中规划了高标准的学校、幼儿园、文化大院、卫生所等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投资300万元一期工程50家农户住宅楼建设完工,二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茶坡村新村规划设计荣获了“山东省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一等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村两委与小学建立联系制度,不定期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友谊活动。组建了文艺队,利用节假日为广大村民演出,丰富了村内文化生活。村里拨出专款,为村民建设开通了闭路电视。村里投资90多万元,对全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村民用上了放心电、廉价电。协调胜利石油管理局交通管理部门,开通了连接城区与茶坡村的“31”路公共汽车,彻底解决了广大村民“出门难”的问题。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全面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村里明确规定,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每名奖励800-1000元。投资30万元,改造了茶坡村幼儿园,建设了村小学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同时,村里出资为全体村民统一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财产保险;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30元的养老金待遇,特困户每季度补贴100元。投资1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全科医疗站,村民小病不出村,药费由村集体按规定比例给予报销。
  村党支部注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技兴农。通过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广播宣传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氛围,倡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村电教室的作用,每月至少集中播放1次电教片,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教育。与辛店街道宣传单位加强联系,确保每月到村播放1-2场有关科技知识的电影,搞好科普宣传。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整体素质。针对不同人群,每季度分别邀请区委党校、区畜牧局、区经贸局、区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业务领导来村为党员干部、养殖大户、企业家和广大群众举办党课、畜牧养殖、企业管理、科技致富专题培训班。三是搞好载体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借助村畜牧养殖小区、朝阳通用机械公司等培训基地,加大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目前,全村80%以上的党员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30%以上的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户。
  走富民强村之路
  创小康文明业绩
  东营区六户镇田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春郊
  田庄村位于六户镇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人口1256人,有耕地2480亩。目前,全村共有党员51人,两委成员6人。近年来,村两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信用建设这个重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靠科技,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发展路子。各行各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以波尔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128万元,集体积累达51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682元。田庄村先后被东营区委区政府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畜牧生产先进单位和区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好”党支部、先进村委会、绿化家园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强班子,壮队伍,提高为民服务本领
  我主持村党支部工作以来,认准了一个理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始终把“学先进、讲奉献、创一流"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自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建一流的“两委”班子,带一流的党员队伍,创一流的小康业绩。要想使村民都富裕起来, 必须有一个健全、能干的班子和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着力提高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的素质,增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村“两委”成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与先进地区、单位找差距,切实落实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了边学习、边解决。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依托各类培训基地,带头学科技、用科技,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传、帮、带”的作用,帮助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真正使村党支部发挥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使村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二、选路子,奔小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乡镇而言,小康的重点在农村,只有村村户户均衡增收,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小康。村村户户均衡增收的出路在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立足实际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田庄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富民、安民、稳民”这个中心,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和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本村的优势,深入调查,选准发展该村经济的好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政策推、典型带、市场拉”等方式,逐步发展壮大特色、高产、高效农业,狠抓了波尔山羊改良这一主导产业,大力宣传上级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村里相应的扶持补贴措施,鼓励广大村民大力饲养肉用优良品种波尔山羊,通过杂交改良,提高本地山羊的经济价值,增加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普遍存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观望现象。村党支部组织部分思想解放、敢闯敢试的年轻党员外出参观,考察先进地区养殖经验,开拓他们的视野,鼓足他们的干劲,坚定了他们走特色养殖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示范带动、典型拉动、政策推动,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实施的“畜牧富民强村”战略,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为群众选准了一项均衡增收的好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共有50多户群众靠畜牧养殖业脱了贫,致了富。二是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多数群众消除了“以粮为本”和“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说了算、定了干”的“两委”班子形象, 为实现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实惠的目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建制度,抓管理,完善村务运行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村党支部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不断规范村务管理。村党支部认真落实发展党员“两推一公示”制度和工作失误追究等制度,严格培养和发展党员程序,至今无一例违规发展党员现象。优先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和妇女中的致富能手入党,使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了逐步优化。同时健全完善经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理、合法地把集体土地、坑塘等有效资源合理的承包, 避免了经济纠纷和财产的损失,确保了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健全和完善了村级管理、配套制度,主要做法:一是落实民主选举制度,党支部成员调整和换届选举,实行“两推一选”法,经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内选举产生。二是落实财务集中核算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务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每月公开一次,重大村务随时公开,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三是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创建“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等活动,真正使该村成为村风正、民风好、守信用、讲文明的民主、文明、富裕的强村。四是完善村规民约,使之家喻户晓。坚持依法治村,村民有章可循,遵规守纪,不断深化“十户联防”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了全体村民的法制意识,确保全村无刑事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为广大村民的安居乐业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解民难,办实事,争创群众满意的小康业绩田庄村党支部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使田庄村广大群众生活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高,经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投资6万元,重新铺设了入户水管线5000余米,解决了新村居民生活用水不方便的问题。投资150万元,对老村进行规划改造,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投资15万元,建设了一处高标准全科综合型的医疗卫生室,确保群众生活在一个优美舒适、交通便利的大环境中安居乐业。现在全村电话普及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百户拥有电冰箱59台,电视机99台。为制止个别村民私拉乱接油田电力的行为,投资5万多元,把全村的用电主次干线全部更换一遍,所有电表全部户外上杆,统一管理,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实行“一户一表一线一闸”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全村的用电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想远的来真的干实的
  带领群众昂首阔步奔小康
  东营区龙居镇小麻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明
  小麻湾村位于龙居镇西部黄河南展区,全村210户、734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村集体积累180万元。全村现有党员23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大力发展桑蚕、西瓜、造纸林、畜牧等优势产业,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先后被市、区表彰为全市“’文明进农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五个好”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被东营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被团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青年农民”称号,2003年被授予“东营区劳动模范”称号。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干部党员,就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两委一班人,特别是支部书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村党支部按照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总体要求,一方面抓好“三会一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干部党员的学习,做到人人通晓党的农村工作政策, 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成为工作生产的行家里手;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约束干部党员的行为。村里的重大事情,都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召开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一旦形成决议,坚决执行。村里政务、财务,都严格按“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四个规范”的要求搞好公开,并安排专人回答群众的质询,来龙去脉,都一五一十解释清楚,让群众明明白白,打造“阳光财务”。对村干部还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干部干得好孬,党员是否发挥作用,都让群众评议,以实绩论英雄,看民意说好汉。村里采取“村建民包”的形式,整平土地200亩,建设环村林带,发展造纸林,群众心里没底,一个个犹豫观望。李宗江等五名有植林经验的党员说“大伙大胆承包,种植技术上的事我们几个包了”。他们几个指导承包群众灭虫、浇水,进行林瓜套作。一年下来,种植的速生林长到大人胳膊粗,套种的西瓜亩收入1300多元,给群众抱回来一个金娃娃。防治非典,干部党员冲锋在前,重活、累活、危险活抢着干,时时事事都给群众做出榜样。2003年,创建“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支部带协会,以协会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在该村一个党员一面旗,群众说起来,都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群众的盼望,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万事民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时刻倾听群众心声,关注群众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小麻湾村地处黄河展区,由于历史原因,土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悬殊1.2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遇上天旱年份,眼瞅着黄河用不上水,群众着急上火,干部们揪心发痛。苦等苦挨不如苦干实干。秋冬季节,我们两委一班人提锹扛锨,带领党团员齐上阵,甩开膀子战天斗地,开挖沟渠2000余米,动用土方15000余方,分片整平土地600亩。那段时间,两委干部人人两手磨起一层老茧,个个胡子满脸、一身疲惫,但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他们打心眼里感到欣慰。在此基础上,小麻湾村支部一班人又乘势而上,在包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30万元,建设了扬水站,开挖疏通沟渠8030米,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建成了一片高产稳产田。为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两委一班人划分责任区,带头义务完成土方工程。同时,想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70万元,硬化街道2890米,结束了“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小麻湾村是个养殖大村,年养蚕1500来张,产生大量蚕沙,加上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直是很叫人犯愁的问题。2003年,在区、镇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实施以改圈、改厕、改灶、建设沼气池为内容的“一池三改”项目,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环保气。群众忙完田间地头的活计回到家,随手一拧,便可燃火做饭,又方便,又卫生,农忙时再也不用凉开水泡馒头、啃咸菜疙瘩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说:“真没想到,咱这辈子还能象城里人一样,用上燃气灶了。”
  干部党员的职责,就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就是舌绽金莲,说得天花乱坠也是白搭。这些年,小麻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多种经营,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富民强村。全村有730亩桑园,原先由于受养蚕房屋的制约,茧质差,产量低,效益不理想。镇党委、政府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号召建设大棚,进行省力化大棚养蚕。一栋大棚投资6000多元,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群众心里直犯嘀咕。怎么办?干部党员带头上。我们采取“1+1”的方法,就是一个党员自已建一栋棚,帮助一户蚕农建一栋棚。村里实行联户担保,向信用社贷款20万元,建起了40栋大棚。夏秋,蚕农利用大棚,采用立体条桑育技术,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张产量突破85斤,效益窜升一大截。养完秋蚕后,两委成员就南上陈官,找华誉集团协商,利用养蚕大棚养殖肉食鸡。刚开始,全村推广了20个棚,两委成员一人包四个棚,靠上帮养殖户抓防疫、抓喂料。两茬鸡养下来,收入16万元,棚均收入8000元,加上养蚕的收入,达到11000多元。“一栋大棚三亩园,三季养蚕冬不闲,一年收入超万元”成为不争的事实,群众口服心服。群众建棚的积极性上来了,全村大棚忽啦啦发展到103栋,成为全镇养蚕大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大棚多了,养鸡规模大了,用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村支部又在争取包村工作组支持的基础上,采取饲养户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20万元,打了一口500米的深水井,使缺水问题迎刃而解。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小麻湾村明确了“种植抓两林,养殖牛羊鸡”的思路,在抓好桑园经济林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2003年,建设了600亩的造纸林基地,实行林瓜套作,提高综合收入。说起麻湾西瓜,那可是远近闻名,是山东省无公害产品,北京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瓤沙、汁多、含糖量高,吃一口满嘴角流蜜。2002年,全村在桑园、造纸林内套种了600亩西瓜,收入90万元,人均增收1226元。2003年,村支部联合周围5个村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西瓜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保名牌,提效益,做好西瓜文章。同时还购进了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投资30万元,建设了占地15亩的养殖小区。在此基础上,尝试创建了 “支部加协会”的经营管理模式,吸收群众闲散资金,采取投资入股的形式发展规模化养殖。协会聘人养殖管理,统一组织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群众只需投资、分红。预计全年仅奶牛养殖一项,户均增收4000元。村里还实行能人带动战略,由经验丰富的人牵头,组建了两支建筑队,安排富余劳动力40多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具有三级资质的建筑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支队伍将会成为小麻湾村长远发展的生力军。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两手都要抓好
  2002年,投资25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有的群众不理解,认为花那么多钱不值得。村两委及时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会上,支部书记李洪明对大伙说:“有钱,不代表有素质;咱口袋里有了钱,脑袋里不能空空如也。再说,要把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信息支持,咱这大院,就是大伙充电的学校。”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异口同声:值!建!大院建成后,村里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电视机、VCD、电教片等,建起了电教学习室;收集农业科技致富书籍3万册,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一年来,共举办大棚养殖、西瓜种植、速生杨管理等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400人次,提高了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群众亲切地把文化大院称为“致富加油站”。现在,“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小麻湾村成为全镇的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基地。小麻湾村对精神文明建设都紧抓不放,以“文明进农家”活动为载体,每年进行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倡树典型,使大伙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信用龙居”建设为载体,培养诚实守信、文明向上的良好村风。抓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有利时机,建立党团员责任区,进一步治理村容村貌,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围绕“小康文明村”建设,村支部带动全村又开始了小麻湾村致富奔小康的新一轮创业工程:规范建设的高标准、大规模的养殖养蚕大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嫂”粗布有限公司是民间特产的亮点;文明诚信、科普一条街建设为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档次和品位。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河口区义和镇西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洪伟
  西河村位于河口区义和镇西部,240户,848口人,其中党员26名,2100余亩耕地。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了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以畜牧、冬枣为主导产业的生产模式,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使全村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强基固本活力迸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针对村班子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查问题、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整改对策。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全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党员素质不高,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好。我们决定从抓党组织建设入手,对全村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并向群众公开承诺,约法三章:第一,实行“零招待”。不论公事私事,不得吃集体一分钱,若群众发现举报,查实后给予奖励。第二,不得以权谋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言行举止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同工同筹。将镇政府规定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记帐员三人的工资平均分配给村两委七人。在村办公室监督台两委成员的照片下面,几行醒目的警句成为村干部的共识:当你拥有权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你使用权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责任和义务;当权力有可能给你带来便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严以律己,自觉接受监督。
  为切实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村党支部从 “建立一支队伍,完善五项制度”入手,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务公开制度。每周二、四、六村两委成员分组在支部办公室定点办公,群众可及时向村两委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是家庭琐事,及时解决。坚持党员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理财小组作用,让党员群众直接参与到村内事务决策,对支部的各项工作“品头论足”,提高了村支部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党支部不定期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情绪,不断促进自身工作,使全村出现了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发展在思路致富有门路
  西河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地较多。但是,村民已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模式,依靠地多,广种薄收。特别是土地承包后,多数农户思想守旧,舍不得对土地进行投入,搞掠夺式经营,耕地越种越薄,种植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粮食产量日趋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从更新农民观念入手,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依靠科技致富的典型,并根据西河村的资源优势,确定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增加科技含量,发展效益型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确定的发展思路,村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外地经验,总结经济发展滞后的教训。为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党支部在村里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聘请区农业局、科委的有关技术人员,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定期讲农业技术课,按季节走,让科技走在前。有些农民相信“老皇历”,不认新技术。党支部就在党员中开辟责任区,确立了党员示范户,用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经济效益。
  在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大田粮食产量时,我们积极寻求调整种植结构的新路子,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冬枣种植。村里人不懂冬枣管理技术,我们就去聘请技术专家,给他找住房,还划给他30亩好地让他育秧,统一供应村民,让他全面负责技术。同时,党支部还组织120多名村民到沾化、新户乡冬枣种植搞得好的地区学习技术。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里发展冬枣500亩。预计今年50%的枣树可见效益,两年后全部进入盛果期,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可增加1000多元。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每年年初,村党支部都结合全村实际,把党建、经济、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将完成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村里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群众有什么急事难事想找村两委解决,往往找不到人。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用自家的车免费为村里拉来砖石木料,整修了十间办公室,拉起围墙,解决了村里办公难的问题。村子东北部有400多亩土地因缺水源灌溉而逐年盐碱沙化,生产效益年年降低。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自己出资4万元,同时发动党员干部集资捐款,为群众整平了这块土地,并开出了四横八纵的的引水渠,解决了这片地浇地难的问题,群众高兴地将这条渠道命名为“党员渠”。
  为带领群众致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奔小康竞赛活动,引导党员发挥表率作用。一是党支部制定了奔小康规划和近期目标,干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分别制定了奔小康计划。二是党支部按照目标要求帮助都要逐个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做到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三是开展“三争两带”活动,提出了“贫穷不是好党员,贫穷不是好干部”的口号,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争两带”活动,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共同富裕的目的。(“三争两带”,即争当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争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带头致富,带民致富。)
  为提高党员认识,党支部采取今昔对比的办法,回顾西河的过去,看发展变化的现在,对照外地先进村寻找差距,激发党员、群众学先进、赶先进的意识,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创建文明村规划,提出了 “创建文明村,造福西河人”的奋斗目标。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全村的一件大事来抓,每年都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竞赛活动,组织村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评比活动,创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村民在创建活动中转变了思想,陶冶了情操,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生活积极性。现在全村有“十星级”文明户15户,“五好文明家庭”60户。以前到了冬季,村民闲得没有事干,凑在一起赌博,可自从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来,赌博人没有了,学习农业知识的人多了起来。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近年来,西河村连续多次荣获市、区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经济十强村、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义和镇优秀共产党员、河口区优秀共产党员、东营市科技星火带头人、河口区“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
  躬身实践“三个代表” 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河口区新户乡老鸦村党支部书记林元桂
  河口区新户乡老鸦村,人口1303人,耕地面积5000亩。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立足实际,围绕土地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依靠土地开发,推行规模化特色种植,实施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33.3万元,集体收入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6元。老鸦村先后获得“五好村党支部”、“全区经济十强村”、“全市十佳文明村”、“省级安全文明模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荣誉称号。
  老鸦村地处黄河故道,5000多亩沙碱地高低不平,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于是村党支部把突破口放在了旱涝盐碱综
  合治理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先后筹集资金140多万元,开挖、疏通沟渠138条,6.8万米,修建配套建筑物30余座,动用土方120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亩,完善了全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为今后群众承包开发、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党支部依据本村土地多且大多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果树的特点,把发展规模化特色林果业作为全村脱贫致富、壮大集体收入的突破口。而发展林果启动周期比较长,需要资金缺口大,当时多数群众拿不出钱来,即使有钱的,还担心赔本,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1988年村党支部决定划出50亩土地全部种苹果树和金丝小枣树,同时多方协调贷款和扶持资金,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农业开发项目,征得上级的资金支持, 先后引进红富士、乔纳金、红星等当时的优良品种。50亩的苹果园很快被村里的3名党员干部承包,由于管理较好,苹果园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群众消除了顾虑,纷纷在自己承包地里种上了果树。几年功夫,全村已发展苹果园1300亩,枣园1200亩,速生经济林600亩。
  随着各地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苹果市场出现疲软,价格也是直线下滑。为保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村党支部分别组织村“两委”成员和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积极寻找特色产业。1996年,村党支部书记林元桂率先从外地引进冬枣树在自己庭院种植,还对部分金丝小枣树进行了高接换头。第二年,仅庭院嫁接的冬枣一项,林元桂收入近2万元。在示范带动下,群众种植冬枣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村党支部审时度势,划出专门承包地集中种植冬枣,逐步减少苹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冬枣种植。村里在无偿提供枣苗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负责肥料、人员外出培训等支出,于是全村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上了冬枣树。我们村在大力发展冬枣种植的过程中,积极推行区域化种植,发展规模化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不断创出新品牌。目前,全村已发展冬枣2500亩,其产品远销青岛、威海、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仅冬枣一项,年人均增收2800多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为果农提供三方面的服务:一是技术服务。村里选拔了32名技术骨干组成便民服务队,对全村果树栽培、管理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同时,积极与莱阳农学院、省种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系,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二是信息服务。村里组织专门力量到外地捕捉经济信息,并注意发挥本村在外人员多、联系面广的优势,与他们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三是销售服务。每年派出精干力量,到省内外各大中城市联系果品销路,签定销售合同,帮助果农解决“卖果难”的问题。同时发挥金翰林果公司冬枣研究所落户该村的优势,依托东营新绿洲枣业有限公司、悦鑫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冬枣产业发展新格局。
  抓队伍强班子共同奔小康
  河口区六合乡广河村党支部书记巴树村
  河口区六合乡广河村位于河口城区东南部, 西邻河口经济园区。全村116户,446口人,有党员22名,村两委成员5名。近年来,村党支部以 “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按照“五个好”的标准,把村支部班子建设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在带领群众抢抓机遇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核心力量作用。广河村由一个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集体积累1500万元的经济强村。
  一、抓班子,建制度,增强班子凝聚力
  广河村首先从健全班子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建立选拔机制,壮大班子队伍。广河村在班子配备和党员发展方面,注重从有知识、素质高,愿为群众办实事的青年中选拔培养,建设一个精干高效村级班子和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村两委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两人,高中中专学历的三人。壮大党员队伍的同时,制定了定期谈话、定期培训、每周六定期学习等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率先在村里实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和定时定点集中办公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村班子在群众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村班子的整体素质。广河村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继续学习培训,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在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支部班子成员带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普遍增强了宗旨观念和发展意识。广河村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为了群众致富,把手里的项目让给群众,把致富的门路让给村民。有的党员看到群众富了,自己还守着清贫,心理不平衡,村里就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党的宗旨观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针对部分村干部存在满足思想,及时在全体党员中进行克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每年都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和发展经济的能人外出参观学习,主动与先进地区比较找不足,找差距,进一步解放村干部的思想,提高了村干部的争先意识和创优意识。
  三是规范程序,推行政务财务公开。广河村是一个小村,但由于地处城郊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加之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增多,群众对土地问题和村务财务比较敏感。为了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广河村坚持民主集中制,不管大事小事,都集体研究决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不搞一个人说了算。村里的大事,先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提出初步方案,再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按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带来了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相互信任,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真正成为全体村民可信赖和依靠的核心。在进行村集体资产改制时,该村先后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20余次,使整个改制工作完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找优势,选路子,壮大集体经济
  广河村支部班子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1998年以前,广河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思想保守,经济发展缓慢,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两千元岀头,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村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挖水库,筑台田,种植蔬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地处城郊优势,发展汽车租赁和建筑劳务业,最多的时候,各种车辆达60余辆,建筑劳务队伍七、八支。2002年,广河村两委确定了“招商引资,以企兴村”的发展路子,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支持。首先从改善招商环境入手,乘着河口城区改造的东风,实施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共拆除旧村建筑4000余平方,建设商品楼1.2万平方,在海盛路东侧形成了一条商业经济带。积极搭建载体,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努力,投资360万元的银河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8万元的永强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广河落户。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80余名。现两家企业运转良好,2003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为增强集聚效应,吸引外来客商,又规划建设了汽配城、旧车交易市场、煤炭批发三大市场。为提高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促进村民增收,广河村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村集体资产改制,成立了广河科贸有限公司,为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办实事、办好事,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村庄建设档次
  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对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了。为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针对旧村改造难度大的情况,采取了在旧村以南另辟新址建设新村的方式,在河二路以北规划了别墅新村。聘请东营市规划设计院对别墅新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制定优惠政策,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方式,由村民自筹别墅建设成本,村委会负责统一组织建设,村集体为每位村民补贴建设费用5000元,并负责路、电、水、暖等配套。已建成新村别墅22栋,44户;二期28栋,56户也进展顺利。
  工作中,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等评选活动,大力实施“文明信用”工程, 在全村倡树文明信用之风,建成文明诚信一条街和文化广场,安装文明警示牌,设置阅报栏、公开栏。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活动器材,在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对幼儿入托实行补助,为老年人每月发放面粉。建设老年公寓,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免费入住。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一个好的支部班子和团结务实能干的党员队伍。广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心紧紧抓住机遇,科学规划,超前运作,力争在三年内,把广河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商业繁荣的新型农村。夯实组织稳定基层发展经济
  河口区河口街道八吕村党支部书记董子平
  河口街道八吕村位于河口城区北郊,全村125户,378口人,党员22名。近年来,八吕村党支部一班人严格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建村、治村方针,摸索出了一条带民致富发展之路。截至2003年,全村拥有固定资产150余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20年前,八吕村集体公共积累仅有1200元,全村1500亩耕地,大部分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荒碱地,哪家要是遇上娶妻生子的“大事”,便要欠下一大笔债务。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通过分析考察,最终,他们抓住河口城区建设和河口采油厂城建需要的机遇,多方筹措3万元资金,成立了一个仅有20名劳力的建筑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的集建筑、安装、水泥预制为一体的国家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150万元。八吕村党支部深深认识到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建设方针,以增加村集体积累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使全村尽快富起来。他们利用好区位优势,出台有关激励政策,积极鼓励群众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有能力的户沿河滨路发展三产、建立经济园区,两年来,共建设商品房2800平方米。个体、私营、合资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目前,八吕村有个体旅馆、饭店20多处,工商业户30余家,汽修厂5处,运输车40余台,从事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人员达12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年创产值200余万元。同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对1500亩老稻田进行改良建设,其中开发台田500亩,并全部发展成了棉田,实行集体统一灌溉,免收水费、土地承包费和工程款,为群众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规章制度,夯实发展基础。村子的发展能如此红红火火,关键是党支部一班人的凝聚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向心力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几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保持身正影直,工作透亮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他们先后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干部联系户、支部成员联系村民代表等制度,建立了村民档案,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政务、财务双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党支部书记董子平说:作为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只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扎扎实实的为民办事,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几年来,董子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村两委一班人从不奢侈浪费,始终把发展经济、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村里的“一把手”,他十分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坚持实行民主决策,坚持民主监督,搞好村务公开。八吕村的大事小事,村“两委”都坚持集体研究决定,村“两委”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不搞“一言堂”,不搞个人说了算。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如村里2000元以上的重大开支、宅基地安排、计生指标安排、村提留和“两工”使用、财务收支、水电管理、文明户评选等村里的重大问题,都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决定,请村民代表列席,充分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通过后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布,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再决定实施,做到办好事让群众知底,办难事让群众支持,花钱办事让群众明白。良好的民主决策机制,带来了村两委班子的紧密团结和相互信任,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成为全体村民信赖和依靠的核心。
  搞好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八吕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文明建设,以情感人,以活动引导人,才能将八吕村的三个文明建设推向新的水平。村集体先后投资5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20余亩的高标准综合性文化大院,内设有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夜校、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村民学习、活动、娱乐健身的阵地。为不断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八吕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村文化大院的作用,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他们组建了60余人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每年都自编、自排、自演节目。除了在本村演出外,还经常参加河口街道和区里的演岀活动。特别是节假日,八吕村都举办相应主题的各种文艺演出、文体比赛和座谈活动,不但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寓教于乐,使村民受到了思想教育。针对大多数村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的实际情况,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站的传媒作用,每周对群众组织一次集中收看和培训活动,并定期聘请市区专家来村讲学授课,对有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为村办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村办企业的青年骨干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特别是“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充分意识到活动的根本在“实”。他们注重树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在全村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把“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在全村开展了“孝心榜”和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通过“孝心榜”,将60岁以上老人的供养情况张榜公布,使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孝心榜”实施以来,全村出现了孝敬老人光荣,不孝敬老人可耻,人人争当“孝心标兵”的热潮。
  八吕村党支部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成了一个一流的班子,带出了一支一流的队伍,创造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快、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农村,先后被授予河口区经济十强村,市、区“五好”党支部,十佳文明村,连续3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
  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广饶县稻庄镇闫口村党支部书记闫桂民
  闫口村是一个蔬菜生产专业村。全村230户,860人,其中党员36名,有耕地1200亩,其中大田芹菜800亩。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群众,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以种植大田芹菜为主导,工副业共同发展的路子。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900万元,集体积累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完成了村庄规划,街道整齐绿化,实现了水、电、路、讯四配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较大成绩,全村形成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人心稳定、共同致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良好社会风气。连续被市、县授予“先进党支部”、“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要致富,靠支部。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树立干部的模范带头意识和敬业奉献意识,成为全村群众的“领头雁、贴心人”。村支部一班人从小事做起,从不喝群众一滴酒,不吃群众一顿饭,做到了廉洁勤政、公正待人,受到群众的拥戴。同时,注重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采取定期培训、以会代训和分散学习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技致富本领。闫口村原来就有从事蔬菜生产的传统,但发展一直较慢。村支部加强了对这个传统产业发展的领导,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制定优惠政策、搞好“三产”服务等工作,这一产业才有了新的突破,并使之成为全村群众的致富之路。
  二、立足实际,大胆决策,选准选好经济发展路子
  闫口村的经济发展向来以农业为主,根据这个实际,村支部多次召开党员会议,研究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党员的作用,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我们立足实际,大胆决策,决定引导群众大面积种植芹菜,并打破过去一年一季的传统做法,对芹菜这种喜凉作物进行反季节种植实验,并获得成功,总结出在高温多雨夏季种植大田芹菜的经验。在品种的选择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我们到天津市农科院种子研究所,就引进新品种、病虫害防治、遮阴网技术进行了咨询,参观了芹菜试验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大田芹菜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由九十年代初期的100亩发展到目前的800余亩,新品种“西洋芹”亩产达到15000斤左右,大田芹菜为闫口人营造起了 “绿色宝库” 。
  在抓好蔬菜生产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村支部还带领群众坚持“两条腿走路”,搞多元化经营,立足实际,多业并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土地换工作”。山东大海集团在闫口村北面,从1994年开始,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规模迅速扩大,占用了闫口村大量土地。对此,该村与大海集团达成协议,除支付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外,每占用1亩耕地,安排闫口村1名劳动力到企业工作。目前,全村有70多名人员在该企业工作,其中有7名已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年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二是建设个体私营经济园区。该村依托大海集团,在广码路、中心路交汇处,在30多亩无水浇条件的河滩地上,投资100万元建设了个体私营经济区。目前,区内经营户达30多户,从业人员100多人,主要涉及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机械维修等行业。三是鼓励群众创办小型加工项目。村支部引导村民在搞好农业生产、从事商品流通业的基础上,开始转变观念,涉足加工行业。建设了1处砖厂、1家小型轮胎厂、成立了1家建筑安装队,每年都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转变观念,完善职能,积极为群众搞好服务
  (一)完善配套设施,为群众发展经济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村里逐步解决了水、路、电、讯等问题,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是大力发展“股份制井”。随着全村大田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用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动员群众积极出资入股,采用“群众凑钱,集体规划,共同使用”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50多万元,打井40多眼,坚持菜种到哪里,井就打到哪里,妥善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村里还安装了自来水,实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并把水管安装到个体私营经济区和芹菜批发市场,极大的方便了经营户和前来购菜的客商。二是积极建设电气化村。先后新上了4台变压器,总负荷达410万千伏安,坚持哪里需要电,就送电到哪里。2002年以来,结合农村电网改造,投资40万元, 全部更新了村内线路,对原有变压器进行了增容,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二)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推动农村全局的工作,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各项工作的开展, 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予以激励引导。在这方面,村支部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在建设“股份制井”的过程中,多数群众只考虑少花钱,主张打几十米的浅水井。而村班子考虑到浅水井水质较差,对农作物生长和群众身体健康有一定损害。村班子要为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为此,经研究规定凡深度超过150米的井,村集体对每口井补贴15000元,这样就激发了群众入股打深水井的积极性。二是给每户安装了自来水表,规定每月人均用水量在1方以内的,按每方0.8元收费,超过1方的按2.4元收费,这样既方便了群众用水,又增强了群众的节水意识。三是针对芹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出现的滞销问题,号召群众主动走出去到外地市场上销售,但是在本地市场“一手熟”的村民却犹豫不决,缺乏闯市场的勇气。为此,村两委大胆提出“赚了钱群众所有,赔了钱集体承担”的政策,许多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了出去,结果闫口芹菜在南京、岳阳“一炮打响”,并很快占领了市场。目前,闫口芹菜已销往东营、寿光、淄博、南京、武汉、无锡、温州、三亚等地。从那时起,该村组织了由25人组成的专业促销队伍,每年由村集体出资4000元,奖励那些业绩好的销售人员。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树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满足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是近几年村两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村里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使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争做文明村民。结合“文明进农家”活动,规定村内大街不允许堆放柴草、垃圾,村内建起了两条“文明诚信示范街”。投资5万余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和篮球场,配备了娱乐设施,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经常自发地组织扭秧歌、跳舞、歌咏比赛、象棋比赛、扑克比赛、篮球赛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活动。此外,还利用电教室,播放科技、法律录像片,教育广大村民学科技、学法律、遵纪守法、科技致富。通过学习教育,广大村民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多年来,闫口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无一人上访,无非法婚姻及计划外生育,无抢占、乱占宅基地现象,更无拖欠公粮、提留户,村民们和和睦睦,团结向上,涌现出了85名好媳妇、好婆婆和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的好青年,全村有95%的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
  四、建立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运转
  工作中,该村非常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建立健全了党的“三会一课”制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在群众中树立了村两委班子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实行定时定点集中办公,重点研究解决村里的各项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两委班子成员利用集中办公时间互相谈心,交流工作经验,共同研究处理事务,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提高了两委班子成员理论水平、办事能力。二是实行民主决策。村里的重要事情,都要先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研究讨论,请所有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大家赞成的就表决通过,反对的就不能实施,确保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度。三是实行村务公开。每年召开两次群众大会,向全体村民通报财务收支、经济发展、重大事件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情况,请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坚持每月8日财务公开制度,接受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和广大群众的监督。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与时俱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广饶县李鹊镇南十里堡村党支部
  南十里堡村现有人口2267人,总耕地面积3650亩,党员58名。两委成员9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200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3890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0万元。近年来,南十里堡村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市级文明单位”、“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抓班子自身建设,筑强战斗堡垒。南十里堡村党支部始终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抓好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战斗力。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是抓制度建设。坚持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坚持依法治村、以制治村。全年坚持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办公制度,及时处理村内事务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抓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在“近”、“实”、“廉”上下工夫。“近”,就是心要和群众贴的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实”,就是说实话、办事实、求实效;“廉”就是清正廉洁,不贪不沾, 不吃请,多为群众谋利益,不为自己谋私利,得到了全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村党支部始终把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这两条主线,走富民强村之路。村党支部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在辛河路以西建设了广饶城南蔬菜批发市场,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调整土地150亩,建成了两栋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个交易大棚,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黄河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蔬菜及农副产品中转、集散和信息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龙头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先后发展蔬菜大棚300个,特色蔬菜120亩,仅此一项可增加村民人均收入1800元。市场日上市车辆1000余辆,交易蔬菜300万公斤,直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蔬菜3万亩。挖掘市场潜力,先后组建起装卸、中介、包装、运输等服务队伍十余支,发展农技推广、农资销售等服务机构20余家,解决了本村500多人的就业问题。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村支部一班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做活民营经济文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视载体建设,规划了村级民营经济园区,加快招商引资进程,按照统一规划、个人投资的方式,先后发展各类企业40多家,涉及食品加工、化工、建筑建材等多个行业,年生产总值5000多万元。企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直接转移村内劳动力500多人, 并向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民心促稳定。注重提高村民修养,村里通过开展读书会、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富民政策,武装了党员思想,提高了广大群众素质。加大投入,兴办集体事业。投资3万元整修了文化大院,添置了娱乐设施。投资对1.5公里的村内主干道进行了重修, 规划修建了排水沟,方便了群众出行,群众从加快发展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以“文明进农家”活动为载体,年年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诚信守法经营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文化大院、老年之家、青年之家等场所的阵地作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思想觉悟。多年来,十里村没有发生一件刑事案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全文明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真抓实干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广饶县大王镇刘堡村党支部
  刘堡村位于东营市南部,青垦路东一公里处,共有土地1302亩,273户,940口人。全村有党员32名,村民代表25名。2003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4150元。
  一、抓班子建设,打造坚强保垒
  刘堡村“两委”班子共4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创建的首要任务,把自身正、作风硬、思想新、敢干事、干实事作为行动准则。工作中,认真落实定时定点集中办公、村委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村级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完善村级工作,实行了走访群众到家、感情联系到家、听取意见到家、解决问题到家、扶贫帮富到家为主要内容的“五到家”工作法,针对不同群众,开展个性化服务,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注重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对无职党员普遍进行设岗定责,把各项工作能否带头作为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加强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到年年发展党员,年年都有培养对象。依托“党员之家”和“党员电教室”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教育引导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全村形成了班子带头、党员拥护、群众响应的良好局面。
  二、干实事好事,凝聚民心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准则,“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是村“两委”班子工作风格。几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先后通了街、修了路、打了井、改造了电网,调整了土地、清理了遗留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60起。投资16万元建起了集办公、娱乐、学习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积极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开展了“爱我刘堡,美我家园”活动,实行了街道卫生家庭负责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把发展经济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放上心上。坚持走“围绕企业发展农业”的路子,发展速生杨种植200多亩、速生林苗圃50多亩。发挥地域优势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禹王防水、经润化工、永盛钢构等3家企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村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家,既增加了群众收入, 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三、抓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村风
  每年三月份,我们结合全镇开展的“爱祖国、爱家乡”月活动,大力表彰涌现岀的好媳妇、好孝子和幸福家庭,用典型的力量弘扬尊老敬老
  的传统美德。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结合开展争创“青年民兵十带头”活动,对评选出的科技致富、种养大户、运输能手、种菜能手、优秀职工等六项标兵进行隆重表彰。每年通过开展争创“三八红旗手”、文明进农家活动,文明诚信活动、消夏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活动等,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倡树新风、与时俱进、发展经济,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正气。
  现在的刘堡村,人心齐,风气正,环境好,班子凝聚力、号召力强,连续6年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文明办授予“民兵带头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被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授予“全省交通安全村”,被市委授予“创五好”先进党支部,被市文明办、市体改办授予“文明信用村”;被省、市、县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村,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今后,刘堡村将继续把“五个好”的每项指标落到实处,做到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空白,把刘堡村建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村。
  提高素质强班子心系村民求发展
  垦利县垦利镇寿山村党支部书记孙希亮
  垦利镇寿山村地处垦利县城南郊,全村110户,380人,党员24人,两委成员4人,村办企业3家,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近年来,村支部一班人立足实际,切实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切实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学习时间,每月定于16日为集中学习日,每月必须自学一次;保证学习内容,制定好学习计划;保证学习质量,采取讨论与讲课结合的方法,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写、带头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在 “三级联创”活动中,班子成员撰写心得体会50多篇。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新班子上任后,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定每周一为工作例会时间,互通情况,研究工作。同时, 要求做到“三要”,即:要找准位置、尽职尽责,要以诚相待、真诚合作,要相互监督、团结进取。为加强班子团结,采取了要主动不要被动,要对面不要对立,要释疑不要存疑的方法,开展自查自纠,并主动诚心诚意将对方请入家中,相互将憋在心里的话说明,把不明的事情说开,消除了误会。班子成员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极大地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推进作风转变。规范办公制度,上下班自觉签到,双休改轮休,节假日值班,如实填写工作日志、工作去向。规范村务公开,干部办事承诺、为民办实事目标、财务收支、农民负担、企业承包、每月考勤结果等,及时公开。联组包户,干部责任到位,每一个班子成员积极办好一个以上联系点,扶持帮助三个联系户和特困户,联系一个村办企业。村两委4人共将全村4个组,12户,3家企业作为联系点开展工作,每人每月至少下组办实事10天以上。每天安排专人值班,负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3天内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耐心解释,保证及时掌握了民情民意。
  二、积极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全村细抓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大户带动、产业联动、产业促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冬枣种植面积250亩,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500元。发展奶牛养殖户5户,其中有两个养殖户已购进奶牛45头,并收到了可观的效益。
  二是把加快商贸街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我村地处县城,为发展个体私营户创造了有利条件。村里筹资新建了商业铺面2600多平方米,发展个体工商户60余户,在营造良好发展空间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
  三、着力为民办实事
  (一)知民意,顺民心,狠抓财务公开。狠抓财务公开,村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对老百姓关心的工程承包、集体企业发包,采取包前公示,包后公开,对财务收支盈亏和村干部出勤情况每月公布一次,自觉接受监督。公布了财务审批程序,把资金安排由一人作主,移交给班子成员集体决策,并明确规定500元以上开支,须经村支委成员集体确定;2000元以上开支,须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集贸市场管理发包,改“定向议标”为 “公开招标”,受到了群众欢迎。财务清了,村民心顺了,村干部在村民中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支持了。
  (二)察民情,解民难,倾心办实事。一方面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对招待费实行了严格控制,来客一律不准到餐馆接待,由各线分管村干部按10元/人标准到家中安排。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民心工程。一是不断完善群众的生活保障,村里按照集体与个人1:1的比例,为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元的补贴,每年的老人节为65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助金和面粉、食油等。春节全村群众可领到液化气、食用油、面粉等生活用品。二是热心帮扶困难群众,积极募集资金3000余元,资助2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再次走进学校大门,完成了学业。
  (三)除民患,保民安,营造稳定平台。全村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一方面,平时注重从引发矛盾纠纷的源头上排查隐患。在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的同时,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地遏制了群体上访和涉农事件的发生。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另一方面用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占领村民的思想文化阵地,建立了高标准文化大院,为群众学习科学致富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组织村民学法300人次。开展了重点打击盗窃犯罪和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专项斗争。由于工作细致,迄今我村成功调处民事纠纷6起,调解率100%,多次被县、镇两级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
  垦利县胜坨镇工农村党支部书记董绍亮
  工农村位于胜坨镇东部,全村139户,419口人,党员26人。多年来,工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工农村由一个穷村、乱村变成了一个富裕村、文明村。200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是多年的市、县“经济强村”。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工农村民来自4个省15个县,分40余个姓氏,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要想使群众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寻出路,谋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处事公道、精明能干、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为了选好这个“火车头”,工农村党支部在干部使用上注重德才兼备,量才而用。选拔重用的4名村两委
  成员上任时的平均年龄仅34岁。为了增强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工农村党支部每年都组织村干部赴九间棚、沈泉庄等农村工作先进地区“取经寻宝”。同时,他们还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多次聘请镇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来村里讲课,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村干部的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加强机制建设,使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工农村党支部在工作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建立民主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建立民主机制上,选举产生了14名村民代表,不定期召开大会,研究本村重大事务,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并且在村民代表中选出了村民理财小组,审查村集体的每一笔财务收支,每月按时监督张榜公开。每月5日、15日、25日村两委成员联合办公时,都要吸收党员、村理财小组成员和14名村民代表列席参加,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村务、政务时都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年终由广大党员评议党支部成员,村务大事实行村民公决,村级工作实现了 “阳光操作”。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主要从规范约束村干部和全体村民两方面入手,制定了《工农村干部廉政守则》、《村规民约》等多项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民主评议,不断促使村两委成员和全体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也使村两委的工作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促进油地双方共兴共荣
  工农村地处胜利采油厂三矿中心地带,村里原有的1500亩耕地几乎全部支援了油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典型的油区村、无地村。特殊的村情决定了油区治安必须长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村党支部不断对村民进行“爱油田、爱家乡” 和“地上服从地下”的思想教育,培养村民的大局观念和法制意识,使“只有油田稳定,才有地方繁荣”的道理深入人心。村党支部建立了以综治委、综治办为龙头的“五支队伍”,通过群防群治维护油区秩序。工农村还与胜利采油厂8队、9队、11队、30队签订了创建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联心联利。工农村群众和油田单位还把经常性的联合开展联谊会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加强油地共建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力开展了“同植友谊树、绿化工农村”共同植树造林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油地共建、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农村党支部还从油田的需求出发,组织群众成立了废弃原油回收队,专门回收落地原油,既净化了油区环境,又给群众带来了实惠。这一典型事件,受到油田和地方的一致赞同,《法制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此以“昔日土炼油,今日回收队”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四、选准路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村里投资200多万元,租赁承包350亩荒碱地,动用机械1000多台次,全部改造成稻田种水稻,解决了“无地村”村民吃饭难的问题。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三高一优”农业这个目标,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抓水库搞蓄水。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新建扩建水库4座,总蓄水量达到80万方,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二是搞好水稻种植。为了增加土地产出,对350亩水稻实行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耕种、统一病虫害防治,使水稻生产连年丰收。三是开发荒碱地从事水产养殖。村里开发了200亩蟹池,河蟹亩收入3000多元,年总产值达60多万元。
  五、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工农村的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集体有了钱,就要花在群众身上。村民每人每月供应30斤面粉,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30元养老金,并发放祝寿金,为全部村民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25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六配套”小学,并设立了专项助学金,规定凡村里考上大专、大学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00元和5000元。投资130万元,建设了文化大院,整修了全部街道,统一安装了路灯。帮助家家户户通了水、电、气、讯,安装了闭路电视,建设了文明诚信一条街,并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每逢重大节日举行文艺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力加强党建工作
  垦利县郝家镇孟家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广
  孟家村位于郝家镇西部,是一个只有130户,437口人的典型农业小村。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98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村支部立足实际,切实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大力加强支部班子建设
  孟家村支部成员平均年龄36.5岁,在全镇28个村支部中是一个成员最年轻、文化程度最高的支部。该村支部自成立以来,审时度势,注重加强村级制度建设,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上一次课,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上级党委的基本精神,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讨论本村重大问题,每周召开支部村委会议一次,研究布置本周工作。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干部参照党员规章自查言行。三是积极吸收进步青年入党,新一届支部班子连续发展2名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加入党组织,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四是实行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享有知情权、表决权,充分吸收村民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措施,整个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责任感
  群众最大的需求是致富奔小康,这也是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孟家是一个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的传统农业村,近几年农产品价格降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村党支部想方设法为群众增加收入。通过调查,认为畜牧养殖业是较具前途的优势产业,多次委托村团支部组织村民到本镇后岳村、耿家村及邻镇养殖强村参观学习。如今,全村已发展畜牧养殖户20余家,其中养羊大户5户。并鼓励发展植桑养蚕业,不定期聘请农业专家举办科技农业知识讲座,介绍畜牧养殖、棉花种植、桑蚕管理等专业技术。
  三、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2002年,村里向油田争取外援资金10万元,全部用于水利渠道清淤、村内特困户住房建设、村西养殖区开发等。村庄规划是群众十分关心的事情,支部班子把村庄规划列为任期内主要目标,2003年春天对村庄进行了规划,投资3万元铺设村南北街路基,并铺设了路面。村民孟昭喜家庭困难,本人无劳动能力,妻子患有精神病,鉴于其所住房已成危房,村委投资8000余元为其在村东盖2间砖瓦房。村民孟庆伟不幸遭遇火灾,党支部及时送去现金500元,并积极组织村民捐款,筹措救济金3000余元。
  四、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村委班子,认识到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后盾,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先后投资3万元对村委大院、幼儿园进行了装修。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每年坚持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青年、模范共产党员、模范文明户等活动,倡导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全村有110户村民被评为“文明信用户”,占全村户数的80%以上,孟家村被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委员会授予文明信用村称号。孟家村的信用户到镇信用社贷款,只要凭着信用贷款证,不用担保便可贷得几千元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成为孟家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优势。
  五、建立规范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孟家村注重从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全村建立党支部统一领导,村两委齐抓共管,党员干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把支部意见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由全体村民选举办事公道、集体观念强、群众威信高的6名党员和12名村民代表组成了党员代表议事会和群众代表议事会。同时,由3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民主理财小组、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小组等村务管理组织。在村委的领导下,依法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规范化管理意见》等制度规章,并印发到户,进行广泛宣传。对村务开支、计划生育、宅地基审批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公开制,对各种财务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二是目标责任制。村里根据年初制定的党建工作任务目标,结合经济和其他工作,以“村干部包村、党员联系户”等形式,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形成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目标责任体系。三是考核奖惩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各项目标量化分解,制定了考核标准,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与村干部的工资挂钩,与党员的评优创先挂钩,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咬住发展不放松带领群众奔小康
  垦利县西宋乡赵屋村党支部书记丁世福
  西宋乡赵屋村现有150户,520口人,党员18人。近几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立足实际,切实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蜜桃村”,为全乡、全县乃至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建好支部班子,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赵屋村支部认真组织干部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党支部围绕团结协调和监督问题,研究制定了“五主动、四不准”:“五主动”即班子成员之间主动互相支持工作,工作中出现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同志之间发生分岐主动交心谈心,党员干部之间发生矛盾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生活和生产方面的方便主动让给群众。“四不准”即坚持党性原则,不准搞族性、派性;立党为公,不准泄私愤,图报复;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准独断专行;密切联系群众,不准搞特殊。依托万亩蜜桃园建成了党员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00人次,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带好干部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这是赵屋村党支部的一贯做法。赵屋村支部实行了“党员联农户”制度,人人都是科技带头人,个个都是致富
  能手。签订帮扶责任书,在资金、信息、技术、服务方面进行配套帮扶,每一名党员都联系部分农户,帮助他们学技术,分析行情,闯市场经营。党员干部先示范,自觉地为群众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老党员王希法,年近60岁,天天领着老伴在桃园里,修剪、施肥,他所承包的3亩桃园年年收入都很高。村支部委员路相才,在村里也是一个“科技迷”,外出参观时他发现好的品种就捎回个小树枝来,进行嫁接试验。“土专家”魏德山承包了20多亩桃园,自己选种育苗,每年从6月初到11月,天天有鲜桃上市。还有河蟹养殖大户高明斋、河蟹经纪人高丰斋等一批党员,为群众做出了表率,成为了群众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倡树文明新风
  实施绿化家园工程,清理街道“三乱”,栽植了6000棵的白腊树。发展庭院经济,种上了冬枣、蜜桃等果树,既美化环境又取得经济收入。投资8000元建设了“文明示范一条街”,沿街房屋粉刷了墙壁,定挂了宣传牌,修缮了文化大院。在街道两旁修建了排水沟,家家户户庭院干干净净,整洁划一。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深入开展“文明进农家”、“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支部成员带头遵守。通过多种形式,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风民俗焕然一新。
  四、健全工作机制,村级事务逐步规范
  建立健全了三项工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村里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会计、党员代表议事会会长、群众代表议事会会长为成员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做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全村上下形成了党支部统一领导,村两委齐抓共管,党员干部分丁负责的匚作格局。二是目标责任制。村里根据年初制定的党建工作任务目标,结合经济和其他工作,以“党员结对”等形式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形成了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的目标责任体系。三是考核奖惩体系。把基层党建工作细化分解,制定了考核标准,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与责任人工资挂钩,与评优树先挂钩,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五、理清发展路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赵屋村支部一班人,瞄准市场,敢为人先,为群众选准了科技含金量高的蜜桃和河蟹两大产业,成为全村人共同致富的好项目。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常带领群众走岀家门闯市场。先是了解到河蟹市场前景广阔,便开发盐碱地,发展河蟹养殖业,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后又大力发展蜜桃生产,让更多的人品尝了硕果的甘甜和丰收的喜悦,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目前,全村发展蜜桃300亩、河蟹1500亩,人均增收2500元。村支部帮助6户村民建起了高科技示范大棚,进行水果反季节栽培,在全县最先引进以色列辣椒、食用仙人掌和洋香瓜等稀特品种,每个大棚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成了附近村的致富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成立了绿丰果业服务公司、蜜桃协会和河蟹协会, 进行产品收购,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2003年该村蜜桃通过了省农业厅农产品检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优质产品,并注册了 “黄河口”林果商标,发挥了品牌效益。村支部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建设了一座500吨气调式恒温保鲜库,收购蜜桃进行贮存,在元旦左右上市, 价格成倍增长,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
  勇于创新发挥优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利津县利津镇枣园村党支部书记吴连山
  枣园村位于利津县城北部,有118户,438口人,其中党员25名。我们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总抓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村党支部多次被县、镇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全村实现产值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一、强班子,带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我们十分注重健全组织和加强班子内部建设,在班子建设上把重点放在了后备干部的培养、自身内部管理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对于后备干部和党员的培养,不搞“一言堂”,每年由群众代表和全体党员推荐1-2名后备干部,并创造施展才能的环境,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又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使每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在良好、有序的竞争中干好本职工作。在班子内部管理上,采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办法,严格奖惩,调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立监督理事会,全面监督两委勤政廉政情况,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廉洁高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对党员经营户和党员户开展了挂牌活动,每年七一都组织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力地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
  二、抓经济,建市场,全面加快小康建设进程
  在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村支部一班人意识到只有将大家集中起来攥成拳头,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求得发展。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多方筹集资金300余万元,购进了挖掘机、汽车等机械,集中原有运输户,成立了利津工程机械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具备了独揽较大工程的实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公司成立当年创产值150万元。在加快发展的形势面前,我们意识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二离不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于是支部一班人制定了三年跨越式发展计划,从1998年开始,当年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第二年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年实现经济文明强村,向发展快的村看齐,向发展高的层次拼搏。三年来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预期目标全部实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在成绩面前,党支部一班人更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两委成员、部分群众代表,先后到万杰集团、九间棚、临沂罗庄、华西村等地参观考察,激发了广大群众永不满足的干劲。参观后,立即召集“两委”会议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支部提议,村民大会通过,决定筹划建设了占地455亩的利津枣园贸易市场。
  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县城城市扩展,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集建材、旧货、家具、农贸、畜牧五大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大型批发市场,带动了一大批从事经商的农户到市场来落户经营,为本村及周边地区群众从事经营、运输、加工、饮食、服务、装卸、搬运创造了有力条件,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市场建设初期,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和需拆迁房屋的两大难题。带着这两个主要问题,村两委召开了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定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对于建设市场所需的资金,一方面多方争取,一方面内部筹集。利用县招商引资项目付给土地转让金200多万元,村庄拆迁及周边废地盖成商品房增值的100多万元,以及村集体控股的机械土方工程公司和六个建筑安装队几年来上交利润150多万元共约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1年元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当年总投资1300万元的一期工程顺利峻工,拆迁民房300多间,完成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建成东西长300米,宽23米,南北长600米,宽23米共10条硬化街道。一期工程完成后,成功举办了利津县物资交流大会,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总投资2200万元的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05年7月1日交付使用。该项目完工后,将建成商品楼房235间,旧货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硬化路面2.4万平方米,能容纳固定个体工商户170家,流动滩位6000个,可同时容纳1.5万人购物,这一项目的顺利峻工,将对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抓创建,树新风,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位
  在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坚持在群众中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群众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对每年评出的“十星级文明户”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评比的同时,对“十星级文明户”的年度评比实行动态管理。另外,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的评比活动,融洽了邻里关系,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 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完善村庄规划。对全村街道、小巷、庭院进行绿化、硬化。安排专人清扫,村内设了10个垃圾池,解决了垃圾乱倒、乱堆的问题,保持了农户庭院居室整洁敞亮,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进行婚姻、丧葬改革,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加大对老年优抚和特困户脱贫致富工作力度,支部帮他们“想路子、出点子”,在村集体劳务上优先安排。经过努力,我们村的特困户全部脱贫,并制定了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元生活补助的规定,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充分利用文化大院这一阵地加大对群众的文化、科技培训力度,配齐了电教设备和远程教育设备,每年都要聘请专家来本村讲课,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使群众学有所学,学有所成。
  依托党建促发展
  利津县北宋镇双高村党支部书记高春华
  北宋镇双高村位于利津县城以西,省道滨港路两侧,交通便利,有83户,292口人,党员20名o耕地面积480亩,以葡萄种植、奶牛养殖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团结和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闯出了一条“依托党建促发展”的好路子,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26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一、夯实基础,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双高村党支部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夯实党支部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是发展壮大的保证。而加强党的建设,自身建设是关键。从自身做起,成为双高村20名党员的共同心声。从身边小事做起,从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投资30万元整修了街道,建起了文明一条街,提升了该村的良好形象。同时,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申报制度、村务大事村民议决制等一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便于群众监督的制度。村党支部书记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成为该村群众公认的当家人。
  二、突出核心,着眼发展,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才能稳定。双高村已有十几年的葡萄种植历史,前几年由于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这一主导产业面临危机。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分头跑市场、搞调查,摸准了市场需求,制定了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集中发展林果产业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了300亩的高效葡萄种植园区,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群众进入园区种植葡萄。在全体党员带头种植的基础上,分片包干,党员包户,做好宣传和发动,同时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激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聘请滨洲农校专家到村举办培训班,向群众传授葡萄管理技术,并外出考察市场,联系销路,解决了群众的销售难问题。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北宋镇双高村成为利津县第一个林果专业村,先后被省、市科协命名为“全省科普示范村”,“全市科普示范基地” 。
  三、立足实际,强化服务,创新机制增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在新品种、新技术上做到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早,先后引进美国黑提、红提葡萄等20多个名优品种, 并全面推广。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几年来,聘请专家办班26次,培训群众1500人次,全村农民技师、技术员达56人。多次组织群众到大泽山、莒县、济阳等地参观学习新技术。在种植模式上,村党支部一班人不但大胆实践,而且还把成功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广大群众,先后进行了大棚种植和加盖防虫网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在销售上进行了“旺贮淡出”,打时间差,带动了葡萄产业的良性发展。
  拉长产业链,走种草、养畜一体化的路子。村党支部多次到大王乳业集团参观,在搞好市场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决定兴办奶牛养殖这一产业。但是钱从哪里来?经过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的反复酝酿,决定走股份制办厂的路子,群众出土地参股,群众自愿以现金入股,或者以除去350亩葡萄以外的土地种植紫花苜蓿做股份入股。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筹集资金180万元,兴建了规模200头的奶牛厂,并与大王乳业集团签定了鲜奶回收合同,确保了销售。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 奶牛厂当年获利50万元,创利税30万元。
  建立了“支部+协会”的管理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葡萄生产协会和奶牛养殖协会,会员采取自愿入会的方式,现在会员达96人,并且吸引了周边村的党员群众。这两个协会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从加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为会员争取最大利益出发,广泛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从技术、资金、销售等环节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及时解决会员的生产等方面难题。另外,协会还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理事会的各项工作,听取会员的意见,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协助村党支部工作,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四、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
  充分保障党员行使权利。在研究重大事情决策等问题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和党支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使劲”的良好局面。
  在工作中加强党性锻炼。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每个党员的年龄、文化、特长等方面,实行工作代理制,把全村83户划分20个小组,每一个党员负责一个组,负责反馈信息、征求意见,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向全体党员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激发他们时刻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村党支部每年对党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每月汇报,年终总评议。使党员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年终评议时采取个人与组织、党内与党外相合,在考核前进行个人述职,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党员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加强党组织建设
  带领群众致富奔康
  利津县陈庄镇郭屋村党支部书记袁兴明
  郭屋村共有150户,612口人,党员20人。全村耕地800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三个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多次被县委、镇党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建好班子,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村党支部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带领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充分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打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支部班子,进一步创新用人观念,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严格按照干部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打破旧的用人框架,拓宽用人渠道,树立全新的用人观念,按照“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好配强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领头雁”。通过多方考察了解,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那些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进入支部班子,并逐步成长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事业上的有心人、农民群众的知心人、班子团结的带头人、勤劳致富的领路人,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强化村党员的党性教育,全面提高党员素质,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结合镇党委每年的党员冬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体党员中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知识和党章的学习活动,着力进行理想、信念、宗旨、大局观念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信念, 热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二是利用电教远程教育等手段,坚持对党员的政策法规、科学知识、经济知识的培训,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召开党员座谈会、支部大会等多种形式,让每名党员干部做好当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三是全面提高党员的基本素质。积极引导村党员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传递市场信息,技术、资金帮扶,带领群众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四是坚持高标准,严把党员“入口关”。在发展党员中,严格实行“二推一选三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党员的监督,把那些肯吃苦、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办好事、群众信任的人纳入党组织, 充实了农村党员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近几年来,重点发展35岁以下年轻党员4人,其中1人进入村支部班子。
  三、创造发展条件,让党员干部引领群众奔康致富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文明富裕的小康村。近年来,积极开展“双带”工程,即党员自己带头勤劳致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双带”双抱菇生产基地,每名党员联系1-2个种植户。每名干部联系3-5个相对经济落后户,帮助发展双抱菇生产,在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环节实施帮带,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003年,发展双抱菇大棚65个,棚均纯收入5000多元。村党支部还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先后扶持民营大户发展饮料和乳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厂生产的“一大早”牌乳制品,畅销省内各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党支部为给党员干部、群众创造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积极兴办公益事业。一是投资45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500米,形成“两纵两横”道路框架,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变了阴晴两重天的局面。二是投资25万元建成了占地6亩的高标准文化大院,建成了农民科技书屋、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门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整治村容、村貌,建立文明诚信一条街, 搞好村庄绿化、美化,优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小康村庄奠定良好的基础。
  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心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把群众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抓手,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职责,把让群众满意作为领导工作的第一标尺,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为实现小康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村班子建设凝聚发展合力
  利津县北岭乡滩西村党支部书记王瑞林
  滩西村共有137户,482口人,党员23名,耕地600多亩。近年来,立足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发展蔬菜生产,走上了富民强村之路。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600多元,集体积累突破40万元。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县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
  一、筑牢战斗堡垒,增强发展合力
  干好村级工作,建强支部班子是关键。结合村“两委”换届,实行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人兼”,实现了“老中青”的优化组合。为进一步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强了支部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健全完善了“三会一课”、定时定点集中办公、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实现了村级工作的规范化。二是抓学习,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村里的重大事情,都由“两委”集体研究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增进了班子团结。四是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先进、比贡献”活动,以党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王友成为榜样,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宗旨,迎难奋进,开拓创新,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明显增强。五是组织开展了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帮助部分群众率先致富”活动,每个党员干部都同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想办法出路子,共同致富。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村支部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干群关系更加融合,各项工作走在了全乡前列。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滩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过去,以种植粮棉为主,经济效益很低,1997年人均纯收入仅1800元。新一届支部班子上任后,决定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带领群众尽快走上富裕路。为此,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座谈会,分析村情,集思广益,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党员群众一致认为,村里虽然土地偏少,但水浇条件好,土地比较肥沃,而且离村较近,适于精耕细作和日常管理,部分群众又有种菜的传统和经验,因此, 支部确立了走“以菜促收,强村富民”的路子,决定大面积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推广市场前景好、发展风险较小的阳畦韭菜生产。路子确定后,针对部分群众认识不足、怕担风险的实际,村“两委”及时采取措施:一是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先后组织部分群众到寿光、广饶等蔬菜生产先进地区和附近的蔬菜种植大户参观学习,同时,干部分片包户,挨家挨户作工作,给群众算账对比,使他们逐步打消了顾虑,认识到了发展韭菜种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典型引路。全村18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阳畦韭菜100亩,当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亩纯收入3800多元。群众看到种植阳畦韭菜来钱快、效益高,种菜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当年全村新发展阳畦韭菜370亩。第二年,又发展其他蔬菜120亩,滩西村600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蔬菜,成为全乡第一个蔬菜生产专业村,群众收入也由原来的1800元猛增到3000元。三是搞好系列化服务。针对过去地块小,难耕种的实际,对全村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调整。多方筹措资金,开挖了库容4.5万方的水库2座。成立了一支由村干部和青年人组成的信息队伍,为群众及时提供生产、销售信息,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在巩固主导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一是依托蔬菜基地,发展蔬菜运销。全村拥有拖拉机、三轮车40多部,既为群众运销蔬菜提供了服务,又增加了收入。二是搞好蔬菜深加工。经过考察论证,村里兴办了蔬菜加工项目,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延伸和增值。三是发挥木工业、装饰业人员较多的优势,把零散的装修队伍组织起来,建立了装饰公司,集体参股,个人合伙经营, 实现了集体、个人的“双赢” 。四是大力发展以建材业为龙头的个体私营企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三、兴办公益事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建设小康示范村,不仅要看村集体和群众的经济收入高低,还要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社会文化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这几年,我们在致力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兴办村级公益事业,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村里先后投资9万元对水库进行了扩容改建,为群众安上了自来水,改善了村民的饮用水条件。投资4万元,改造了农电线路,让群众用上了便宜电、放心电。投资23万元,新修了贯通全村的柏油路3500米,在路两侧设立宣传标牌和橱窗式公开栏,建起了“文明普法一条街”。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投资25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和计划生育服务室,配齐了电教设备,购买了政治、法律、科技等图书1000余册,满足了群众学习的需要。村支部还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倡树时代新风、争做文明公民”和“争创 '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守法意识和文明程度,为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识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该书纪录了东营区委领导人的活动和东营区委的重要工作,总结了成功,借鉴了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总结和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鹏江
相关人物
马春郊
相关人物
李洪明
相关人物
王洪伟
相关人物
林元桂
相关人物
巴树村
相关人物
董子平
相关人物
闫桂民
相关人物
孙希亮
相关人物
董绍亮
相关人物
孟庆广
相关人物
丁世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