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口镇党委书记李全鸿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史口镇位于东营市西城西南近郊,总面积93.05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辖61个行政村。全镇现有基层党总支1个,党支部7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61个。现有党员1744人。
(一)加强镇党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专题培训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完善了领导班子成员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了《党委议事程序》、《党委决策法规》和《党委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解决,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镇党委书记是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实行主要领导包难点村,党委副书记包后进村,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包“中间状态村”的金字塔型党群联系点制度,要求每月入村调研时间不少于10天,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狠抓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制定了《2001年—2005年史口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托镇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座谈讨论、经验交流、典型演讲、外出参观等形式,以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理论、WTO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为主要内容,加大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骨干进行不少于7天的集中学习教育。
(三)完善干部任用考核机制。深化镇直机构改革,对机关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测评、演讲答辩、考察公示、组织任用等程序,高标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和工作岗位。健全机关考核体系,成立效能办公室和机关效能建设投诉中心,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督查考核,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在村干部的任用上,对支部书记实行“两推一选”,对村委会进行直选,两委班子成员结构日趋合理。同时,大力实施“能人”战略,通过回请、考选等形式,大胆启用能人,对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从镇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到村挂职。创新农村干部考核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考核标准,量化、细化工作指标,严格考核奖惩,调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村级大事民主决策和民主代表会议制度,实行镇、村、部门联动,围绕党务、政务、财务等方面定期进行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同时,建立了“民主评议”、“经济责任审计”、党支部任期、年度目标承诺、定期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四)加强村级班子整建。结合每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全镇61个村进行摸排,分类整理。对能干事、会干事的强班子进行优化,对软弱涣散的后进班子进行整治,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针对后进村,从党政班子及镇直站所抽调人员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组织、纪律、作风整顿,适时对党员群众意见大、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规范的后进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史口镇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定农业基础固本,发展工业企业强镇,搞好小城镇建设兴商,振兴个体私营经济富民”的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22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0.69亿元,增长28%。实现财政预算收入716万元,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增长8.9%。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966吨。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进纯种波尔山羊500只,改良4300只。速生林、冬枣种植面积分别新增3000亩、1800亩,扩种大蒜2000亩。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81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税2283万元,增长77%;实现利润1760万元,增长89%。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增加8%和50%。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共引进招商项目162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9995万元。
(二)村庄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投资34.5万元,聘请市、区规划院对全镇69个村进行了全面规划调整,对13个村进行改造,拆迁房屋1050间,院墙4068米,收回有效宅基地30600平方米,通街、巷8条,硬化进村路和街道2630米,回收闲置宅基地72738平方米,回收率达40%。结合团市委“绿化家园”工程,对36个村内去要街道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庄规范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三)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认真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40%:共完成投资65万元。加快镇内公路建设,高标准修建公路16公里,完成投资400万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7000亩,整平土地4000亩,动用土石53万方,修建各类水利建筑物70座,共投入资金220万元。投资180万元实施中小学生“吃住”工程。投资156.6万元扩建敬老院,切实解决老人入院难问题。投资300万元高标准实施19公里的路域绿化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四)维护稳定工作成效突出。强化油区治安综合治理,与现河采油一矿联合成立油区巡逻小分队,建立农村“十户联防”和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涉油犯罪,全年查处涉油案件11起,油区生产秩序得到维护。创新消防工作机制,与石化总厂联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村消防支队,健全村级组织,构建完善的镇、村消防网络。
三、创新与经验
组织的创新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镇党委把组织的创新作为基层组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创新活动推动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
一是创新农村服务机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投资20多万元,新建2处农村干部培训基地,2003年,在培训基地已开展了19期冬枣、畜牧培训班,广大党员干部及农户踊跃参与,受培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收到了显著效果。成立波尔山羊购销服务中心和冬枣协会两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整农民的利益趋向,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全镇新增冬枣种植面积1800亩,新增养殖小区6个,牧业经济和林果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是找准农村致富之路。为进一步找准富民路子,加快奔小康步伐,在农村深入开展了“找路子、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每个村都利用座谈、书信等形式,回请本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人员回到家乡,围绕本村优势建言献计,出谋划策,并和他们建立了长期联系、帮扶制度,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镇农村共探索致富路子132条。
三是加快富余劳动力输出步伐。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低,作用发挥小,效益差的客观实际,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对全镇16—28岁的农村青年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年龄、学历、技能等情况进行分类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适时搞好跟踪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应用技术水平,与各大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书,分批次联系输送到外地务工,实现了农民就业与增收的双赢,开辟了活跃农村经济的新途径。2003年,全镇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5000余人,已向蓝海集团、亚星轮胎厂等13家单位输送316人,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60万元。同时,对外出务工青年实施跟踪管理,不断了解他们的工作、思想状况,真正摸透底子,选准苗子,及时把这些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适时补充到农村干部队伍中,确保农村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附:史口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李全鸿
副书记:曲金德刘乃斌董林见陈爱叶郭一平(挂职)袁勤德(挂职)
委员:蒋景民杨国良薛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