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河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郭本东
2003年,河口街道党工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河口街道现有党总支4个,党支部50个,党员825人。2003年,党的建设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提出的班子成员挂牌办公制度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多次在《东营日报》、《大众日报》上刊登。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积极推进“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对干部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了村民议事制、目标管理制、工作全日制、财务统一制、工资统筹制等,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办法,调动提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工作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深入地开展以树立社区党员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活动,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抓了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党建工作。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实施了《河口街道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党政班子成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公开听证、群众质询、民主评议、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正本清源,标本兼治,不断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全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农业增加值498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38%;企业增加值1.3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1.9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2.5%;财政收入完成2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7元,同比增长12.9%。
(一)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继续推进芦苇、冬枣、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化进程。芦苇业,在继续巩固发展15万亩芦苇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对现有苇板厂进行适度整合,成立了苇业生产合作社,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芦苇深加工企业的建设,依托晨明集团原料加工厂,延长加工链条,做大作强芦苇业;冬枣业,抓好6500亩冬枣园的田间管理,大力推行冬枣标准化生产,实施无公害管理,全面提高冬枣品质;畜牧业,重点完善和加强畜牧小区建设,改变蓄养方式,加快培育专业户、专业村。2003年,共建成高标准畜牧小区3处,发展专业村5个,专业户130户。同时,依托现有振龙等骨干企业,完善大型屠宰加工厂的管理与建设,达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了农业的发展后劲。对街道境内13公里的郭河进行了彻底的清淤整治;实施了1万亩排水改碱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资20余万元,新建便民桥2座,维修3座,维修排蓄河闸1处;在市人大包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投资50万元在郭河下游建大型河闸1处。不断加大中低产田开发改造力度,共开发“上农下渔”式台田8000亩,总投资达到720万元,动用土方560万方。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重点引进发展了优质水稻豫粳-6号品种2000亩、棉花新品种鲁棉研-15号3000亩,建立市级良种棉推广示范基地1个。
(二)民营经济势头强劲。以“十华里民营经济长廊”为载体,按照“搞好规划,引进项目,强化服务,形成规模”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膨胀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街道民营企业发展到1988家,其中个体工商户1840家,注册资金5208万元;私营企业达到148家,注册资金9000余万元。加快民营经济项目区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了良好平台,分期投入3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了“三通一平”的设计标准,具备了较强的承载招商项目的能力。已有红星木业、枣脯加工、汽车修理、大理石加工等6个外资项目落户项目区,总投资达到800万元。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在继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项目招商、驻站招商、网上招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主体多元化,招商形式多样化的新路子、新机制。并把招商重点放在河北地区,辐射北京、天津等地,目前,已派一名副书记驻站招商。同时,努力改善招商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2003年,全街道共引进项目12个,其中立项在建项目7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3200万元,已到位外来固定资产额700万元;在谈和意向项目15个。特别是街道所辖和所引进的招商项目如润达制药、鑫康化工、石油人酒业、农源肥业、红星木业等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对海康、海宁及海盛三路延伸段路域两侧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建设,完善、盘活已建成的大量周转房。同时,积极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新路子,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使城镇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2003年,李坨新村住宅小区已建成四户一体别墅12幢,六户一体别墅4幢,高层居民楼8幢,现有一半入住使用,六吕、八吕新村住宅小区的别墅楼也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四)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规范社区管理,优化社区功能,不断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投资50万元建成了黄河路居委会办公楼,海宁路社区综合服务楼顺利拆迁并开工建设;不断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和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各专项委员会→居民区党支部党小组→楼长信息员的社区党建和管理服务的五级网络,开展了各种便民、利民的社会化系列服务;建立了社区妇联、团支部、商会等群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严格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了“心连心”工程。以“文化”、“道德”、“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五)安全稳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中心作用,深入开展好矛盾纠纷调处活动。实行村居每半月一小查,管区、社区每月一大查,初步构筑了大调解、大信访、大综治格局。在四级“两会”安全保卫工作中,全街道无一人进京到省上访。二是彻底解决各类不稳定隐患。深入推进落实农村财务“三位一体”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诱发干群矛盾发生和激化的因素,同时针对社区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集中排查。对重点人员建起档案,安排专人靠上做工作。三是抓好群防群治,建立健全打防控体系。在社区居委会,以居民为依托,以派出所警务区为龙头,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综治队伍;在农村重点抓好五支队伍建设,保证有人抓、有人干,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四是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在继续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和预警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专门安排一名副书记靠上抓安全生产工作,并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2003年,全街道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六)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喜人。全力实施“大宣传、建设大文明、开展大行动”战略,通过“公民道德宣传月”、“文明诚信一条街”建设、《街道工作》发行、“信用河口街道”建设等活动,各项精神文明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全街道共评选出省级文明信用村1个,省级优秀党员活动室1个,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个,文明信用户120多户。教育工作进步明显。顺利完成了中学“吃住行”工程、“校校通”工程、教师“安居工程”,顺利通过了“双基”和“普实”验收。农村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15万元,在大学村新建了卫生服务站1处,在六扣村改建了全科医疗站一处,投资2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及服务、办公等物品。民政工作扎实高效。投资30万元,在全区率先完成了敬老院改扩建任务。
三、创新与经验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克服小农经济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克服因循守旧意识,增强时不待我、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二)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探索符合街道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结合街道实际,按照农业抓调整、工业抓园区、城市抓社区、社会抓稳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城市经济、壮大财政实力、维护社会稳定四大工作重点,突出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村居改造、职工住宅小区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十个重点项目,全力做好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工作。
(三)始终坚持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争创发展新优势。全街道上下始终坚持做到讲团结、顾大局,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抓经济、谋发展,顽强拼搏、真抓实干,营造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创造出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新优势。
(四)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把街道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只有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从严要求每个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五)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牢牢把握保持稳定促发展的大局。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治安防范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筑牢“网底工程”,建立党政挂帅、综治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多种手段并处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全街道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附:河口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郭本东
副书记:李寿年吕洪新高希武李建民李汝江(挂职)
委员:李向阳孙书科
付志伟
李金峰(挂职)
刘志河(挂职)
刘承志
新户乡党委工作概况
新户乡党委书记郭存三
2003年,新户乡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条主线,以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突出发展冬枣、渔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南有摇钱树(冬枣),北有聚宝盆(沿海滩涂开发)”,富民强乡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03年,在遭受涝灾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6元,比2002年增长14.5%,增长幅度列全区各乡镇之首,其它工作也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新户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税收先进征管单位”;东营市“文明信用乡镇”、东营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新户乡共有党员683人,其中在岗职工120人,农牧渔民489人。全乡共有基层党组织4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34个,机关党支部11个。
2003年,新户乡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带经济,以经济促党建,取得了党建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强基固本,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和完善了党委民主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及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以身作则,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监督台”,建立了首问负责制、包村110联动机制、干部“双聘”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了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率先在全区成立了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加强了对农村干部的监督。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村党员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标,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党建落脚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1.86亿元,财政收入达175.5万元。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新户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私营企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做强特色产业,开动带领农民致富的火车头。做大做强冬枣产业。乡党委政府根据新户乡在发展冬枣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政策启动、科技推动、培训基地示范带动,使全乡冬枣生产全面提速。一是利用政策启动,促进冬枣产业化发展。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对冬枣等经济林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每年由乡政府拿出近百万元资金用以扶持冬枣生产,并明确规定,凡成方连片种植冬枣30亩以上,政府按每亩500元的标准提供贴息贷款;每种活一棵由乡政府奖励4元,自2000年来,共向枣农发放贴息贷款850多万元, 发放冬枣苗补助金160多万元,加快了万亩冬枣园项目的实施。2003年底,全乡冬枣园面积已发展到3.2万亩,人均2.3亩冬枣园,新户乡已为成东营市最大的冬枣生产专业乡。二是依靠科技拉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为适应冬枣市场化、国际化需要,新户乡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狠抓科技培训和科技攻关、建立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等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冬枣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抓好规模生产,实现规模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现代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枣农的品牌意识,提高冬枣质量,锻造产品品牌,加快“绿色冬枣”、“有机冬枣”开发,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生产要求和技术管理规范进行生产,依靠转基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冬枣品质,尽快把冬枣打入国际市场。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服务。围绕冬枣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抓好科技、信息、资金等服务,及时准确地为枣农提供信息,在信贷、物资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全乡先后建起气调、恒温等大小冷藏保险库100余座,总贮藏量达100万公斤;2003年,乡政府投资30多万元,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大力宣传“鲁北”牌新户冬枣,提高了新户冬枣的知名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冬枣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做大做强渔业生产。2003年,新户乡从调整养殖结构、科技推广、引进良种、建立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入手,大力提升渔业生产经营的水平规模和档次。引进了良种海蜇、斑节对虾、短钩对虾、美国硬壳蛤等,建成浅海贝类增养殖、滩涂综合养殖、卤虫养殖三大水产品养殖基地28万亩;建成5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和200亩海蜇养殖试验基地。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华春育苗厂等龙头企业逐渐壮大,东营通和水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文蛤经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为“金河口” 牌商标,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准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2003年,
在遭受暴风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乡水产品总量仍达到26700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26亿元。结合本地卤虫养殖和盐业生产,2003年12月,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年产溴素1000吨、原盐20万吨的溴盐一体化项目。这一工程的实施,对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畜牧业。按照把畜牧产业“块头调大,品质调优,模式调新,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加快畜牧业的调整,把种草养畜作为畜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坚持突出品种改良,加强以肉羊生产为主的绿色畜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肉羊胚胎移植技术,推进良种产业化进程,营造出了具有新户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新格局。因地制宜调布局,加大区域生产布局调整力度,提升畜禽基地比重,重点狠抓肉牛、肉羊、肉鸡、奶牛养殖区建设,形成了具有乡域特色的畜牧业商品基地。全乡有特色养殖小区6个,专业村6个,畜牧业养殖专业户、重点户260多户。乡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集资50万元,入股创办了新户乡无角多赛特良种羊繁育场和服务站,引进“无角多赛特”良种绵羊31只,加快了肉羊改良步伐。2003年全乡种植牧草3000亩,牛存栏7300多头,羊存栏24000多只,狐狸存栏5200多只,貂存栏2100多只,貉存栏820只。畜牧年产值达5600多万元。畜牧业已成为新户乡继冬枣、水产两大主导产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将制定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去,建立副科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把工作成效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截至2003年底,全乡个体工商户达到13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2家;私营企业51家,新增15家;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商税收40万元;2003年,为外来投资者办理农转非户口80多个,帮助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15个,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共引进项目16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860万元。
农业开发及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2003年,投资10万元,动用土方8万方,修整沟坡10000米,完成一分干延伸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全乡用水困难的现状。结合2万亩税源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60万元,于2003年12月完成了9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和5000亩荒碱地开发工程,共动用土方180万方,新建建筑物20座。投资1万元完成东华干下游清淤工程。投资12万元,完成新户水库渗沟开挖工程。
为推进冬枣标准化生产,乡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万亩冬枣示范基地内新修柏油路12公里,新建桥涵10座,整修水渠5公里,完善了冬枣园基础设施;打通了丰产河和九支排,解决了冬枣园的灌溉问题;2002年至2003年,乡财政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中心,用于冬枣科技研究和推广,负责全乡枣农的冬枣技术培训;投资112.76万元,完成节水灌溉工程,衬砌渠道10000米,管道输水工程5000米,辐射灌溉面积12500亩,完成林网绿化25600米;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100亩的黄河口冬枣交易市场,市场的建成,吸引了北京、上海、浙江、青岛、烟台、等40多个省市的客商前来洽谈业务。2003年,全乡生产优质冬枣210万公斤,仅冬枣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500元,其中,东鲍井村人均纯收达到7500元,率先跨入全市小康示范村的行列。
各项社会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投资68万元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695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吃住行”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完成了老校整体搬迁冲学顺利通过“双基”验收。投资126万元,建设东华等4处卫生室和敬老院综合楼,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行党员干部联系救助弱势群体机制,努力解决好农村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2003年确定的低保户共417户,687人,全年领取低保金136520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大力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全乡21个村、1360个农户顺利通过市级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的评审,新户乡被评为市级“文明信用乡镇”,乡中学、东鲍井村分别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培树老鸦、九顷、东鲍井三个典型村,充分发挥文明诚信一条街和文化大院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宣传教育经常化,倡导群众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计划生育工作坚持齐抓共管,党政线与基层线并重,对村级计生专职主任通过“四制改革”竞争上岗,实行公职化管理,使村级计生队伍呈现“两高一低”特点,即文化程度高,人员素质高,年龄低;围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依法行政”20字计生管理方针,扎实开展计生工作,各项指标落实率均为100%。依托农村财务核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狠抓财务公开,每月250-30日审完帐后,由联村会计负责督促各村记帐员于下月8日按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配备专职副科级信访员,加强“信访网底”工程建设,健全乡村信访网络,强化领导责任。依托农村问题处理中心、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和司法调解中心“三个中心”保稳定,不定期排查各村信访隐患, 消除信访苗头和不稳定因素,保持社会稳定。
三、创新与经验
(一)调结构促发展,打造新户特色产业链。立足本乡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冬枣、渔业生产作为富民工程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实施政策启动、科技拉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服务推动"五动"措施,全力打造冬枣绿色品牌,积极探索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冬枣、渔业发展之路。
(二)加大招商力度,实施工业强乡战略。为最大限度的利用丰富的卤水资源,变废为宝,新户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于2003年把沿海经济重新定位,构筑“一条带、两条线、三大块”的总体发展框架,即:继续扩大浅海护养带;沿马新河、沾利河两条线发展多品种滩涂养殖;围绕马新河西侧、沾利河东侧及两河之间三大块滩涂,充分利用养殖业形成的高浓度海水,发展原盐生产及其深加工项目。为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本乡养殖大户张久明养殖场为载体,引进湖南客商注入资金组建了“东营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该企业总投资达600多万元,主要以原盐生产和盐化工为主,目前已投入生产。与此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多次到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滨州市无棣县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县市区进行参观考察,走访了当地海洋化工、原盐生产及盐化工企业,并多次邀请相关企业和专家到新户乡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底,分别与潍坊海元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客商李宝恒达成了溴盐一体化生产项目和原盐生产项目的投资意向。目前,新上溴盐一体化生产企业“东营新瑞化工有限公司”和原盐生产企业“东营恒杰盐业化工有限公司”已经注册,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开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强化措施,扩大原盐和溴素生产规模,增上盐化工项目,力争3年内达到年产原盐30万吨、溴素1500吨的生产规模,把新户建成全市最大的海洋化工、原盐生产及盐化工基地。
(三)创建科技平台,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以培训基地为载体,聘请当地冬枣、苹果、棉花种植和海水养殖管理的“乡土人才”和省农业科学院、省枣科所、莱阳农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土洋结合”,按季节分类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群众达10000多人次。尤其是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以来,80%以上的青年农民掌握了1-2门致富实用技术,使农村中最活跃群体的素质大幅度提高,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后盾。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增强村“两委”班子“双带”能力。为了培养懂得市场经济理论、会用科技知识、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年青农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干部的“双带”能力,2003年3月乡党委与区职教中心整合双方优势,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了2003级林果专业中专班,共有45名村“两委”干部参加了学制两年的学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三三制”,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多种能力系统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和“双带”能力。
三是发挥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冬枣产业为例,培训基地聘请山东省枣科所的副研究员王斌为科技副乡长,专门负责冬枣的研究和技术指导。经过与多种农作物的对比实验和示范引导,冬枣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生产方式也由简单粗放型向标准集约型转变,冬枣生产发展势头迅猛。在培训基地带动冬枣发展的同时,通过科技培训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全乡已发展狐狸、貂、貉等特种养殖8000多只,畜牧小区6个,良种繁育场2处,滩涂开发2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3万亩。
附:新户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郭存三
副书记:孟凡吾缪金学陈新国李旭军委员:宋国富郑秀君太平乡党委工作概况
太平乡党委书记商桂林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太平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农业抓调整,农村抓稳定,经济抓增量,事业抓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组织概况及党的建设
太平乡党委下设46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39个,机关事业单位支部7个。共有党员553名,其中农民447名,占总数的80.8%;在岗职工党员106名,占总数的19.2%;女党员51名,占党员总数的9.2%。
为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乡党委以“三级联创”为契机,结合本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村“两委”调整工作。乡党委派出精干力量,深入村户,逐一征求意见,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确定村干部候选人。正确把握致富与使用两个重要环节,真正把群众威信高、各方面素质好、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分子选进“两委”班子。对新选的“两委”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通过调整,全乡“两委”成员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层次进一步提高,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切实加强对“两委”工作的疏通和引导,使他们增强党性观念,树立全局意识,自觉维护好团结,处理好关系,做好村内各项工作。调整后,书记、主任一人兼和 “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大幅上升,村“两委”关系进一步理顺,合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教育管理,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结合肉羊、冬枣、棉花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把学习培训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深受党员干部欢迎。首先,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通过检查督导,定期汇报,分类指导等方法,突出抓好落实。其次,围绕提高远程教育效果,推进党建和经济发展,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推广典型经验相结合。通过收看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使广大党员从理论实践相结合上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明确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二是与培养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相结合。通过组织支部书记培训,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进取意识;三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党员培训农业知识,使广大党员开阔思路,掌握技术,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乡党委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各级纪委要求,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及时处理来信来访。所有基建工程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严格财务审批制度。杜绝开支的随意性,严格规范报批程序。对民政救济款、救济粮的发放,特困户的减免,对基层的各项优扶政策等,都必须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结合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实行村财乡管,农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少数村干部吃喝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好选人用人关。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坚持高标准,保证质量,把那些讲原则、有文化、年富力强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制定了全乡选拔、培养发展党员的目标责任制,乡党委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进行追踪督导,对发展党员工作进展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根据支部上报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建立完善资料库,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发展党员工作。向全乡各支部印发了《党员发展程序说明》,大力完善和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认真接受党内外监督,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工作中,坚持照章办事,严格履行程序,自觉抵制非工作因素的干扰,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进一步完善了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坚决摒弃论资排辈、照顾平衡的错误思想,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的选人用人良性循环格局。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乡党委、政府以“河口大发展,太平怎么办”为主题,在全乡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一个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三大产业(畜牧、林果、棉花)的主攻方向,经济工作稳步推进,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00万元,同比增长16.7%;出口创汇完成130万美元,同比增长300%;固定资产投资3450万元,同比增长64%;地方财政收入105.37万元,同比增长22.4%;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同比增长7.4%。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根据太平实际,乡党委、政府确定了以畜牧和冬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战略,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领导干部逐村宣传发动,致富典型算帐对比,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奖励等措施,使“致富奔小康,种枣养肉羊”的观念深入民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制定了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畜牧强乡”。在落实市、区政策的基础上,乡财政列支30万元,制定优惠政策,重奖养羊大户和养羊工作抓得好的村干部,鼓励发展肉羊产业化。大力实施肉羊大户扶持工程,协调信用社向肉羊专业户放贷,解决专业户资金短缺问题,累计放贷150万元。同时,开展科级干部与养殖大户“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每名科级干部包一家养羊在300只以上的大户,在信息、资金、销路等方面提供帮助。组织肉羊专业户外出参观学习,赴广饶、利津等地学习养羊先进经验累计达1120人次。聘请高级畜牧兽医师,组建畜牧防疫网络,搞好肉羊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全乡发展300只以上的肉羊大户11个,30只以上的养殖户248个,肉羊存栏总量达4.2万只。同时,搞好特色养殖,发展水貂、狐狸、貉等养殖专业大户63户,存栏2万余只。2003年畜牧业产值2100万元。二是林业生产成绩喜人。为提高农民种植冬枣树的积极性,乡政府出资组织农民赴利津、沾化等地参观学习达1600多人次,并制定每新植一棵冬枣树补贴1.5元(成方连片50亩以上的2.5元/棵)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广大枣农的种植热情,新建冬枣园6200亩,全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8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半冬枣。突出抓好冬枣园田间管理,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36场次,参加培训的学员达3100多人次,不断提高冬枣技术培训深度和广度,在抓好冬枣园的补植工作的同时,继续扩大冬枣种植面积。完善林网、路域绿化5公里,水系绿化15公里,林业育苗650亩,实施完成了1150亩的盐碱地纸浆林试点项目建设和一分干两侧水域绿化工程,种植树木1.6万株。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搞好棉花生产,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加强后期棉花管理,棉花生产取得大丰收。棉花种植面积1.8万亩,总产量2790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充分挖掘油地各方面潜力,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积极配合区政府完成了六支渠修建工作,实施了新户干沟清淤工程和一分干果园出水口配套工程。投资540万元完成4000亩龙王土地整理项目和2800亩联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北楼、新兴0.2万亩“上农下渔”开发工程、太二和艾和各5000亩盐碱地开发项目、西支渠整修工程、1万亩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六支渠配套工程。二是加强了小城镇建设。投资201.4万元实施首集市场改造和太二路硬化工程。投资600万元完成乡政府办公楼主体工程。三是大力实施社会事业性工程。投资70.4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食宿工程;投资90万元实施中学创建市级规范化学校工程;投资108万元实施敬老院扩建工程;投资80万元实施了卫生院建设系列工程,实施卫生院危房改造,建成规范化产科和接种门诊、太一和三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有了初步改善。
(三)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实施全民招商的同时,采取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全乡共引进项目16个,固定资产投资共计2600万元,其中,天信棉花加工厂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银丰棉业有限公司固定投资380万元;三力肉羊良种繁育示范场固定资产投资290万元;滩涂养殖及保温材料加工厂投资720万元;懿欣面粉加工厂固定资产投资320万元。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乡民营经济的发展,2003年振宇公司与日本客商签订了260万美元的沙蚕购销合同,并完成110万美元的沙蚕出口任务。全乡新上个体企业120家,民营经济新增注册资本金1500万元, 同比增长26.6%。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乡基本完成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断强化学校管理,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中学和中心小学教学成绩连续三年在全区统考中均取得第一名。“双基”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积极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卫生合作医疗进展顺利,2003年全乡共筹集资金192533元,实现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业人口入保率100%的目标。做好民政救济救灾工作,对全乡1835个贫困户6419人进行了春荒救济。共发放面粉42000公斤,小麦80740公斤,发放救济款16万元。8月、10月两次遭受涝灾期间,我乡对所有受灾较重的农户进行了及时救济,发放救灾款19.6万元。进一步落实了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全乡晚婚率100%,综合统计合格率100%。村村通有线电视工作进展顺利。
三、创新与经验
(一)实施五项工程,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一是实施廉政建设阳光工程。规定凡乡政府贵重物品购置,实行区级政府采购,一般物品购置全部实行乡党政办统一采购。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变“上乡报帐”为“下村理帐”,乡核算中心人员每月定时下村,集中、定点理帐, 增强财务的透明度。二是实施软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外商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实施文明诚信工程。在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清理不良陈贷,协调好农户与信贷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四是实施村容、村貌治理工程。结合小城镇建设,搞好乡容、乡貌、村容、村貌的治理,清理三堆,引导农民实行“四改”,治理脏、乱、差,抓好绿化、美化,使群众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五是实施农民科技技能培训工程。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给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聘请专家举办冬枣、肉羊管理培训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二)积极做好维护稳定工作。抓好村级民主管理、作风整顿等工作,继续开展好农村遗留问题集中清理活动。建立完善打防结合的防范机制,抓好社会治安和油区秩序综合治理工作。树立“搞好服务、融洽感情、合作互利”的油区工作新观念,搞好油地共建。抓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不出现任何问题。建立完善“非典”、“禽流感”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应急措施,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抓好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三)加强乡党委、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对全乡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大对乡村两极干部的督察考核奖惩力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细化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全乡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乡村干部队伍,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附:太平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商桂林
副书记:孙学诗井建军韩东
冯海敏
委员:穆建峰王磊鲍世昌
义和镇党委工作概况
义和镇党委书记毕建军
2003年,义和镇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抓党建,强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义和镇党委共下设6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46个,机关事业单位支部16个。共有党员936名,其中农民696名,占总数的74.2%;在岗职工党员146名,占总数的15.6%;女党员75名,占党员总数的8%。
为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镇党委结合日常事务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一是强化党委自身建设。通过完善制度,抓班子学习,努力倡树公道正派、奋发有为精神。制定了《义和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目标千分制考核办法》,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用工作衡量每个人的业绩,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喊响了“干部要下去,工作要上去”的口号,班子成员积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民情,记好民情日记, 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二是抓好基层支部建设。通过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和群众满意站所活动,加强基层支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量化评比办法,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基层工作沿着健康轨道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做好各村、各单位的财务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使村、单位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党员电教基地,积极发动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实用技术学习和帮扶贫困户活动,提高了党员帮民致富的能力。同时,严把党员“入口”,畅通“出口”,注意发展农村中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入党,为农村基层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把党员的日常管理和年终民主评议党员结合起来,加强量化管理,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治力度,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义和镇党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活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枣、畜牧、民营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全镇呈现出农村经济日益繁荣的良好局面。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00万元,同比增长22.4%。全镇财政总收入达到416.7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3316元,比2002年增长14%。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义和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治水改土,发展畜枣为中心,以组织实施万亩冬枣园开发、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和肉羊产业化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冬枣业方面。一是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和出台优惠政策、培养典型,抓点带面等形式发动群众种植冬枣,促使这一产业日益发展强大起来。2003年,全镇冬枣园已达到23000亩。二是采取举办培训班、发放冬枣种植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抓好冬枣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了枣农的冬枣管护水平。2003年全镇冬枣产量600多吨,产值732多万元。三是采取多元化筹资渠道,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20000多平方米的义和冬枣批发市场,并且初步营建了冬枣营销网络,为冬枣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畜牧业方面。全面普及畜牧实用技术,积极引进波尔山羊、无角道塞特等新品种,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化。重点抓好畜牧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和防“W”工作。2003年,全镇已建成畜牧小区8个,专业村15个,专业户375家,全镇畜禽存栏量明显提高。
(二)实施治水改土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荒碱地开发、河道清淤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发改造良田1.75万亩,疏通河道、沟渠30余公里。全镇水系和农田水利规划更加趋于合理配套,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的抗旱防涝问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
(三)强化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增长加快。一是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落实目标责任,重新修订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招商。2003年,全镇共完成招商项目21个,总投资额达5000万元。二是加快义和民营经济园区建设,为招商引资工作打造了良好平台。2003年底,民营经济园区现已落户商家8个,其中投产项目3个,在建项目5个;投资500万以上的项目3个;在谈项目4个,发展态势良好。三是以招商促经商。一方面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另一方面发展壮大了一批新企业。2003年底,全镇个体工商业户达1136户,从业人员2996人,个体私营企业39家,全镇新增工商业户42户,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工商税收计40.3万元,同比增长15%。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实施了镇村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建立了政策扶持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2003年全镇新建住宅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8万平方米,生产、商业建筑2万平方米,二层楼以上建筑面积已达到4万平方米以上,新修公路12公里,改善了城镇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四)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义和镇党委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全镇群众素质、增强凝聚力和经济发展持续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积极开展了“文明诚信一条街”、“小康文明村”等系列活动。结合争创“群众满意站所”活动,加强了职业道德建设,抓好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规范化服务,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统筹规划,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镇上下真抓实干,齐心协力,义和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三高”农业明显增强,财税工作稳步推进,造林绿化、生态治理成效明显,教育得到优先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实效,计划生育步入全省先进行列,科技卫生、医疗保障工作深信于民,文化、广播、民政优抚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新建了学生公寓楼、中医院病房楼、老年综合服务楼和四所全科医疗服务站,改善了人民的教育、医疗和生活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创新与经验
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咬定发展不放松。认真做好农业文章,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实现以农业产业化富民的目的;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实际,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了义和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情,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镇党委、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让他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三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认真汲取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规划为先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镇党委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做到高瞻远瞩、统领全局;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镇领导班子团结协调,步调一致,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使领导班子成为加快义和镇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附:义和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毕建军
副书记:王明华孙士清王树村
刘庆华张学峰
委员:宫明任连杰孙志国
六合乡党委工作概况
六合乡党委书记闫长林
2003年,六合乡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乡人民团结一心,奋力开拓,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农技推广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税源普查先进集体、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单位、全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全市渔业工作先进乡镇等。
一、组织概况及党的建设
六合乡党委共下设36个党支部,党员556名。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党员434名,女党员41人。
六合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六合乡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党委带头,站所和农村党支部联创联动,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活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一)抓龙头,切实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周日党政联席例会和党委会制度,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公开透明。对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广泛征求群众对乡党政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扎实整改。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树立了乡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形象促进班子集体合力的充分发挥。
(二)抓规范,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加强村级班子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两推一选”配备村支部班子,群众知情、气顺,村干部接受监督,对群众满怀深情,下定决心干事业。对农村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了村级档案,一村一档,动态管理。村级实行“四簿一表”管理,制定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村财乡管、联村会计制度。实现了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抓整顿,切实加强基层站所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岗位目标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职追究制等效能责任制度。将工作人员身份、职责、岗位职责及办事内容、依据、条件程序等,设置公开栏全部公开公示;要求执法人员除执行特殊任务外,持证着装上岗。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实行“票款分离”。通过“三级联创”活动的不断深化,党员干部提高了认识水平,转变了作风,求实意识、为民意识和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六合乡党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积极开展“五好党委”创建活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4.9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88.15万元,其中本级收入308.0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
(一)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走出治荒治碱成功路。六合乡位于黄河尾闾,黄河灌区末端。随着黄河水量的逐年减少,农业用水日益匮乏。又加上面临渤海,受海水顶托,地下水位高,卤度大,土地盐碱化严重。我们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在盐碱地上开挖坑塘,挖出的土筑成台田,利用台田较高宜淋盐碱的原理改良土壤,利用坑塘进行水产养殖的“上农下渔”种养模式。“上农下渔”种养模式在1997年获得成功,并在2002年达到开发高潮。截至2003年底,全乡累计开发“上农下渔”项目2.9万亩,农民人均增加耕地1亩多。1亩台田+1亩水面在开发当年就可创出2000多元的收益。“上农下渔”项目的开发实施,不仅改良了土地,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成为六合乡打造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上农下渔442开发模式”被市政府在全市推广。
六合乡以荒碱地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冬枣产业化和畜禽变种工程显现明显效益。全乡已发展冬枣1.1万亩,其中新植冬枣6000亩,2003年,虽然进入产果期的只有三四十亩,仍产冬枣2.5万公斤,产值40多万元。在畜种上,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杜泊绵羊、无角多赛特绵羊、鲁北白山羊等,2003年全乡仅良种羊存栏就有4000多只。全乡畜种结构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形成了多种并存,杂交优势明显的局面。禽种上则先后引进了罗曼、海兰褐、乌鸡、中草药鸡等品种,实行绿色无公害养殖,突出绿色生态效益。2003年全乡发展畜牧小区4个,畜牧专业村12个,专业户374户。牛存栏0.6万头,羊存栏2.62万只,猪存栏1.2万头,禽类存栏22.55万只。改良肉牛0.16万头,改良肉羊0.96万只。实现肉蛋奶总产0.45万吨,畜牧总产值4360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280元。“畜禽变种”工程变出了大效益。
六合乡处于送水系最末端,水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用水不足,排水也不畅。六合乡下大气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01年以来,先后实施中片农业用水工程,北林场附近8000亩土地灌排工程,实施了河王渠清淤及西南片送水工程,实施了跨辛河路的虹吸工程,完成了河王渠四支清淤、渤三路排水沟疏浚、挑河以西老庙以北排水系统治理、草桥沟以西西南片排水系统治理,解决了万亩复垦区及北林场一带的排水问题、草桥沟以西西南片的排水及部分引水问题。至2003年底,全乡水系得到全面理顺。
(二)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积极招商引资,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借助全市的大好政策,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采取多种融资渠道,精心打造招商平台。先后投资3000万元,对政府驻地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建设,驻地人口规模不断膨胀,承载能力大大增强。采取了全员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以农招商等方式,提高了招商效果。2003年底,六合乡共引进项目106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近亿元。在引进外商,巧借外力的同时,积极激发内力,引导当地群众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辛河路两侧,以当地人为主形成的民营经济长廊,成为了六合乡的一大景观。
实施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三义和村是依托城郊发展二、三产业的典范,投资3700余万元,先后建立了蔬菜、五金建材、家具、工业品四大专业批发市场。在三义和的带动下,三义和、协胜、广河三村相继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别墅62栋,完成三义和、广河办公楼及配套建设,完成三义和、广河别墅小区部分设施配套和硬化绿化,进行了工业品、蔬菜市场改造。2003年,三义和四大专业市场入住商户450家, 年营业额5200万元,利税610万元,出租房屋4.5万平方米,年收入180万元。在四大市场的带动下,筹资1260万元,启动了广河旧车交易、煤炭批发、汽配城三大专业市场建设。在河口与六合的接合处将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商贸区,城郊经济成为六合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三)真抓实干,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在六合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惠及广大群众为目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的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8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农村中小学;投资120万元,建立了高标准农村敬老院,实现了全乡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先后投资205万元,全面完成了“小康饮水”工程;建立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199户农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投资100万元,新建乡卫生院和村级社区服务站,农民健康工程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农村合作医疗入保率达到100%,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投资60万元,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累计投资300余万元,新修乡村公路22.7公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公路;有三个村实施了“一池三改”工程;投资129万元,对首集市场进行了改造,完善了农贸市场体系;为减轻农民负担,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达到40%;实行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干部工资由区乡统筹,不用群众拿一分钱。
三、创新与经验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以荒碱地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产、畜牧、冬枣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区位优势,城郊经济飞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乡政府驻地建设加快,小城镇框架初步形成,驻地人口规模不断膨胀,承载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六合发展的历程,是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进的历程。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保持了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上农下渔442开发模式”得以在全市推广,广河村率先在全区走出了村集体资产改制的路子。
三是坚持精诚团结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途径。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扭住不放松, 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全乡呈现出团结一心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四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村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一池三改、学生食宿工程、合作医疗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只要一心为民,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附:六合乡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闫长林
副书记:王永跃
徐文棠王宗华
王金奎张英然
委员:刘星文陈瑞堂马现起
孤岛镇党委工作概况
孤岛镇党委书记王良进
2003年,孤岛镇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孤岛镇现有基层党支部16个,党员126人。2003年,党的建设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积极推进“五好党支部”和群众满意站所创建工作。对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了村民议事制、目标管理制、工作全日制、财务统一制、工资统筹制等,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办法,调动提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工作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抓了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党建工作。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实施了《河口区孤岛镇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施意见》、《党政班子成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公开听证、群众质询、民主评议、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正本清源,标本兼治,不断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全镇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实现0.96亿元,同比增长20%。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实现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任务的103%。个体私营经济迅速膨胀,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87户,民营企业发展到148家,累计注册资本金实现1.1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998万元,完成任务的105%。实现产学研结合项目产值138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完成任务的300%,同比增长200%。财政收入实现238.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50元,比2002年增收400元。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以二、三产业创收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扶持发展农村加工业和副业,提高农村群众收入水平,农民个体户、农村私营业户占到了全镇农村总户数的70%,农民增收致富路子不断拓宽。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实施,农民减负工作进一步巩固,农民负担的乡镇提留统筹费继续保持为“零”。
(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倡导“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帮助外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引得来,留得下”。由于制度落实,措施得力,软环境优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2003年共引进项目31个,到位资金3800万元,完成区下达任务的480%,名列乡镇第一名。
(三)社会治安状况持续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一是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综治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单位和人员,在全镇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对油区重点部位的治安管理。拆除违章占压石油天然气建筑6处,清理油气管线400多米,净化了油区秩序,维护了油区治安稳定大局。三是普法宣传活动深入持久,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四是认真开展严打斗争和各项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五是做好信访和司法调解工作,妥善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无出现上访或者越级上访事件。六是始终保持对“法论功”等邪教组织的高压态势,有力地维护了辖区政治稳定。
(四)油地军结合不断深入。从维护地区安定团结大局出发,努力巩固和发展军地、油地关系,开拓共建的新途径。一是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全镇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全力保障油田、济军基地的生产与建设。二是油地军紧密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建层次已由协调关系、对口支援的初级阶段转入了经贸合作、联合开发的崭新阶段,共建范围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延伸到了经济、社会事业、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油地双方相互配合、支持,联合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园林绿化城市”、清理整顿城区违法违章建筑、组织重要街道改造建设、创建双拥模范城等多项重大活动,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贯彻工农兵共建、油地军共管的方针,与油田、济军生产基地相互配合,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发展步伐。高水平编制规划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的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安居小区等详规,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81%,两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完成。完成了永乐路拓宽改造工程,垃圾处理场建设,神仙沟沿岸绿化衬砌工程等。全年完成建设资金1.8亿元,以“双创”为契机,加强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整治镇区脏、乱、差和乱搭乱建的现象,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更加靓丽多姿。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常驻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100%,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建档率达到了98%以上,验证率达到97%以上,流出人员的发证率达100%,连续五年被河口区委、区政府授予一等奖。强化土地使用审批程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土地使用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呈报审批程序和使用检查、管理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投资10.2万元完成学校食宿工程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全镇科学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围绕优抚、抚恤、残保等重点,切实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复员伤残军人、五保户和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狠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认真实施“爱心救助”行动。全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了镇文化站、广播站、中心报道组等文化宣传机构,在宣传孤岛各项社会事业,服务孤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认真行使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职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了多次文化市场清理检查活动。落实爱国卫生系列活动措施,开展了防治各类传染性疾病工作,“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利、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全面执行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在全镇认真落实了村级定时定点集中办公制度以及民情恳谈日、包村蹲点等制度规定,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不断取得新的提高。
(七)政府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推行了行政服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重大决策预公开制等各项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询。以机关岗位考评、镇直部门目标考评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部门规范化建设和行业作风整顿工作,促进了全镇各级各部门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使机关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塑造和树立起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与经验
(一)油地军携手,构筑大综治工作格局。针对辖区治安体制的特殊性,坚持从“属地管理”原则出发,围绕油地工农共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构建起了“规范化组织,无缝隙覆盖,全方位管理”的“大综治”工作格局。一是创新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孤岛地区油地军各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孤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委员会。油地军在综治工作上实现“一盘棋安排,一个班子调度,一套标准考核”,充分调动了各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改进结合方式。对整个辖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一整套重点突出、分工明确、结合紧密的实施方案,将行业性、部门性的治安措施纳入全镇综合治理工作整体,特别是在油田“三区”、油区外围的“三防”措施部署等以往难度较大、存在不少漏洞的方面,实现了统一组织、共同部署和联合行动。三是强化防控管理。对全镇159.46平方公里辖区,实行“干警分片”制,即按照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流动人口集居区、外围区等不同区块特点,划分相应治安责任区,每个片都派驻常驻民警和治安协警,使警力下沉,将防线前移。四是综合治理边缘地带。采取与邻近的油田生产管理区、济军生产基地基层单位保卫机构联合管理或“委托”防控的方式,加强城区外围及济军生产基地对外承包土地上居住人口的档案登记和动态管理工作,努力缩短出警时间,切实提高管理时效。2003年,全镇治安案件和涉油案件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25%和33%,油地军携手共同构筑的“大综治”工作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创造性的开展安监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安监机构和网络。成立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安监办主任、油田相关单位分管领导和镇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安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不断加大对安监工作的投入,加强安监装备建设。配备了专用车辆,安装了专用固定电话,配备了专用微机和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三是聘请7名镇人大代表为兼职安监员,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力度。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下抓好安全工作的新举措,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推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管理模式。一个确保,即一切生产必须首先确保安全;二种制度,安全生产实行检查整改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三个同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四不放过”,即对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落实防范措施不放过;“五个到位”,即安监机构建设到位,专(兼)职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办公场所到位,交通、通讯工具到位。
附:孤岛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王良进
副书记:张吉明杨希孝屈桂森委员:刘健薄万哲陈长军仙河镇党委工作概况
仙河镇党委书记张彬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河口区仙河镇位于河口区境东北部,距河口城区30公里,海岸线长69.6公里,面积657.07平方公里,4.21万口人(含油田人口)。有党委1个,基层党支部1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5个,镇直党支部8个;党员132人,其中农村党员58人。
(一)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2003年,镇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为总抓手,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位,通过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了党员干部队伍的自身素质,树立了干部良好形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开展基层活动,加强组织建设。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深入开展创“五好党支部”、争做“好带头人”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注重效益新阶段的实际,培养选拔了一批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能够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的优秀团员、青年充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壮大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调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强化管理观念,改进党员干部作风。针对机关党委和党支部分散,党员干部新成份多的特点,牢固树立党要管党、书记带头管党的观念,把机关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及时指导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党建工作与行政任务一起布置、工作情况一起检查、工作实绩一起考核。以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以创建“五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支部为标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针对14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9名中层干部和5名村干部制订了《党建工作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认真落实好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抓群众的责任体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并通过召开座谈会、民情恳谈会、开展入户访户等活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密切了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了党员干部作风。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96万元,增长2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70万元、677万元、11249万元,分别增长22%、10.5%、20.6%;财政收入294.55万元,增长267.9%。
(一)抓龙头,强优势,加快经济快速发展。抓住海星公司这个龙头不放松,在水产业上做文章,实施“入海口”文蛤名牌战略,实施了“文蛤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和“硬壳蛤人工高效育苗技术”两项国家“863”计划和“浅海贝类规模化养殖”国家星火计划,建成了文蛤良种场,开展入海口文蛤人工采育苗实验和4200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实验,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310万尾,投资150余万元建成全市首家海参养殖池。长盈水产食品加工厂的产品已形成酿造、腌制、冷冻3个系列20多个品种,各类水产品畅销日本市场,实现出口创汇150万美元。全镇水产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形成育苗、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镇党委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了渔业开发扶贫和发展芦苇种植业两大项目,一是对水产养殖大户实施了鼓励政策,引导他们发展多种水产养殖,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二是利用仙河镇土地辽阔,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势利导,鼓励农民发展苇草种植业。截止2003年,共发展芦苇20万亩,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全镇在海星公司水产养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水产养殖业中逐渐形成了 “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充分调动起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苇草、畜牧等主导产业的快速膨胀。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快速膨胀。继续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以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为途径,增加工业总量,扩大现存企业规模,发展开放型经济。继续加大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招商载体建设,投资8万余元规划总用地面积233.5公顷的油田三产工业园。投资120万元进行了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多方客商投资兴业,2003年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4个,其中过百万的22个,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在新一轮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村庄规划的指导,编制完成了振东、卫东两村的新规划。坚持边建设,边绿化,全年新增绿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71%。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累计投资1.76亿元,建设完成了仙河商城二期工程、十分场商业区、锦河花园住宅区。充分发挥油地军三方各自优势,投资2600余万元全面完成神州路西延道路建设,带动起十分场开发区及仙河镇南部城区的建设。以“双创”为契机,不断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镇容镇貌明显改观,仙河小城镇更加靓丽多姿。
(四)油地军结合不断深入,共建领域不断扩展。油地军三方不断深化团结意识,完善运作机制,拓宽结合领域,共建基础设施,共同参与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共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形成了团结发展的强大合力。2003年共实施油地结合项目4个,总投资2000余万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3年共向贫困家庭发放救济金361万元,发放抚恤金1.24万元,为11户贫困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完成2.74万元,超额完成区下达任务指标。环境保护、卫生医疗事业和防疫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胜利。投资15万元建设高标准屠宰场所,确保上市猪肉100%检验,100%合格,坚决杜绝不合格肉制品流入市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连续四年实现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了合理范围之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2000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800元,增长17%。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红红火火。国防、双拥共建继续推进。文化、新闻、广播、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繁荣。
三、创新与经验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党政领导干部顺应时代潮流,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刻苦学习市场经济和科技、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头脑,增长才干。坚持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团结,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强龙头,建基地,强基固本这个关键,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同时,大力加强了企业、学校、机关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二)坚持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镇上下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进一步坚定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与先进地区对比中找到了差距,在对比差距的分析中挖找到了根源,在解放思想中统一了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了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全镇经济,用现代化管理的办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有力的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创新“环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为适应招商的新形势、新思路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完善服务机制,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服务投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维护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三是为发展好旅游业,突出“黄河口、大油田、金海岸、湿地生态”特色,大力加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建设,搞好旅游规划,加快旅游设施和景点的开发建设,推进仙河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镇功能。借助全国环境优美镇这块牌子,努力打造精品品牌。结合“双创”工作,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城市和谐的全国环境一流镇。在工作中,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城市规划编制,健全完善城镇功能的同时,搞好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展现了全镇“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独特城市风貌。
(五)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坚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切实加强了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综合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多种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了村级定时定点办公、村务公开等制度,加强了村民自治能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了信用工程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
(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严格规范了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深入开展了反腐败斗争,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大力弘扬勤俭办事业的良好风气,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施“机关效能”建设工程,全面推行 “阳光政务”,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带动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全镇上下人心思上,真正形成了想民所想,干民所想的良好氛围。
附:仙河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张彬
副书记:王志华姜长辉高连欣
郝松柏
委员:张彬王志华姜长辉
高连欣郝松柏李向兵
徐迎春杨江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