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179
颗粒名称: 东营区
分类号: D035.5
页数: 25
页码: 274-298
摘要: 有基层党支部共3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8个,城市社区党支部14个,机关、企、事单位党支部13个;商会党总支、经济党总支各1个。
关键词: 区域管理 东营区

内容

辛店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辛店街道党工委书记盖长祥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辛店街道辖14个社区,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11万人。有基层党支部共3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8个,城市社区党支部14个,机关、企、事单位党支部13个;商会党总支、经济党总支各1个。2003年,街道党工委被区委授予“五个好党工委”荣誉称号,5个基层党支部被区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称号。全街道共有党员1143名,其中女党员132名,农村党员710名,纳新入党积极分子78名,批准预备党员36名,预备党员转正33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圆满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辛店街道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以“三级联创”为总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上档次,促进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以村居书记、主任规范化管理为动力,大力加强村居班子建设。2003年,共调整支部书记1人,支部成员4人,实现了村居班子协调、团结,工作顺利、有序。同时在村居广泛开展了以“争星升级创五好”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在街道叫响了“倡树八种意识,力戒八种不良行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为顺利开展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以全面提高党员、群众的文明程度为宗旨,在街道开展了“争创五十佳”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规范,街道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村居党员中开展设岗定则的实施意见》,为新时期广大村居党员行使党员权力、履行党员义务开辟了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2003年,辛店街道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稳定一产、发展壮大二产、带动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工业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办好八件实事,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围绕保稳定、促发展、抓创新,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干事创业,有力地推动了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连续三年获得全区综合考核第一名。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03完成社会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0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5.4%,同比增长40.1%。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1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9元,增长8.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增长31%。实现进出口总值6256万元,其中出口创汇589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6214万元,合同利用外资8266万元。全年共引进已投产(营业)和在建项目72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
  (二)顺利实施八件实事。一是老年幸福工程;二是合作医疗工作;三是老年公寓建设;四是教师住宅小区建设;五是辖区内道路建设;六是辛店、西营集贸市场改造建设;七是机关住宅楼建设和住宅区治理;八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八件实事的顺利实施,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工委、办事处的良好形象。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得到较快提高。扎实推进村居改造工作,大力开展“双创”活动,把城区10个村居卫生纳入规范化管理,对城乡结合部和辖区内卫生死角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辖区内油地单位、居民间的融合,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配合、支持市、区、油田组织实施了北一路西延、辛河路改线、胜利广场改造以及热电联产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机关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水平。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部门、单位工作考核办法》等规定,推行目标管理;以先进村居为典型,引导和促进中间状态村居和后进村居的转化和升级。目前,街道22个农村和社区党支部中,6个村(居)党支部达到区级“五个好”标准。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全街道开展了争创“五十佳”、创建文明诚信一条街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立足中心城区治安形势复杂、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较为繁重的实际,积极构筑大信访、大调解格局。在全街道建立了综治、信访、司法三条排查线,坚持抓小、抓早、抓苗头,把大量矛盾化解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了建安市场整治力度,积极妥善处理各类建安纠纷,促进了建安市场秩序的明显好转。
  三、创新与经验
  (一)创新工作制度,加强机关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在机关和村居实行“工作周报制度”,增强街道、村居干部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强化了目标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二是对村居干部实行千分制考核,以分定酬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以千分制考核为基础,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内退等方面参照街道公职人员标准执行。实行书记、主任规范化管理,完善了书记、主任社会保障机制,增强了书记、主任干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村居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探索旧村拆迁工作的方式方法,扎实推动村居改造进程。旧村拆迁是村居改造工作中的一大难题。2003年,街道从拆迁补偿、拆迁办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旧村拆迁的方式方法,取得明显成效。刘家居委会旧村拆迁工作仅用15天时间就顺利完成,成为全区18个改造村居中第一个完成旧村整体拆迁的村居,为全区旧村拆迁工作开了个好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积极做好集体资产的运营,坚决避免分光、吃光、挥霍光的现象发生,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建立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企业合一的“三位一体” 股份公司。
  (三)创新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促进西营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顺利实施。集贸市场建设是2003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加快市场改造建设进度,街道创新了投融资机制,采用BOT的方式,吸纳社会投资120万元,合理确定投资人和村居集体的受益比例,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和用地矛盾,增加了村居集体收入,保证了集贸市场改造建设的按期完成。
  (四)大力实施老年幸福工程,积极探索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新机制。为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在全街道18个村居实施了“老年幸福工程”,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给予30元的生活补助,全街道共涉及60岁以上老人2830人,2003年共为老人发放补助资金101万元。老年幸福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制,提高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坚持街道、村居多出资,村居民少出资的筹资方式,鼓励村居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参保村居民共22763人,参保率达100%。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10万元,人均达45元,人均筹资数额列全市之首。2003年,共为村居民报销医疗费用91.5万元,受到参保村居民的一致好评。
  (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良好局面。一是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实行副科级领导干部包村居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建立领导包村,部门包案,村居有人抓,单位有人管的“三级”信访工作机制。二是找出症结,抓准关键,从源头上消除信访隐患。街道在“热点”问题多的村居派住了基层组织建设队,抽调20名机关干部由科级干部带队进驻6个村居,坚持“强班子,治乱子,一起抓”,增强了班子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理顺了干群关系,稳定了群众情绪,从源头上消除了引发信访问题的隐患。三是加强信访法规教育, 搭建信访平台。扎实开展“信访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服务热线,配备信访民调员。积极开展 “三位一体”中心户长活动,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把群众稳定在村居。
  附:辛店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盖长祥
  副书记:薛松亮生金梅刘杰三
  张向东
  委员:李华平周曙光解永杰
  李鸿亮
  胜利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胜利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学舜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胜利街道党工委下设17个党支部,党员总数为348名。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为总抓手,重视并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街道党组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作日益务实、求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工委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抓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为保证学习效果,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做到有笔记、有体会、有交流。创新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每位班子成员确定一个工作联系点,确定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针对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法律水平不高的现状,系统学习了有关法律条文,逐步提高行政水平和村民自治的规范性。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开拓意识,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学习《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全体党员的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好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种类培训活动,去年参训62人次,其中,全体班子成员及6个村党支部书记在区委党校进行了系统培训。
  (二)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推动组织建设上水平。一是结合“三级联创”工作的开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以此来丰富党建内涵,将党建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与科技知识培训和后备党员培养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党员“三培养”活动,2003年挑选了32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有2名致富能手被发展为党员。二是扎实深入地开展了“争星升级创五好”活动,在这项工作中,以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及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为切入点,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年终考评中,有4个村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党支部标准,有2个站所被评为“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街道党工委被评为“五个好” 党工委。三是加强组织引导,增强党员示范岗的社会影响。按照区委的要求,我们采取宣传引导, 规划岗位,自愿申报的方式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共有60名离退休党员及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发挥着余热,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在生活小区居住的老党员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值勤,充分体现了老党员的敬业品质和高尚情怀。四是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上,党工委一直鼓励和支持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注意培养和扶持典型,发挥引导示范作用。辛镇村的河蟹养殖,王营村的水产养殖小区及肉食鸭、奶牛养殖等都是党员带头发展起来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活动制度,做到党员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在农村,首先按程序配齐配强了村级班子,健全了“三会一课”、党员代表会议、村民议事等制度,严格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村级工作逐步规范,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提高。在辛镇村的首期拆迁中,村街两级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原则,严格程序,首期拆迁任务顺利完成。以社区为平台,打破单位界限,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创建活动,有效解决了党员漏管、脱管现象,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党员后备队伍的培养,保持党组织的活力。在做好“三培养”工作的同时,我们建立了后备干部培养人才库,将表现突出的干部纳入培养范围,分类培养,动态管理。三是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现象的发生是一项严肃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街道党工委一方面认真贯彻上级党委、纪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监督管理工作。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让班子每位成员汇报思想和重大事项,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立党工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各成员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社会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箱,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约束机制,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党的建设为街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34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135万元,分别是建制初期的36倍,130倍和15倍。
  (一)扎实推进辛镇村工作。首期174户拆迁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搞好了新区建设工地现场管理,规范了搬运装卸秩序,保证了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了626户住宅楼和生产服务中心顺利开工建设,为后续拆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党工委及时着手研究失地农民的经济发展问题,围绕辛镇村2580亩安置用地的开发利用,积极帮助村两委研究论证,并做好招商联络工作,促成了与蓝海集团合作投资3亿元建设五星级酒店的合作项目,为探索建立“村企合一”管理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抓“双创”推动城市管理上水平。面对“双创”工作的繁重任务,街道党工委变压力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投资158万元,对辖区卫生死角和违章建筑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圆满完成了“双创”工作的各项任务,被市政府评为“双创”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双创”工作推动了城市管理上水平,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东城北区市政、绿化维护和路面保洁步入市场化运作轨道。
  (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街道城市经济发展布局。为打破多年来“十字块”的发展格局,实现胜利街道“经济重心南移”的设想,完善城市功能,全面铺开了六项建设工程。目前,三项工程已全面完工,完成投资2100万元,机关办公区实现了第四次整体搬迁,这是街道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街道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四)经济工作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工业经济平衡运行。200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561万元,同比增长41%;完成进出口4020万美元,占到全区进岀口额的52.6%;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2693万元,完成区下达任务的138.7%;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民营企业42家,同比增长27.5%,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18家。
  转变发展观念,变管理农业为服务农业,极大地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运输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基础牢固,措施到位,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健全,服务规范,管理有效;机关规范化建设再上新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工作稳步推进。
  三、创新与经验
  (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总抓手,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搭建党建平台。积极探索和实践党建新路子,实现了对党员的有效管理,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发展和问题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成果带动问题的解决,不让问题困住手脚。在辛镇村的首期拆迁、“双创”及街道六项工程建设中,街道党工委以工作的开展为中心,围绕中心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没有引发任何上访等不良影响事件。
  (三)创新机制,机关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规范财务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大额支出申请制度,提高了财务运行质量。二是严格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街道六项工程建设中,除按规定进行了严格的招投标外,各项工程及装饰材料都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节约资金30多万元。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编制了《工作规范汇编》,实现了机关工作的规范化运转。四是在宣传、招商工作中采取以奖代投入的方式,实现了经费投入体制的创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实现了工作的科学运转。
  (四)坚持依法办事,保证工作的有序运转。在辛镇村拆迁、职业学院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中,街道党工委紧紧把握依法办事这条主线,在保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按程序解决出现的纠纷,保证了问题的妥善解决,没有出现遗留问题。
  (五)统筹城乡经济,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围绕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问题,积极探索安置用地的科学开发方式,促成了与蓝海集团合作投资3亿元建设五星级酒店的合作项目,迈出了探索“村企合一”体制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让失地农民逐步走上由农民变市民、由市民变股民的路子。
  附:胜利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马学舜
  副书记:张金红王龙雷孙海军
  何关涛
  委员:苏志毅高玉明孙海深
  文汇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文汇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明钦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文汇街道位于东营市西城东北部,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下辖1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29个油田家委会。总人口13.6万人,非农业户口12.8万人。全街道现有基层党总支1个,党支部17个。其中,社区、村居党支部14个。有党员280人,其中农村党员30人。
  按照建设“六个好”党工委和创建“五个好”村居党支部的标准要求,通过实施“三级联创”活动,以村居学教活动为契机,大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强化“火车头”的作用。领导干部实行“一联三”(每个领导同志联系一个村居、一个重点企业、一项重点工程)工作责任制,科级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三个月以上,驻村蹲点不少于20天。实行领导成员工作承包责任制,每年初将党建、经济工作任务目标分解到基层单位,签订责任书,年终组织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工作落实。强班子抓机制,全面整合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完善了全天候办公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由街道、驻村工作队、区直有关单位帮助协调解决。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审计工作。街道党工委按照党政“一把手”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纪检书记作为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直接责任人的要求,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街道纪工委与村居、社区、机关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以规范化建设为动力,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全区“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活动,开展了“四比四树”活动,抓好机关作风整顿和改进工作,努力做到“比服务,树一心为民新形象;比实干,树勇争一流新形象;比自律,树学习创新新形象;比团结,树顾全大局新形象”。根据年初计划,审计所对东营小学、办事处环卫站、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土地所以及颐心园、嵩山、胜安、胜华四个社区进行了审计。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文汇街道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78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8万元、22265万元和33387万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71元,城区居民人均纯收入8049元。工业总产值76340亿元,实现利税15268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750万元。街居总产值(GDP)18.6亿元,利税3.72亿元。
  (一)城区村居改造工作。广泛进行宣传,加快村居改造进程。相继向中王屋居民发放了村居改造五封明白纸,计300余份。明白纸把改造原因及相关土地政策、地上附着物补偿及安置、改造建设效益情况分析、房屋拆迁相关问题、奖励及优惠政策和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内容详细做了说明。召开了多次党员会议,要求党员在村居改造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召开了多次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村居改造建设中事关居民生活安置与补偿的有关问题;进门入户了解居民家庭情况,与居民进行深入细致地交谈达300余人次,引导他们对村居改造建设正确认识,争取居民的支持;召开了中王屋在区内工作的人员会议,讲明改造建设政策,晓之以理,争取他们的配合,与居民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106份。配合执法部门对中王屋沿淄博路影响市容标准的违章建筑物,进行了强制性拆除,共拆除院落36个,违章建筑92间,拆除面积3422.4平方米。
  (二)老年幸福工程建设。为了解决好老年人暮年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街道根据国家民政部部署的“星光计划”和市区民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政府投一点,街道筹一点,社区集一点”的方式,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原则,自筹资金250万元,在街道东营社区居委会新住宅区建设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房屋49间)能容纳60位老年人入住的老年公寓。公寓内设有卫生医疗室、老年健身活动室、音像室、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市外门球场及活动场所。公寓全部设置无障碍设施,是一所功能齐全的高标准现代化老年公寓。老年公寓建设过程中,省民政厅领导两次到老年公寓建设现场进行了考察。
  (三)社区建设与民政工作。按照区里“四室、三站、一校、一场所”要求进行合理设置,街道投资20万余元为各社区配备了电视机、录音机、VCD机等文化娱乐设备。街道所辖9个社区全部安装并开通了“190”服务热线电话,健全了热线电话求助登记制度。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现下设有33个便民服务网点,服务内容包括清洁、家政、维修等9个便民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居民身上,街道民政办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强化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减少财政低保资金的无效支出。2003年,共为232户低保户计529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4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油区治安集中整治活动,积极与油田单位搞好配合,制定摸排方案,对混乱区块进行了彻底整治。每月进行一次拉网式清查,平时加强监控,充分发挥油区治安巡逻队的作用,逐点、逐井、24小时不间断进行巡逻,确保无重大涉油案件的发生。注重油地联手,共建共治,积极处理工农纠纷,进一步融洽了油地关系,有力的维护了油区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了经常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了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2003年共调处矛盾纠纷33起,调解成功率100%,化解矛盾纠纷36起,没有发生越级上访和群体访事件。
  三、创新与经验
  (一)创新“十户联户”体制,保障村居长治久安。文汇街道5个村居均位于西城近郊,受市场经济影响,村居民居住、经营日趋分散,利益冲突增多,加之流动人口的大批涌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村居工作的正常开展。街道党工委将完善村居民自治网络,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村居管理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调研基础上,重点实施了“十户联户”工程。“十户联户”举措,按照居民居住相近的原则,以街巷为单位,划分了30个“十户”单位,并民主推选出热心群众工作,年富力强,有一定威望的30名党员、居民代表为“十户长”,由“十户长”民主推选出3名“百户长”。在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百户长”组织各“十户长”,详细调查了解居民家庭成员、居住区域、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和暂住人口情况,制作档案和图版;并集中进行居民道德、法制、政治、文化教育和依法管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纠纷调解等工作,发挥了联络员、巡逻员、调解员、管理员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十户联户”工程实施以来,文汇街道各村居形成了“村居党支部、居委会——百户长——十户长——居民”的有机工作网络,村民自治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显著增强,村居“两委”工作通过“十户联户”得以顺利开展。在百户长、十户长的监督下,村居政务、财务运行更为透明,干部作风得以明显转变,村居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同时,村居民意见、建议反映渠道进一步畅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地解决,融洽了干群、党群关系。
  (二)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服务水平。工作中牢固树立油地军校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探索建立油地校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化解工农纠纷,为油田、石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整顿市场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附:文汇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王明钦
  副书记:盖士杰种效博王淑芳
  张汝淮任永清(挂职)
  委员:刘钦光支冬
  黄河路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黄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章敏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黄河路街道地处东营城区中心,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9个社区居委会,3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人。全街道现有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29个,有党员424名(其中流动党员78人)。2003年,街道组织工作和党的建设整体上有新的进步。
  一是街道党工委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需要,坚持强村(居)强建、弱村(居)促强、全面加强的原则,按照“村企合一”的管理
  思路,在经济发展快、集体经济实力强的东赵社区成立了我市第一个社区党委——东赵社区党委,在东赵社区集体控股的山东鸿冠实业有限公
  司成立企业党委,选配了7名党委委员,两个党委实行一套班子,下设8个党支部,实现了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二是按照村居干部与街道机关干部管理一体化的精神,制定了《黄河路街道村居干部规范化管理规定》,对村居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按照村居人口数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各村居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干部职数,对党支部、村居委会两委成员及报帐员、计生专职主任等,根据年龄、任职表现等情况,按照村居申请、党工委审批的程序,确定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名单,每年一次调整公布。对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村居干部实行全日制办公、年初承诺和年终述职、年度综合考核及教育培训、离任审计、结构工资等制度,同时经街道党工委决定,可到街道机关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任职(聘用),享受机关干部有关待遇,也可在街道各村居交流任职。街道依照集体经济补助为主,街道财政补助和个人自我承担为辅的原则,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村居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2003年,街道一次性出资70多万元为58名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村居干部办理(含补缴)了社会养老保险,使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村居干部全部进入社会养老和合作医疗保障范围。
  三是围绕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依托东赵社区投资30余万元建立了全省一流的区街道党员科技培训基地,并在全市率先安装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基地建立了6个不同技术级别的班次,常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石油大学的4名专家教授担任教师,聘请6名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2003年,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党员干部2000余人次,为党员带头致富提供了保证,得到中组部组织局、中央远程教育试点办、省委组织部及市区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实行“四位一体”联系村居工作法。结合各村居实际,确定街道党政领导、部门单位、中层干部和一般人员四个层次、不同职责、一个目
  标包村,工作人员直接驻村工作,有关领导定期入村,重大急难任务靠上,目标和奖惩明确,有专门记录和考勤,包村情况计入机关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定。2003年,街道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和24名中层干部、28名普通干部直接联系村和社区,街道还将“四位一体”包村工作与区城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工作有机结合,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有机结合,对13个重点村居分别选派了一名机关中层年轻干部挂职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居委会副主任。“四位一体”联系村居工作法的实行, 促进了大量复杂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有力地保证了辖区的稳定。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黄河路街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以招商引资、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精密铸造、机械加工、建筑用新型材料、化工生产为主的工业和以林业、畜牧、水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2003年,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亿元,实现进岀口总额1050万美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64%和70%,增幅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3.4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到620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98户,实现产值12.9亿元, 利税1.51亿元;引进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两年名列全区第一;实现财政收入1783万元,预算外收入56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保证了农业税及附加足额征收。通过实行招商引资、创办集体企业等,不断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东赵社区集体固定资产已达到8亿元。
  二是着眼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行“为民工程”,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改善机关干部和街道一中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174户、总面积30000平方米的居住小区。为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7个城市社区也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展便民服务。投资300万元开工建设了街道一中吃、住、行工程,工程完工后将解决300多名学生的吃住问题。为改变“城中村”长期以来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街道将辖区老村改造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新建两处全科医疗站,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在全面增强经济整体实力的同时,高度重视财源建设。积极构筑“政府支持,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治税格局,在全区率先实行综合治税,使街道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可用财力明显增强。2003年,街道可用财力比上年增长40%,突破千万元。
  三、创新与经验
  (一)综合治税工作。针对辖区内专业市场多、流动人口多、餐饮服务业发达、零售税源分布广的特点,街道积极构筑“政府支持,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格局,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成立了协税护税办公室,对辖区内的南李、运输、青岛路三大蔬菜市场进行重点整治,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二是成立了以社区办为主,财税、综治、司法等部门参与的出租房屋房产税、房产营业税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对辖区内的出租房屋进行清理,加大房产税的征管。三是以建筑市场办公室为主,对辖区内的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土地增值税等进行了清理,加大建筑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四是以核算中心为主,大力搞好建筑营业税及出租房屋房产税的代扣代缴。2003年,通过实施综合治税,财政收入净增248万元,占增加额的82.67%。
  (二)城市管理工作。为治理村居卫生脏、乱、差现象,黄河路街道坚持“一个创新(村居卫生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两个优化(卫生管理队伍的优化、资金使用的优化)、推进三个提升(卫生管理水平的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街道形象的提升)”的指导思想,从村居卫生管理不严格、资金不到位和制度不健全三方面入手,实行“三统一、一评选”的办法扎实治理村居卫生。“三统一”,即统一管理制度和标准:结合街道村居经济发展状况、农民负担情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出台了《黄河路街道村居卫生管理办法》,同时街道与各村、社区签订《村居卫生管理责任书》,分解任务到各村居,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与保洁人员签订《村居卫生保洁协议》,明确“五无”、“四净”、“三不准”、“一按时”的保洁标准;与垃圾托运人员签定了《垃圾托运协议》,垃圾托运做到日产日清,以此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网络体系。统一公开招聘保洁人员:由街道市政站负责在辖区内公开招聘保洁人员,实行择优录取,并严格按照《村居卫生保洁协议》对保洁人员进行考核评比。统一管理资金:村居把全年的卫生保洁费用一次性交付街道,由街道市政站统一对资金进行管理,专款用于卫生保洁、工资发放和垃圾托运等工作。“一评选”:即街道市政站对村居卫生实行一月一评,按考核的标准、考核的名次,把卫生保洁情况与保洁人员的工资奖惩挂钩,定出保洁人员工资发放的标准,奖优罚劣,对完不成工作的直接解除劳动手续。
  (三)村居干部规范化管理。街道党工委针对城区村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多数村居组织工作任务较重,干部专职性较强的实际,积极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村居干部与街道机关干部管理一体化的精神,研究制定出台了《黄河路街道村居干部规范化管理规定》,对村居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2003年,将全街道71名村居干部中的58人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共有21名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含挂职),6名村居干部到街道机关工作,1名干部在村居之间交流。对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村居干部,全部进入社会养老和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彻底解除了村居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黄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书记:徐章敏
  副书记:王勇贺光永张立云秦安忠委员:张云志李金峰丁怀江徐法农
  东城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国辉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东城街道总面积63.3平方公里,13个社区居委会,驻中央、省、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162个。常住人口5.4万人,流动人口1.2万余人。全街道现有基层党总支1个,党支部15个,其中社区党支部13个。在职党员4588人,其中,流动党员112人,下岗职工党员387人,离退休党员454人,其中隶属街道直接管理的党员有236人。
  街道党工委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精神,以提高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党员干部的素质为核心,以解决突岀问题,让群众满意为根本岀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积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一)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按照上级党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三级联创”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定了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组织网络。二是在街道完善了一系列干部管理的制度,建立了常抓不懈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强了干部、党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机关的高效能运转。三是参照“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方案,制定了社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方案,在广大社区党支部中建立了党员示范岗。四是以“围绕中心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为目标,保持了创建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制定了《东城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规定的落实。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了事前、事中审计力度,杜绝了帐外帐和不合理开支问题出现。结合规范化站所创建,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紧紧围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活动的开展,深入整顿了基层站所和行业作风,通过自己找、群众帮、上级点的方式,深入查摆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及时制定了整改方案,切实解决了个别部门中存在的不按程序办事问题,提高了综合办事效率。
  (三)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深化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提高了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的理论水平。结合主题教育活动, 在广大干部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并通过演讲、交流等形式加以促进提高。加大对党员发展对象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做好党员远程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配齐设施,为下一步开展党员现代化远程教育打下了基础。一年来, 新发展党员6名,进一步壮大了党员队伍。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东城街道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四大突破”,实施了“四大工程”,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四大突破:一是财税工作实现新突破。街道党工委抓住税收政策调整的契机,加强了协税护税队伍建设,加大了综合治税力度,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全年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1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1%,同比增长29%。完善了街居资产运营机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高效能运转。
  二是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街道党工委将招商任务层层分解到了班子成员、部门和社区,强化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观念,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要求迅速展开工作,区域经济总量快速膨胀。2003年,街道共引进项目32个,到位固定资产8126万元。
  三是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街道党工委从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入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辖区内“游离”状态的企业全部纳入到街道的总体调控范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个体私营业户迅速增加,辖区私营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198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95家,上交税金5145万元。
  四是工业经济和外经贸实现新突破。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140万元,实现利税810万元,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420万美元,均较去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二)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村居改造工程。工作中科学理顺各种问题,从调研入手,落实了土地、规划、立项施工等一系列前期手续。一期开工的8栋240户近40000平方米的住宅楼主体全部竣工,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走在了全区村居改造工程的最前列。
  二是实施畜牧小区带动工程。加大投入完善了畜牧区的基础工程建设,解决了沙营社区50岁以上居民的就业问题。2003年,建成畜牧小区50亩,入区畜牧户30户,奶牛存栏139头,山羊存栏2300余只,人均增收500余元。
  三是实施城区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了南二路两侧500亩的绿化任务和东青高速公路200亩“上农下渔”工程的基础工作,改善了路域生态环境。
  四是实施社区品牌工程。街道投资150万元,新建了辽河、文汇两社区的办公楼,使街道11处社区居委会都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为开展社区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以创建社区特色品牌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社区服务,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全面提高。
  三、创新与经验
  (一)在社区党建工作上进行大胆探索。东城街道党工委本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优化社区资源”的原则,实施“核心”工程,健全社区组织网络,走出了一条社区大党建的路子,同时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战斗力”的要求,先后选派10余名青年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将党员纳入社区党支部和单位党组织的双重管理之中,实现“双向联系,双重管理” 。
  1、延伸触角,健全社区党建组织协调机构,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辐射面。街道从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础入手,在各社区积极开展了“一抓三建五到位”活动。一抓就是突出抓好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三建就是采取自建、联建、共建的方法,把社区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好;五到位就是做到思想到位、宣传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实行了街道包社区、社区包支部小组、支部小组包个人的运行模式,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发动了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等社区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性的党员教育,并围绕党建工作开展定期交流、研讨,将社区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了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2、统筹兼顾,加强对属地党员的管理,构筑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在社区党支部的具体指导下,把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在职党员、待业党员、离退休党员进行了合理划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街道党工委以社区为单位,积极组织召开了各社区的党建工作会议,建立了由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活动站、社区党员活动小组组成的三级党建网络,并结成了社区党建帮扶对子,将单位党员纳入社区与单位的双重管理之中,实现了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在内的旨在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将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情况作为考核、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使辖区内的党员真正的参与到了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中来。
  3、创新载体,以开展活动为牵引,丰富社区党建工作内涵。街道始终把社区党建与社区经济、社区文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在职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党的宗旨在社区”活动;在离退休和下岗党员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共产党员模范摊位”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东城辖区范围内的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190多家,先后在三家企业试点建立了党组织。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作为延伸、拓展的突破口,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路子。
  1、贴近企业实际,积极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的新体系。街道按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以“四个完善”为工作切入点,努力开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完善工作联席制度;二是完善工作督查制度,街道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职工、党建工作督查等各项制度,统一下发了“三簿一册”(即党支部会议记录簿、民主生活会记录簿、党课记录簿以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花名册),及时掌握党支部、党员的活动情况;三是完善工作调研制度;四是完善分级负责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
  2、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打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街道在组织设置上既注重组建模式的多样性,又注重组织内容的实效性,在模式、进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采取独立组建、联合组建、嫁接组建三种模式组建党支部,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管理网络。
  3、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新型组织形式,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既注重教育内容上的实效性,又注重教育方法上的多样性,在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冲突的前提下,在企业中积极开展“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摆正企业主与党组织关系”的专题研讨,组织党员开展“党员示范岗”、“五促五带”、“争创六好党组织,争当十好党员”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促使党员真正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
  附: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刘志军(2003年8月离职)张国辉(2003年12月任职)
  副书记:赵恒才于振兰苏庆亮委员:陈吉强苏振东段淑海胜园街道党工委工作概况
  胜园街道党工委书记解爱国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胜园街道下辖17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4个,党员总数341名。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推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街道和村居班子团结,求真务实,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和村居干部民主法制观念强,热心为群众服务、干实事,在各项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街道和村居执行落实各项党内制度及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街道工业经济发达,村居集体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二、主要工作和成绩
  2003年,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坚持开发与招商并行、速度与质量并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超常运作,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与项目入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工业园实现全面启动。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协调工作, 委托高层次的设计单位对工业园进行规划设计, 二期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项目分区规划、镇(街道)园中园规划方案全面完成。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底,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2.3亿元,3.2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基本配套完善,达到"七通一平"的条件。其中,2003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168万元, 新开工建设道路6条,完成雨污提升泵站1座,建成临时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截至2003年底,工业园累计达成投资意向131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5.9亿元;投资5千万元以上的碳酸二甲酯、磺酸盐、EWR精密制管等项目先后落户,累计签定入园合同48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累计到位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四是企业效益初步显现。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企业40家,已有16家企业正式投产,当年完成产值1.3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创利税1708万元,平均产销率达97.3%。工业园作为东营区工业发展主战场的作用初步显现。五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环境保护效果明显。在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保护土地为根本原则,严格按规定的容积率和每亩不低于6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标准确定用地限额,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和产出率,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土地效益。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园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园,确保了有关环保指标的合格。目前,工业园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为20立方米,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已开发面积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二)石油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深化与石油大学和胜利油田的合作,全力推动科技园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174公顷的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并经市政府正式批复。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新建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科技园孵化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的科技综合大厦的融资工作已完成,将于近期开工建设。现有40家科技企业、14家院校的项目转化基地落户,毕业企业2家,“震洋I型”光纤检波器、单体液晶材料等一批高科技成果先后开发成功。入园企业实现产值2800万元、利税620万元。2003年,已被省科技厅、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三)群众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在工业园建设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坚持把村居群众安置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探索工业园与村居统筹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失地农民安置办法,并通过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使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严格落实征地补偿政策,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款项发放到了群众手中;在依法实行货币安置的基础上,按储备土地面积10%的比例在集中规划的区域为被征地村居预留安置用地;严格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实行福利性生活补助,对园区建设占地达到三分之一的村居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生活补助;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企业优先吸纳村居民用工制度,拿出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辖区内的待业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入园企业中安置就业,目前已举办培训班2期,安置村居青年150余名;成立街道劳务工程公司,由各村居成立工程队伍予以挂靠,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进一步创新劳务市场管理机制,以园区劳务工程大力安置村居民就业;集中规划建设商贸区,由村居民优先购买,并制定岀台鼓励村居民自谋就业优惠政策,为群众从事商业经营提供良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让利于民的原则,为村居群众集中规划建设住宅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附:胜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解爱国
  副书记:高欣伟刘瑞吉刘光兴
  张凌燕
  委员:孙中华张庆祥
  六户镇党委工作概况
  六户镇党委书记张培斌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六户镇位于东营区东北部,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5685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27个,党员767人,其中女党员12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0人。镇党委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创建“五个好”标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和组织工作条例,落实了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
  第一,抓调整,选准配强支部班子。镇党委从镇村两级班子的实际出发,把那些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群众信任、有组织能力的得力人选充实进支部班子。不断深化农村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抓制度,规范干部行为。在全镇推行政务公开。各基层站所把办事程序、政策规定、指标分配原则等公开于众,使整个工作在群众监督下进行,切实把“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制定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和审计工作办法。对机关及村级财务的使用实行一体化监督管理,集中进行核算。强化审计监督。定期开展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党建审计等工作。加大了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对村级各项财务收支特别是“三费”必须经镇纪委审查把关,由审计所进行全程监督。此外,通过建立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和农村财务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村干部的约束,规范干部的行为。
  第三,抓症结,进行重点整治。镇党委认真分析研究各村实际状况,对全镇中间状态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施治;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每月的10日确定为全镇的村级“民主活动日”。由村支部组织召开农村小组长以上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面对面的向群众公开财务收支内容及村级事务情况,总结上月工作完成情况,通报本月要做的工作,接受群众质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第四,抓载体,提高活动成效。一是把各村党支部纳入“五星级”动态管理的范畴。将争五星的目标,细化成33项具体指标,在各村党员活动室设置“村星级化管理动态公示牌”,经过初步认星、限期增星、升级提档、评比表彰等具体措施,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二是广泛开展 “三培养”活动。对培养条件进行量化、细化,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范畴。三是深入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先后开展了创建“文明信用一条街”、“信用六户建设”演讲比赛及王岗庄户剧团、民间舞龙队巡回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六户镇以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全镇唱响了 “倡树新风尚,齐心奔小康”的主旋律,2003年被评为市级文明信用镇。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六户镇党委围绕建设“生态镇”,突出招商引资、工业强镇、畜牧富民三个重点,深化油地结合,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六户镇以项目发展为重点,努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全面提升全镇工业格局。2003年,全镇完成社会生产总产值达10亿元,比上年增长4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3元,比上年增加336元。工业企业发展到89家,完成企业产值42009万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889万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593万元;引进项目28个,总投资1.2亿元,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8726万元;全镇新发展民营业户126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21家。
  二是构筑畜牧发展新平台。围绕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城市环境建设,六户镇不断调整种养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大棚菜和露天菜,积极引进新品种和蔬菜种植新模式,大力发展城郊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坚持抓好畜牧小区建设,扶持培植养殖大户,把波尔山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群众增收的拳头产业。先后成立了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和商品羊流通中介服务机构一一六户镇波尔山羊交易中心;引导农民建成了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一一肉羊专业合作社;出台了《六户镇畜牧业发展奖励办法》;举办了以“庆'七一’促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展示会”,掀起了全镇畜牧养殖新热潮。全镇较高标准的畜牧养殖小区达14处,羊存栏量达到4.5万只,其中波尔山羊杂交、纯繁1.8万只。
  三是构筑小城镇建设新平台。紧紧围绕建设小康文明镇、小康文明村的目标,以镇驻地为中心,不断配套完善硬件设施。与油田单位密切合作,搞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快旧村拆迁改造步伐,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构筑社会稳定新平台。镇党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保稳定促发展的意识。从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入手,完善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五支队伍”和综治信息员队伍,确保了组织、人员、经费、责任“四落实” 。在“治安防范年”及创建 “零案村、单位”活动中,动员全镇党员带头、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形成了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抽调人员组成专项工作小组进行调查处理,使矛盾和问题及时得到化解。
  通过构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全镇党员干部有了一个展示自己工作才华和奉献工作热情的广阔舞台,带领广大群众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充分发挥土地、卤盐、石油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探索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培植起了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林果种植、波尔山羊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一大批党员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三、创新与经验
  (一)完善干部考核奖惩机制。为调动全镇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机关整体新形象,镇党委修订了《六户镇机关干部考核奖惩办法》,主要举措是实行股级干部自行免职制度。由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组成的评议小组,年终对全体干部的本职工作、包村工作、创新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打分,股级干部排名在后三名的,正股级降为副股级,副股级自行免职。设立书记专项奖。书记专项奖金为3万元,用于对科级干部和股级干部创新创优工作的奖励,主要按荣获国家、省、市、区奖励和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贡献情况而定。同时每年初根据考评结果,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调整优化队伍,在全镇营造起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干部培训机制。镇党委结合“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突出抓了以“提高五种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干部素质教育。即:紧密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本村、本单位正确发展思路的创业能力;利用各种方法和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的实践能力;平衡各种矛盾、利益,解决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协调能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能力;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以身作则的示范能力。
  五种能力的培训结合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在邱家科技培训基地,田庄、王岗、东六户三个畜牧示范基地,不定期举办各种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培训班。通过大面积的教育培训,促使广大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更新自己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实实在在见成效,齐心协力谋发展。
  (三)推行党员活动备案制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党员管理,提高农村党员的组织纪律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镇党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办法,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党员活动备案制管理。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党员的组织活动备案、个人活动备案、外出情况备案、特殊情况备案、奖惩处理情况备案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规范会议通知形式、健全配套制度、定期调度督查等措施,每季度对备案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议一次;每半年对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及时进行表彰一次;对存在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工作被动落后或有其他问题的党员,严格按程序做出相应的处理。通过党员活动备案管理,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附:六户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张培斌
  副书记:隋湘滨赵庆华赵宝杰武金增齐有臣(挂职)
  委员:李西亮韩玉山王国胜史口镇党委工作概况
  史口镇党委书记李全鸿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史口镇位于东营市西城西南近郊,总面积93.05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辖61个行政村。全镇现有基层党总支1个,党支部7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61个。现有党员
  1744人。
  (一)加强镇党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专题培训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完善了领导班子成员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了《党委议事程序》、《党委决策法规》和《党委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解决,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镇党委书记是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实行主要领导包难点村,党委副书记包后进村,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包“中间状态村”的金字塔型党群联系点制度,要求每月入村调研时间不少于10天,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狠抓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制定了《2001年—2005年史口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托镇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座谈讨论、经验交流、典型演讲、外出参观等形式,以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理论、WTO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为主要内容,加大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骨干进行不少于7天的集中学习教育。
  (三)完善干部任用考核机制。深化镇直机构改革,对机关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测评、演讲答辩、考察公示、组织任用等程序,高标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和工作岗位。健全机关考核体系,成立效能办公室和机关效能建设投诉中心,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督查考核,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在村干部的任用上,对支部书记实行“两推一选”,对村委会进行直选,两委班子成员结构日趋合理。同时,大力实施“能人”战略,通过回请、考选等形式,大胆启用能人,对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从镇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到村挂职。创新农村干部考核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考核标准,量化、细化工作指标,严格考核奖惩,调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村级大事民主决策和民主代表会议制度,实行镇、村、部门联动,围绕党务、政务、财务等方面定期进行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同时,建立了“民主评议”、“经济责任审计”、党支部任期、年度目标承诺、定期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四)加强村级班子整建。结合每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全镇61个村进行摸排,分类整理。对能干事、会干事的强班子进行优化,对软弱涣散的后进班子进行整治,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针对后进村,从党政班子及镇直站所抽调人员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组织、纪律、作风整顿,适时对党员群众意见大、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规范的后进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史口镇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定农业基础固本,发展工业企业强镇,搞好小城镇建设兴商,振兴个体私营经济富民”的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22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0.69亿元,增长28%。实现财政预算收入716万元,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增长8.9%。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966吨。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进纯种波尔山羊500只,改良4300只。速生林、冬枣种植面积分别新增3000亩、1800亩,扩种大蒜2000亩。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81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税2283万元,增长77%;实现利润1760万元,增长89%。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增加8%和50%。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共引进招商项目162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9995万元。
  (二)村庄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投资34.5万元,聘请市、区规划院对全镇69个村进行了全面规划调整,对13个村进行改造,拆迁房屋1050间,院墙4068米,收回有效宅基地30600平方米,通街、巷8条,硬化进村路和街道2630米,回收闲置宅基地72738平方米,回收率达40%。结合团市委“绿化家园”工程,对36个村内去要街道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庄规范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三)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认真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40%:共完成投资65万元。加快镇内公路建设,高标准修建公路16公里,完成投资400万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7000亩,整平土地4000亩,动用土石53万方,修建各类水利建筑物70座,共投入资金220万元。投资180万元实施中小学生“吃住”工程。投资156.6万元扩建敬老院,切实解决老人入院难问题。投资300万元高标准实施19公里的路域绿化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四)维护稳定工作成效突出。强化油区治安综合治理,与现河采油一矿联合成立油区巡逻小分队,建立农村“十户联防”和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涉油犯罪,全年查处涉油案件11起,油区生产秩序得到维护。创新消防工作机制,与石化总厂联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村消防支队,健全村级组织,构建完善的镇、村消防网络。
  三、创新与经验
  组织的创新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镇党委把组织的创新作为基层组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创新活动推动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
  一是创新农村服务机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投资20多万元,新建2处农村干部培训基地,2003年,在培训基地已开展了19期冬枣、畜牧培训班,广大党员干部及农户踊跃参与,受培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收到了显著效果。成立波尔山羊购销服务中心和冬枣协会两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整农民的利益趋向,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全镇新增冬枣种植面积1800亩,新增养殖小区6个,牧业经济和林果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是找准农村致富之路。为进一步找准富民路子,加快奔小康步伐,在农村深入开展了“找路子、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每个村都利用座谈、书信等形式,回请本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人员回到家乡,围绕本村优势建言献计,出谋划策,并和他们建立了长期联系、帮扶制度,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镇农村共探索致富路子132条。
  三是加快富余劳动力输出步伐。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低,作用发挥小,效益差的客观实际,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对全镇16—28岁的农村青年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年龄、学历、技能等情况进行分类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适时搞好跟踪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应用技术水平,与各大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书,分批次联系输送到外地务工,实现了农民就业与增收的双赢,开辟了活跃农村经济的新途径。2003年,全镇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5000余人,已向蓝海集团、亚星轮胎厂等13家单位输送316人,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60万元。同时,对外出务工青年实施跟踪管理,不断了解他们的工作、思想状况,真正摸透底子,选准苗子,及时把这些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适时补充到农村干部队伍中,确保农村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附:史口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李全鸿
  副书记:曲金德刘乃斌董林见陈爱叶郭一平(挂职)袁勤德(挂职)
  委员:蒋景民杨国良薛海洋
  牛庄镇党委工作概况
  牛庄镇党委书记李如彬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牛庄镇党委共辖4个党总支,56个党支部,其中41个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640名,其中农村党员1293名,占全镇党员总数的78.8%。
  镇党委以搞好“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争创“五个好”党委为标准,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镇实际,切实履行党要管党的直接责任,认真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集思广议,经常研究上情,分析下情,了解外情,通过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入户调研等制度,认真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农民寻找治穷致富的门路;坚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谈心交心制度,不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消除隔阂,凝聚合力,团结奋进,使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起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供职意识和执政水平,并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以发展的业绩鼓舞士气,以发展的成就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党建工作长远规划,细化了年度任务目标,制定了《农村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办法》,落实了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干部和民主评议领导班子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党政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在抓村级组织建设方面,镇党委按照“关键抓人,重点抓村,突出争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措施,通过“两推一选”,先后调整选任了前邵、东张、魏家等5个村党支部书记,配齐了东隋、贾刘等5个村民委员会,妥善解决了个别村书记、主任不团结、“两委”关系不理顺的问题。按照选准载体,分类指导,激活内力,整体推进和“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原则,稳妥扎实地开展“争星升级创五好”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支部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全镇41个村级党支部中,已有11个排头村党支部成为“五星级”党支部,有5个中间状态村和经济薄弱村党支部跨入了“五星级”村党支部行列,有26个村党支部增星升级,并先后在全镇形成了以“好班子”示范村大杜村、“好队伍”示范村西范村,“好村风”示范村陈庄村、“好制度”示范村西隋村、“好村风”示范村车里村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村典型。2003年7月,西范、牛庄、陈桥、官庄、湾杨、东范、后邵等7个村被区委表彰为“五好”先进村党支部。
  全镇42个村党支部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有人管事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以后,镇党委发现,有的村支部只重视抓经济建设,却忽视了抓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成了摆在镇党委“一班人”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2003年年初,结合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镇党委组成调研组,深入全镇42个村,通过召开“两委”班子成员会,老党员、老村民、老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的村党支部成员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目标不明,对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该管什么,计划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心中并没有数。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镇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支部书记座谈会进行反复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突出目标管理,从抓好班长、带好队伍入手,规范工作,严格管理,坚持镇、村两个一把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要求镇、村两级干部,要把抓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一同奖惩。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上,镇党委以超前的思想意识,提出了必须摆正四个关系的指导方针:即摆正党建工作与发展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摆正主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关系,组织好党建工作的“大合唱”;摆正“软”与“硬”的关系,制订科学完整的目标考核体系;摆正点与面的关系,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很快使创建“五个好”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与争创“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起来,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了深入扎实地做好“五好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争创工作,镇党委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党建工作争创过程中蕴含的“三大特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所谓基础性,就是抓党务工作必须从基础工作、基础管理、基层单位、基本素质抓起,三项活动 (五好党委、五好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争创活动)、一套制度(党员、干部管理教育制度)、一个阵地(党员、干部管理教育阵地),都要围绕抓好基础做文章。在工作中必须瞄准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扎实。所谓综合性,就是把评先树优激励、管理制度与阵地建设,作为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在工作中避免单打一,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所谓系统性,就是把党建工作的每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考核和奖惩目标机制。实践证明,镇党委正是因为充分重视了抓党建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加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才使牛庄镇的争创“五好党委”、“五好村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工作发挥了充分而又有效的载体作用。在抓基础性工作中,镇党委把陈庄村党支部、湾杨村党支部、后邵村党支部、牛庄村党支部,作为评先树优的党建工作典型。陈庄村党支部在创建活动中采取党支部成员包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办法,为农户送技术、送致富信息、送项目,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镇党委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在全镇42个村推广了陈庄村党支部的典型做法。随着“五好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争创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大大增强了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过去的陈欠遗留问题扫尾、农业税征收、乱抢乱占宅基地等棘手工作得到了顺利解决。通过扎实有效地党建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想事业,创大业的积极性。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镇党委在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狠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从本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提出了“稳定一个面积,拉长四条腿”,以农业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镇域经济的优势化。按照“保粮、扩经、促牧、调优”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大棚蔬菜、林果桑蚕、畜牧四大主导产业,使全镇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了1300多栋,完善农田林网1.4万亩,路域绿化30公里,恢复新建冬枣园500亩、桑园300亩,新建养殖小区2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5个,林牧渔业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大力扶持东营市环球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和陈庄村奶牛养殖,环球工贸已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具有蔬菜进出口权的农业龙头企业。陈庄村奶牛养殖小区成为全市第一批、全区第一家奶牛养殖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农村初中后青年综合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进城务工经商就业技能,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1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2.8%。在此基础上,镇党委还坚持
  把夯实基础作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集中财力,强化措施,投资96万元,新建房屋78间,硬化路面450平方米,实施了敬老院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保障能力,使全镇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实现了100%;投资196万元,硬化路面3.4万平方米,新增摊位1300多个,进行了首集改造,促进了集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投资600多万元,实施了解邵路建设和解家大沟治理工程,使城镇道路框架由原来的三纵四横发展为现在的四纵四横,形成了辛河一商贸路——解邵一一聚华路首尾相连的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投资11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办公楼、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宿舍楼建设工程任务,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投资420万元,新建、修复乡村道路8条,总计2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投资170多万元,大力实施“中小学吃住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并开展了贫困生救助活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大力发展有线电视事业,全镇有33个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进村,覆盖率达到了78.6%;投资96万元,新建4处全科医疗保健站,2处规范化门诊部,使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了进一步保障;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使全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81509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32万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牛庄镇先后被中共东营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村民自治模范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创新与经验
  随着税费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给牛庄镇的收支平衡增加了不少难度。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镇党委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 确定了在农村建立“保收入、保运转、促发展”有效机制的工作思路。“保收入”就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一是经营土地,以地生财。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承包、有偿转让使用权等形式,搞活集体土地经营,实现集体增收。二是调整结构,一举双增。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和集体收入增加。三是发挥优势,富民兴村。充分发挥荒碱地、水面、林网以及区位、环境等资源优势,搞好开发,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四是转换机制,盘活资产。对合并乡镇后闲置的办公用房、集体宿舍等国有资产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增加集体收入。五是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六是实行党政领导包后进村制度,帮扶启动,输血造血。七是村两委成员尽量实行兼职,大力精减职数,以此达到减负增收的目的。“保运转”,就是建立村级开支预算制度。每年年初根据集体收入情况,制定全年开支预算,提交村民会议讨论确定,让村民监督。开支预算要符合实际,结构合理,先保必要的公益开支,再保干部工资。“促发展”,就是以建立发展实绩为核心的干部考核制度,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奖惩措施与经济发展成效挂钩,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从而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
  附:牛庄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李如彬
  副书记:杜书亮刘志杰朱华锋
  刘静
  委员:张龙潭张建兵李文广
  龙居镇党委工作概况
  龙居镇党委书记王克杰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龙居镇现辖55个行政村,党员总数1437名,其中农村党员1207名。全镇党支部总数66个,农村支部55个。
  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做到了“四抓四提高”。一是抓班子,提高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落实学习制度、承诺制度、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规章制度,增强村两委成员的责任感、压力感,使他们树立起勤政为民、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二是抓规范,提高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级事务阳光操作,大事小情,都让群众明明白白。制定了《关于推行“村级事务阳光操作”制度的实施意见》,严格操作程序,充分让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还权于民,真正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抓载体,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以“三培养”活动、“争星升级创五好”活动为载体,抓两头,促中间,突出重点,分类施治,使一类班子上水平,二类班子向前进,落后班子积极转化,提高整体党建水平。2003年,“五好村支部”达到50个,超过总数的90%。四是抓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按照“进门是课堂,岀门是现场”的要求,建设科技培训示范点,积极组织开展桑蚕、大棚养殖、奶牛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全镇党员干部人人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涌现出了李建旺、陈守贵等一批个人致富也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
  二、主要工作与成绩
  2003年,龙居镇党委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思路要新,标准要高,工作要严,作风要实”的总体要求,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积极实施振兴龙居“四大战略”,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4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126万元,同比增长3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
  (一)实施农民非农化战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实践证明: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加快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和规模。2003年,龙居镇积极落实“三动”措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政策拉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农业税征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取消社会公益金,解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想转移,能转移。二是服务推动。镇政府成立了“职业介绍培训中心”,通过深入普查,建立了全镇劳动力管理档案,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介、技术和信息服务,打造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增强劳动力转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其外出务工经商的竞争能力。三是载体牵动。加强经济园区、商业街等载体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提高自身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全镇累计在外人员达到4172人。近几年来,全镇常住人口以每年约600人的速度递减,农村富余劳动力呈现出有序转移的良好态势。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龙居镇跳出就农业结构调整抓农业结构调整的老路,用工业化的思路提升农业发展的境界,围绕基地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围绕东营区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采取了“四强化”措施。一是强化优势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发展桑蚕、造纸林、无公害西瓜和畜牧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全镇桑园面积达到22000亩。全年放养蚕种10500张,产鲜茧54万公斤,蚕农收入965万元,占全市鲜茧产量的60%以上。发展造纸林11500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瓜农收入600万元。抓好“两牛两羊”品种改良,仅此一项,群众收入305万元。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总投资2600多万元的桑蚕产业龙头缫丝厂投产运行,龙头企业的建立,对桑蚕产业基地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对棉花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发挥群体优势,打造棉花加工集团军。依托华誉集团,发展大棚养殖,群众收入180万元。三是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抓住万亩桑园被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列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的有利时机,健全桑园生产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桑园管理“十统一”、大棚养蚕“五统一”措施,不断提高鲜茧的产量和品质,增强蚕农经济收入。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8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三万亩农田综合开发,做到了沟、渠、路、桥、涵、闸、林网七配套,极大地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潜力。2003年冬,投资1500万元,组织实施三大农业开发项目,开发面积达3万亩,初步搭起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框架,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和小康村建设步伐。农村城镇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捷径,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龙居镇突出“三抓”,使城镇建设和村庄面貌日新月异。一是抓龙头。紧紧抓住城镇规划这一龙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聘请市规划设计院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对36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二是抓重点。镇府北迁工程,是龙居镇2003年的一号工程,总投资1500多万元。再加上学生宿舍楼、老年公寓等工程,建筑总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可为镇政府形成2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缫丝厂顺利投产,70%的员工来自龙居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二路与兴龙路对接工程,展区公路、盐坨公路等基础工程,总投资达1600万元,极大改善了龙居镇交通面貌。三是抓突破。村容村貌治理,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难点。龙居镇以村庄改造为突破口,坚持“规划进行,典型引路,重点突破,分类施治,全面推进”的原则,严密组织,依法操作, 村容村貌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工业园区化,是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区委、区政府在胜利工业园中设立乡镇园中园,为乡镇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的要求,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资金社会化的路子,加强园区硬件建设,实现“五通一平”,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在坚持全民招商的基础上,实行专业招商。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做到“四要”:政策要优,服务要好,效率要高,投资者权益要切实得到保护。目前,龙居镇经济园区入住企业已达38家,固定资产投资3000多万元, 年产值近亿元。四是内外结合,多措并举,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创新与经验
  龙居镇党委在工作中注重突出“三个创新”。一是创新工作思路。龙居镇是东营区农业大镇,传统的重农轻工轻商思想严重束缚干部群众的头脑,制约发展的步伐,经济发展很难有大的突破。2003年,龙居镇确定用工业化的思路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解决农民增收慢的问题;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解决农业增效慢的问题;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强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增强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和小康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创新工作方法。2003年,龙居镇建设项目多,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大,而财政收入仅有230万元。面对这种情况,龙居镇党委不等不靠,不盯住区镇两级财政的口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中央部委和省里跑项目、跑资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角色定位,该管的事一定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放开,做到要到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坚持“政府督导,部门指导,两委引导,协会主导”的原则,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建立完善畜牧、西瓜、桑蚕、速生林等各类协会,实现群众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从琐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搞好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机关干部,实行“三定三分工作法”: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全体人员一分为三:一部分外出招商,与原工作脱钩,积极为客商搞好服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一部分驻村蹲点,指导村两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一部分坚守机关,处理机关日常工作,搞好后勤保障服务。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推动了工作的有序开展。科学的决策,实干的精神,使龙居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附:龙居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书记:王克杰副书记:王建军
  郭晓青
  委员:商广年
  尚玉冬卢春玲刘桂堂田照清王志斌郑金勇

知识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该书纪录了东营区委领导人的活动和东营区委的重要工作,总结了成功,借鉴了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总结和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盖长祥
相关人物
薛松亮
相关人物
生金梅
相关人物
刘杰三
相关人物
张向东
相关人物
李华平
相关人物
周曙光
相关人物
解永杰
相关人物
李鸿亮
相关人物
马学舜
相关人物
张金红
相关人物
王龙雷
相关人物
孙海军
相关人物
何关涛
相关人物
苏志毅
相关人物
高玉明
相关人物
孙海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上海同济大学
相关机构
山东大学
相关机构
石油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营区
相关地名