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码头乡党委书记武士林
大码头乡辖21个行政村,3.5万人。全乡共有党总支部6个,党支部48个,1084名党员。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27个,农村党支部21个,农民党员834名。2003年,大码头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乡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3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3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6元,增加364元。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产业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立足码头实际,大力发展棉花、食用菌、水产、畜牧四大产业。植棉面积达到7万亩,发展万亩大方1个,5000亩大方5个,实现了区域化种植。中国棉花研究所在6个村建立了1万亩棉花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棉花总产6996吨。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年加工能力200万担,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生产与加工基地,产业产值全年实现11.6亿元。成立了大码头棉花协会,加强了对棉花产业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了东北坞村千头肉牛、东燕村千只肉羊、高港村年出栏30万只的肉鸡等三处养殖基地,带动各类养殖大户210户。高标准建设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依托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发展食用菌大棚2600个,食用菌产量1800万公斤,荣获“山东省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乡(镇)”称号。发展大功率远海捕捞渔船5对,渔业总产值7538万元。手套加工、苇席编织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民营经济迈出新的步伐,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积极解放思想谋新路,跨跃发展出实招。突出园区建设,完善设施,提高功能。规划建设了乡政府驻地、码一至央一、码前、南堤四个经济园区,实施了园区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设施配套工程。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园区发展,引导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向园区集中。目前已落户园区的私营企业49家,个体工商户600户。扶优扶强,培植骨干力量。发挥天华、恒达、华能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竞争实体。天华实业集团成立了驻东营、枣庄办事处,企业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恒达、华能等骨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工业经济快速膨胀。私营企业发展到66家,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561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6家和202户。乡镇企业总产值7.5亿元,实现利税5240万元,分别增长17%和22%,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产值5.9亿元,实现利税4628万元,分别增长31%和32%。
二、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实施了广码路拓宽工程,新建和改建乡村道路14公里。建设了教师宿舍楼、机关干部宿舍楼、中心卫生院病房楼、派出所办公楼。开发建设商品楼,启动了城区商业街。实施了远距离学生吃住工程,建设了中心初中学生公寓楼、中心初中信息楼、中心幼儿园教学楼、中小学生餐厅。实施了3000亩土地开发整理、4500亩省级国土重点整理、2万亩荒碱地开发工程,实现了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实施了东燕扬水站增容工程,建设了反修沟北首蓄水闸,疏挖主干沟渠8公里,解决了部分村的农业供排水难问题。新建了4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扩建了敬老院,建设房屋50间,打深水井1眼。聘请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重新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方案,建立了乡级土地储备制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实施了乡驻地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目前黄河三角洲棉花物流基地建设、小清河调水、12个村30公里柏油路改造、首集市场等工程正在实施。
三、大力加强乡党委龙头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乡党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制定完善了乡党政班子成员驻村蹲点制度,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周至少两天时间到所包村开展工作。探索出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实施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岗位化动态管理,提高了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和有为意识。按照“先进班子促一把,中间班子推一把,后进班子拉一把”的思路,分类指导村级班子建设。采取党员电化教育、办班培训、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突出抓好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农村工作方法等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受训人员3000多人次,增强了他们新形势下干事创业的本领。不断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乡党委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创新推行了党员示范带头法、重大事项“三公”法、干群双向约束法、难题综合治理法“四法”工作制,实行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设置了村务监督岗、经济发展岗、矛盾调解岗、社会治安岗、税费稽查岗、议案收集岗6个岗位,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在部分村落实了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实了村级规范化工作程序,夯实了农村工作基础。从转变干部队伍作风出发,建立健全了办实事制度、经常调研制度、“民情日记”制度、联系贫困户制度、定期座谈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进一步疏通了干部与群众联系的渠道,有效密切了党群关系。
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乡党委政府与21个行政村、26个乡直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年终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健全了责任制,形成了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有效工作机制,在全乡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监督网络。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了一个廉洁勤政高效的政府机关。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协调县纪委重点查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案件,突出查办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共查处违法违纪党员干部11人。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堵塞腐败漏洞。建立健全了干部廉政档案、廉政鉴定、任前公示和廉政谈话等制度,规范了“用人权” 。督促乡直站所服务承诺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乡财政、村财务管理,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等政策,全面落实了农村会计代理、财务“三审四会签”、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了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有效地规范了村级事务财务监督管理。
五、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围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了 “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 “三实”活动,争创“群众满意公务员”,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了工作作风, 积极深入农村第一线,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 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乡直单位推行了“文明诚信服务承诺”活动。各部门、单位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在农村开展了“法德结合、文明理家”活动。加强村干部“官德”教育、经商人员“商德”教育和全体公民“民德”教育,紧密结合“文明诚信”活动,争创“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推动文明诚信活动向纵深发展。在企业中开展了争创“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活动。把社会稳定工作与经济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协调推进。成立了现代农民服务中心,把调解服务寓于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矛盾纠纷的处理中,强化信访化解、经济合同管理、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注重加强了领导责任制、预防排查制、上访户定期走访制的落实,实现了“情况早知道、工作早介入、问题早解决”,为做好稳定工作争得了主动,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举办了“迎国庆、爱家乡”大码头首届农民艺术节,深入开展了“热爱码头,建设文明家园”、“创建文明乡镇,共建美好家园”、“平安码头”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和“百千万”等活动,活动以教育干部群众为主题,加快发展为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健康向上、人心思进、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2003年,为群众办实事600多件,解决问题256个,化解矛盾纠纷78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深入推行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度,巩固提高合作医疗成果,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1%。完善了“校校通工程”,有效提高了教学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校域网络工程,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质。高杨初中合并到中心初中,屋子小学、常徐联小合并到鲁能央上希望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完成,远距离中小学生食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计卫联手、育医结合”的计生服务体系,提高了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4.9%。。五保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新闻宣传取得新突破,在全市名列前茅。集中实施了城区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电网结构,提高用电效益。深化油地结合,大力支持油田开发建设,深入开展油地共建、工农共建活动,进一步密切了油地关系。
附:大码头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王建东(2004年9月离职)
武士林(2004年10月任职)
副书记:李相江西永正刘保华
委员:孟庆丰刘玉洁曲应洲高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