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天信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崔殿文
东营市天信纺织有限公司党委,现有党员2力人,下设3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发展。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利税4500万元,出口创汇3840万美元。企业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省、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棉纺织行业五十强企业等多项殊荣。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认识,鼓舞干劲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部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确保顺利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十六大召开后,天信公司党委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通过学习全面准确地把握十六大的基本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各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十六大的灵魂和主题,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原原本本地学习十六大报告和大会其他文件,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上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大家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增强了加快企业发展和信心和干劲。
二、加大对党总支、党支部书记考核力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严格考核制度,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活力。天信公司党委为进一步完善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目标考核制度,重新制定了《党总支、党支部书记考核细则》,将党建工作内容、生产经营任务、职工队伍的稳定与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量化,每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工资挂钩,奖励前三名,扣罚后二名。保证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使党建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更加紧密结合。加强党员的目标考核工作,实行党员挂牌上岗制度,真正做到党员身边“三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争先创优”工作进一步深化。在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之间形成一种比工作、比贡献、比成绩的竞争热潮。“七一”期间,公司党委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年度月标完成情况,对涌现出的先进基层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之间形成了比技能素质、比工作干劲、比贡献大小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不仅为职工树立了楷模,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完成。
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为党组织补充新生力量。党委注重组织发展工作,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方面,各支部实行专人负责,将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业务素养综合考察,做到了重点培养、定期考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了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三、抓好先进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天信形象,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司党委切实抓好宣传工作。将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列入党总支、党支部书记考核重要内容,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各分厂车间的工作动态报道及时,宣传工作得力,使公司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目标,树立了敬业爱岗、团结奉献的信念,为公司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基础。对外宣传效果明显,企业的重大活动,生产经营的成功经验,工艺、新产品研究,在《中国纺织报》、《山东纺织技术》、东营电视台、广播电台、《东营日报》及时发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员工素质。公司党委在生产一线,深入开展了“岗位明星”、“优秀班组”的评比活动,促进了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岗位明星”、“优秀班组”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深入,全年共评出岗位明星1300余人次,优秀班组150余班次;并以这些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围绕技改项目的具体实施,举办各种培训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使员工的技术水平能够紧紧跟上新上技改项目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结合节日庆典,开展全员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举办了春季越野赛,“三八”节健美操比赛,“青春的旋律”歌舞大赛,庆“七一颂歌献给党”广场文艺晚会,“同发展共辉煌”文化交流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等活动,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
关心职工生活,做好三访工作。公司党政工领导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分头探望病困职工,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阳节期间组织全体离退休职工到外地旅游观光,使老同志深深感到公司的关怀。各基层党组织义务捐助病难职工,帮助困难职工度过难关,让职工感受到了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