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户乡党委书记郭存三
2003年,新户乡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条主线,以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突出发展冬枣、渔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南有摇钱树(冬枣),北有聚宝盆(沿海滩涂开发)”,富民强乡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03年,在遭受涝灾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6元,比2002年增长14.5%,增长幅度列全区各乡镇之首,其它工作也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新户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税收先进征管单位”;东营市“文明信用乡镇”、东营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新户乡共有党员683人,其中在岗职工120人,农牧渔民489人。全乡共有基层党组织4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34个,机关党支部11个。
2003年,新户乡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带经济,以经济促党建,取得了党建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强基固本,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和完善了党委民主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及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以身作则,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监督台”,建立了首问负责制、包村110联动机制、干部“双聘”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了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率先在全区成立了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加强了对农村干部的监督。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村党员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标,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党建落脚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1.86亿元,财政收入达175.5万元。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新户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私营企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做强特色产业,开动带领农民致富的火车头。做大做强冬枣产业。乡党委政府根据新户乡在发展冬枣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政策启动、科技推动、培训基地示范带动,使全乡冬枣生产全面提速。一是利用政策启动,促进冬枣产业化发展。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对冬枣等经济林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每年由乡政府拿出近百万元资金用以扶持冬枣生产,并明确规定,凡成方连片种植冬枣30亩以上,政府按每亩500元的标准提供贴息贷款;每种活一棵由乡政府奖励4元,自2000年来,共向枣农发放贴息贷款850多万元, 发放冬枣苗补助金160多万元,加快了万亩冬枣园项目的实施。2003年底,全乡冬枣园面积已发展到3.2万亩,人均2.3亩冬枣园,新户乡已为成东营市最大的冬枣生产专业乡。二是依靠科技拉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为适应冬枣市场化、国际化需要,新户乡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狠抓科技培训和科技攻关、建立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等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冬枣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抓好规模生产,实现规模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现代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枣农的品牌意识,提高冬枣质量,锻造产品品牌,加快“绿色冬枣”、“有机冬枣”开发,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生产要求和技术管理规范进行生产,依靠转基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冬枣品质,尽快把冬枣打入国际市场。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服务。围绕冬枣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抓好科技、信息、资金等服务,及时准确地为枣农提供信息,在信贷、物资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全乡先后建起气调、恒温等大小冷藏保险库100余座,总贮藏量达100万公斤;2003年,乡政府投资30多万元,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大力宣传“鲁北”牌新户冬枣,提高了新户冬枣的知名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冬枣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做大做强渔业生产。2003年,新户乡从调整养殖结构、科技推广、引进良种、建立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入手,大力提升渔业生产经营的水平规模和档次。引进了良种海蜇、斑节对虾、短钩对虾、美国硬壳蛤等,建成浅海贝类增养殖、滩涂综合养殖、卤虫养殖三大水产品养殖基地28万亩;建成5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和200亩海蜇养殖试验基地。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华春育苗厂等龙头企业逐渐壮大,东营通和水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文蛤经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为“金河口” 牌商标,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准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2003年,
在遭受暴风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乡水产品总量仍达到26700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26亿元。结合本地卤虫养殖和盐业生产,2003年12月,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年产溴素1000吨、原盐20万吨的溴盐一体化项目。这一工程的实施,对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畜牧业。按照把畜牧产业“块头调大,品质调优,模式调新,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加快畜牧业的调整,把种草养畜作为畜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坚持突出品种改良,加强以肉羊生产为主的绿色畜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肉羊胚胎移植技术,推进良种产业化进程,营造出了具有新户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新格局。因地制宜调布局,加大区域生产布局调整力度,提升畜禽基地比重,重点狠抓肉牛、肉羊、肉鸡、奶牛养殖区建设,形成了具有乡域特色的畜牧业商品基地。全乡有特色养殖小区6个,专业村6个,畜牧业养殖专业户、重点户260多户。乡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集资50万元,入股创办了新户乡无角多赛特良种羊繁育场和服务站,引进“无角多赛特”良种绵羊31只,加快了肉羊改良步伐。2003年全乡种植牧草3000亩,牛存栏7300多头,羊存栏24000多只,狐狸存栏5200多只,貂存栏2100多只,貉存栏820只。畜牧年产值达5600多万元。畜牧业已成为新户乡继冬枣、水产两大主导产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将制定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去,建立副科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把工作成效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截至2003年底,全乡个体工商户达到13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2家;私营企业51家,新增15家;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商税收40万元;2003年,为外来投资者办理农转非户口80多个,帮助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15个,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共引进项目16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860万元。
农业开发及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2003年,投资10万元,动用土方8万方,修整沟坡10000米,完成一分干延伸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全乡用水困难的现状。结合2万亩税源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60万元,于2003年12月完成了9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和5000亩荒碱地开发工程,共动用土方180万方,新建建筑物20座。投资1万元完成东华干下游清淤工程。投资12万元,完成新户水库渗沟开挖工程。
为推进冬枣标准化生产,乡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万亩冬枣示范基地内新修柏油路12公里,新建桥涵10座,整修水渠5公里,完善了冬枣园基础设施;打通了丰产河和九支排,解决了冬枣园的灌溉问题;2002年至2003年,乡财政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中心,用于冬枣科技研究和推广,负责全乡枣农的冬枣技术培训;投资112.76万元,完成节水灌溉工程,衬砌渠道10000米,管道输水工程5000米,辐射灌溉面积12500亩,完成林网绿化25600米;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100亩的黄河口冬枣交易市场,市场的建成,吸引了北京、上海、浙江、青岛、烟台、等40多个省市的客商前来洽谈业务。2003年,全乡生产优质冬枣210万公斤,仅冬枣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500元,其中,东鲍井村人均纯收达到7500元,率先跨入全市小康示范村的行列。
各项社会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投资68万元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695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吃住行”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完成了老校整体搬迁冲学顺利通过“双基”验收。投资126万元,建设东华等4处卫生室和敬老院综合楼,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行党员干部联系救助弱势群体机制,努力解决好农村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2003年确定的低保户共417户,687人,全年领取低保金136520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大力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全乡21个村、1360个农户顺利通过市级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的评审,新户乡被评为市级“文明信用乡镇”,乡中学、东鲍井村分别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培树老鸦、九顷、东鲍井三个典型村,充分发挥文明诚信一条街和文化大院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宣传教育经常化,倡导群众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计划生育工作坚持齐抓共管,党政线与基层线并重,对村级计生专职主任通过“四制改革”竞争上岗,实行公职化管理,使村级计生队伍呈现“两高一低”特点,即文化程度高,人员素质高,年龄低;围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依法行政”20字计生管理方针,扎实开展计生工作,各项指标落实率均为100%。依托农村财务核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狠抓财务公开,每月250-30日审完帐后,由联村会计负责督促各村记帐员于下月8日按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配备专职副科级信访员,加强“信访网底”工程建设,健全乡村信访网络,强化领导责任。依托农村问题处理中心、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和司法调解中心“三个中心”保稳定,不定期排查各村信访隐患, 消除信访苗头和不稳定因素,保持社会稳定。
三、创新与经验
(一)调结构促发展,打造新户特色产业链。立足本乡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冬枣、渔业生产作为富民工程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实施政策启动、科技拉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服务推动"五动"措施,全力打造冬枣绿色品牌,积极探索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冬枣、渔业发展之路。
(二)加大招商力度,实施工业强乡战略。为最大限度的利用丰富的卤水资源,变废为宝,新户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于2003年把沿海经济重新定位,构筑“一条带、两条线、三大块”的总体发展框架,即:继续扩大浅海护养带;沿马新河、沾利河两条线发展多品种滩涂养殖;围绕马新河西侧、沾利河东侧及两河之间三大块滩涂,充分利用养殖业形成的高浓度海水,发展原盐生产及其深加工项目。为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本乡养殖大户张久明养殖场为载体,引进湖南客商注入资金组建了“东营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该企业总投资达600多万元,主要以原盐生产和盐化工为主,目前已投入生产。与此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多次到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滨州市无棣县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县市区进行参观考察,走访了当地海洋化工、原盐生产及盐化工企业,并多次邀请相关企业和专家到新户乡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底,分别与潍坊海元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客商李宝恒达成了溴盐一体化生产项目和原盐生产项目的投资意向。目前,新上溴盐一体化生产企业“东营新瑞化工有限公司”和原盐生产企业“东营恒杰盐业化工有限公司”已经注册,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开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强化措施,扩大原盐和溴素生产规模,增上盐化工项目,力争3年内达到年产原盐30万吨、溴素1500吨的生产规模,把新户建成全市最大的海洋化工、原盐生产及盐化工基地。
(三)创建科技平台,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以培训基地为载体,聘请当地冬枣、苹果、棉花种植和海水养殖管理的“乡土人才”和省农业科学院、省枣科所、莱阳农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土洋结合”,按季节分类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群众达10000多人次。尤其是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以来,80%以上的青年农民掌握了1-2门致富实用技术,使农村中最活跃群体的素质大幅度提高,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后盾。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增强村“两委”班子“双带”能力。为了培养懂得市场经济理论、会用科技知识、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年青农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干部的“双带”能力,2003年3月乡党委与区职教中心整合双方优势,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了2003级林果专业中专班,共有45名村“两委”干部参加了学制两年的学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三三制”,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多种能力系统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和“双带”能力。
三是发挥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冬枣产业为例,培训基地聘请山东省枣科所的副研究员王斌为科技副乡长,专门负责冬枣的研究和技术指导。经过与多种农作物的对比实验和示范引导,冬枣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生产方式也由简单粗放型向标准集约型转变,冬枣生产发展势头迅猛。在培训基地带动冬枣发展的同时,通过科技培训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全乡已发展狐狸、貂、貉等特种养殖8000多只,畜牧小区6个,良种繁育场2处,滩涂开发2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3万亩。
附:新户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郭存三
副书记:孟凡吾缪金学陈新国李旭军委员:宋国富郑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